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流行音樂,曾經有過讓世界側目的時候。上世紀40年代,美國的爵士樂都沒有真正形成很多年,在東方的巴黎——上海,也出現了這樣的音樂。
中國音樂家陳歌辛,《夜上海》、《玫瑰玫瑰我愛你》的作者,他和他的朋友們已經開始創作有濃厚爵士舞曲風格的中國音樂。其中,《玫瑰玫瑰我愛你》傳到美國後被改成英文翻唱,長期霸屏了美國billboard排行榜。多年來,被美國聽眾認為是一首美國民歌。直到後來,有人拿著版權費去中國尋訪這首歌的作者是,才知道陳歌辛,這位當年被成為「歌仙」的人物,已經在文革中被活活餓死。他的兒子,就是著名音樂家。《梁祝》的作者之一——陳剛。
中國的爵士音樂曇花一現,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中國的流行音樂,再也沒有象當年一樣,和世界流行音樂的中心那麼靠近過。
為什麼,爵士音樂和藍調音樂,可以代表流行音樂的最高水準?
因為,流行音樂就是從藍調音樂發展起來的。
所有的流行音樂,哪怕是你最看不上的網絡口水歌,都有藍調的影子在裡面。藍調就像是流行音樂裡的鹽巴,光吃鹽,你會受不了;不吃鹽,簡直沒法吃。因為美國黑人創造藍調音樂的時候,留聲機、電臺,電視剛發明出來,這種音樂才「流行」到了全世界。
如今,以「藍調」為根源的搖滾、爵士、靈歌等音樂形式深入人心,可是,在世界各地,依然有大批只吃「鹽巴」的人。純粹的藍調代表了流行音樂最初時候的那種狀態:苦難的淚水,放縱的肉體,狂歡的精神,直指人心的力量。
在全世界,都產生了自己的藍調。同樣是亞洲國家,日本音樂家對藍調的痴迷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在中國,也開始有很多人在嘗試藍調的創作,可惜,進展不是很大。
布袋戲樂隊也是其中的一員。
在藝術創作中,形式是很主要的。可能會有很多人反駁這個觀點,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也認為,形式無關緊要,只要能表達我的內心感受就可以了。
高曉松說起他的校園民謠,說時代需要史詩,也需要小曲,他覺得校園民謠某種意義上,更是能給人安慰的小曲。
我同意這種說法,但是為他惋惜。因為就算是這樣的小曲,同樣被稱為校園歌曲的臺灣民歌運動,卻呈現出來完全不同的視角和胸懷。羅大佑早就說過:風花雪月之,譁啦啦乎,所謂民歌者,是否如此也。
但是,我們不能超越我們的極限。我的第一張專輯,雖然有《穿越》、《陪我聊天》這樣帶點藍調色彩的作品,但是其他的歌,幾乎也是校園民謠的範疇,再說得大一點,是臺灣校園民歌的風格。比如《北方有雪》,有那麼一點點家國情懷在裡面。
中國的藍調歌手,我覺得鄭鈞是天才。他寫的藍調歌曲非常自然,不像有些人只是copy或者直接唱成了數來寶。鄭鈞骨子裡的那種痞子味道和沒落貴族的氣息,實在是一種另類。
不過,用普通話唱藍調,唱到鄭鈞這樣也就到頭了,當他拖長普通話的音節而不讓我們覺得不自然,是因為他自己的人文修養和骨子裡面黑人音樂的滋養,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後來出了一個周杰倫,他唱R&B(就是節奏藍調)的時候,用模糊不清快速滑動的方法來彌補普通話音調的單調,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臺灣是成熟的音樂市場,周杰倫獲得巨大的成功。
剛才說過: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也認為,形式無關緊要,只要能表達我的內心感受就可以了。後來,我覺得,形式,或者說範式,代表你對音樂的自由度。
我自從接觸到藍調音樂以來,一直想要創作自己的藍調音樂。但是後來基本上都放棄了,因為如果寫出來刻意,不自然,只是為寫而寫,又有什麼意義。
我的朋友周朝,也寫出了不錯的藍調音樂。但是可能他覺得用普通話來歌唱還是太局限,現在他基本上只做純音樂了,我覺得很可惜。
後來我想到了閩南話。
閩南話的音調比普通話多了四個,很適合歌唱。而且閩南話,就是古代中國的普通話,說明,古代中國人是很喜歡歌唱的。
後來就有了布袋戲樂隊,不妨把他看成是用中國的語言演唱藍調的一種嘗試。當然,我們依然會用普通話來寫作。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唱藍調,也許是一種情結,也許是藍調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已經進入了我的血液。
ps:文中提到的音樂家和音樂,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阿武(歌詞)
阿武啊我爸啊,你十五六歲返來咱厝啊
你的心比太平洋的浪卡大
你的心比太平洋的浪卡大
阿武啊我爸啊,你後生時陣是真緣投
你欲做明星但是咱兜沒電影播
你欲做明星但是咱兜沒電影播
阿武啊我爸啊,你是番仔直才會得失班長啊
你被人冤枉看你這世人要怎樣過呢
你被人冤枉看你這世人要怎樣過呢
阿武啊我爸啊,你是歷史先生要愛想得開
別人怎麼過我們就怎麼過
別人怎麼過我們就怎麼過
阿武啊我爸啊,你心內不爽就抓人出氣啊
害我幾個兄弟都愛和你打架啊
害我幾個兄弟到愛和你打架啊
阿武啊我爸啊,
我想欲帶你返去生你的馬來西亞
你若沒回來我會變成什麼款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