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研究國宴

2021-02-19 美食臺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唯一鮮有記載、也讓人好奇的,就是皇宮裡的烹飪方式。有人說,文物可以留下來,吃的味道是留不下來的,這樣神秘,更讓人對宮廷宴心嚮往之。

在離我們最近的清代,與很多影視劇裡展現的不同。原來滿漢全席在歷史上並不存在,而是後人虛構的?清代最熱鬧的一次國宴,來了近6000人?皇帝宴請大臣,得大臣自掏腰包?菜太多吃不完怎麼辦?集體掃盤打包……6月,我們在北京見到了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宮廷史專家苑洪琪,和她聊了聊清代宮廷宴上的美食和筵席背後的秘辛。

我1976年從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然後被分配到故宮博物院宮廷組,在故宮工作了44年。我所在的宮廷歷史組,研究的是宮廷生活、衣食住行。

大家都說清代腐敗什麼的,在早期康熙乾隆時期,皇家是十分節儉的。

跟歷代相比,清代皇帝沒有喝大酒的,他們覺得酒和糧食不可浪費,皇帝在會上就提三巡酒,喝三次酒以後他就退席了,擺了再多吃的,也結束了。所以可想而知,他每次宴會的時間不會很久。

郎世寧《乾隆皇帝圍獵聚餐圖軸》(局部),故宮博物院

宴會實際就是一個「會」,吃飯只是一種形式,主要目的就是開會。那時候的菜單上,菜名就是記錄主菜、主料、燒制方法,可以看出就是很平常的材料。

一直到清代晚期,越腐敗吃得越講究。慈禧的時候才出現了「洪福齊天」、「萬壽無疆」,在菜裡邊拼成這些字。

苑洪琪曾為福桃MOOK《皇上吃什麼》一書做顧問,書中還原中國宮廷飲食風物,皇帝關於吃的喜好、宮廷名菜、天價食器、皇家稀罕物什等。

姚文瀚紫光閣賜宴圖卷(局部)清代的宴席種類繁多,萬壽聖節要辦宴,皇子成婚、公主下嫁要辦,還有朝鮮國貢使覲見,也要辦宴……像佳食令節,像中秋、正月十五,再到除夕、立春、端午節……都要舉行宴會,這些是屬於家宴,一家人找個理由團聚一下。家宴一般辦在乾清宮,皇帝住的地方,規模小一點。國宴的話就是在太和殿或保和殿舉行,這一種更像是一種公事,擺桌多的時候甚至一些大臣連皇帝的面也見不到,僅僅是一種儀式。

清代宮廷宴分為滿席、漢席2種。滿席又分6種等級,級別要比漢席高一些,又對應著漢席的不同等級,每個等級的使用場合都不同。以下這四種宴席,可以說是四大最獨特的清宮宴。

千叟宴:只舉辦了4次的巨型宴會

參與人數:6000人

為什麼有千叟宴?皇帝為了安撫更多的民心,向全國各地招募65歲以上的老人,有些老人還帶著他的兒子、孫子來,受眾面就大,人就多。4次千叟宴都有籠絡人心的政治目的,讓天下安定了才好治理。

茶宴:讀書人最想吃的一頓飯

參與人數:18-38人

茶宴算是一種最受皇帝寵幸的宴會,很特殊,不吃肉也不喝酒,而是符合資格的讀書人跟皇帝一起飲茶。茶宴喝的是三清茶,烹茶、吃點心。

三清茶

三清茶不是茶葉,是以鮮梅花瓣作為主料,同時配上佛手、松子,是一種乾隆調配的「私家飲料」。等於是文臣宴,跟皇帝坐在一起,皇帝當場出題,大臣作詩,是一種非常近距離的接觸。

坤寧宮婚房

合巹宴:只有2人的結婚紀念宴席

參與人數:2人

清代皇家喜事宴筵席一般來說會有三場:納採宴、合巹宴和筵宴禮。納採宴和筵宴禮的筵席是非常正式的,合巹宴更加私人一些,是皇帝成婚後合巹禮之後的筵席,慶祝二人結為夫婦。雖只有皇帝、皇后2人,但是一樣菜品都不少。

