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宗龍 新「月」升雲門

2021-02-13 南方人物周刊

圖/李佳曄

為何起舞——「我現在想到的是濾水器,說『淨化』感覺太嚴重。舞蹈是一種表達,同時是一個『濾』的過程」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37期

文 | 本刊記者 李乃清 實習記者 杜莉華

編輯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全文約6284,細讀大約需要15分鐘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在編舞家鄭宗龍的作品中,月亮與熒黃似乎是一名「常客」。

從以「滿月」為靈感的《大明》,到汲取「月暈礎潤」典故的《毛月亮》;從《十三聲》裡炫目的螢光色,到《乘法》中突破黑白灰的那一抹亮黃……

《大明》(2017) 鄭宗龍為雪梨舞蹈團編創  圖/雲門基金會

這位雲門舞集下任藝術總監的編舞,既傳承了創辦人林懷民《水月》等經典作品的衝淡深粹,又發展出他獨有的恣肆生猛。

2019年底,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聯手打造的《交換作》舉行大陸巡演,開場作品即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編創的《乘法》,簡約的舞蹈動作,翩躚如行雲,透過節奏與意象的交迭,幻化出別樣生機與遐想。

排練前夕,鄭宗龍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清瘦高挑的他,腦後扎了個短小髮髻,一襲黑衣,靜坐在初冬的暖陽下。他溫和地詮釋著舞作《乘法》的編創,也確乎總結了多年「修煉」的心得——「舞蹈是『乘』,亦是『法』。」

林懷民、鄭宗龍、陶冶《交換作》對話

2018年秋冬,鄭宗龍攜《十三聲》來大陸巡演時用上了微信,頭像選了張強對比度的黑白照:一條在黑暗中慢慢攀爬的白亮蜥蜴,乍看像一條發光的小龍。

林懷民說,鄭宗龍身上有一樣他一輩子沒有且羨慕的東西:那種屬於街頭的旺盛的活力——一種「野」。

與自幼濡染於書齋的林懷民不同,鄭宗龍生於臺北萬華(舊稱「艋舺」)街頭,他的外公曾是剝皮寮的麵攤師傅,父母很早就進入社會闖蕩,他小時候也跟著家人在街邊擺攤賣拖鞋。這個古靈精怪的孩子,學著大人手舞足蹈地叫賣,警察一來,小小的鄭宗龍拎起一袋拖鞋就拼命地跑……街頭活力和人生百態,成了他日後創作的靈感來源。

「我的童年視角就是蹲在萬華尿涕路邊向上望的景象,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嘶吼的,叫賣的,哀求的,祈禱的……那裡的聲音、氣味、形體、事件、顏色,街上人們的態度,如每天世上發生的事,轉眼即逝。」

「十三聲」是鄭宗龍母親常掛在嘴邊的傳奇人物。1960年代的艋舺華西街,「十三聲」在大厝口廣場賣藝,舉凡古今佚事、流行俚俗,都是他的拿手好戲。他一人分飾多角,忽男忽女,幼聲老嗓,唯妙唯肖。所到之處,萬人空巷。

在舞作《十三聲》中,鄭宗龍召回了一幅幅童年記憶的場景:黑幫拼鬥、廟會陣頭、野臺戲班、扶鸞乩童……經他編創,11位舞者身著螢光彩衣,在臺上詭笑、嚎叫、念咒,在嗩吶、那卡西、電子樂中「變身」,舞出各種失序、佝僂、張狂的動作,激烈似煙火齊發,又如泱泱大河,淌出令人目眩的眾生相。

鄭宗龍表示,他想「更深入地探索身體語彙與記憶的樣態。我從街道上人們的樣貌、文化的儀式,試著尋找一個跳舞的理由,舞蹈的方法」。

為何跳舞?回到自身,鄭宗龍少時習舞,只因家人覺得他太過好動,常常「闖禍」。小時候跟著母親去理髮,一把刀片在手,他不留神就割到了手指;走在路上,他撞碎了整片落地窗,把自己弄得全身是傷。

