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布袋戲樂隊重出江湖,領SHOW嶺上變身原創音樂酒吧

2021-03-02 領SHOW天地

布袋戲樂隊

泉州閩南語藍調樂團「布袋戲」名稱的來歷:「布」代表樂隊的風格是布魯斯藍調風格;「袋」代表樂隊的四位成員分別是60後、70後、80後和90後,堪稱四「袋」同堂;「戲」則代表樂隊對母語閩南語傳統歌謠的尊重,「用未經汙染的母語」創作,是樂隊的基本信念之一。

嶺上民謠終於迎來她的終極一戰

變身真正的原創酒吧

布袋戲樂隊便在這個當口

正式重組

和兩年前一樣

成員一個都沒有換過

主唱:潘立飛 (七十年代生人)

布袋戲樂隊成立於2015年

成員的年齡跨度超過三十年

卻有著一致的音樂理念

閩南語與藍調成為樂隊最鮮明的特徵

貝斯與打擊樂:陳曉鋼 (六十年代生人)

有許多人問嶺上民謠最近的主題活動是什麼

其實,無論怎麼樣的主題活動

一支原創的樂隊,一家原創音樂的酒吧

就是我們最後努力的方向

布魯斯口琴:何曉東 (八十年代生人)

其實,嶺上每一天的演出都值得期待

因為從現在開始

除了向經典致敬以外

每天都可以聽到布袋戲的原創音樂

吉他:韓克松  (九十年代生人)

布袋戲的本土民謠原創

將成為閩南語原創音樂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而不僅僅是阿飛等人的個人轉型

他們的音樂

改變了許多人對閩南歌的印象


日本藍調布魯斯音樂家大澤寬

對布袋戲樂隊的評價

【泉州慢慢行】之嶺上現場版

泉州汝慢慢行,哎呀不通太打拼

泉州汝慢慢行,行佇陀位你要知影

西街的東西塔,細漢時袸我曾爬起去

燕子巢在天頂嘞飛,哎呀味素是臭哄哄

古早的小巷子,阿嫲每日倒垃圾

偌濟年的老習慣,拄著厝邊來話話仙

中山路是真正長,老招牌是實在濟

文廟教堂帝爺公,有才調你就擠入去

華僑新村有故事,紅磚白牆南洋西洋

惦的人是真風流,滾水當作咖啡在啉

一前一後兩座橋,一座安平一座洛陽

一座橋墩用蠔仔糊,一座足足五裡長

海邊的查某是真正媠,惠安女甲蟳埔阿姨

惠安女不輸男子漢,蟳埔阿姨頭簮花真濟

泉州汝慢慢行,哎呀不通太打拼

泉州汝慢慢行,行佇陀位你要知影


脈谷野唱音樂節現場



【關於嶺上】about linsa

遠方的風聲摻著激越的吉他樂聲不可抗拒地滲入我衝刷的面龐。我站住,加入。風雨無阻,原本安靜的嶺上民謠吧漸漸傳出了熾熱堅定的聲響,越來越成為泉州不多不少心靈遊蕩的人們的憩所。陪我們成長的歌聲正悄然響起。在泉州,它開始打動一些人們曾經不那麼容易震顫的心。儘管有些人歌唱,有些人彷徨。但畢竟,有一束光芒經過時人們感覺得到。


成長的道路是緩慢而穩固的。一次一次,有時真實得過分,有時又猶如夢囈,琴聲、火聲映著人們的臉龐。於是堅強地等到了今天。嶺上十周年,繼續高舉光線95新音樂演唱會的大旗,特別策劃十場重量級的專場演出,向青春致敬,讓歲月留痕!





沒看夠?沒網絡?這裡一定有你想看的!

(戳圖)


