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點評】膠片相機毫無疑問被數位相機取代了,但問題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玩起膠片相機了,這些人玩膠片相機的意義是什麼呢?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數位相機當道 為什麼大家還用膠片相機?
數位相機取代膠片相機是這個世紀初的事情,我還很清楚自己買的第一臺數位相機是在2004年,當時的相機像素是300萬,04年的時候數位相機已經有點火起來了,膠片相機變得很邊緣。再早個一兩年,數位相機還處於30萬像素的時代,那個時候還是膠片相機作為主導。很榮幸能夠經歷膠片相機到數位相機轉換的過程。
膠片相機到數位相機的演變
數位相機發展的初期有著好幾個坎,一是真的沒啥使用價值,30萬的像素就是標清視頻的大小,存儲卡容量也小,一張存儲卡大約就頂一桶膠捲的拍攝量,外出拍攝沒有筆記本電腦作備份就很麻煩。二是大家都用膠片相機,要轉型沒這麼快,對於新事物都處於觀望狀態。三是實在太貴了,一臺卡片機價格比單眼相機還貴,就算標榜能省膠捲和衝洗的錢,最終還是頗不划算。
昔日影像老大柯達因數碼化轉型太慢最終導致申請破產保護
在這個時代轉換的過程裡,有人笑有人愁,廠商來說,影像老大柯達數碼化的轉型慢了,最終導致在影像行業淡出。而過去使用膠片相機的人,也因為不願額外花錢購買數位相機而繼續使用膠片相機。數位相機發展奇快,但是膠片相機的消逝卻較為拖沓。甚至現在還有起死回生的感覺。
膠捲是膠片攝影的最大成本
膠片相機相比較數位相機,過去同樣拍攝性能的產品,數位相機要貴得多,而膠片相機的成本主要在膠捲和衝印費用上,因此很多人會選擇入手成本更低的膠片相機.直到膠片相機被數位相機代替,這種購買思維才發生了逆轉。而今天看到很多人還在使用膠片相機,或者是重新回歸膠片相機的使用。性質上就不是很一樣了。
為什麼要玩膠片相機
1、膠片照片色彩奇特
數位相機取代膠片相機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今天很多人重新玩起膠片相機,和膠片相機有其固有的特點有關係,膠片的色彩濃鬱且有特色的風格,相比數位相機的直接拍攝效果要更吸引人。這使得很多有膠片情懷的人還很眷戀,又或者是從來沒有玩過膠片相機的攝影后輩覺得新奇而玩起膠片相機。的確,膠片的色彩風格是很多人追求的,即使是數碼照片後期也要尋求那股味道。
2、中、大畫幅相機玩膠片機更實惠
其次,膠片相機還可以更輕鬆地實現135相機以上相機規格的的使用。在數位相機領域裡面,我們常見的相機都是以135相機為標準,全畫幅是大多數人所認知的頂配傳感器尺寸,實則不然。在135相機之上還有中畫幅、大畫幅和寬幅等相機規格。這些都是根據膠片尺寸來設定下來的。數位相機也有更大畫幅的產品,像商業拍攝常用的中畫幅,就是傳感器比我們常說的全畫幅規格更大的產品,但是動輒數十萬元的價格顯然不是普通玩家可以接受的,那麼重新用上膠片相機的中畫幅或者大畫幅相機可以體驗一番大幅相機的魅力。
中畫幅相機一般是6x6cm規格,也有6x4.5cm規格,和擴展的6x7cm、6x8cm 6x9cm、6x12cm、6x17cm等規格,大畫幅起步是4x5 英寸,還有5x7英寸,8x10英寸以及更多沒有規格但是非常大的自製底片,這類大得可怕的底片,搭配使用的設備也往往是特製的。135規格以上的相機,可以獲得更出色的景深效果,細節表達方面也更加從容,也就是數碼時代講的解析度更高。大畫幅的底片尺寸巨大,正片膠捲的話甚至可以直接觀看,無需衝印放大操作。還可以當做幻燈片投影出來。
