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牛的故事

2021-02-22 親歷者的故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我的草原插隊生活是從放牛開始的,2021年的「牛年」到了,講幾個「牛的故事」奉獻給讀者。

1967年底,狂風暴雪颳得遮天蔽日,元旦過後雪更是不停地下,積雪蓋住牧草,牛羊開始挨餓,大批畜群被迫向南遷徙,去「壩前」那些雪小的地方過冬。

冬營地裡存儲的飼草遠遠不夠老弱畜食用,與其留在壩後等死,不如拼一把!分場領導決定在各冬營地裡的老弱牛裡挑出較為強壯的組成新牛群也「走場」去壩前。這時的牧民壯勞力已經在壩前,壩後的人手急缺,我們四個小夥子臨危受命,接手這個八十來頭的新牛群,在大風雪中體驗真正的「遊牧生活」。

丹僧喇嘛趕一輛馬車送我們去壩前,車上載著我們的全部家當。四個小夥子,兩人坐車先行,另外兩人騎馬趕著牛群尾隨。

記得那天到達目的地安營紮寨的時候,天空特別晴朗,營地是在一個長滿灌木和白樺樹的山溝裡,丹森喇嘛指導我們很快支起蒙古包,趕快收集柴火,生火、燒茶,大伙兒又渴又累,急需補充能量。

牛群是傍晚趕過來的,接近蒙古包後突然不聽吆喝,哞哞地叫著從蒙古包兩側穿過,一股腦向東面有很多鵝卵石的地方跑去,原來,它們發現那裡有泉水!

錫盟草原的冬季河流封凍,粗放狀態下的牛羊靠枯草拌雪充飢解渴,由於長期缺水,所以一遇見水,拼了命也要喝,我們幾個人怎麼也攔不住。

為什麼攔?道理很簡單,現在的泉水溫度接近零度,如果牛肚子裡猛然灌進太多零度冷水,腸胃肯定受不了,事先我們不知道這裡有泉水,悴不及防。

悲劇瞬間發生,泉水邊很快倒下了一片,多是三歲以下的小牛。

我們剛來牧區接受「貧下中牧再教育」,結果沒幾天就讓集體財產蒙受重大損失,那還了得,大伙兒急壞了!

急中生智,我想起自己熱酒治肚疼的經歷,立刻依法炮製,回蒙古包煮了一鍋「紅糖酒」,分別灌進幾個玻璃瓶,然後用最快速度跑回倒臥的牛身邊,幾個人奮力撬開牛嘴,把瓶口塞進去,趁熱剛要灌,卻又楞住了。

「灌多少啊?……」我想了想,既然是當藥喝,用藥量和體重一般成正比,我的體重60公斤,曾經一口喝過半杯白酒沒事,牛比我重多了,肯定得多灌點兒才行!情急之下不容多想,哥幾個三下五除二,往所有倒臥的牛嘴裡強行灌入紅糖熱白酒。

奇蹟出現了!所有臥地的牛幾乎都站了起來,不過有點不妙的是,全都晃晃悠悠的,尤其個頭小的,晃得更厲害!我們推這個,扶那個,好一通忙,幸虧牛是四條腿著地,比兩條腿的醉漢穩當得多,而且醉牛既不嘔吐也不亂折騰,不然的話真夠我們一嗆,只是醉牛的眼睛瞪得好大,有點兒嚇人!

幾小時後,只剩一頭小牛沒恢復常態,我們把它抬進蒙古包,又給它又灌些溫水,不久也恢復了正常!疲憊不堪的我們,終於可以吃一頓勝利夜餐了!

醉牛的故事迅速在草原上傳開:「北京來的那幾個小夥兒給牛喝酒,把牛給灌醉了!……」

壩前的山不高,山體呈若干個「非」字排列,「非」字的兩道豎槓代表一條主山脊,橫槓則代表向兩側分出的支脈,兩個橫槓之間圍成的地形稱作「山溝「或「山窪」,「非」字上下開口處大都指向一條大山溝(或者叫作「川」),大山溝裡常有水源,有少許平地,我們的蒙古包就扎在這種地方。

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的山坡上,樺樹不多,幾乎全是高約兩米左右的灌木。這些灌木的葉子呈暗紅色,冬季雖然乾枯卻大都還掛在樹枝上,七、八十頭牛一旦散開走進灌木叢,人和牛處在同一側山坡時,視線被灌木遮擋,根本看不清牛的分布,騎在馬上也不行。但是如果有人站在對面山坡上往這邊看,自己這一側的灌木叢則顯得稀稀拉拉,所有牛都歷歷在目。

