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孩子的平凡,是父母最大的善意

2020-10-18 柒待

近日,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一個和王俊凱搭戲的「幸運女神」進入大家的視野。

她叫徐小寶,圓臉、小眼睛、塌鼻梁,長相併不出眾。

偏黑皮膚,穿上一身嫩黃色碎花連衣裙後,反而被襯託得更土氣了。

果然,網友們馬上就嘲笑開了:

「最醜星二代後繼有人!」

「若不是你爹是導演,憑這長相,配站到王俊凱身邊麼?」

「真的醜死了!又是靠爹媽上位!」

原來,這個徐小寶正是大導演徐崢和著名演員陶虹的女兒。

這次和偶像王俊凱合作的螢屏首秀,也是為了圓一個自己的追星夢。

沒想到,這個12歲女孩,等來的,是網上成千上萬條的辱罵評論。

原因只有一個,醜。

其實徐小寶的顏值被公開「嘲笑」,不是第一次了。

前段時間,陶虹在一個採訪中,專門回憶起女兒在學校被同學嘲笑的往事。

徐小寶回到家中,哭得不能自己。

陶虹思前想後,糾結該如何去安慰自己的女兒。

冷靜了很久之後,她才問女兒,「你覺得你長得醜嗎?」

女兒流著眼淚,大聲憤怒地喊,「我不醜!」

陶虹繼續問道:「那你覺得你長得漂亮嗎?」

女兒堅定地點點頭,「我長得漂亮!」

沉思之後,陶虹說了一段很「絕情」的話:

「那我很誠實的告訴你,你長得不醜,也不漂亮。

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特別棒的事情,就是你長得獨一無二,誰都沒辦法複製你。」

作為家長,聽到陶虹這樣說,我非常佩服。

因為陶虹身上,有著天底下家長最珍貴的清醒和平常心。

帶著「美顏」濾鏡看孩子,是一場教育災難

為人父母,肯定都覺得自己孩子是天底下最漂亮、最聰明、最可愛的、最能幹的。

這是天性使然,並無過錯。

但如果父母把這樣的濾鏡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那就不是關愛,而是——捧殺。

世界上最暢銷的小說《無聲告白》,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16歲的女孩莉迪亞,很小的時候,表現出了對醫生的濃厚興趣,這讓她的媽媽十分欣喜。

媽媽本人曾是優秀的天之驕子,然而因為結婚生子,沒有能夠到哈佛深造。

她在自己女兒身上看到了希望,覺得女兒遺傳了她的聰明與天賦異稟,將來一定能去到哈佛,完成她成為醫生的未竟志願。

於是媽媽開啟「造星計劃」,她給女兒不停地「洗腦」,用傳銷幾近瘋狂的方式,誇她捧她。

但女兒,其實資質平平,並無成為醫生的天賦。

她只能努力去滿足母親的期待,一次一次地逼自己。

最後,在一個深夜,她終於覺得承受不住,縱身一躍,葬身冰冷的湖底。

這樣的悲劇,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眉眼周正,就不吝讚美,誇到天上,「太漂亮了!將來一定是大美女!」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腦子靈光,就喜上眉梢,話裡話外,「真聰明呀!絕對是清北材料!」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誇誇倒也無妨,但一味不收斂的誇獎,卻很可能蒙蔽孩子的自我認知,給孩子帶來一生巨大的災難。

小說中的女兒用決絕的方式,告訴父母:父母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都是投給孩子最毒的藥。

接受孩子的平凡,是父母最大的善意

家庭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

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其實父母並不丟人。

但大部分父母,卻難以做到。

想起了我表哥的故事。

表哥父母是鎮上的優秀教師,但表哥,卻從小成績就一般。

老師恨鐵不成鋼,一次次上門家訪。

「孩子特聰明,你們倆再逼緊點,我也再使把勁,一定能把他推上好學校。」

表哥的媽媽聽到這樣的話,停頓一會,說:

