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一黃金周,國內院線變得尤為熱鬧,中秋和國慶湊到了一起,賀歲檔和國慶檔湊到了一起,多部重量級國產大片共同發力,讓疫情之後的國產電影市場變得火爆異常。
十一當天,新上映的《急先鋒》和《我和我的家鄉》,毫無懸念的搶佔當日票房排行榜的前兩位,早來一天的《急先鋒》和上映七天的《奪冠》依次讓位,把管虎執導、上映42天的《八佰》擠到了第五位。
雖然順利突破了30億票房大關,但《八佰》自立項之初就頗受關注,上映後更是引發了一系列熱議,在《八佰》之前一直在商業片票房表現一般的管虎,因此背上了「美化」、「說教」、「自我感動「的惡名。
不過,隨著一部名為《金剛川》的戰爭電影被媒體曝光出來,那句「用光影銘刻歷史、用演繹致敬英雄」的宣傳語,一下子勾起人們對這部影片的濃厚興趣。
能夠雲集張譯、吳京、魏晨、鄧超、杜江等在動作類商業電影中建樹頗多的實力派男演員,這部充滿陽剛氣質的男人戲,似乎成了執導本片的導演管虎,最有力的實力證明。
不過,從8月立項、開拍到10月23日上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拍一部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戰爭電影,對於更傾向於按部就班安排拍攝、製作周期的國產電影來說,自然是一件具有極強挑戰性的工作。
今年是志願軍抗美援朝作戰70周年,趕在抗美援朝紀念日前上映,《金剛川》的點把握得不可謂不準,野心不可謂不大。
好在管虎並不孤單,《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繡春刀》的導演路陽作為本片的聯合導演,參與到全片的拍攝製作過程中,在演技上出了名「穩」的張譯,應該不會讓人失望。
從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金剛川》應該是描寫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為保障志願軍後勤大動脈不被聯合國軍掐死,一群工程兵戰士捨身忘死的修橋故事。
熟悉韓戰的朋友都知道,志願軍要面對的除了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擁有強大、現代化的工業體系支持下的立體化火力體系的狂轟濫炸之外,還要忍受後勤供給不足、彈藥衣物嚴重缺乏的惡劣生存條件。
電影《上甘嶺》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情節:一個蘋果被送進志願軍的坑道裡,指導員、戰士、傷員們,誰都不忍心吃下第一口,在連長帶頭強令下,這個小小的蘋果才在人們傳遞了兩圈之後被吃掉了。據說,當時的兵團首長下了死命令,誰能將哪怕是一個蘋果送進坑道,直接記二等功!
諸如此類的歷史背景,為《金剛川》這部電影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原始素材,相信擅長將人文關懷滲入作品的管虎,應該會用好用足這些素材,在這部主旋律影片中講出一個好故事。
當然,大家也希望管虎不要矯枉過正,別將狗血、矯情、煽情的橋段用在這部片子裡,畢竟,對於這群出生入死、流血犧牲的「最可愛的人」,應有的尊重是必須的!
新的問題來了,時間不等人,如此短的時間籌備、拍攝時間,拍一部對中國人來說具有非凡意義的電影作品,這看起來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若論短時間拍電影的能力,觀眾的腦海中首推當年還處於巔峰期的港產電影。效率,是港產片曾經輝煌的關鍵,哪怕是如今紛紛北上的香港電影人,也基本上以敬業、高效、不超支的口碑見長。
在經歷了商業爛片滿天飛的發展階段之後,國內的影視劇市場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化、工業化和規模化,短期內拍攝製作一部影片的能力還是有的。
但觀眾們更擔心的是,像《金剛川》這樣一部具有特殊意義的影片,會不會因為時間短、任務重,一些創作環節被大大壓縮,一些戰爭大場景也不得不做減法,因而會影響到成片的整治質量。
想來,《金剛川》的主創團隊應該會選取戰爭大背景下的人為切入點,以「以小見大」的敘述方式,講述戰爭中的人。只要角度選得巧妙,故事節奏緊湊,情節真實到位、人物塑造可信,應該能有一個可觀的觀影效果。
哪怕在《八佰》中演了一個滿嘴謊話、臨陣脫逃的角色,張譯也完全沒浪費自己的演技。
考慮到《我和我的祖國》隔著口罩就能秀演技的表現,以及軍隊話劇團出身的他,從《士兵突擊》到《紅海行動》一路走來,對戰爭、軍旅題材影視劇純熟、到位的把握,哪怕時間短、任務重,張譯應該會給觀眾一個不令人失望的交代。
一部《戰狼》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吳京,但創造了國內累積票房排行榜奇蹟的《戰狼2》,卻讓一些人患上了「戰狼PTSD」,至於那部不如預期的《攀登者》,時不時的被人們拿來調侃吳京。
吳京這麼大的咖位,能夠加盟明顯「趕工」的《金剛川》,確實有些令人意外,畢竟,在已躋身「百億票房先生」吳京的風頭正勁,還要考慮口碑和影響力問題。
與《攀登者》的老搭檔張譯聯袂出演,吳京顯然是奔著為《攀登者》雪恥來的,目前看起來,這是一個有些冒險的決定。
離《金剛川》上映還有三天時間,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難,但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我們最希望的並不是把這部片子拍得多華麗、多有衝擊力,而是把故事拍紮實、人物拍真實,別給「這群最可愛的人」臉上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