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寫藍調——布袋戲原創音樂小考

2021-02-19 嶺上民謠音樂酒吧

中國的流行音樂,曾經有過讓世界側目的時候。上世紀40年代,美國的爵士樂都沒有真正形成很多年,在東方的巴黎——上海,也出現了這樣的音樂。

中國音樂家陳歌辛,《夜上海》、《玫瑰玫瑰我愛你》的作者,他和他的朋友們已經開始創作有濃厚爵士舞曲風格的中國音樂。其中,《玫瑰玫瑰我愛你》傳到美國後被改成英文翻唱,長期霸屏了美國billboard排行榜。多年來,被美國聽眾認為是一首美國民歌。直到後來,有人拿著版權費去中國尋訪這首歌的作者是,才知道陳歌辛,這位當年被成為「歌仙」的人物,已經在文革中被活活餓死。他的兒子,就是著名音樂家。《梁祝》的作者之一——陳剛。

中國的爵士音樂曇花一現,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中國的流行音樂,再也沒有象當年一樣,和世界流行音樂的中心那麼靠近過。

為什麼,爵士音樂和藍調音樂,可以代表流行音樂的最高水準?

因為,流行音樂就是從藍調音樂發展起來的。

所有的流行音樂,哪怕是你最看不上的網絡口水歌,都有藍調的影子在裡面。藍調就像是流行音樂裡的鹽巴,光吃鹽,你會受不了;不吃鹽,簡直沒法吃。因為美國黑人創造藍調音樂的時候,留聲機、電臺,電視剛發明出來,這種音樂才「流行」到了全世界。

如今,以「藍調」為根源的搖滾、爵士、靈歌等音樂形式深入人心,可是,在世界各地,依然有大批只吃「鹽巴」的人。純粹的藍調代表了流行音樂最初時候的那種狀態:苦難的淚水,放縱的肉體,狂歡的精神,直指人心的力量。

在全世界,都產生了自己的藍調。同樣是亞洲國家,日本音樂家對藍調的痴迷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在中國,也開始有很多人在嘗試藍調的創作,可惜,進展不是很大。

布袋戲樂隊也是其中的一員。

在藝術創作中,形式是很主要的。可能會有很多人反駁這個觀點,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也認為,形式無關緊要,只要能表達我的內心感受就可以了。

高曉松說起他的校園民謠,說時代需要史詩,也需要小曲,他覺得校園民謠某種意義上,更是能給人安慰的小曲。

我同意這種說法,但是為他惋惜。因為就算是這樣的小曲,同樣被稱為校園歌曲的臺灣民歌運動,卻呈現出來完全不同的視角和胸懷。羅大佑早就說過:風花雪月之,譁啦啦乎,所謂民歌者,是否如此也。

但是,我們不能超越我們的極限。我的第一張專輯,雖然有《穿越》、《陪我聊天》這樣帶點藍調色彩的作品,但是其他的歌,幾乎也是校園民謠的範疇,再說得大一點,是臺灣校園民歌的風格。比如《北方有雪》,有那麼一點點家國情懷在裡面。

中國的藍調歌手,我覺得鄭鈞是天才。他寫的藍調歌曲非常自然,不像有些人只是copy或者直接唱成了數來寶。鄭鈞骨子裡的那種痞子味道和沒落貴族的氣息,實在是一種另類。

不過,用普通話唱藍調,唱到鄭鈞這樣也就到頭了,當他拖長普通話的音節而不讓我們覺得不自然,是因為他自己的人文修養和骨子裡面黑人音樂的滋養,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後來出了一個周杰倫,他唱R&B(就是節奏藍調)的時候,用模糊不清快速滑動的方法來彌補普通話音調的單調,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臺灣是成熟的音樂市場,周杰倫獲得巨大的成功。

剛才說過: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也認為,形式無關緊要,只要能表達我的內心感受就可以了。後來,我覺得,形式,或者說範式,代表你對音樂的自由度。

我自從接觸到藍調音樂以來,一直想要創作自己的藍調音樂。但是後來基本上都放棄了,因為如果寫出來刻意,不自然,只是為寫而寫,又有什麼意義。

我的朋友周朝,也寫出了不錯的藍調音樂。但是可能他覺得用普通話來歌唱還是太局限,現在他基本上只做純音樂了,我覺得很可惜。

後來我想到了閩南話。

閩南話的音調比普通話多了四個,很適合歌唱。而且閩南話,就是古代中國的普通話,說明,古代中國人是很喜歡歌唱的。

後來就有了布袋戲樂隊,不妨把他看成是用中國的語言演唱藍調的一種嘗試。當然,我們依然會用普通話來寫作。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唱藍調,也許是一種情結,也許是藍調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已經進入了我的血液。

ps:文中提到的音樂家和音樂,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阿武(歌詞)