「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也清楚。我們該努力努力,但也絕不強求。」

高考發榜,表哥沒考上本科,很多人私下都在嘲笑:「老師的孩子,連本科都考不上,嘖嘖嘖。」

表哥畢業後,找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作,很多人都覺得有點可惜。

但他的母親卻很滿足:「能把平凡小事做好,就已經不容易了。」

但就在前兩年,表哥火了。

他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沒想到一炮而紅,成為了一個「小網紅」,還掙了不少錢。

這時,他的媽媽又開始「澆冷水」:

「別因為自己紅了,有了粉絲,就迷失了自己,記得本心才好。」

表哥的媽媽,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育兒方法。

但她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孩子的「普通」與「平凡」,才讓孩子一直保持著平和的心境,走得穩穩噹噹。

我曾看過一組數據:

這世間只有1%的人能大成,9%的人能小成,而90%的人註定只能平凡地活著。

按照這個算法,絕大多數孩子的一生,都會默默而聞

身為父母的我們,能接受孩子的普通,就已經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清醒。

能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是父母的不凡

孩子有跑得快的,就有跑得慢的。

只要孩子按照自己既定的軌道,發現心中的熱愛,並且永不止步,哪怕最後沒有成為冠軍,也是自己賽道上的王者。

平凡的人生,也有月白風清,也有山河浩蕩。

身為父母,我們要比孩子更清晰的認識到這點。

當孩子哭著說「我不漂亮的」、「我不聰明」、「我不行」的時候。

你也許會因為愛孩子而回答:「你是天底下最漂亮的」、「你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你是世界上最棒的」……

但不要真的被這樣的答案,蒙住自己的雙眼。

也許你可以試試陶虹的回應:「你也許不是最漂亮的,但你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首先自己要少些好勝心、少些勝負欲,多些平常心,多些共情力。

當我們自己真正放下對平凡的恐懼和敵意,我們才能學會並教會孩子與平凡握手言和,我們才能帶著完成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接受平凡,才是真正的不凡。