數碼中畫幅價格不是普通消費者能承擔的,往往都是商用才會購買
對於很多朋友來說,玩中、大幅相機純粹是玩個過癮,並非要用來拍商業片或是別的什麼增值的用途,所以買數十萬元的數碼器材肯定不是靠譜的事情,即使是租用也價格不菲。如果真的要玩中、大畫幅的相機,膠片相機是更划算的選擇,數千元到一萬出頭的水平已經可以買到很多不錯的中畫幅相機,無論是單反還是雙反相機都能有不錯的可玩性,對於這些用戶來說,使用中、大畫幅的相機的過程才是最大的樂趣。
3、玩膠片相機更顯文青
拿著別人沒見過的相機拍攝,就連小孩也覺得好奇(上圖是抓拍非擺拍)
文藝青年都在幹什麼,當然是幹一些和當下的一些主流不太相符的事情以表現自己的個性。那麼玩起膠片相機,也是一個文青的事情了。帶著各式各樣復古的膠片相機,可是要比新潮的數位相機更有回頭率,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即使是不拍膠片照,光是拿膠片相機當道具,拍出來的照片也更亮騷一些。我覺得這是玩膠片相機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膠片相機的尾聲
雖然玩膠片相機被當作一種時尚而興起,但也不能因此而再次崛起,相機廠商早早停產了膠片相機的生產,所以當前想要玩膠片相機,通常情況下都是跑二手市場購得的,而作為膠片相機的關鍵耗材,膠捲的產量也非常少,並且膠捲也逐漸停產了,數款我們熟悉的頂級膠捲類型都已經宣布停產了,未來我們可能還可以看到膠片相機,但真的沒有膠捲供大家消耗了。
支持膠捲衝洗的照相館越來越少
除了膠片相機和耗材難買以外,膠捲的衝洗也成了難題,因為主流的照相館早早已經不提供膠捲的衝印服務,所以只能有特定的幾家膠捲衝印的店去衝洗膠捲,這些店很多也是隨著膠片拍攝的興起而重新登場,因此數量上還是稀少的。衝洗膠捲很不方便。
數碼化後的膠片照,明暗細節丟失嚴重,層次過渡分化,效果遠不如膠片實際效果
另外,膠捲衝印完畢後,也已經不能像過去那樣,通過顯影、定影等方式輸出照片,而是先通過膠捲底片的掃描,使其成為數碼照片後,再進行數碼衝印,掃描的過程中,膠捲的舒服的過渡效果、寬容度方面的優勢被一刀切,即使是再好的掃描儀也很難還原膠片真正的效果,本質上已經不是膠片相機的傳統輸出效果。所以現在很多人玩膠片相機也不去衝印照片,而是直接掃描成數碼照片,然後分享給朋友。可以說玩膠片相機本質上還是用玩數位相機的方式,拍攝膠片照片已經是名存實亡。當然不排除有一些老玩家堅持膠片拍攝,並且自己親自完成顯影的過程,可惜這只是少數。
總結:從廠商的決策來說,膠捲的滅絕是可以預見的,那麼膠片攝影也不是一件長久的事情,目前由於膠捲短缺的緣故,膠捲的價格已經是漲到天上去了,而且膠捲又是有有效日期的,過期的膠捲達不到最好的效果。成本一高,很多人也都不堅持玩膠片相機了。當然也有其他原因不繼續玩膠片相機的,就像我一樣,雖然有哈蘇中畫幅相機和膠捲,但是因為體積大、重量重,而且還必須背腳架出去拍攝的緣故,嫌累嫌麻煩也就不用了。膠片相機退出舞臺已久,因為膠片迷的依戀堅持至今,而它消亡的那天,似乎非要這麼絕情。往後膠片相機也只能寫進歷史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