阿武啊我爸啊,你十五六歲返來咱厝啊

你的心比太平洋的浪卡大

你的心比太平洋的浪卡大

阿武啊我爸啊,你後生時陣是真緣投

你欲做明星但是咱兜沒電影播

你欲做明星但是咱兜沒電影播

阿武啊我爸啊,你是番仔直才會得失班長啊

你被人冤枉看你這世人要怎樣過呢

你被人冤枉看你這世人要怎樣過呢

阿武啊我爸啊,你是歷史先生要愛想得開

別人怎麼過我們就怎麼過

別人怎麼過我們就怎麼過

阿武啊我爸啊,你心內不爽就抓人出氣啊

害我幾個兄弟都愛和你打架啊

害我幾個兄弟到愛和你打架啊

阿武啊我爸啊,

我想欲帶你返去生你的馬來西亞

你若沒回來我會變成什麼款的人啊

相關焦點

  • 泉州布袋戲樂隊重出江湖,領SHOW嶺上變身原創音樂酒吧
    布袋戲樂隊泉州閩南語藍調樂團「布袋戲」名稱的來歷:「布」代表樂隊的風格是布魯斯藍調風格;「袋」代表樂隊的四位成員分別是
  • 霹靂布袋戲,我們就此別過吧
    這個帳號前面寫了幾十篇關於霹靂布袋戲的文章,藉由這些文章也曾與很多有趣可愛的道友交流,但今天我只能和曾經很愛的霹靂布袋戲道一句山高路遠,我們就此別過。我們曾經滿懷熱忱地向諸多朋友安利霹靂布袋戲,告訴他們這是中華寶貴的物質文化之一。然而現在是,霹靂臺獨工作人員覺得他們一個省就可以建國了,他們明確表示不承認自己的祖國。那請問他們若是否認中國大陸的傳承,那他們還能剩下什麼?剩下可笑。
  • 同宗同源,為什麼內地布袋戲落後臺灣霹靂這麼多?
    只因為他們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所以才被當成珍惜動物保護起來,說一句不好聽的,如果任由市場來決定,皮影和布袋戲恐怕早就消失了。可奇怪的是,就在只隔一條海峽的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十年可謂是如日中天。老黃家父子兄弟開創的霹靂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數千個角色、上萬小時的影像,不但風靡東南沿海,在內地也有大量的粉絲。同樣是一個師傅傳下來的手藝,同樣是一種表達形式,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
  • 中國布袋戲
    這篇雜談稿子我寫了很久了,之前的稿件前面有近千字的內容我在抒發我跟霹靂的愛恨情仇,和霹靂在3月24號發生的事件的看法,但是後來轉念一想,我是想說關於霹靂布袋戲的問題嗎?不是。所以我就把那篇稿子刪了,重寫了現在這一篇直擊重點的雜談稿件,我認為的大陸的電視布袋戲的未來的問題。以下全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錯漏請在評論區留言指正。
  • 潘立飛:要把閩南語藍調唱給全中國人聽
    在沉寂了19年後,潘立飛終於又要出新專輯了。這一次,專輯的主題是鄉愁,所有歌曲全是閩南語。其中有兩首是獻給爸爸媽媽的歌,他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告別所有過去的舊時光,開啟他的音樂新徵程——閩南語藍調Blues。作為廈門大學經濟系高材生,自從大學時代玩轉音樂以來,在泉州,乃至福建,他開創了本土原創音樂的多個第一。
  • 布袋戲在臺灣
    劇團還會舉辦「大師工坊」,向布袋戲愛好者分別講授布袋戲工藝製作、後場音樂、戲偶操演、兵器道具等有關內容。  ■ 開枝散葉  外國「迷弟」當徒弟  如今陳錫煌擁有三屆傳習布袋戲的藝生,每屆約2人,他們要正式隨陳錫煌學習4年,期間考試8次,隔年再通過結業考,才能得到臺灣文化部門頒發的結業證書。此外,陳錫煌還有堅持學戲的法國和義大利徒弟、日本徒孫。
  • JFJ音樂科普延申 ︱藍調音樂
    聽這種音樂吧,你確實是要知道,這是一種在19世紀的時候起源於美國南部一種音樂,它聽起來並沒有那麼開心,「是一種藍色的哀愁」,因為它起初是「黑人」為了宣洩情緒而形成的一種音樂風格。而在提它們之前,我們必須知道專屬於這類音樂的音階布魯斯音階:1 b3 4 b5 5 b712小節和聲框架:1111  4411  5411(對應到C大調來講,1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霹靂布袋戲
    (原標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霹靂布袋戲)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難嘛?
  • 道友說:我與霹靂布袋戲的愛恨情仇
