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對於共和黨聯邦眾議員裴利呼籲,美國國會應考慮立法,將美國在臺協會和臺灣駐美代表處升格成為「大使館」,並讓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使用「大使」稱謂一事,你做何解讀?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有權決定駐外大使人選,但提名須經參院確認同意。而美國與臺灣並不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甚至也不是所謂的官方關係,因此美國在臺協會和臺灣駐美代表處都只能具備民間團體的身份,美國在臺協會處長不能由總統來任命,只能由國務卿來任命,並且不需要參議院批准,這既是中美建交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也是「臺灣關係法」中的明確規定。
假如美方將在臺協會和臺灣駐美代表處統統升格為所謂的「大使館」,那實際上還不僅僅是違反了這兩個法律的問題,它意味著中美之間的政治與軍事關係都將出現顛覆性的變化。因為在臺協會和臺灣駐美代表處升格,實際上就意味著美臺正式「建交」,而美臺「建交」也就必然會意味著中美斷交,以及接下來的臺海開戰。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呼籲只是代表了美國國會內部一小部分極端反華與挺臺派的聲音,並不代表美國政界的主流,而且在當前情勢下,這個呼籲不太可能在美國國會通過變成為法律,甚至不太可能變成正式的提案,更不可能變成美國白宮的臺海政策。
要知道,近年來在美國國會連一個非常引人關注的被動防禦性法案,也就是所謂的「防止臺灣遭侵略法案」,即一旦大陸武統臺灣,美國就將自動介入臺海戰爭,都只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更何況這樣一個等於是主動挑起兩岸戰爭的進攻性法案?
我想,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才會輕描淡寫地回應稱,對於美國國會內所有支持臺灣的努力,我們都會表示感謝。因為吳釗燮知道,這僅僅是一個口頭上的呼籲而已,並不會落實成為法律,所以沒有必要較真。
直新聞: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再度提出要「協助臺灣維持自我防衛能力」,對此,你又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相較於往年,今年的美國國防授權法案呈現出了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個是,這個法案再次確認「臺灣關係法」及「涉臺六項保證」是美臺關係的基礎,同時重申了要繼續對臺售武與擴大美臺軍事交流。這意味著美國國會對於川普政府過去一年來在臺灣問題上的激進做法是認可的。
第二,跟最初的草案相比,這個最終通過的版本不僅刪除了參議院提出的邀請臺灣參與環太平洋軍演的內容,也刪除了眾議院提出的關於美軍醫療船停靠臺灣的內容。在前幾年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中,這些條款都是存在的,但都沒有被美國白宮與國防部執行。這也就意味著,在當前臺海局勢的現實面前,美國國會也選擇了理性與妥協,放棄了那些非常具有挑釁性、容易導致臺海局勢陡然升級的條款。
第三,跟最初的草案相比,這個最終通過的版本另外一個所謂的「亮點」是,第一次提出了要由美國軍方牽頭,來發展臺美醫療安全夥伴關係,並且要求美國國防部必須要向參眾兩院軍委會提交報告。這意味著,美國國會在放棄了邀請臺灣參與環太平洋軍演與讓美軍艦停靠臺灣等激進方案的同時,卻在企圖從另外一個不太敏感的地方,也就是美臺軍事醫療合作層面來進一步推進美臺兩軍的交流。也就是說,在提升美臺關係尤其是美臺兩軍關係上,美國國會也變得更加策略更加技巧或者說是更加狡猾了。
除此之外,跟往年相比,今年的法案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就是參眾兩院明確要求美國國務院的對臺政策,必須要跟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完全保持一致,並定期向國會做出報告。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立法與行政部門正在進行權力爭奪,國會想要絕對地主導和控制美國的臺海政策。
我認為,這對於未來的臺海局勢來說,應該不是什麼好事情。因為在過去的美臺關係中,行政部門也就是白宮往往會顯得患得患失偏向保守,而國會則顯得非常的大膽激進。
直新聞: 我們注意到,美國國會通過的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還明確提出要實施「太平洋威懾計劃」,以向中國大陸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即美國將堅定地捍衛其在該地區的利益。對此,你又做何解讀?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美國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中涉及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條款將近40項,涵蓋了軍事、技術、學術、經貿等各個領域,但是真正具有挑釁性的新東西只有這一個,即要對中國實施「太平洋威懾計劃」。它意味著,美國在把中國列為了戰略競爭對手的基礎之上,再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也就是要全面動用軍事力量來主動威懾中國。
而且,這個法案並不僅僅是提出倡議,而是落實到了具體行動上,也就是每年拿出數十億美元來全面更新美軍的軍事裝備提升美軍的作戰能力,「以徹底打消中國試圖在太平洋地區跟美國掰手腕的念頭」。
我們知道,早在2014年美國曾經與北約盟友一道,提出了一個旨在應對俄羅斯的「歐洲威懾計劃」,而現在則如法炮製,針對中國提出了一個「太平洋威懾計劃」。它意味著美國已經進一步下定了要將戰略重心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從俄羅斯頭上轉移到中國身上來的決心。
而更加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這個所謂的「太平洋威懾計劃」當中,美國還進一步明確定位了臺灣的角色。不僅確立了臺灣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軍事地位,而且毫不掩飾地提出,要把進一步武裝臺灣作為威懾中國大陸的新手段。
這也就意味著,在「太平洋威懾計劃」制定後,隨著美國對中國大陸全面擺開軍事進攻與挑釁態勢,未來臺灣的兩岸軍事戰略也將會由原來的被動防守變成主動進攻。我想,這應該就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向臺灣出售一系列進攻性武器的原因。也就是說,在「太平洋威懾計劃」制定後,臺灣不僅被綁上了美國的戰車,而且被推上了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