依據這樣的地形特點,我們決定每天派兩個人步行趕牛進山,牛群散開吃草時,兩人分別登上兩側山脊,監視對方一側山坡,若出現情況就大聲吆喝或用手勢為對面夥伴指引方向。山脊上不長樹,也比較平坦,我們把山脊當邊界線,不許任何牛越界。不久前的夜裡,泉水邊上有頭馬鹿被豹子咬死,我們必須提高警惕,放牛的人隨身攜帶乾糧和水,全天無論如何不許離開牛群。

輪到我上山放牛,我悄悄地揣上了「彈弓」,再帶上滾珠、玻璃球、泥丸、石頭等四種「子彈」,想碰機會用彈弓打野雞或者鵪鶉解饞。

這把彈弓是我少年時期的心愛之物,初三時去「南口」勞動,還曾用它打過鳥,準確性能達到打空中蝙蝠的程度。文革中彈弓收箱,來草原插隊前被我找出來帶上了。

來自草原的牛,逐漸熟悉了這裡的山,幾頭老牛開始不聽指揮,老想越界進其它山溝找好草吃,我被迫在山脊上來回跑著攔阻。老牛欺我沒騎馬,穿著厚重的皮襖也跑不快,鞭子抽不上它們,膽子越來越大,它們好像天生就會「遊擊戰」,我攔了這隻又跑出那隻,邊界線眼看就要被突破。

我氣惱地掏出彈弓,用石彈狠狠地打了牛屁股一下,帶頭的老牛一楞,抖了抖腿,在我的吆喝、威脅聲中調了頭。第二隻牛露頭時,屁股上也挨了一下,可它居然不怕,肚子再挨一下,還是不怕,無奈之下,我瞄準牛犄角,用石彈擊中牛角,「啪」地脆響了一聲,只見這頭牛不停地晃著腦袋,調頭就跑,躲進樹叢後還在不停地搖腦袋,表現得不堪忍受。

我分析原因:牛角堅硬,遭硬物碰擊,所產生的中、高頻震動當即傳遞給大腦,牛的狼狽逃竄說明牛腦懼怕這種震動,哈哈!我這回可找到治牛妙招了!

此後,我堅持先吆喝,發出警告後如果牛不調頭,就施以攻擊,專打牛犄角。十來天之後牛形成條件反射,我一吆喝就自動調頭,彈弓居然派不上用場了。

20世紀末,聽說澳大利亞農場主在頭牛脖子上掛BP機用來控制牛群,BP機一響,牛群就自動掉頭,這沒準和我當年對牛「彈劾」的方法是同一個道理,真遺憾,咱的「牛藝」沒申報「發明專利」,要不然……

我們的牛是從各個冬營地分離出來的老弱牛,從壩後(烏珠穆沁草原)到壩前(昭烏達盟半農半牧區),經過長途跋涉牛群消瘦不少,一場暴風雪之後,牛群開始出現死亡。

蜷伏在雪地裡的死牛讓我們很緊張,昨天還好好的,怎麼就死了呢?剝下牛皮後我們仔細解剖、檢查屍體,發現死牛體內的脂肪已消耗殆盡,肝區明顯病變,看來是因病才衰竭而死,用手觸摸肝下面的膽囊,沒有發現結石(那是可以入藥的牛黃哦)!死牛四肢上的肉看來正常,我們捨不得扔,就割下來燉了一鍋,但是一丁點兒牛肉的香味都沒有!正巧丹森喇嘛來給我們送給養,發現鍋裡燉著死牛肉,立刻把我們訓斥一頓:「…… 這種死牛絕對不許吃!!!」

分場領導從附近一個國營林場裡買到一些青儲乾草,存放在蒙古包後邊的圈欄裡,讓虛弱的牛每天享受一點兒「特供」。丹僧喇嘛隔段時間會給我們送來四個人的給養以及數量不多的精飼料,主要是玉米粒和鹽。

我們離開北京不過三個月,對養牛可謂一竅不通,不過帶來的畜牧、人醫和獸醫書籍,可用來參考,在「貧下中牧信任我們,我們一定要幹好」的信念支持下,邊學、邊幹、邊總結、便改進,很快就入了門。

