粵劇宗師薛覺先最後一場戲:帶病坐藤椅謝幕

2021-02-19 順德城市網

回憶起薛覺先最後一幕粵劇時,小木蘭眼含熱淚。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萬家長) 她萬萬也沒想到,粵劇宗師薛覺先先生與自己合作的第二次,便是這位久負盛名粵劇大師生前的最後一場表演。她就是小木蘭(藝名,原名為馮小娟),與薛覺先合作過粵劇的三個健在人物之一。

  昨日(11月27日)在龍江鎮舉行的紀念粵劇宗師、順德先賢薛覺先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回憶到動情處,小木蘭眼含熱淚,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她與薛覺先兩次的合作表演。

第一次:1954年
高興又緊張,感受到了粵劇大師的包容


  1954年,被譽為「萬能泰鬥」、「粵劇伶王」的薛覺先從香港舉家回廣州定居,投身新中國文藝事業。這時,剛好廣州劇團要到上海演出,薛覺先是代表隊的成員之一,由於時間比較緊,也只能挑選現成的粵劇來表演。小木蘭就有一幕劇要與之合作,為《賣怪魚龜山起禍——藏舟》,這是她表演過多次的劇目。

  一直以來,眾多粵劇從業者都知道薛覺先的大名,也希望與之同臺表演。不過,得知消息的小木蘭高興又緊張,小木蘭當時只有24歲,學習粵劇8年左右,「我當時只是做過幾個劇目的主角,自己覺得經驗還是有點不足。」小木蘭說,因為薛覺先是一個自編自導自演的全才,她擔心薛覺先看過了導演和劇本後,會有需要改動的地方,「粵劇來說,如果一個小改動,那很多都要動,況且當時我也練過好多遍了,都很熟了。」

  不過,當時導演徵求他的意見時,薛覺先沒有任何意見,小木蘭這時放心多了。隨著排練的鄰近,小木蘭的擔心更少了。於是,小木蘭打了十二分精神做好在上海的表演,「認真做了,就沒有感受到負擔。」並且,薛覺先也帶著小木蘭投入更多感情在表演中。

  回憶起這次合作,讓小木蘭感受到了他的包容,「要知道,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其他人導演的劇目,而沒有任何更改。」

第二次:1956年
扶著帶病堅持表演的他,觀眾因他動容


  在之後的幾次同臺表演中,小木蘭也都不是作為主角一起與薛覺先演出,直到1956年10月30日,這是第二次合作,卻也想不到這是薛覺先生前的最後一臺戲。

  當晚,在廣州海珠戲院急管繁弦,舞臺上正在上演粵劇《花染狀元紅》,主角便是小木蘭與薛覺先,薛覺先飾演主角茹鳳聲,小木蘭飾演花染,前期進展順利。

  而演出至「主角茹鳳聲拜母起身」這幕時,薛覺先突然站立不穩,幸虧是小木蘭及時扶住。不過,當時大家都以為,這次起身不了是因為腿部有毛病的原因,也就用了一些藥塗在腳部,大家都不知道是腦部的原因,「那天剛好他的夫人不在現場,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這個病情。」

  腿部不靈活,大家都勸他不要再演了,「他卻一直對我們說不怕不怕,堅持要把戲演完。」之後的表演過程中,主角花染往左右兩邊走,薛覺先帶病堅持著跟著步伐左右兩邊走,小木蘭此時也隨時注意著他的動態,看到腿堅持不住了就趕緊幫忙扶著。這時,臺下的粵劇發燒友也發現了薛覺先腿部不好,大家一邊看劇,也不斷地在臺下叮囑演員扶好他。

  就這樣,薛覺先在全場表演過程中,唱腔、表情仍然與前無異,觀眾最後報以熱烈掌聲。表演結束後,薛覺先堅持要向觀眾謝幕,完成整場劇目。沒辦法,考慮到腿部不適,卸妝之後,只能讓他坐在藤椅上向觀眾謝幕。謝幕後,他被送去醫院急救,被診斷為腦溢血,第二天便離開了……

  回憶起一代粵劇大師薛覺先留給世人的這「最後一幕」,小木蘭眼含熱淚,也令現場的座談會成員為之動容。

■相關新聞

  緬懷粵劇宗師薛覺先 傳承精神就是最好的紀念!

  省港澳粵劇名家齊聚,再現薛覺先風採!