外藩宴:最熱鬧的宴會,少數民族大表演 

參與人數:數百人

要說最有意思的就是乾隆時期舉行少數民族的大宴,叫外藩宴。外藩宴是從康熙開始的,用來招待蒙古王公貴族的筵宴,歷代皇帝循例舉行。後來,範圍擴大了,有蒙、藏、回等等這些個民族。乾隆皇帝會5種少數民族語言,他把各民族都給請過來,用你的語言來跟你說話。過程中還要表演,少數民族的雜技,像維吾爾族的走鋼絲、舞蹈,蒙古說唱,哪個民族的都要表演一下。從尊重各個民族、維護團結的目的出發而舉辦的宴席。

雖然國宴是正式場合,但是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清宮宴會自帶很多槽點。

比如很多人不知道,皇宮裡邊舉辦宴會,御膳房只給皇室準備菜餚,其他人都要自備。

那個時候沒有吃公款吃大戶的,級別越高,可能要拿出的銀子越多。《大清會典》上記載,親王「10隻羊、10瓶酒」,在入宴之前就要交給膳房。假如三天以後舉行宴會,三天前就要落實,實在沒有酒、沒有羊,就折合成銀子。往下等級拿得越來越少,但是也要拿。

除此之外,去參加宴會還要統一著裝,穿上朝服,帶著補子,這也是要自掏腰包的,那套衣服也很貴的。質地可以是布的、是綢的、是紗的,但顏色、紋飾必須得對。有錢你就做好的,沒錢就次的。

有一個名詞叫「搶桌子」,入席時,你掙的多,你得多出錢;但吃完了打包帶走,就不管你級別高低了。

那麼多菜肯定吃不完,搶的是剩飯剩菜,都要帶走。尤其在康熙、乾隆時期,沒有特別奢侈腐敗的,有點像今天的「光碟行動」。不管你職位高低,只要眼前有,你就可以拿,誰也不笑話誰。

有一個笑話,有的清官沒有錢做衣服繡補子,只好畫了一個上去,吃完飯一打包湯水撒了,一下把圖案都弄壞了。

 

「滿漢全席」也是外界的一大誤解,本來沒有這樣的記載,後來有人提到的滿漢全席,宮裡並沒有出現過。

滿族入關之後,想要爭取民心,完全繼承了紫禁城,也保留了前朝的廚師、宮殿制度。當時的御膳房廚師,他只能管他自己的局部,不可能像今天一樣了解整個的過程。

到了晚清,地方上的官員不了解情況,加上辛亥革命以後,宮廷300個廚師有一大部分都流落到宮外去了。為了養家餬口,他在地方上要開自己的館子,把自己的手藝變成生活費,才有對宮裡生活產生了這樣一種想像。

皇帝的餐桌上分8排來擺,冷膳、熱膳、湯膳。那時候的名字特別樸實,熱膳就是炒菜,冷膳就是涼菜,看名字就能知道大致的做法。以下6道菜式,是清代宮廷宴上的常見名菜。

燒烤&火鍋

宮廷裡吃燒烤和火鍋比較多,燒烤是「片盤」,這桌上要是有「片盤兩盤」,那就是一個烤鴨、一個烤乳豬,這個做起來比較快。膳單上要寫了「熱鍋」,就是火鍋一類。宮廷裡吃飯,前後門都開著,冬天特別冷。所以加炭的火鍋,還有點著酒精燈的火鍋都很常見,這樣端來端去菜不會都涼了。在康熙時期,有鍋名為「十二品野味火鍋」。葷菜有鹿肉片、飛龍脯、狍子脊、山雞片、野豬肉、野鴨脯、魷魚卷、鮮魚肉,素菜有刺老芽、大葉芹、刺五加、鮮豆苗。

櫻桃肉

清代皇帝吃的東西都是有滿有漢,尤其乾隆以後,他羨慕漢族,對江南的食品又特別喜歡。有明確記載他就把江南一帶蘇州織造府一個叫張東官的廚師,帶到宮裡來,做了19年飯,那個時候記錄的蘇浙菜餚特別多。大方肉燉至五成熟出鍋晾涼,肉皮向上刀切5cm×5cm,切皮與肥肉,下面連著的瘦肉不切。放佐料,香料與紅曲粉等,上鍋蒸5、6個小時。蒸好後,皮與肥肉融縮軟糯,如一顆顆櫻桃擺在酥軟的瘦肉表面。 