    霹靂布袋戲經過多年的發展,獲得了一批喜歡且熱愛著布袋戲的粉絲,粉絲們自稱為「道友」,寓意為同道中人。時光荏苒,轉眼霹靂布袋戲已經走過了36個年頭,那群最初的道友也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那群年輕的道友們才正值青春年華…歲月在,那份伴隨著歲月而來的熱愛,從一代人傳承到另外一代人。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摘 要: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地區,是傀儡戲的一種,又稱為布袋木偶戲。其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個階層群眾的喜愛。
  • 聆聽 || 藍調音樂
    作者 | 魂斷藍橋    主播:若涵   藍調,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而且非常有特點的五音階合音音樂形式。 說起這種音樂的起源,要追溯到奴隸社會時期,黑人們的靈魂曲、聖歌、讚美歌,這種西方音樂多是即興音樂表現形式,也可以理解為樂者或歌者的即興即時的靈魂傾訴。
  • 愛之深,道友眼中的霹靂布袋戲
    在霹靂布袋戲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三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中,霹靂官方聯合眾戲迷組成一個420人規模的操偶團隊,現場一起表演霹靂布袋戲,成功打破最大規模的業餘木偶戲演出的吉尼斯世界記錄!在傳統戲曲逐漸沒落的今天,霹靂布袋戲獨秀於林,誕生30多年來受到粉絲們大力追捧。
  • 【特刊】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源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
  • 霹靂布袋戲的商業化運作
    霹靂布袋戲在這方面,可以給我們很多借鑑。 在上篇文章,我提到,布袋戲一開始是在傳統的戲棚、劇院表演,黃氏父子第一次將它搬上了電視螢屏,這就是商業化的前奏,緊跟市場變化,然後不斷調整。 黃氏父子第一步,就是把偶的體型做大,尤其是強調眼部的神氣,嘴角的變化。
  • 有一種劇,給你永不劇荒的體驗丨布袋戲
    我們會隨著故事同時看到兩到三條故事線,就好像同時接到了幾個任務,要根據不同的線索進行到下一步,或快或慢,甚至有些故事會貫穿幾部劇,伏筆埋了三四十集以後才會讓你恍然大悟。而根據劇情的進展,如同遊戲裡升級到一定等級會出現新地圖或是開新門派一樣,一些一開始只存在於傳說的勢力和地域也會一一開啟,讓這個故事更豐富多彩的繼續下去。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布袋戲又稱作傀儡戲、掌中戲。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一直跟隨科技脈動,衍生出電視布袋戲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從傳統的劇臺廟會走上螢屏。
  • 道友留步,你喜歡霹靂布袋戲什麼?
    ,霹靂官方聯合眾戲迷組成一個420人規模的操偶團隊,現場一起表演霹靂布袋戲,成功打破最大規模的業餘木偶戲演出的吉尼斯世界記錄!在傳統戲曲逐漸沒落的今天,霹靂布袋戲獨秀於林,誕生30多年來受到粉絲們大力追捧。布袋戲的戲迷們常以「道友」自稱,一是源於早期的布袋戲中「三教」的戲份比較多,戲中常以道友稱呼修道之人;二是意為喜愛布袋戲的同道中人。從道友「觀」戲,今天讓我們走進霹靂布袋戲「道友」的世界,從外部的角度去了解霹靂布袋戲的魅力。
  • 藍調音樂,學習流行音樂的必修課(一)
    藍調音樂是黑人的文化產生的一種音樂形態。
  • 那個道友滿天下的霹靂布袋戲要出大電影了!
    另外,黃文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幾年,霹靂布袋戲學習日本卡通,設計了一大批玩偶和圖樣等周邊商品,帶動起龐大的衍生商品市場。 黃文姬說:「因為霹靂在臺灣一直走的就是民創故事。霹靂布袋戲已經有65部,每部都有一些經典的角色和故事。杭州本土的翻翻動漫,還特別去臺灣做了一次市場調研,他們對《刀龍傳說》最感興趣,這部戲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它的設計、故事、角色都非常精美,他們想讓霹靂授權,把這部布袋戲做成漫畫。」
  • 霹靂布袋戲辱華,發表不當言論!我們能否原諒?
    布袋戲又稱木偶戲,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漳州。隨後在福建、廣東潮汕、臺灣等地區流行。雖然在大陸地區逐漸沒落,但隨著1984年《霹靂城》的開播以及1988年《霹靂金光》的火爆,又開始在臺灣風靡。因為每出劇名皆有「霹靂」二字,所以得名「霹靂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