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是父母真正的不凡。


文 | 喻子墨 · 主播 | 賞新晴

本文首發小十點

意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28年追蹤13孩子,導演戳破教育真相:孩子的平凡與父母的努力無關
    如果有人問,父母最關心孩子什麼?相信大部分家長都不會回答,是孩子的性格、抗壓力、溝通能力,而是孩子會不會成為人中龍鳳,以及父母還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助力孩子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精英。幾乎沒有父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只是個碌碌無為的普通人,即使只是讓他們想像一下,30歲的自家孩子在茫茫人海中沒有任何辨識度,他們都是拒絕的。
  • 《王牌對王牌》宋丹丹當眾誇獎巴圖:接受孩子的平凡有多難?
    看到巴圖不會生火煮雞蛋,還有不知道雞窩怎麼搭,宋丹丹嘲諷說:「巴圖,你要能把這雞窩做起來,媽媽真覺得這孩子就沒白養多少父母如宋丹丹這樣,孩子表現不好就忍不住呵斥教訓,孩子表現好就禁不住誇上了天,說到底就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個平凡人。那些批評指責都是希望孩子懂得上進,那些誇讚炫耀更是想讓孩子百尺竿頭,其實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淡定的心,能夠接受孩子的平凡。
  • 學霸父母的孩子什麼樣?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 本以為令人敬仰的學霸父母們,可以憑藉著強大的基因優勢,坐享孩子在學業上的步步高升。 可萬萬沒想到,很多學霸父母的孩子,不僅資質平平,有些甚至還成為了父母都拯救不了的學渣。
  • 極不平凡2020·十大網紅人物 |「山頂網課女孩」寧欣然:接受的善意...
    編者按: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到決勝全面小康,從眾志成城防汛抗洪到嫦娥五號帶回月壤……在這一年裡,有太多的人物帶給我們感動,也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回顧。那些交匯點新聞曾經報導過的現象級「網紅人物」,他們後來怎麼樣了?他們的生活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 佛系姐姐吳昕被吐槽,她不就是那個我們沒法接受的平凡孩子嗎?
    99%的孩子終將平凡大家為何對吳昕不滿?說到底,不過是怒其不爭而已。吳昕在節目中的表現,未能達到大家對她的預期。作為芒果臺的知名主持人,她怎麼能夠是這種狀態?怎麼能不拼搏、不思進取、不去乘風破浪?大家沒法接受,吳昕的普通與平凡。
  • 我可以接受你的批評,卻無法回應你的「善意」
    只是當這種心理一旦不被隱藏,被眾人熟知,那就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擊潰。毛不易在舞臺上說道:對於我們這種比較內向的人,特別是在公眾場合,我們很容易去接受批評,卻不知道如何回應別人的善意的。張藝凡就是這麼一種偏內向且比較敏感的人。在公眾場合,別人的善意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 「名利時代」下的「人造神童」:孩子,你最大的錯就是生而平凡
    原本洋洋得意的父母,在事實被捅破後,不但不接受現實,反而把錯全部怪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怪他們為什麼這麼不爭氣,就不能當一個真正的神童。突然想起曾經看到過的一個節目:一個博士母親,瘋狂的給自己平庸的兒子報各種補習班,然而孩子的成績一直沒有提升去,母親失望之極,斷絕了和孩子的關係,在記者採訪她的時候,這位博士母親的一句話讓人記憶猶新:「我的孩子,只能是不平凡的。」
  • 日本的一項社會調查:父母用盡全力,而孩子終歸平凡
    這部紀錄片跟蹤拍攝了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家庭背景的13個孩子,以七年為一個時間節點,分別拍攝了他們的7歲,14歲,21歲和28歲的人生境遇和變化。看完後,有兩個很深的感觸。一是,任憑父母再努力,我們的孩子,終究還是會成為普通人。二是,孩子們的未來其實都藏在父母的人生裡。
  •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生活中,很多父母缺乏同理心——▷ 不懂得去觀察理解孩子的感受:「別哭了,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你怎麼總是這樣,莫名其妙」;▷ 經常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你太磨蹭了,快點好嗎」;▷ 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你這樣肯定不行,按我說的做」······不被理解,還要接受斥責,
  • 父母的批評對孩子無效?巧用「三明治效應」,讓孩子愉快接受
    就像朋友的孩子,朋友一批評他,他不是接受、改正錯誤,而是關起門以示抗議。這是因為有些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走入了三個誤區:第一個誤區:父母過度批評。有很多父母認識到表揚對於孩子成長的價值,接受了賞識教育的理念,因此,對孩子忌憚批評,認為批評會傷害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害怕影響親子關係,即使孩子犯了錯誤,言行不當,也聽之任之,不敢批評、不予批評,結果把孩子養成了「玻璃心」、「熊孩子」。