「我是一個讓母親提心弔膽的孩子,完全不受控,可能因為這些原因,母親把我送去學跳舞,芭蕾、京戲、新疆舞、蒙古舞、現代舞,什麼都學。」

鄭宗龍對10歲時拉筋印象深刻,跳舞讓他很早就學會用身體的痛感來遺忘心裡的憂傷:「我把腳放在那邊,壓下去,讓自己痛、讓自己痛,好像筋拉一拉,身體痛一痛,心裏面的感受就會不見了。」

上中學時,他也曾經歷青春叛逆期,「沒好好念書,每天晃來晃去,騎著改裝摩託車到處跑,和人稱兄道弟,加入小幫派」;高中在華岡藝校念舞蹈科,鄭宗龍曾是學妹小S暗戀的「男神」,《康熙來了》中,小S曾公開表示,讀書時看到這位帥氣的學長練舞,她情願為他去買便當。

高中畢業,鄭宗龍本想報考臺北藝術大學,可惜文化課差三分落了榜,轉而入讀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夜間部。那段日子,白天他幫父親送貨,夜裡繼續跳舞……其間遇到羅曼菲(雲門2前藝術總監),她看了鄭宗龍的表演,鼓勵他報考臺北藝術大學插班生。鄭宗龍隔年赴考,終於如願轉入理想中的學校。

大四那年,鄭宗龍曾一度陷入迷茫:不知為何而舞。他選擇休學去當兵。當兵站哨,一站就近兩小時,他總覺背痛,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支撐脊椎的椎弓開裂——若不開刀,萬一椎弓滑脫,極易導致癱瘓。掙扎良久,鄭宗龍決定開刀,醫生挖了他骨盆的骨頭補縫,再在脊椎旁打了兩顆鋼釘。

體內種下兩顆鋼釘後,鄭宗龍靜養了整整兩年。「那段時間穿著鐵衣,起臥都是僵著的。身體稍微好一點就跟爸爸去送貨,或是自己開車去。那段時間我就會想,人一定要珍惜身體沒有病痛的時刻。」

休養過後,回到學校,還剩一年畢業,鄭宗龍編了三支舞,順利轉入編舞系。他發覺身體逐漸好轉,畢業後考取了雲門舞集,決心再次起舞。

鄭宗龍作品《毛月亮》 圖/李佳曄

雲門的舞者非常安靜地處理身體,這對生性好動的鄭宗龍起初是個挑戰。

他進團第一堂課就是站樁,一站就是一個半時辰,汗水並非在舞動中揮灑,而是默默滴在腳邊。這樣的堅韌修煉曾在鄭宗龍體內激起強烈的衝撞。

「我因此而痛苦,但這個劇烈的衝突好像為我帶來了靜下來的可能。」

四年雲門舞者生涯,打磨著鄭宗龍的心性,一種向內的力量開始生長,但體內的鋼釘也在提醒他,身體無法負荷這一切。跳完舞,別人隔天都沒事,他每周卻要看三趟中醫,周末還要做復健。「大家在休息看電影,我在醫院拔罐、針灸、貼藥。日積月累,我發現自己沒辦法了,我需要很多休息。」

鄭宗龍終因脊椎傷勢,不得不退團。這時,他才發現,自己對舞蹈如此不舍,牽筋動骨。離團那天,他躲在排練場哭了一下午。「任何分離都是難受的,那時候我和舞蹈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離開雲門後,鄭宗龍曾有兩年幾乎在谷底盤旋。中斷舞者生涯後他轉向編舞,為生計接下各種商演,卻幾度遭廠商打臉,連車馬費都不付便打發走人。「那時全身上下加存款,只剩幾十塊,一走出去,淚就掉下來了。」

因著對舞蹈的熱愛,商演之外,鄭宗龍每晚都和好友在社區大樓的健身房裡編舞。但他當時沒有經濟能力,要租房,要借場地編排,甚至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在他最困難的日子,林懷民伸出了援手。