缺少經驗也有好處,那就是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我們獨創的不少招數和笑話,被丹僧喇嘛添油加醋地在牧民中傳播開,儘管這時絕大部分牧民還沒見過我們,但北京小夥兒的故事已經傳得家喻戶曉。

 「放牛業務」經我們集體討論,決定把牛按大、小、強、弱分類,針對性地施以不同類別的照料,青儲乾草不多,只在氣溫最低的大風雪天使用,要確保最小、最弱的牛能吃到最多的青儲乾草。

為了讓精飼料發揮最大功效,我們堅持把玉米粒泡軟、煮熟之後再餵牲口,整個牛群必須定期餵鹽……

和牛混熟了,我們發現牛也是一頭牛一個樣,根據每頭牛的相貌特點、脾氣秉性,我們分別給它們起了綽號,傍晚收牧後大家會通報每位「牛同志」的表現,然後再根據天氣情況和牛的健康狀況,討論、安排第二天如何牧養。

天剛亮,兩個當值的「牛倌」必須懷揣乾糧趕著牛群上山吃草,在家的兩個人負責清理牛糞,把牛睡臥的地方打掃乾淨,然後照料留在家的弱牛。有些牛體弱是因為有病或身上寄生蟲太多,必須每天用藥。除此之外,在家的兩個人要負責拾柴、做飯、燒茶、搞後勤,從早忙到晚,可能比放牛還累。

傍晚收牧,牛倌要在灌木叢中仔細搜索,生怕有牛躲在樹叢裡被落下,天黑後遭豹子傷害。在茂密的樹叢裡找牛費時又費力,大夥琢磨出個好辦法解決這個難題:我們有可以誘惑牛的飼料和鹽,當牛群該下山的時候,在山上牛倌往山下哄牛的同時,山下有個人站在山口一邊敲臉盆,一邊嘴裡大聲喊「勒、勒、勒!」

這個臉盆是我們用來給牛餵玉米和食鹽的盆子,餵的同時也不停地敲擊臉盆並發出「勒、勒、勒」的喊聲,僅僅堅持十天左右,這種聲音與吃食密切關聯進而形成條件反射,牛群變得聽指揮,只要我們邊敲臉盆邊吆喝,牛群就會迅速下山回家。

依法炮製,我們的乘馬也不戴馬絆子,讓它們與牛群一同自由吃草,聽到我們敲臉盆和「勒、勒、勒」的喊聲後也能自動回家了。

春天來了,來壩前躲避雪災的牧民趕著牛群和羊群陸續返回壩後牧場,只有我們被單獨留在壩前,不過從山溝搬到了河灘地,讓衰弱的牲畜及早吃上青草。

好消息突然降臨:我們的牛群有母牛要產犢子啦!

大家既高興又緊張,怎麼給牛接生呢?連聽都沒聽說過!牧民此時都回牧場了,只剩下了我們四個人,連請教的人也找不到。

沒辦法,查書,照葫蘆畫瓢吧!多虧老天爺眷顧,只有一頭牛難產,四個小夥兒集體當助產士,邊討論邊操作,有推揉肚子的,有拽小牛腿的,小牛終於平安降生。

……

河灘地上青草長得非常快,每頭牛的肚子天天吃得滾瓜溜圓。母牛奶水好,幾頭牛犢非常健康,時不時地在草地上撒歡、奔跑,它們歪著頭騰空躍起的造型太美了,簡直是表演「春之舞」!

牧場飼養老弱畜的規矩是按最終成活數目計件付酬,由於我們的牛群成活率高,分給我們四個人一冬的報酬竟高達2000元!那時我們每個月的生活費僅十元,1968年的2000元簡直是天文數字!我們分場其餘北京知青十六個人一冬總收入也不過2000多元,「為避免貧富分化」,我們幾個人把參加工作後掙得的第一筆錢,全數交給了知青集體,大家平分。