  • 回禮:如何正確的接受善意
    從痛苦程度來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給予比接受要好,贈禮要比還禮輕鬆,做一個願意給予和分享的人要快樂很多。那麼回禮呢?回禮為什麼給人感覺壓力很大?這是因為人們從來沒有仔細分析過這件事情,也沒有發現其中的訣竅所在。關于贈禮和回禮這件事,法國大思想家皮埃爾·布爾迪厄曾經給出過非常清晰的解答:一方贈禮,一方回禮,這就是一次禮物交換。
  • 伊能靜的教育觀讓眾人淚目,父母的退出是給孩子最大的愛
    不管是喝咖啡、看書還是看電影,他們都有自己的朋友陪伴,而不是像小時候那樣,都是父母一直陪同。因為父母一直陪伴著孩子成長,當突然發現某一天,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他們不在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而是想要出去 看看外面的色彩。這對於朝夕陪伴孩子的父母而言,是難以接受的的過程。
  • 抗疫題材片《在一起》,看平凡的人散發出不平凡的善意
    文 / 斜陽疏影回顧2020年,在過去的九個月裡,我們走過的不平凡的歷程,至今記憶猶新。除此之外,其中在《擺渡人》單元中,由雷佳音飾演的美團外賣小哥辜勇,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事跡,令人為之動容。他也有著平凡人的心思,也怕死。
  • 讀懂李宗盛的《凡人歌》,我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平凡
    平凡人的無奈和自我解嘲的調侃,直入心底。一直以來,作為一個平凡人,我有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的平凡,恰恰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不平凡。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平凡不等於平庸。我們也有著美好的理想:科學家、作家、醫生、太空人、考古學家……那時候的我們,覺得父母一輩太過於平凡,總是覺得自己未來會是一個不尋常的人。前幾天,兒子跟我說,他要做一個名人,不要像父母一樣普通!我表示欣賞他的想法,鼓勵他堅定自己的夢想。
  • 王陽明:真正強大的人,懂得用良心激發人性最大的善意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最大的法寶就是明白良心的作用。對於你們每一個人來說,真正強大的人往往懂得如何激發最大的善意,這是一個人內心最強大的東西。對每個人來說,我們都有善良的天使和邪惡的一面。真正強大的人,他們深刻理解人的這一特性,所以在成長的道路上,他們會用內心的良知去激發人內心的善意,這就是良知所發揮的最大作用。
  • 一個人成熟的過程,就是能不斷地接受自己的平凡
    很少有人會回答「平凡的人」。小時候,「平凡」在我們的概念裡好像等於失敗,那時,我們總是自命不凡地認為自己是最特別的,應該會有特別又燦爛的一生。然而,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其中的標誌就是,開始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父母的平凡,接受兒女的平凡。
  • 平平無奇古天樂,一生悽苦林小萍:孩子被嘲笑,父母該怎麼辦?
    當孩子受到他人的嘲笑時,究竟會因此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引導。如果父母能夠坦然對待,孩子也不會過於悲觀,但是如果父母表現的過於激烈,必然會讓孩子壓力增加,不知如何是好。孩子間的嘲笑,其實多為善意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商》中,美國著名心理醫師凱西·科恩說,孩子的嘲笑行為大部分都是善意的,具備高社交商的孩子,能理解這一點,並且多數情況下不會把它看得太嚴重
  • 我和我的家鄉:《最後一課》重現課堂,你接受善意的謊言嗎?
    有人說,這是善意的謊言,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有沒有善意的謊言呢?影片中為了重現最後一課,勞民傷財。首先把姜大雷新蓋的豬棚硬生生鑿了好多洞,屋頂都鑿漏了。然後,讓孩子們冒充父母小時候的樣子,讓孩子們說謊。全村人們都在忙碌這一件事,自己手頭工作都不管不顧了。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謊言,一個善意的謊言。那麼謊言真的有善意一說嗎?
  • 經典反思:善待父母,不必全盤接受陳規陋習
    到了今天,父母與子女之間因為文化程度、信息接受程度等的不同,會產生代溝。不知道,讀者朋友是怎麼看待這件事,如何讓自己不受父母的負面因素影響,不被父母的錯誤觀念左右。善待父母,不必全盤接受陳規陋習。一、不必接受父親的錯誤理念,善待父親的善意,勇敢闖出自己的道路。一般一個家庭中,父親的的思想理念會深刻地影響子女人生觀。電影《教父》中男主角就有一個很特別的父親維多柯裡昂,他有自己固執而強大的人生信條。比如「不要憎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 父母學堂 | 郭麒麟哭了:父母的肯定和認可,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渴望父母的認可的,無論年紀多大了,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擁有行走天地的勇氣。很多父母想通過嚴厲的教育培養出孩子堅韌的品格,可是在孩子的眼裡,全世界的打擊他們都可以扛住,唯獨來自父母的打擊,是致命的一擊。美國心理學家派克說: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