「林老師跟我說,如果他想去哪裡就打電話給我,讓我開車去載他,他下車時就照計程車的費用付我。」就這樣,鄭宗龍給林懷民當了一段時間「司機」,他的世界也隨之慢慢打開。「那段時間,我很幸運,林老師在車上會聽古典音樂,如果去看演出多一張票,他也會帶上我,我跟著他一起看戲、觀舞,他還會和我講這些作品背後的故事。」

鄭宗龍跟著林懷民看演出,也看他每天開會、改稿、接電話、和人聊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原來他是這樣生活的。」最讓鄭宗龍觸動的是林懷民的家,沒有任何多餘修飾,三面牆都是書和CD。鄭宗龍漸漸明白,編舞不能只靠天賦,還要有豐厚的積累支撐,「我只覺得自己好像空空的、瘋瘋的,只是個會玩的大男孩,牆上那些是什麼我不知道,我看到了寶藏,我想要吸收。」

林懷民給鄭宗龍推薦裡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為他介紹貝多芬的音樂,讓他去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跟他講述保羅·高更在大溪地畫畫的故事……就這樣,鄭宗龍的世界開始聯結上了許多作家、畫家,還有音樂家。他曾坦率地開玩笑道:「我從聽周杰倫直接跳到了聽巴赫。」

雲門舞者的訓練錘鍊了鄭宗龍的耐力,林懷民則向他展開了無限豐盛的精神世界,也釋放了他的創作能量。自2002年起,鄭宗龍編創的舞作逐漸受到外界重視:《似相》(2003)入選兩廳院「新點子舞展」;《地下室》(2004)入選「亞洲青年編舞營」;《爻》(2005)受邀為「亞太藝術論壇」開幕演出。

2006 年開春,雲門充滿了傷逝。短短兩個多月裡,雲門2極具天賦的編舞家伍國柱與藝術總監羅曼菲相繼離世。這一年,鄭宗龍30歲。1月,他和雲門同仁送別了36歲的「柱子」;3月,他在德國參加編舞大賽,雙人舞《狄德貝許》從全球25國30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首獲國際銅牌殊榮,但遺憾的是,他再沒機會親自帶給恩師羅曼菲看了。

4月,鄭宗龍受邀擔任雲門2特約編舞。10月,他申請了雲門的「流浪者計劃」,背著包單槍匹馬去了印度,一口氣走了24座城市,「我終於靠自己的力量繞了一圈,這兩個月是扎紮實實的兩個月。」

流浪印度期間,鄭宗龍曾在湖上的船屋住了一星期,「卸下盔甲」,練習與自我對話,捋清過往人生中的每個重要節點。很多時候他也想「逃」,生命中曾被重重打過的那一巴掌,總在最後一刻逼他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生,「我會眼睜睜看著它,對它說:『你再來啊!』」

鄭宗龍作品《乘法》 圖/李佳曄

「撞牆的時候就想到了《牆》;《裂》的時候是想把自己打開。」

擔任雲門2特約編舞家期間,鄭宗龍幾乎每年都在舞團「春鬥」推出新作:《變》(2008)、《牆》(2009)、《裂》(2010),這些命題既抽象又具象,既個人又普遍。2012年《牆》於紐約演出,《紐約時報》盛讚:「鄭宗龍導入截然不同的動作語彙,輕盈巧轉,如芭蕾般優雅;淋漓盡致的舞作令人激動!」

借著創作,鄭宗龍也在不斷釐清自己的內心。多年後的今天,面對「為何起舞」的命題,他沉默良久,淡然作答:「我現在想到的是濾水器,說『淨化』感覺太嚴重了。我覺得舞蹈是一種表達,同時它也是一個『濾』的過程,它有這樣的功能。為什麼跳舞?悲傷時可以跳,快樂時也可以跳,而且你不需要任何工具就可以跳,甚至不用音樂都可以,但舞蹈跟自己連接,而且是一個本能。」

