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一個和王俊凱搭戲的「幸運女神」進入大家的視野。
她叫徐小寶,圓臉、小眼睛、塌鼻梁,長相併不出眾。
偏黑皮膚,穿上一身嫩黃色碎花連衣裙後,反而被襯託得更土氣了。
果然,網友們馬上就嘲笑開了:
「最醜星二代後繼有人!」
「若不是你爹是導演,憑這長相,配站到王俊凱身邊麼?」
「真的醜死了!又是靠爹媽上位!」
原來,這個徐小寶正是大導演徐崢和著名演員陶虹的女兒。
這次和偶像王俊凱合作的螢屏首秀,也是為了圓一個自己的追星夢。
沒想到,這個12歲女孩,等來的,是網上成千上萬條的辱罵評論。
原因只有一個,醜。
其實徐小寶的顏值被公開「嘲笑」,不是第一次了。
前段時間,陶虹在一個採訪中,專門回憶起女兒在學校被同學嘲笑的往事。
徐小寶回到家中,哭得不能自己。
陶虹思前想後,糾結該如何去安慰自己的女兒。
冷靜了很久之後,她才問女兒,「你覺得你長得醜嗎?」
女兒流著眼淚,大聲憤怒地喊,「我不醜!」
陶虹繼續問道:「那你覺得你長得漂亮嗎?」
女兒堅定地點點頭,「我長得漂亮!」
沉思之後,陶虹說了一段很「絕情」的話:
「那我很誠實的告訴你,你長得不醜,也不漂亮。
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特別棒的事情,就是你長得獨一無二,誰都沒辦法複製你。」
作為家長,聽到陶虹這樣說,我非常佩服。
因為陶虹身上,有著天底下家長最珍貴的清醒和平常心。
帶著「美顏」濾鏡看孩子,是一場教育災難
為人父母,肯定都覺得自己孩子是天底下最漂亮、最聰明、最可愛的、最能幹的。
這是天性使然,並無過錯。
但如果父母把這樣的濾鏡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那就不是關愛,而是——捧殺。
世界上最暢銷的小說《無聲告白》,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16歲的女孩莉迪亞,很小的時候,表現出了對醫生的濃厚興趣,這讓她的媽媽十分欣喜。
媽媽本人曾是優秀的天之驕子,然而因為結婚生子,沒有能夠到哈佛深造。
她在自己女兒身上看到了希望,覺得女兒遺傳了她的聰明與天賦異稟,將來一定能去到哈佛,完成她成為醫生的未竟志願。
於是媽媽開啟「造星計劃」,她給女兒不停地「洗腦」,用傳銷幾近瘋狂的方式,誇她捧她。
但女兒,其實資質平平,並無成為醫生的天賦。
她只能努力去滿足母親的期待,一次一次地逼自己。
最後,在一個深夜,她終於覺得承受不住,縱身一躍,葬身冰冷的湖底。
這樣的悲劇,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眉眼周正,就不吝讚美,誇到天上,「太漂亮了!將來一定是大美女!」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腦子靈光,就喜上眉梢,話裡話外,「真聰明呀!絕對是清北材料!」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誇誇倒也無妨,但一味不收斂的誇獎,卻很可能蒙蔽孩子的自我認知,給孩子帶來一生巨大的災難。
小說中的女兒用決絕的方式,告訴父母:父母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都是投給孩子最毒的藥。
接受孩子的平凡,是父母最大的善意
家庭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
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其實父母並不丟人。
但大部分父母,卻難以做到。
想起了我表哥的故事。
表哥父母是鎮上的優秀教師,但表哥,卻從小成績就一般。
老師恨鐵不成鋼,一次次上門家訪。
「孩子特聰明,你們倆再逼緊點,我也再使把勁,一定能把他推上好學校。」
表哥的媽媽聽到這樣的話,停頓一會,說:
「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也清楚。我們該努力努力,但也絕不強求。」
高考發榜,表哥沒考上本科,很多人私下都在嘲笑:「老師的孩子,連本科都考不上,嘖嘖嘖。」
表哥畢業後,找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作,很多人都覺得有點可惜。
但他的母親卻很滿足:「能把平凡小事做好,就已經不容易了。」
但就在前兩年,表哥火了。
他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沒想到一炮而紅,成為了一個「小網紅」,還掙了不少錢。
這時,他的媽媽又開始「澆冷水」:
「別因為自己紅了,有了粉絲,就迷失了自己,記得本心才好。」
表哥的媽媽,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育兒方法。
但她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孩子的「普通」與「平凡」,才讓孩子一直保持著平和的心境,走得穩穩噹噹。
我曾看過一組數據:
這世間只有1%的人能大成,9%的人能小成,而90%的人註定只能平凡地活著。
按照這個算法,絕大多數孩子的一生,都會默默而聞。
身為父母的我們,能接受孩子的普通,就已經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清醒。
能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是父母的不凡
孩子有跑得快的,就有跑得慢的。
只要孩子按照自己既定的軌道,發現心中的熱愛,並且永不止步,哪怕最後沒有成為冠軍,也是自己賽道上的王者。
平凡的人生,也有月白風清,也有山河浩蕩。
身為父母,我們要比孩子更清晰的認識到這點。
當孩子哭著說「我不漂亮的」、「我不聰明」、「我不行」的時候。
你也許會因為愛孩子而回答:「你是天底下最漂亮的」、「你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你是世界上最棒的」……
但不要真的被這樣的答案,蒙住自己的雙眼。
也許你可以試試陶虹的回應:「你也許不是最漂亮的,但你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首先自己要少些好勝心、少些勝負欲,多些平常心,多些共情力。
當我們自己真正放下對平凡的恐懼和敵意,我們才能學會並教會孩子與平凡握手言和,我們才能帶著完成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接受平凡,才是真正的不凡。
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是父母真正的不凡。
文 | 喻子墨 · 主播 | 賞新晴
本文首發小十點
意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