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1月28日電(記者 劉舒凌 鄭巧)28日,從清晨到夜晚,全臺19700多名候選人與相關黨派抓住最後時間展開「掃街拜票」、舉辦規模盛大的「選前之夜」晚會,力爭每一票支持。
29日,將產生11130名地方公職人員的臺灣「九合一」選舉會在22個縣市展開。
這是臺灣地區歷來規模最大的一場選舉。所謂「九合一」,是指各縣市九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合併進行,其中包括「直轄市長」、縣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裡長、「直轄市」少數民族區長及區民代表。
除了關係到未來4年地方縣市發展,此次「九合一」選舉也被視為影響日後臺灣政局走向的重要指標。
九項選舉之中,又以縣市長選舉最是動見觀瞻,此間稱為「百裡侯之戰」。今年的焦點,是臺北市以及中部地區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的選情。
臺北市長選舉候選人之中,以中國國民黨提名的連勝文、獲民進黨支持的無黨籍柯文哲取得較多民意支持,二人的勝負是這場「九合一」選舉的核心焦點。
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的得失,則關係到國民黨、民進黨政治版圖的變化。在兩大主要政黨中央黨部全力輔選之下,較多民調顯示,雙方候選人胡志強與林佳龍、林滄敏與魏明谷、林明溱與李文忠的支持度呈現快速拉近或陷入膠著局面。
選情趨於白熱化,國民黨方面最新招數,是希望民眾理性地認識到民進黨刻意阻撓《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兩岸重要協議的進程,導致如今臺灣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在與大陸的經貿聯繫方面取得優勢地位。
民進黨及柯文哲方面則希望得到青年選民尤其「首投族」(指首次獲得投票權、20歲至23歲的青年選民)的青睞,希望藉助其對於臺灣經濟現況、政治氛圍的不滿來獲取選票,訴求「翻轉」既有政治格局。
衡量兩黨「九合一」選舉輸贏的指標,其一,是縣市長席次的消長,且臺北、臺中兩大城市具指標意義;其二,是各縣市的得票數,專家將據此分析選民結構是否出現重大改變。
29日當天,選舉投票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4時,隨後進行開票計票,揭曉勝負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