2011 年的《在路上》是鄭宗龍首部長篇舞作,靈感源於他在雲南的旅程。他在當地見到一位白族老奶奶,穿著最傳統的服飾,但拿著最新的蘋果手機。「我就想,傳統跟現代本是相連的。」於是,他將傳統身體語彙與現代音樂結合進行編創,舞蹈現場邀請西塔琴樂手即興彈奏,舞碼不僅涵蓋芭蕾、現代、太極導引及印度、東南亞等元素,還融入了臺灣的八家將、車鼓陣等民俗文化,把街頭陣式跳將的生猛痛快,自在不羈地殺開一條新路來。這一年,《在路上》在國際舞壇連獲大獎,鄭宗龍被舞評家視作「國際舞蹈界新鮮而獨特的聲音」。

2012年,鄭宗龍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赴紐約研習,半年間,他像當地人一樣遊蕩在紐約的大街小巷,其間編創出舞作《一個藍色的地方》。「那段時間有點憂鬱,有個晚上我睡不著,跑到天台吹風,天快亮的一剎那,漏進了一點光,天空慢慢從黑色過渡到藍色。那個時刻,我完全被天空的感覺給抓過去了,突然忘掉了所有煩惱,心裡重新獲得了平靜。」

鄭宗龍後來得知,天際線呈現特殊藍色的這一刻,是法國人的「狼和狗的時刻」,是日本人的「魔幻時刻」,空氣潮溼不安,視線昏黃不明,鬼怪皆現形。「藍色對我來說並不是實質的顏色,而是人的感受傳達給身體的反應,因此作品中的『藍色』架構在舞者的身體裡,在動作中呈現憂鬱不安的感覺。」

《一個藍色的地方》特別之處在於「音樂的缺失」,全作僅在後半段讓舞者身體帶出音樂,鄭宗龍也被舞評家稱作「最擅長掌握音樂抽象結構的編舞者」。他自己解釋:「當音樂消失了,就好像走路失去了方向,但後來發現,音樂其實源於舞蹈的身體,舞者幫我找出節奏感,再將動作編織起來。」

2012年回臺後,鄭宗龍任職雲門2助理藝術總監,2014年升任藝術總監。2019年8月,雲門二團和一團合併。明年將成為大掌門的鄭宗龍在推廣和演出上投入極大心力。作為「林懷民的接班人」,鄭宗龍曾謙遜地表示:「沒有人可以接林老師的班,而是我們大家必須一起託住文化傳遞的薪火。」

林懷民對鄭宗龍也寄予厚望:「宗龍首先是一個很好的編舞家,更重要的是雲門從創團開始就堅持做的藝術平權,到戶外、偏鄉、社區演出,這件事不是每個藝術家都願意做的。如果你找到一個很棒的編舞家,他的作品可以在全世界演,但不到偏鄉去演,那不是雲門。宗龍就是基層出身,他對這件事有很強烈的信念,這些年他也帶著雲門2做了很多實踐。」

鄭宗龍曾帶著雲門2多次去學校表演,小學生們席地而坐,幾支舞畢,舞者下臺,悄悄走到小觀眾身旁,牽起他們的小手邀他們共舞。「你可以看到孩子們的表情,之前看舞很嚴肅,然後開始笑,對我來說那是最美好的時刻。」

《交換作》三位編舞家合照,左起:陶冶、林懷民、鄭宗龍  圖/劉振祥

「光之暗面」常成為鄭宗龍在舞作中勇猛探索的對象。

2014年編創《杜連魁》時,他受王爾德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啟發,將那個與魔鬼交易、永不老醜的美男子的故事搬上舞臺。善於交融不同質地元素的他,大膽使用紅綠對比色,借北管與西方古典樂的衝突,舞繪出人性深處的黑暗、渴望與焦灼。「我個人心中可能也有那樣一個畫像,對我來說,每次創作或許打開了我一些陰暗的柜子,但也解開了我的一些疑惑。」

