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出生於臺灣艋舺街頭(現稱萬華)、曾沿街擺攤的「不良少年」鄭宗龍,如何逆襲成華語社會第一當代舞團——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並將少年時那聲色犬馬、絢爛詭譎的世界搬上舞臺的故事。
借著雲門2《十三聲》的獻演,大不同迎來了即將接下雲門宗師林懷民大旗的鄭宗龍以及《十三聲》的配樂林強這兩位大咖創作人。當現代舞與電音相互衝撞,又會激蕩出怎樣的火花?先預習一下這個逆襲故事,9月9日下午,鄭宗龍、林強將在大不同暢談他們生猛的反骨人生。。
雲門舞集,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也是世界現代舞界不可繞過的一個標杆。「不良少年」鄭宗龍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雲門舞集的藝術總監。
2017年底,雲門舞集創始人、藝術總監林懷民發布退休規劃,宣布將於2019年底退休,由鄭宗龍接任藝術總監一職。舞蹈圈的注意力迅速轉到這位後進之秀上,未來的雲門將如何運作,他又將把雲門帶到怎樣的高度?
鄭宗龍 攝影 王弼正
近年來,上海與雲門可謂是一期一會,《水月》、《稻禾》紛至沓來。今年借著雲門2的《十三聲》10月在上海獻演,這個舞蹈圈矚目的大咖來到了大不同,讓小夥伴們可以走近雲門,走進鄭宗龍的內心世界。
鄭宗龍對年少時的自己的定義,不是乖孩子,也不是壞孩子,而是不安定的孩子。他8歲學舞,純粹是因為太過好動,走到哪都闖禍。
我是一個讓母親提心弔膽的孩子,完全不受控,可能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母親把我丟去學跳舞。
——鄭宗龍
鄭宗龍的父母是開拖鞋工廠的,從小,他就要和姐姐、弟弟到街邊販賣拖鞋,警察一來,他拎起一袋拖鞋就要拼命跑;國中開始吸菸、打架,一度淪為「失足少年」,每周末都要去法院報到,與打架鬥毆的青年、偷錢的未婚媽媽、摩託車盜竊犯等形形色色的「怪人」為鄰。
我國中、高中都很荒唐,沒有念書,每天晃來晃去,騎著改裝摩託車到處跑,和人稱兄道弟,欺負弱小,加入小幫派。
——鄭宗龍
因著羅曼菲(雲門2前藝術總監)的一句鼓勵,鄭宗龍上了臺北藝術大學,畢業就考了雲門。鄭宗龍不知道,進了雲門,他的煎熬才真正開始。
鄭宗龍在艋舺街頭,攝影李佳曄
鄭宗龍是在2002年進的雲門,進團第一堂課是站樁(半蹲),一站就是一個半小時。雲門的練功房在鐵皮屋裡,他的汗就像雨一樣掉,腳下很快就溼了一大片。因為年輕時不懂事把身體搞垮了,四年後,鄭宗龍不得不退團,這時候,他才發現自己真正愛上了舞蹈。
林懷民知道鄭宗龍想編舞,又沒錢,乾脆邀他當司機,隨時把這位後生帶在身邊。如果沒有羅曼菲的一句鼓勵,沒有林懷民伸出援手,鄭宗龍的人生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林老師是嚴師,不能開玩笑的,曼菲老師是溫暖的朋友,是會把手伸到你面前的那種。
——鄭宗龍
鄭宗龍的創作不像林懷民那樣滿是家國情懷,他沒有傳統包袱,沒有歷史的緊張和內斂,反而更像發掘他的另一位恩師羅曼菲,情感恣意得多。
本次一同來到大不同的《十三聲》配樂林強則認為:「他在創作上一直要求突破自己的慣性,從前喜歡用古典樂或西方當代音樂,肢體表現上也受西方舞蹈家影響,《十三聲》則是從萬華的人生百態出發,從自己的生命經驗裡去找,讓成長過程成為創作養分。」
鄭宗龍在排舞,攝影李佳曄
林懷民常說,鄭宗龍有一樣東西是他這一輩子都沒有而且很羨慕的,就是街頭的旺盛的活力,那種活力有時候甚至很野,而鄭宗龍有趣的地方在於,能把野化成美。
「十三聲」是鄭宗龍的母親常常掛在嘴邊的傳奇人物。
臺灣60年代的艋舺,每當這位街頭藝人現身,街坊鄰裡莫不奔走相告。他一人分飾多角,幼聲老嗓,忽男忽女,說書演戲唱歌敲鑼賣膏藥,樣樣精通。「十三聲」的故事觸動了他,就像一根引線,把鄭宗龍的童年記憶呼喚了出來。
設計師最終用彩筆畫出彩色舞衣,再將UV燈打到舞衣上,營造出螢光色。一條橘紅相間的巨大錦鯉被投影打在幕布上,四處遊移——不管是萬華最大的廟宇龍山寺,還是萬華有錢人家的池塘,錦鯉都是不可少的吉祥物。這些五光十色,都是艋舺的味道。
《十三聲》劇照, 攝影 劉振祥
萬華街頭的活力和人生百態,是鄭宗龍的生命底色,也是他最旺盛的創作泉源,《十三聲》是他第一次回到生長的地方,以它為題材具象創作。將來的作品是繼續往前回溯,還是邁向未來?鄭宗龍還沒清楚答案,「我還想探索更多,也許是面,也許是線。」
9月9日,這位雲門舞集未來的掌旗人,將攜《十三聲》配樂,憑《刺客聶隱娘》獲得坎城影展最佳電影原聲帶獎的音樂人林強光臨大不同,攜手把大家帶到艋舺這片傳奇土地上,鄭宗龍和林強會打開自己的記憶之櫃,告訴你絢麗又生猛的艋舺百態以及他們在藝術道路上的反骨人生。
活動免費,掃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彩蛋來啦!