金銀鴨

清宮的帝後都是鴨子愛好者,金銀鴨是從乾隆開始宮廷裡有的菜,金鴨就是烤鴨,銀鴨是鹽水鴨。

箱子豆腐

箱子豆腐的「箱子」,名字取自過去女人梳妝的梳妝匣。把豆腐切成了排骨塊,上鍋炸完,把上面薄薄地削了一片之後,中間挖個洞,再把肉餡擱到裡邊,再把箱子蓋蓋上,這叫箱子豆腐。

八寶鴨

乾隆皇帝尤其愛吃脫骨的八寶鴨,是特別精緻的。在腿這兒拉一個口,慢慢把骨頭整個取出來,鴨子的肚子裡面擱上8種食材,再給它包好了,外形還是一個完整的鴨子。然後去煮、去蒸,吃的時候打開這個鴨子,反正滋味兒都進去了。

餑餑

在整個清代,滿族的餑餑很受歡迎,搭配紅棗、玫瑰、葡萄、果仁、慄子,連漢族人也特喜歡。我們解放前還有好多滿族餑餑鋪,後來就都改成點心鋪了。

資料來源:《御茶膳房》、《內務府遺產》、《清宮御膳》 部分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福桃MOOK《皇上吃什麼》、富華齋餑餑鋪、蘇州吳門人家