五年後,冰島旅行歸來,他創作了極具震撼力的新作《毛月亮》。臺上,139塊LED面板拼合的熒幕仿若「發光的巨獸」,在冰島後搖天團Sigur Rós的配樂中,一群衣著原始的舞者,甩髮狂舞,時而圍成圈大幅搖晃,時而疊成羅漢奮力上爬,熒幕上的瀑布幻化成一隻巨手,仿佛在攫取那些蓬勃肉體的青春……

《毛月亮》這個名字是鄭宗龍在網上搜到的。「當時就覺得這個名字很美。我心想,什麼意思?月亮還長毛嗎?後來才知是月暈的意思。古人說,月暈而風,意味著有大事要發生,因此也引發了人們內心的深層恐懼。」

《毛月亮》   圖/張震洲

通過這齣舞作,鄭宗龍試圖探索「身體和冰冷科技的對話」。編舞前,有天晚上他在手機上看短視頻,深陷其中,停下時,不覺天已亮了。「我突然意識到這東西的威力,如果我沒有自製,真的會黏著它一直看下去,很可怕。」

為了尋求與Sigur Rós的合作,鄭宗龍去了冰島參加雷克雅未克音樂節。「冰島人聽後搖是在劇院裡,臺上乒桌球乓的音樂很high,臺下的人正襟危坐,最後一首歌結束,所有的人才瘋狂起來。我很少有這種體驗,可能古典樂團演奏才可以找到這樣的觀眾,他們很專注地在聆聽音樂,最後一刻你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全都在,很瘋狂的!我說,哦,原來搖滾樂還可以這樣子聽!」

「不在我們文化裡的聲音」卻勾起了本土文化的記憶。「最讓我著迷的是,Sigur Rós很像萬華廟會的音樂,我一直想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原來是我們那個年代的電子琴,在臺灣很多婚喪喜宴中用到,我覺得好熟悉。」

《毛月亮》英文名為《22° Luna Hola》,這和月暈形成原因有關。「因為天上比較冷,有些看不太見的冰晶,22度時光線剛好照到冰晶,會出現光暈。」

在鄭宗龍的作品中,既有「比較冷」的《毛月亮》,也有溫暖的《大明》。「這是2017年為澳洲雪梨舞團編的一支舞,英文名是full moon(滿月),拍定合作後,我腦海中浮現的就是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圓滿時刻,大家笑得很開心、很溫馨的一個夜晚,有點像中秋節團圓的感覺。」

《毛月亮》

月有圓缺,人有離合。在此次《交換作》的大陸巡演中,即將退休的林懷民以一支短短的舞作《秋水》告別觀眾,舞作靈感源於他的一次京都之行。京都秋日的溪流在溝渠裡清澈流淌,靜美萬分。臺上,在極簡主義大師阿沃·帕特的《鏡中鏡》音樂背景下,五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周章佞、黃珮華、黃媺雅、楊怡君、蘇依屏)舞出了暮色中的憂傷與喜悅,跳完這一支悲欣交集的舞蹈,他們中的一些人也要離開雲門的舞臺了。

林懷民《秋水》  圖/劉振祥

自2006年伍國柱和羅曼菲離世後,這些年來,鄭宗龍還是會常常想起雲門的這兩位益友良師。

採訪臨近尾聲,他滿懷深情若有所思道:「我常在想,林老師翻譯了一本書《摩訶婆羅達》,那本書我從頭讀到尾,現在想起來都有點起雞皮疙瘩。書裡,好像是到了某個地方,所有人都死了,然後只剩下那一個人,但再往後面,所有死掉的人又全部出來了,原來這只是一場戲而已!然後大家在那個時刻團聚在一起,不知道為什麼,我常會想起這樣的時刻,有沒有可能就是這樣的?」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 · 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相關焦點

