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獲得坎城金棕櫚獎的影片,來自土耳其導演錫蘭,錫蘭被譽為「國寶級導演」;也是坎城歷史上影片時長最長(3小時16分鐘)的金棕櫚電影:《冬眠》(2014)。
影片涉及貧富差距、人性善惡、宗教紛爭、個人救贖等等。充滿著對生命的哲學思考,在導演的內省和詩意中,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打開電影的一瞬間就吸引了我,冬日蒼涼的山石與枯黃的芒草,男主頭髮凌亂,孤獨地立在一片薄霧中。一種斷腸人在天涯的悲傷情緒、一種人生的無可奈何。影片講述了退休演員Aydin的生活,他在安納託利亞中部經營著祖上留下的石屋旅館,他與Nihal是一對老夫少妻。Aydin每周會寫當地報紙的專欄,靠著思考、談話、寫作、四處走走打發時間;妻子哈尼爾沉浸在自己的慈善事業中,通過慈善拯救自己,重拾信心;妹妹Necla則沉浸在離婚不久的痛苦之中,偶爾讀讀書,百無聊賴,以批評他人為生活。
隨著冬天的到來,白雪覆蓋大地。由於成日呆在封閉的旅館,每個人都渴望與人交流,消磨無聊的時光。但是交流一旦開始就難免不了觀點不一,而偏偏每個人都有極強的言語防禦機制與自尊心,以至於每次爭論總是不歡而散,甚至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矛盾。某種程度上人人都在冬眠,都生活在自己構建的世界中,雖然人與人頻繁的接觸和對話,但都在自說自話。
電影不僅僅講述了這些生活中幾乎司空見慣的故事,還講述了底層民眾的苦難,社會階層的分裂與對抗,貧窮租戶的弟弟委曲求全、哥哥的激烈反抗,連小兒子的心中也紮下了對抗的種子,那種仇恨的眼神看了都讓人不寒而慄。
1.Aydin與妹妹Necla:邊界的重要
一起回到鄉下的Necla剛剛離婚。無論是餐桌上還是書房裡,Necla都喜歡跟哥哥較勁。比如討論:面對邪惡的時候是否應該反抗?觀點不一,角度不同,激烈的爭論沒有結果。實際上是Necla無法適應農村鄉下孤寂安靜的生活,百無聊賴,精神空虛的Necla開始後悔離婚,也對哥哥年輕的妻子產生厭惡,甚至鄙視,隨著爭論觀點太多對立,到後來便自然升級為互相鄙視了。
電影來源於生活,生活物質的豐富已經保證了大家的日常需求。但是,精神上的空虛卻無法填補。無所事事的Necla,在Aydin寫作專欄的時候,總是躺在後面的沙發上冷嘲熱諷,從而引發兄妹之間的衝突升級。Aydin認為他Necla應該去多讀書或做做翻譯工作,而不是這樣無聊空虛對他評頭論足,通俗說了就是沒事找茬。
作為社會人需要交流相處,但是每個人彼此之間又需要保持一定的邊界意識,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總是站在自我主觀立場的角度去指責任何人都是不恰當的。2.Aydin與妻子Nihal:溝通的障礙
年輕漂亮的Nihal嫁給Aydin以後,過上了優越的有錢人家生活。一邊是非常享受這樣的生活,一邊又不滿足於這樣的生活。認為Aydin限制了她的人生,對Aydin各種看不順眼,總是一臉鄙夷的神態,覺得自己被Aydin消耗了青春,甚至還認為Aydin應該為此感到羞愧,可是讓她離開卻又不願。然後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她開始熱衷於為教育事業做公益募捐工作。甚至覺得她的人生就只有這些了,這是否是一種個人心理力量的缺失呢?他們的聊天和關注的點,兩人始終不在同一個頻道上,Aydin認為她的想法不切實際,要給她幫助,並且給他去提一些合乎實際的建議。然後絮絮叨叨地開始說教,到後來Nihal就是讓他不要再說了,覺得他是在臺上表演。認為Aydin喋喋不休、自私輕蔑、冷嘲熱諷、沒信仰,總是強行用他的觀點壓制她。電影中倆人的幾場對白都特別有意思,值得細細品味。「不管你覺得這次募捐活動,是誘騙也好,還是女人的一時心血來潮,別管我了,因為我已經沒有別的安慰了。」想到弗洛姆《存在的藝術》裡的一句話,「無力感越強,越缺乏真實的意願,越趨於服從或強迫性滿足心血來潮的欲望,越發恣意。」 所謂成熟遇到了幼稚,情懷遇上了現實,再或者說是一個世界遇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永遠無法說得清對錯。如同妹妹Necla評價她:「她來來回回,什麼都要摻一腳,裝得和天使一樣,然後又什麼事都不做。她這人趾高氣昂的,覺得自己很聖潔,想用各種救贖別人的儀式來養活自己。」
