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於理財的認知存在極大的不同,例如有的人聽到別人炒股虧了不少錢,把房子都搭進去了,從那以後對股票就一點興趣也沒有。而有的人主動去理財了,但是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跟風去追漲殺跌,結果還是虧了。
不管是聽說理財的,還是嘗試理財的,很多人大多不願意、也不敢去理財,生怕自己存的那點錢就這樣不明不白的虧損了。對於理財失去信心,歸根到底還是投資者知識儲備和認知並不充足。認為市場風險太大,乾脆就直接不去接觸這類理財產品。所以通常會以保本或者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為主,比如說國債、銀行存款、貨幣基金等等。
當然這對於保守型投資者是最好的理財方式,但有些投資者卻不滿足於這樣的低收益。畢竟貨幣基金從以前的年化收益5%以上,一路降低到現在2%左右,收益微乎其微。總是煩惱自己的收益太低,卻又不肯冒風險。
這其實和打工創業是一樣的道理,有的人去上班,幫老闆打工。基本上沒有什麼風險,工資穩定,所有的風險都是老闆去承受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人的工資並不高,也無法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創業不同,一旦成功能夠獲得巨大的財富。但是創業成功率非常低,對於普通人而言,沒有那麼多資本去冒險,所以甘願打工也不去創業。
甘願把錢閒置著,也不願意去理財,這些都是認知不夠導致的。一個陌生的領域,如果看不清,就會被否定。理財要做的不是一開始就否定,而是去努力了解理財的世界。從害怕風險到從容理財,我是怎麼做到的。
很多人都嘗試過理財,但最後都談虎色變。因為在還是理財小白的時候,就一股腦去布局,把所有錢都投入到市場中。接著就滿心歡喜地等待上漲,期待收穫利潤的那一刻。但市場不會單邊上漲,面臨的是瞬息萬變的波動,一旦出現一次大波動,這類投資者基本上就元氣大傷了。
有條件的投資者可能會去加倉,因為大家都知道在大跌的時候加倉,可以降低投資成本,使得更快扭虧為盈。道理雖然是這樣,但憑什麼加倉就能夠扭虧為盈呢?所以我們要理性地去分析,有什麼理由支持自己去加倉。政策方向如何?市場經濟怎麼樣?行業有沒有什麼風險?投資者的信心如何?自己的投資理財邏輯有沒有發生改變?這些都是能不能加倉的關鍵。
多數人嘗試理財,一開始就失敗,就是因為把所有錢都投入到市場當中。倉位控制和資產配置,是從容理財必修的課程。如果在投資理財上採用分批建倉的方式,面對風險時會更加輕鬆自如。就好比大多數人都比較推崇定投基金,因為定投其實就是分批建倉的方式,從而創造出了比一次性投入更大的優勢。
事實上理財不是賺一次就夠了,也許可以憑運氣賺到錢,但接下來的9次、99次、999次都虧損了呢。所以理財應該是一場持久戰,投資者必須拿出耐心去對待。理財是一個很好的技能,就是因為它對於我們的生活能夠帶來好處,所以大家才會去了解它,並以此去嘗試。
既然打算要理財,就要對自己有信心,那信心從何而來。這就要取決於你學習理財知識和對理財認知的程度,理財市場千變萬化,投資者也要不斷去學習。面對理財風險,也許每一個投資者都會有害怕的時候。但如果不擁抱風險,就永遠沒有機會。不要害怕理財,如果你有信心、有計劃、有能力,那麼所顧慮的都已經不是什麼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