  • 鄭宗龍:沒有爆米花的小孩
    ——鄭宗龍鄭宗龍輕而易舉便丟出了如此直白的開場,接下來的聊天可想而知就像是被塞爆的話匣,連試圖關上都沒有必要。閒聊:一米八多的身高,寬實的肩膀,身型瘦長,穿著寬鬆的功夫褲與套頭毛衣,綁著毫無違和感的丸子頭,時而呷一口兌了水的黑咖啡,眼神從容,有點「孤狼」的味道,可話語間卻會時而流露天真,這樣的鄭宗龍,很難不讓人好奇他的年紀。
  • 楊照*鄭宗龍:從艋舺傳奇談起
    【活動信息】嘉賓:楊照×鄭宗龍主持人:秋楠時間:2018 年 9 月 2 日  周日 15: 這次的創作,鄭宗龍拋開了過去「精密計算」的編舞手法,大膽揮灑,放手交給心緒主導。舞臺上,十一位舞者,男男女女,舞動著各種失序、詭譎、荒誕卻吸睛的動作,喉嚨中發出異聲、怪調的嚎叫,一時間,肢體與聲音展開了強烈的碰撞。 在艋舺的傳奇中,編舞家和舞者們以生猛的精神,把這些隨著時空流逝的動人庶民旋律與肢體,轉換出另一種不同的生命力。
  • 鄭宗龍與「艋舺的街舞」|藝堂課
    ▲《十三聲》劇照  ©劉振祥即將在10月26日至28日與大家見面的舞劇《十三聲》就是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劇小院很榮幸地邀請到了這部劇的編舞、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先生,通過「藝堂課」與大家分享他的從藝經歷以及創作感悟,快來聽聽吧!
  • 鄭宗龍:生命打了我一巴掌,讓我認真過活
    2017年,大陸知名舞團陶身體劇場第一次受邀到雲門劇場演出,鄭宗龍與陶身體劇場的藝術總監陶冶聊天時,萌發了「交換編舞家」的想法。林懷民知道後,又在這個交換編舞家的合作計劃裡加入了一段為雲門資深舞者編創的《秋水》,加上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編作的《乘法》、陶冶為雲門舞者創作的《12》,合起來就是12月13日即將在閩南大戲院上演的:《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
  • 活動 | 雲門舞集2藝術總監鄭宗龍與《刺客聶隱娘》配樂林強縱情開講!
    雲門2《十三聲》將於10月19-21日登陸東藝。當現代舞與電音相互衝撞,又會激蕩出怎樣的火花?9月9日下午,我們將迎來這兩位大咖創作人,與他們一同暢談記憶裡生猛的反骨人生。戳視頻,走進鄭宗龍的內心世界1992年,唱紅搖滾編曲《向前走》的歌手林強出了第二張臺語專輯《春風少年兄》,十六歲的鄭宗龍就用這首歌編了他人生的第一支舞,和同學們演出。
  • 【招募】兩大舞蹈天團的對談:當雲門舞集遇見陶冶X當陶身體遇見鄭宗龍 | 少年大不同
    11月3日,大不同與上海國際藝術節合作,為你邀請了兩位——老朋友:去年做客大不同的雲門舞集下任藝術總監 鄭宗龍新夥伴: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 陶冶在眾多帥氣的舞者中,鄭宗龍的顏值也從不會被埋沒,這位安靜時有點酷
  • 鄭宗龍與雲門舞集新作《定光》
    去年從林懷民手上接下雲門藝術總監,接著率團團海外巡演,今年疫情期間,鄭宗龍安靜打磨新作《定光》。關於「定光」的構思起源,鄭宗龍說:我在想有沒有可能做一個單純、樸實、純粹、自然的東西在舞臺上,沒有強悍的視覺當作支撐,沒有美妙的旋律當作情感的觸發劑,而是只有像這樣的蟲鳴鳥叫、舞者模仿的雨聲雷聲水聲。這樣的聲音,可不可能變成一支舞、支撐一支舞在舞臺上?這和我以前的作品是很大的反差,我在創作的過程非常害怕,因為拿掉了所有本來會刺激我的東西,一切都是我不習慣的事物。
  • 從艋舺「不良少年」到雲門舞集2藝術總監,聽鄭宗龍暢談他生猛的反骨人生|人生大不同 No.223