讀到這裡,完成報名的小夥伴,還有驚喜哦!
10月,我們還邀請了雲門舞集的資深舞者來大不同開工作坊,邀請大家參加,體驗專業的雲門肢體訓練。
9月9日的活動,接受現場報名哈!
部分來源:【澎湃新聞】
● 嘉賓:鄭宗龍X林強
● 日期:09/09(周日)
● 時間:14:00--16:00
● 地址:局門路457號8號橋IV期R層多功能展示廳
▼
鄭宗龍
雲門2藝術總監
鄭宗龍生於臺北萬華(舊稱艋舺),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曾任雲門舞集舞者。2002年開始創作,作品已在歐美亞澳舞臺演出,屢屢獲獎。2014年,從林懷民手中接下雲門2藝術總監,2020年起將於林懷民退休後,繼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職位。
2006年起,鄭宗龍為雲門2先後編創《莊嚴的笑話》、《變》、《牆》、《裂》、《樂》、《一個藍色的地方》、《杜連魁》、《來》、《十三聲》及《捕夢》等多部作品。舞作先後於德國、西班牙、羅馬大賽獲得獎項。
2016年,臺灣兩廳院委託鄭宗龍創作《十三聲》,於TIFA國際藝術節首演大獲成功, 2017年於臺北、臺南的大型戶外公演,每場湧入逾三萬觀眾。2018年《十三聲》將在澳門藝術節,及北京、上海、廣州、廈門、寧波、長沙等各城展開巡迴演出。
2017年春天,鄭宗龍受邀為澳洲雪梨舞蹈團編創新作《大明》(Full Moon) ,並於澳洲完成22場巡迴演出,2018年《大明》將隨雪梨舞團前往巴黎及歐洲各國演出。
林強
著名音樂人
1990 年,林強以一曲《向前走》獲好評,為臺灣搖滾樂界帶來新風,成為 90 年代臺灣音樂界代表性搖滾歌星。
林強早年曾擔任侯孝賢電影《千禧曼波》、《南國,再見南國》的配樂,近年和導演賈樟柯合作密切,為電影《無用》、《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擔任配樂。
1996年至2013年《南國,再見南國》《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陽陽》《天註定》陸續於臺灣電影金馬獎及臺北電影節獲獎。2010年《碧羅雪山》獲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音樂獎。2016年《刺客聶隱娘》獲坎城影展最佳電影原聲帶獎、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原創音樂獎,以及臺灣金曲獎。
陳瑜
人生大不同公益發展中心
創始人、理事長
▼
「十三聲」源自鄭宗龍的回憶:這號神秘人物,偶爾現身艋舺廟宇旁,一人劇團,分飾多角,忽男忽女,幼聲老嗓,說書、演戲、唱歌、敲鑼、賣膏藥,樣樣精通。只要他一出現,街坊鄰居便會高喊:「十三聲,十三聲來了!」所到之處萬人空巷。
如今,那號傳奇人物已不復在,編舞家試圖從某些殘片遺物中去重現那些早已不在或褪色的地方色彩。但也許不是不存在,而是被遺忘、被忽略、遭受輕蔑或逐漸凋零的。所以他一次次重回現場,也帶著年輕舞者朋友穿梭艋舺,從寺廟,過茶室,繞巷弄,把那一代代的記憶、一點一滴的文化,找回來。
即將再現的《十三聲》,是廣義的舞蹈。是舞者的說、念、唱、跳。有那卡西,也有你感到熟悉可親卻叫不太出名字——祖先反覆在自己土地上不斷傳唱的歌謠,有為了生存的吶喊、吆喝的小販、搖擺的遊民、大街的角頭、妖嬈的女郎,也有目眩神迷的螢光色彩。
《十三聲》劇照
/ 大不同還有這些活動和課程/
(戳圖片,了解詳情)
【會館活動】聽恆哈圖,看中國最美野雪
【視頻課程】馮頁:這樣陪伴,孩子才能好好學琴
【音頻課程】 陳默:疏解中學生學業壓力的40個藥方
【音頻課程】陳默:這樣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就對了
/多元人生的實踐平臺/
人生大不同
發現自己 成為自己
長按二維碼識別
開啟大不同的人生
網站:www.renshengdabutong.com
新浪微博:@人生大不同公益行動
合作洽談:rsdbt20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