相關焦點

  • 白金漢宮國宴都有啥?
    主席訪英的第一天,參加了女王的私人午宴,參觀了白金漢宮裡的中國文物皇家收藏館,在英國議會發表了演講,還喝了威廉王子請的下午茶……可謂行程滿滿,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國宴。當地時間20日晚8點20分,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出席了由英女王和其丈夫菲利普親王主持的英國國宴,這是接待國家元首的最高規格盛宴。以下是全程報導。
  • 什麼是「國宴」?
    國宴餐具中國菜點講究配備器皿,所謂「美味還須美器盛」,餐具器皿的精美會使得國宴菜品更加賞心悅目。骨瓷餐具釉色溫潤通透,是高檔宴會菜餚的最佳搭配,目前的國宴餐具中絕大多數是瓷器,高規格的釉中彩瓷器是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以及釣魚臺國賓館專用瓷器。
  • 故宮博物院「牽手」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御醫秘方」
    清宮醫藥文物是故宮博物院藏品中重要而富有特色的門類,也是研究中華醫學史、宮廷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第一手資料。今後,故宮收藏的3000多件醫藥文物將陸續走出庫房,為推動當代中醫藥事業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貢獻。
  • 國宴背後的故事
    而什麼樣的宴請,才能算得上國宴?又是何等菜品,才能被端上國宴之桌?16日晚的「五菜一湯」中又是怎麼確定的? 澎湃記者經多方採訪,揭秘一場國宴的「廳前廚後」:來瞧瞧國宴吃什麼,又該怎麼吃。1949年開國第一宴後,周恩來總理曾定下國宴「四菜一湯」的規矩,而本次宴會是「五菜一湯」。花惠生稱,這既是傳統,也是我外事部門對宴請「對內(宴請)節儉、對外(宴請)豐富」的「內外有別」的思路。
  • 【揭秘】「御廚」現身:國宴是怎樣煉成的?
    11月10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水立方為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各國首腦舉行宴會。哪些人不吃蝦、哪些人不吃牛肉、哪些人不吃葷、哪些人不愛吃素,我們都要事先做出一個預案。」  不過都說眾口難調,這並不是項簡單的工作。北京烤鴨雖美味,但APEC晚宴中就有三個國家的元首及夫人不吃,廚師長用素菜「五福蔬菜卷」替代。  一份國宴菜單最終出爐,其中的歷程是很波折的。「就拿青奧會那次國宴來說,光菜單我們就做了16種。」花惠生詳細介紹了一份國宴菜單的出爐過程。
  • 虹橋迎賓館張李:國宴訂製的烹飪經
    二十年如一日,成就感是源動力面對採訪環節,張師傅又回到認真、謹慎的狀態,沒有一絲浮躁之氣,卻也從容自如,果然,國宴烹飪師的氣場就是沉穩。 國宴舞臺須萬無一失張師傅所接待的食客除了普通百姓,還有國家領導人或者外國元首和來賓等,工作內容考驗的不僅是烹飪技能,還需要有足夠強大的變通能力。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開播。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聚焦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國宴大廚的精彩人生
    全國「2019年度最美廚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金廚獎獲得者2016年,張彬在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張彬技能大師工作室,認真研究推介張彬拿手菜,黃州魚丸張彬拿手菜,黃州東坡肉地標美食館編寫地標美食譜從重慶涪陵到湖北黃岡,從酒店幫廚到國宴大廚、楚菜大師。張彬的廚藝生涯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大廚出品的菜品又有怎樣的獨到之處?
  • 【視野】國宴那麼多 菜單是劇本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至今已主持超過100場白金漢宮的國宴,她對國宴每個細節的安排都十分關注。早在國事訪問6個月之前,英國外交部和來訪國外交部官員就不斷溝通與聯絡,以確定來訪國家元首的個人飲食喜好、隨行人員中是否有素食者、或是對某些事物過敏者、或是糖尿病患者。隨後這些信息被仔細研究,在多次開會討論後,國宴的菜單、宴會邀請客人名單與餐桌座位安排會以書面形式提交給女王,由女王批准。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 雷軍曬國宴邀請函略帶小驕傲 國宴簡潔精緻
    11月9日,美國總統川普訪華第二日,小米科技CEO雷軍在微博曬出了國宴邀請函。評論區中,網友調侃雷軍,晚上見到美國總統後,可以說出那句著名的「Are you ok」。9日上午,雷軍和一眾企業家們已經在人民大會堂上與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同框」。
  • 故宮,我來了!——故宮博物院有序開放首日現場直擊
    (原標題:故宮,我來了!——故宮博物院有序開放首日現場直擊)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題:故宮,我來了!
  • 誰在修繕保護600歲的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年末央視開播
    故宮是座時間之城,也是一座空間之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紀錄片啟動了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大眾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 為何故宮幾百年來屋頂都沒鳥屎?專家研究後:佩服古人的智慧!
    為何故宮幾百年來屋頂都沒鳥屎?專家研究後:佩服古人的智慧!說起旅遊,那就不得不提到時下火熱的各個景點了,由於時下經濟的快速發展,驢友的人數越來越多,再加上處於網絡時代,被推薦的、必去打卡的網紅景點也是與日俱增。但是,不管怎麼變化,我覺得,有一個景點一定是必去的,那就是——故宮。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國宴大師上抖音
    追根溯源,認證身份竟然是國宴大師。多年養成的習慣,入廚之前,鄭秀生得把自己頭面、衣服整理得體。老爺子說,要有儀式感,這是對烹調的敬畏之心。掀開門帘,鄭秀生端出一盤色香味俱佳的幹燒雪菜冬筍。66歲的鄭秀生退休前是北京飯店行政總廚,在北京飯店幹了46年,做過無數次的國宴。
  • 國宴的程府菜,今天開眼了
    ⬇️⬇️⬇️在大眾眼裡,國宴往往代表著最昂貴、最精緻的菜餚。隨著社會發展,近年來國宴菜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被揭開,大家會發現國宴菜其實精緻卻也家常。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國宴裡最鮮為人知的程府宴,一起來領略走上大眾餐桌的國宴菜是怎樣的。
  • 紅壇酒鬼酒讓國宴品質就在你身邊
    我的名字叫紅壇酒鬼酒是酒鬼酒大家庭的傑出代表在即將開始的達沃斯論壇上我又將開啟一項國宴任務我的驕傲:榮譽為什麼給到我?我一直在努力呀首先當然是好品質了我的成長照片:是不是很酷?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上市以來我就以獨特的包裝和酒質,行銷於市場麻袋陶瓶包裝出自藝術大師黃永玉之手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朱棣現在北京故宮是是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它的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不可估量,研究人員們也正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始建之初,曾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好東西都被帶到了臺北,放入了臺北故宮,事實並非如此。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北京故宮太低調,許多東西都被收藏著沒有被展出,另外就是故宮太大了,沒法一次性逛完。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