相關焦點

  • 【粵韻晨曲】 紀念粵劇宗師薛覺先專題節目
    粵劇一代宗師薛覺先是粵劇改革的先驅,他善於吸取京劇之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臺,提高唱、念、做、打的水平,改革劇場陋習,培養後輩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過去一段長時期,粵劇文武生、小生行當都以「薛派」為典範。 《胡不歸》、《西施》、《花染狀元紅》等「薛派」名劇,風靡數十年,流行到如今。 今年適值薛覺先先生誕辰110周年,由廣東粵劇促進會、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順德區文化體育局聯合主辦,廣東粵劇院承辦的「粵劇宗師薛覺先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將於本月25日至27日在廣州和順德舉行。
  • 緬懷粵劇宗師薛覺先 傳承精神就是最好的紀念!
    順德舉行「薛派名曲、名劇欣賞晚會」紀念粵劇宗師薛覺先誕辰110周年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利榮聰
  • 藏於鬧市的薛覺先故居(下)
    在眾多的人物線索中,崔頌明想到了曾長期在薛覺先身邊工作的、唐雪卿胞弟唐漢之女唐婉華,還有知名花旦小木蘭。      彭壽輝找到了和薛覺先最後一次謝幕同臺演出的粵劇名角陳少珍。       幾十年滄海桑田,當年尋找薛覺先東山故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粵劇就像一塊大磁鐵,把喜愛它的人緊緊團結在一起,就這樣,尋找薛覺先故居的隊伍從一人變成了十三人,故居以及它的故事才得以展現在世人面前。      60多年前,這裡是廣州粵劇工作團的宿舍。一代宗師薛覺先搬了過來。當時陪伴他的是最後一任妻子張德頤,曾任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護士長。
  • 【粵劇伶王】薛覺先
    薛覺先小時候經常跟母親去看粵劇,成了一個小戲迷。10歲左右,青年話劇團吸收童角,讓他參加《做人難》、《傷心話》等揭露社會黑暗劇目的演出。早年就讀香港聖保羅書院,五四運動時,曾以"偉岸少年"筆名寫文章宣傳愛國思想。1922年,經由姐夫新少華介紹,進入"寰球樂"戲班,跟隨著名演員朱次伯跑龍套,他刻苦用功,接受力特強,模仿朱次伯維妙維俏,深受朱次伯先生賞識。
  • 薛覺先:享有「萬能老倌」等美譽的他曾大刀闊斧改革粵劇
    薛覺先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臺、提高粵劇表演藝術、培養後輩等方面貢獻很大。薛覺先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花旦、兼演紅生,有「粵劇伶王」、「萬能老倌」、「萬能泰鬥」的美譽,並與京劇大師梅蘭芳並稱為「南薛北梅」。薛覺先出生在一個不富裕的書香家庭, 薛覺先四歲時常坐在母親膝上看戲,看完戲後,他還在家裡有模有樣地「咿咿呀呀」地唱起來。薛覺先5歲時,一家搬到香港。
  • 【獎】出自粵劇藝術大師薛覺先首本名劇,由名家新秀經典重現!
    出自粵劇藝術大師薛覺先首本名劇亦是薛覺先及薛派藝術傳人的保留劇目由廣州紅豆粵劇團多位名家新秀全新復排青年文武生陳振江攜資深粵劇花旦楊小秋銜領主演
  • 萬能泰鬥薛覺先
    佢出身於粵劇世家,十兄弟中排行第五,二姊薛覺芳,三姊薛覺非同埋九弟薛覺明三人,都系粵劇演員。v薛覺先1923年入人壽年班。因天資聰穎,二十歲已經做正印文武生。佢嘅手本戲有《胡不歸》、《姑緣嫂劫》、《範蠡獻西施》、《寶玉哭晴雯》、《梅知府》等。
  • 粵劇名家讓順德戲迷過足「戲癮」,業內專家呼喚「劇構」
    「餓戲」半年的觀眾過了把「戲癮」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選擇在佛山順德舉辦該項活動有著特殊意義。佛山順德是粵劇、粵曲的發源地之一,近現代粵劇史上有一大批粵劇名家如白駒榮、千裡駒、馬師曾、薛覺先、羅家權、新馬師曾、羅家寶等,皆誕生於此,因而佛山順德有「粵劇曲藝之鄉」的美譽。
  • 【粵劇】幕後人物
    女兒江畹徵20年代為薛覺先寫了多個劇本,獲得成功。由於當時封建禮教觀念仍然嚴重,女子不宜拋頭露面,只好署名「南海十三郎」,並託胞弟江楓轉交。江楓在反覆抄寫、傳送劇本過程中,也不知不覺愛上了粵劇。  不幸畹徵英年早逝,江楓便接過「南海十三郎」的筆名,繼續充當薛覺先、白駒榮等粵劇名伶的開戲師爺。
  • 關於《南海十三郎》,你應該知道的那些粵劇往事