李南飛,筆名埂上草,1947年生於四川樂山,漢族。1967年高中畢業後赴內蒙牧區插隊

相關焦點

  • 知青:牛年說牛
    如今,我看著牛頭骷髏,回想起當知青時,我與牛的故事,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那時,我被分在西雙版納景洪一師一團一個種橡膠的老連隊,新知青到了,要砍樹毀林,開荒栽樹,種植新的橡膠林。版納的橡膠林,除防各類自然災害外,還包括防火災、防牛害。
  • 知青往事:賭吃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賭吃換來了雷子上大學讀書和我獲得招工進城的機會。春節前,我和雷子為老牛過冬清除牛棚的牛糞然後鋪禾杆草,小山村只有我們兩人出工,農民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飯。知青在招工中一個又一個抽回城進工廠,只剩下我們兩人失望和無奈的留在小山村。
  • 知青故事之奸屍迷案
    遠處天地一色,眼前白雪茫茫,積雪蓋住了地上的車轍,拉車的牛也不知如何哪裡是回家的路了。牛駐足不前,等著人的指揮。於老闆走到拉套的牛前,伸手抓住裡牛的韁繩,嘴裡大聲吆喝「哦,哦,哦……」把牛哄著往前走了20多米,然後又坐到車上。牛車朝著草甸子對面的山坡走去。雪下得太大,積雪蓋住了車轍,這時牛車走上了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冬季車在草甸子中行走,是有一定危險的。
  • 知青往事:雨夜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雨夜走浩特(就是到夏季草場放牲畜)是要風餐露宿的,去的只是勞動力,帶很簡單的行裝。
  • 【往事】我是知青:虎豆的「江湖」
    聽說有知青後代來尋親,許世輔覺得這是知青自己的事他應該幫這個忙,知青們之間雖然會經常有聯誼活動,但過往的憂傷已很少有人提起了,尤其是當年那些不堪的往事更是難於啟齒,許世輔經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王女士的親生母親。找到王女士的母親之後,許世輔希望一段掩埋在歲月塵埃中的愛情故事會慢慢浮出水面,然而時過境遷。
  • 知青往事:殺狗記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那是70年代初的一個秋天,我插隊來到這個村子的第二個年頭。和我一同到這裡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總共有八個人,全是來自一個學校,而且是男女比例各半,年齡上雖有差異卻一對一搭配的十分合乎情理,足以看出當時的革命路線為我們這些知青娃娃們紮根農村考慮的是何等的周到、細緻。
  • 知青往事:豈容蛇蠍擋道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春風吹,戰鼓擂,被風起雲湧的上山下鄉運動裹挾著,1969年初我們來到延安。插隊第二年的八月份,我們去宜川縣看望那裡的北京知青朋友,順便和他們切磋一下拳擊技術。這些朋友都是北京師範大學家屬院的教職工子弟,平時我們常在一起練拳擊。
  • 知青生活往事;在陝北插隊幫老鄉寫對聯作弄人家,現在想想好愧疚
    知青們來到後,曹隊長只好把隊裡垛在村外場院的農作物秸稈給知青們挑來了兩擔,好讓知青們燒炕取暖。曹隊長說了,等把知青們的供應糧從公社糧站領回來,就帶領知青們上山打柴。隊裡那點豆秸和玉米秸稈是牲口的口糧,可不敢讓知青們當柴火燒。九名北京知青分成了兩組到社員家裡吃派飯,男知青一組,女知青一組,一家吃一頓。第三天吃派飯,鄭小楷他們五名知青去了社員曹東山家。
  • 敬一丹:知青往事——夢開始的地方
    有一個地址,我牢牢地記著,從小時候到現在,那是姐姐當知青時的地址:黑龍江省密山縣鐵字409信箱214分隊。姐姐下鄉的時候,才16歲。1968年,能成為兵團戰士是很潮流的事。遷戶口的時候,戶籍民警問:不後悔呀?姐姐決然道:不後悔。當那紅色的「註銷」印蓋在戶口本上時,如姐沒有一絲悲傷。姐姐他們的知青隊伍一路唱著歌,走向哈爾濱火車站。
  • 「知青歲月」三扁擔的故事
    膽大的男生拿起馬燈就去照,原來傣族老鄉山上放養的牛今晚光顧我們連隊,燈光下是它兩眼睛發出的綠色光亮.虛驚一場!第二天,大家都談笑起此事,一個愛開玩笑的男生拿著扁擔去量一下昨夜那美女爬有多遠,從摔倒到宿舍的距離正好有三扁擔遠,於是,就有了三扁擔的故事。
  • 「知青歲月」我的知青故事
    我回答他說,不是,我是來這裡上山下鄉的知青。苗團長自語自言地說,怎麼搞的?這麼小,還是一個孩子,就上山下鄉去?然後他就走開了。我與居住在廉城西街和東街的十多個知青一起分到了五連。當時的五連是一個新建連,還沒有建好,隊部臨時借住在設在場部的基建連裡,當晚我們就住在這臨時的住所基建連的宿舍裡。