    借著雲門2《十三聲》的獻演,大不同迎來了即將接下雲門宗師林懷民大旗的鄭宗龍以及《十三聲》的配樂林強這兩位大咖創作人。當現代舞與電音相互衝撞,又會激蕩出怎樣的火花?先預習一下這個逆襲故事,9月9日下午,鄭宗龍、林強將在大不同暢談他們生猛的反骨人生。。
  • ——雲門舞集《十三聲》創作人鄭宗龍見面會
    2016年,臺北兩廳院委託鄭宗龍製作《十三聲》,於TIFA臺北國際藝術節首演,引起國際矚目,紛紛提出演出邀約。各界讚譽「好看!腦子靈魂裡一直迴蕩縈繞的那種好看。」「效果非常震撼,意猶未盡,好想再欣賞第二次」「年輕觀眾會死心踏地地愛」。2018年5月,《十三聲》應澳門藝術節邀請演出,10月巡演大陸北京、上海、廣州、廈門、長沙、寧波六城。
  • 鄭宗龍:追求如「大明」般的瞬間感動
    ——鄭宗龍 ▲ 「大明」排練花絮「大明」是臺灣「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編創的舞蹈新作,也是雪梨舞蹈團2017季度新作「Orb」雙劇目的演出之一,以圓月為創作靈感。月亮之於東方文化,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床前明月光」、「明月幾時有」、「今人不見古時月」、「月是故鄉明」……月所代表的,是人生的陰晴圓缺,內心的喜悲哀怨,敏感又低調,樸實又圓潤,要傳達如斯想法,需要的不僅是語言與文化的相通,更是心意與人生體驗的相成。 「所以很難啊,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雪梨舞蹈團的舞者們所呈現的,要比我預想的要好。
  • 活動招募丨鄭宗龍親自帶你走進 《十三聲》當代浮世繪
    日 19:30-21:00地點:廣州大劇院芭蕾排練廳嘉賓:雲門2藝術總監暨編舞鄭宗龍、雲門2排練指導楊淩凱招募對象:廣州大劇院金鑽卡會員(18歲以上,零舞蹈基礎可以參與)報名熱線:02038392260、38392303
  • 聚光燈 | 專訪林懷民的接班人鄭宗龍,看「不良少年」怎麼駕馭「雲門舞集」
    ——「母親說的故事,開啟了這個作品,像石頭丟進平靜的水塘,激起記憶的漣漪向外擴散……」鄭宗龍如是說。而作為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選擇的「接班人」,此次鄭宗龍來滬為10月即將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的雲門2作品《十三聲》宣傳,不免讓媒體「聞風而動」,紛紛前來一睹「天邊『雲』又起」。
  • 一汪《秋水》,是最後的告別 11月,林懷民攜「交換作」來杭
    那一年,林懷民宣布將於2019年12月31日退休,讓鄭宗龍接手雲門舞集。兩年之後,這場告別真的來了。11月29日、30日,他將攜雲門帶來隱退之舞「交換作」,最後一次登上杭州大劇院。  「交換作」是林懷民退休前為雲門策劃的最後一檔節目,雲門舞集及陶身體劇場,交換編舞家,同臺演出。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11月上海首演
    以往雲門演出的都是林懷民的作品,告別之際他所推出的最後一套節目,出人意外,拓展新局,引人遐想。獲得2018"英國國家舞蹈獎傑出舞團獎"的雲門舞集,以及被倫敦泰晤士報譽為"中國當代舞界一股強勁的新力量"的陶身體劇場,這兩大超級舞團,交換編舞家,將於11月7-10號在東方藝術中心的舞臺上同臺獻藝。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丨空前組合,交換編舞,11月上海亮新作
    編舞家合影 攝影:劉振祥《交換作》源於陶冶與鄭宗龍之間的一次閒談,兩個舞團「交換編舞」的概念在一種近似於遐思的心態下孕育、生長,仿佛是青年舞蹈家之間的「互槓」命題:要讓對方在不同的時空課題之下,展開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