    昨天我們推送《南海十三郎》打開廿年記憶的閘門,今天就有作者小段投稿,細說劇中關涉的粵劇往事,有請小段分享《關於<南海十三郎>,你應該知道的那些粵劇往事》。《南海十三郎》(以下簡稱《南》劇)的大幕甫一拉開,便是一眾演員身穿練功服,跑圓場,拉山膀,擺功架,表現戲班裡常見的火熱景象。
  • 粵劇
    及後薛覺先率先引入新的化妝技巧及西樂樂器。在同一時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覺先與馬師曾的競爭進入白熱化,促進了粵劇的改革和興盛。例如:薛覺先與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設計「薛腔」。來自上海的呂文成將北方二胡的絲弦改成鋼弦,創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名伶陳非儂邀請梁以忠擔任其戲班的音樂領導。
  • 粵劇《牡丹亭驚夢之幽媾謝雪心》
    在粵劇的歷史裡,粵劇的演出地點就像其它中國戲曲不斷演變。粵劇的表演場所一般分為臨時搭建的戲棚及永久性的戲臺。
  • 一代宗師!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專題晚會上演
    12月26日晚,「永恆的藝術——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專題晚會」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馬師曾、紅線女弟子們與當今粵劇界一眾名家、新秀,攜手演繹了馬、紅經典粵劇粵曲,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粵劇盛宴。現場,名家新秀攜手演繹馬、紅經典——一代宗師攜《搜書院》,為粵劇贏得「南國紅豆」美譽2020年是粵劇馬派藝術創始人馬師曾誕辰120周年、紅派藝術創始人紅線女誕辰95周年以及紅線女創辦的廣州紅豆粵劇團成立30周年,為紀念這兩位對粵劇發展有著傑出貢獻的藝術大師
  • 粵劇會成為老一輩的專利?我可不相信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
  • 【粵劇小百科】(298)馮鏡華、半日安、葉弗弱
    1921年在新加坡學戲,20世紀20年代末入大羅天班(後為國風劇團),與馬師曾、陳非依、騷韻蘭、半日安、林超群等合作,演出《紅玫瑰》《轟天雷》《斷腸蕭郎一紙書》《天網》《傻大俠》等劇。從1932年起,先後在大中華、義擎天、碧雲天等戲班演武生。20世紀30年代中期參加馬師曾的太平劇團。馮鏡華做功老到,表演細膩,對唱功很有研究,叮板甚穩,還擅唱梵音,有「梵音鑑」之譽。
  • 香港粵劇與滬上京昆 | 福利
    現為香港八和會館副主席,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粵劇)、一桌二椅慈善基金有限公司藝術總監,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阮兆輝說:「不怕沒有觀眾,只怕我們演不出好的戲給觀眾看。」常年堅持培養扶持年輕戲曲家。
  • 一代宗師的完美謝幕
    ,而在國內的大銀幕,一位專屬於我們中國人的一代宗師也引來了最終的謝幕,這裡要拿一場最廣受好評的戲來舉例子。葉問在看到同胞被日本人槍殺之後,心中的怒火再也難以抑制住,但他還是儘可能的去沉住氣,畢竟他清楚自己的處境,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宣洩點在哪,所以他喊出了那句觀眾廣為流傳的「我要打十個」。
  • 葉紹德與粵劇
    葉紹德和粵劇:1949年參加音樂社,認識林家聲。1951年開始寫曲,1952年追從王粵生,代寫電影插曲,幾年間深受磨練。後由王氏介紹,拜識唐滌生,從此在粵劇班中行走浸淫。1956年薛覺先去世,在上海妹之兄顏耀林指引下整理薛氏名劇《花染狀元紅》。
  • 粵劇大師白駒榮
    1958 年, 他調任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 次年任廣東粵劇學校校長, 培育了大批粵劇接班人。白駒榮曾任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主席。白駒榮九歲喪父,因生活無依由大母親韋氏撫養長,供讀私塾四年。十四歲家貧輟學,十九歲之前先後在家鄉勒流怡益紙紮店當學徒和到廣州英芳鞋店當店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