  • 知青往事:光陰好比一條船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當上山下鄉成了唯一的出路時,不是你去不去的問題,而是只有考慮去哪裡的問題了。原標題:知青生涯一一土變陶續集(二)——美好的回憶之:青年作者:宋亞南作者介紹:宋亞南,陝西西安人,1951年出生,西安市六中五年一貫制69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隨學校安排到商南縣清油河公社下鄉插隊,後招工到位於本縣的「冶金部商南鉻礦」工作,四年後隨單位碾轉在漢中「漢江鋼鐵廠」、西安「中鋼西重"等企業的質保部門工作,至退休。
  • 浦北紅山莊《知青》,憶往昔崢嶸歲月
    拉開了全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序幕,插隊到《夢開始的地方》一一浦北縣小江鎮紅山莊(原名山雞麓,1966年改名紅山莊)      我們這群天真爛漫的知青,在《銀杏飄落》的子牛埇大壙衝裡,伴著《雪花那個飄》,唱起《晨曲》,戰窮山,鬥惡水,《年年歲歲年年》耕耘《我們的田野》。在那雜草叢生的山坡上,明知《今夜有暴風雪》也懷著《激情燃燒的歲月》,用《血色青春》開墾出百畝《美人草》《幾度菊花香》。
  • 【往事悠悠】朱音:一張塵封的知青照
    整理抽屜,一張塵封了50年的知青照輕輕滑落在我的眼前:這是一張時隔半個世紀的黑白照。照片上挎著一個大筐、手摘蠶繭的姑娘正是自己。 知青這個名字,50年前曾響徹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白山黑水、西南邊陲、茫茫草原。為數不少的知青都是從學校走出來的紅衛兵小將。
  • 知青生活往事:回想起當年離開陝北的那一幕,他就禁不住熱淚盈眶
    劉文成是北京某附中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陝北插隊落戶生活了三年多,說起當年在陝北插隊落戶的生活往事,他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那天是1969年3月21日,劉文成和十一名北京知青來到了陝北的高家溝二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知青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比較系統和完整地展示我當年拍攝的老照片,從現在開始我將以講解老照片背後故事的形式來向大夥展示。通過照片背後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回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以及難以忘懷的黑土情緣!在我的黑土情攝影作品選中有幾幅利用俯視角度拍攝拖拉機開荒場面的老照片,很多網友、博友對照片拍攝的情況非常感興趣,那麼讓我們的記憶再次回到當年那激情燃燒的歲月,給大夥講一講拍攝這一組照片的故事吧!時間應該定格在1977年的5、6月份間,那時我已經擔任27連的連長並已成家。
  • 牛的故事
    鍾老漢說話:李南飛寫的草原故事引起眾多朋友喜歡,今後還將陸續刊登他的作品
  • ​《逃港的大哥明》《可憐的知青「牛鬼」》
    在我們當知青那段荒唐的歲月「甘泉」裡,發生過很多今天看來極為荒唐的事情。老知青們將這些並不甘甜的往事講給兒孫們聽,故事還未說完,孩子們己溜走了。老知青們只好在聚會時作為笑談,這時,連當事人說起來也哈哈大笑,難道老知青們忘了那些委屈?只記得「甘泉」?不!笑談往事,並非遺忘,因為:我們一起走過!牛司令老王和我,每天趕著七十多頭水牛,八十多頭黃牛,漫山遍野地遊蕩。我們除了大聲的吆喝,不停地揮著竹竿,還要在牛群前後左右地指揮著,疲奔於命。
  • 靈異故事:知青守林場,半夜響起了詭異的敲門聲
    六七十年代,有幾個知青下鄉,被分到了東北大興安嶺山區看守森林。有一年冬天過年的時候,那年知青隊裡的知青大部分都回家過春節了。整個知青點只有兩個人留了下來,一個叫王五,還有個是家住老遠的一個外地人。 那天半夜,王五正睡的香,突然傳來一陣很急促的敲門聲。
  • 《返城年代》:知青回城後的故事
    原標題:《返城年代》:知青回城後的故事  著名作家梁曉聲擔任編劇的《返城年代》近日在央視8套收官,劇中的主要角色們也迎來了各自的最終命運。   本劇的故事背景年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那是中國歷史一個頗為特殊的時代。許多知識青年在經歷上山下鄉後迎來了返城,俗稱「老三屆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