相關焦點

  • 【特刊】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源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
  • 泉州音樂的二十年 閩南語才是本土音樂的底色
    作為一個出生在音樂世家的他,自小與音樂為伍,從二胡到電吉他,從樂隊成員到現在的著名作曲家,他也見證著泉州音樂的起落與光華。  而說到泉州乃至福建的音樂人,潘立飛這個名字也是不能遺漏的,江湖人稱「阿飛」的他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系,一直做音樂,卻又是一個不能以音樂為生的音樂人,1993年他和朋友成立了「新音樂部落」樂隊,任主唱吉他,可以說,自此開啟了泉州樂隊的一個新篇章。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明末清初在福建泉州一帶表演藝術漸趨成熟。
  • 起源於福建泉州,霹靂布袋戲前世今生
    17世紀手掌中的戲曲:霹靂布袋戲的起源17世紀福建泉州的民間流行著一種用木刻人頭,以人手作為偶的軀幹跟四肢進行演繹,並以布料作為偶的衣著進行表演的戲曲。每當迎神廟會的場合,走街串巷的操偶工人都會將肩擔上的戲箱與舞臺放下,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搭好簡易木架舞臺,然後躲在布幃下,用靈巧的十指和惟妙惟肖的口白表演一出又一齣戲曲。「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便是最早期的傀儡戲。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 掌中江湖——金光布袋戲
    今天小編將帶你們走進布袋戲的世界領略掌中江湖的風光。什麼是布袋戲      布袋戲(閩南語讀音:boo dei hi)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 嶺上十年音樂會之三 1222《白衣飄飄的年代》校園民謠專場
    【事件】12月22號周四晚九點半,嶺上民謠吧邀請你來聽一場家門口的「校園民謠專場」演唱會,讓你親身感受下什麼是樂隊Live,什麼是華語經典,什麼是本土原創,讓我們在嶺上民謠吧唱著我們青春歲月的歌,嗨翻全場
  • 咱厝的音樂,泉州人不可不知的20年
    福建省著名音樂人汪洋說起這段為期只有5年的樂隊生涯時,臉上依然有著當時的榮光。作為一個出生在音樂世家的他,自小與音樂為伍,從二胡到電吉他,從樂隊成員到現在的著名作曲家,他也見證著泉州音樂的起落與光華。而說到泉州乃至福建的音樂人,潘立飛這個名字也是不能遺漏的,江湖人稱「阿飛」的他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系,一直做音樂,卻又是一個不能以音樂為生的音樂人,1993年他和朋友成立了「新音樂部落」樂隊,任主唱吉他,可以說,自此開啟了泉州樂隊的一個新篇章。樂隊走進酒吧,從此成為當下一個最為流行的商業模式。時隔多年後,阿飛再次組建了一個全新的樂隊——「布袋戲」樂隊,帶著全新的音樂理念,他試圖開創一個新局面。
  • 布袋戲在臺灣
    讓古老劇種引領時尚潮流  鋼絲威亞、聲光爆破、實景綠幕、電腦特效、潛水操偶……進入新世紀,底蘊深厚的霹靂布袋戲,擁抱全新科技,打造夢幻時空。創新求變的精神,正如上世紀90年代,傳統布袋戲因多元化娛樂衝擊而面臨觀眾流失,霹靂布袋戲克服劇本老舊、缺少新意、表演單一的問題,讓傳統藝術重煥光芒。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布袋戲的掌中技藝源自17世紀泉州,跨海流傳至臺灣後,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 掌中江湖,扭轉乾坤——臺灣布袋戲發展史
    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泉州,因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得名,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
  • 被遺忘的中華布袋戲,臺灣沒有忘記.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
  • 起源300年,霹靂布袋戲如何紅遍江湖三十餘載
    近幾年來,霹靂布袋戲在市場上很流行。在動漫,動畫一統二次元江湖的背景下,這種用木偶表演的戲曲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也有些格格不入。它與傳統中熟知的傀儡戲的表演方式很類似,但木偶的尺寸比傳統木偶更大,也更精緻。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17世紀手掌中的戲曲:霹靂布袋戲的起源17世紀福建泉州的民間流行著一種用木刻人頭,以人手作為偶的軀幹跟四肢進行演繹,並以布料作為偶的衣著進行表演的戲曲。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霹靂布袋戲
    霹靂布袋戲正是用這種發展的方式去傳承的,不斷將將木偶戲這一小眾文化推向大眾,甚至推向世界。流行30多年,粉絲覆蓋老中青三代人的霹靂布袋戲,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今天讓我們通過5個知識點來了解霹靂布袋戲。 1.起源:迎神廟會的娛樂項目
  • 去看現場SHOW!品味音樂潮咖私藏的爵士酒吧地圖
    ★音樂亮點★樂隊都是林老闆親自從國外邀請,兩個月左右換一次。在這裡可以欣賞到時下最新最流行的外文歌曲,也能聽到懷舊經典歌曲和原創作品。雪茄(Cigar)、爵士樂(Jazz)和葡萄酒(Wine),再加上古韻十足的燈折射出昏暗的燈光,讓人頓時回到了過去的年代。每晚現場爵士樂隊的表演,黑人女歌手的低聲吟唱,又將人拉回現代都市。
  • 晉江布袋木偶戲
    1951年7月,晉江專員公署將南派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臺灣稱之為南管布袋戲),以泉腔演唱,保留「鼓笛為主,唱傀儡調」的古老傳統形式,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臺灣稱之為白字布袋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
  • 科普百科: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什麼是布袋戲?布袋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於泉州。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霹靂群俠現江湖哇!你能想像,如此精彩絕倫的奇幻表演是出自一系列手持「布袋戲」的嗎?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掌中論古今,金光布袋戲,牆裂推薦!
    金光布袋戲,實際通稱為黃俊雄布袋戲。以聲音道具等奇光變景吸引觀眾的表現形態,所以被稱之為「金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