可能Aydin說的也是,她應該先告別窮日子再來迎接這種富足生活,才能更客觀地去幫助人們,而不是覺得「不能把錢分給別人是件讓人難過的事」。或者我倒建議她應該有點愛好,讀書、畫畫、寫作;還有大自然這麼豐富,礦物、動物、植物,總有一款適合你啊。有時候人還是得向內需求,而不是一味尋求外界的肯定。
我們沒法感受,當她給租戶送錢又被窮得只有傲骨的哥哥把錢給燒了的心情。這是階層之間、信仰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就提出,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其實最終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整部電影中,Nihal那一雙美麗的大眼睛無神又空洞,面對Aydin的時候更是冷漠與厭惡。唯一看到眼裡有光也就是捐款會議上,還有與客人聊天時那一臉的笑容。或許這就是Nihal的需求,幫助他人,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而不要象Aydin那樣總是一個人在工作室充滿熱情地寫作,這或許是一種自私?一種冷漠?忽然我覺得我在Aydin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是否便是導演的用心所在。
3.Aydin的覺醒
為了暫時避開與妹妹和妻子的衝突,憂心忡忡的Aydin想逃避到伊斯坦堡去,就在臨上火車那一刻,他改變主意了,隱瞞著家人來到了老朋友的農場。自身問題不解決,逃到哪裡都沒有意義。
老友一針見血,道出了Aydin的問題所在:「既然人生有些事是你無法改變的,你就活得有彈性一點,別太愛批評別人,接受事情原本的樣子。」Aydin最終回到了妻子的身邊,以一個全新的自我,並重啟書寫他的《土耳其戲劇史》。Aydin的獨白道出了他對生活的嶄新認知與妥協,是對妻子的愛對家庭的依賴?Aydin首先做出了改變,可是他的妻子Nihal會嗎?弗洛姆《愛的藝術》裡說的,「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
電影道出人生的真諦,人與人的隔閡,是無解的,對面和面對始終無法完成。婚姻需要經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保持一定的邊界與獨立,共同成長,尤其是精神上的共進是如此重要。愛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地學習。
影片中取景地很美,充滿著異域風情。無論是蒼涼的山石堆砌的外景,還是閉塞卻精緻的內景,拍攝畫面都是極美,室內戶外的鏡頭都像油畫一般。尤其後半段幾個雪地場景所展現出來的畫面,則直接顯露了導演錫蘭的審美以及對美的把控。整部電影的畫面都是精緻的、優美的。「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
要學習像太陽一樣,
只是發出光和熱,
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
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
有人甚至躲開陽光。
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
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看的影片無數,這是第一次想寫一寫電影。不同於那些看不懂的燒腦大片,這部影片帶著更多的人生哲理。公號裡大多分享的是植物,這次來分享一下電影。值得細細品味的一部作品,有美感有思想,推薦給大家。願看完電影的你,
或對你的人生多一些思考與改變。
2021,做更好的自己。
配樂介紹:
這是電影其中的背景音樂,A大調第二十鋼琴奏鳴曲。
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充滿詩意,一曲流動的音樂。
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