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批評對孩子無效?巧用「三明治效應」,讓孩子愉快接受

2020-12-22 花花媽媽談教育

朋友說,她家的孩子做錯事了。批評他幾句,他就關起門生氣,跟他說話理都不理。有次,孩子語文考試沒考好,可數學考了滿分,當朋友批評孩子不重視語文學習,才考得這麼差。孩子忽然委屈地大聲說,你只知道看到語文不好,怎麼沒看見數學考了滿分啊?你就只會整天批評我。

很多父母認為,「謙虛使人進步」,為了讓孩子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應該經常批評孩子;孩子犯了錯,父母必須得批評孩子,否則不能改正;父母不僅自己批評孩子,還要求孩子自我批評。

但為什麼有時候父母的批評,孩子不願意聽呢?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抗?就像朋友的孩子,朋友一批評他,他不是接受、改正錯誤,而是關起門以示抗議。

這是因為有些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走入了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父母過度批評。

很多父母處於一個極端,採用以批評為主的教育方式,認為只有對孩子更多的批評教育,孩子才能長記性,才能改正錯誤。

有個朋友講過,他家就是以批評為主的教育。他說:我清晰地記得自己小時候被「批評教育」的時候,感覺無地自容,怒火中燒,心裡忙著辯解、回罵,感覺不公平、倒黴,想著有朝一日會怎樣怎樣報復,哪裡聽得進批評,父母教育自己的目的,基本上很難達到。

父母動不動就批評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身上沒有優點,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從而自卑、抑鬱。

第二個誤區:父母信奉賞識教育,忌憚對孩子批評。

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度批評,而有的父母走向另一個極端。

有很多父母認識到表揚對於孩子成長的價值,接受了賞識教育的理念,因此,對孩子忌憚批評,認為批評會傷害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害怕影響親子關係,即使孩子犯了錯誤,言行不當,也聽之任之,不敢批評、不予批評,結果把孩子養成了「玻璃心」、「熊孩子」。

曾經看到一個這樣的故事:親戚家的熊孩子來我家,往我的鋼琴倒了一桶水,說是洗鋼琴,我看著被水澆壞的鋼琴,生氣罵了他一句,他媽就說我事多,不懂得愛護小孩,還罵了我一頓。他們走時,我把那熊孩子叫過來給了個紅包說:這是洗鋼琴的獎勵。一個月後,這孩子在商場把可樂澆在了一臺68萬的鋼琴上。

孩子把別人的鋼琴弄壞了,媽媽竟然還捨不得批評孩子,讓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結果造成更大的錯誤。

這就是因為孩子做錯事,父母不批評,讓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明辨事非的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危害。

第三個誤區:父母把指責、抱怨當成批評。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教育孩子,一發脾氣你就輸了。

在生活中,當孩子考試沒考好,上課沒有認真聽講,作業沒完成,跟同學發生了矛盾等等,都可以讓我們著急上火,情緒失控,就批評他,我們以為這就是在「批評教育」,這其實是一種情緒的發洩。

當父母把指責、抱怨,當成了批評,教育效果是有限的,還帶來反作用,傷害了孩子,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導致孩子悲觀、逆反,與父母關係緊張,無心學習。

字典釋義中特地指出:批評不是指責、不是抱怨、不是批判,反之亦然。批評不是貶義色彩的詞語。

但是,因為很多父母誤解了批評,以為指責、吼叫、羞辱、打罵就是批評,使得批評成了一個負面、否定的詞彙,誤會了批評的真實價值,也導致很多人不會批評,以致最終沒有起到教育的目的。

情緒化的批評往往事與願違,那不是批評這種手段的問題,而是濫用了批評的原因。真正的批評是有力、有效的教育手段。

那麼,怎樣才是有效的批評?

01、冷靜、不帶情緒化地批評孩子。

首先是態度方面,當父母批評孩子時,確保自己處於理性狀態,切忌不要把批評當做情緒化的表達;並且,確保自己是出於愛和善意,而不是怨恨;確保自己是為了幫助孩子,而不是為了發洩怨氣、怒火。

02、南風效應:父母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錯誤。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效果更好些,就如南風一樣,孩子不知不覺地就接受了批評,改正錯誤。

什麼是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越來越熱,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

同樣的道理,南風效應也可以應用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當孩子犯錯誤時,應先避開問題的實質,把孩子從犯錯誤的陰影中帶出來,走到溫暖的「陽光」下,給孩子一個愉快的心境,和風徐徐地吹掉他們自我保護的「盔甲」。

然後父母心平氣和地、通情達理地去解釋分析,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這樣孩子就會主動向你敞開心扉,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正錯誤。

批評之所以常常「逆耳」,也是因為批評常常與被批評者的情緒狀態相牴觸。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會對生理活動發生直接的影響。良好的情緒能使人的言行積極起來。

一般說來,人們都樂意接受正確的批評,所不願接受的,往往是批評的方式方法。所以,批評者如能考慮到被批評者的情緒狀態,採取對方易於接受的批評方式,使被批評者在「良好的情緒」下認識到問題所在,那麼,批評就能起到南風效應的作用,達到預期的效果。

03、三明治效應:先表揚再批評。

溝通大師戴爾·卡耐基說:「在傳達令人不愉快的看法之前,先表揚優點,這有助於別人接受意見。」

美國兒童發展障礙診斷治療專家、直覺養育的力量》作者史蒂芬·卡馬拉塔教授也指出:

一般來說,每指出孩子的一個缺點,至少要找出4、5個優點,同時,不要一次指出孩子的太多不足,以免孩子覺得自己是壞孩子,從而陷入消極、怠惰。

三明治效應是指:把批評的意見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

人在愉快的心境下比較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父母在批評孩子的同時,肯定、認同孩子的優點,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可以使孩子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錯誤。

比如:孩子的考試考得很糟,尤其是英語後退的厲害,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雖然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但你的數學成績提高了5分,語文作文也寫得很好,如果下次把英語的聽力分提高一些就更好了。

先肯定孩子的兩個好的地方,再指出需要改正的一個地方,讓孩子樂意接受父母批評,以改正不足。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改正的過程,因此,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要保持包容心,創造一個安全、接納的交談氛圍,既要坦誠指出孩子的缺點、錯誤,也要傾聽孩子的解釋,著眼於與孩子積極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孩子糾正錯誤,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受不了批評怎麼辦?巧用「三明治效應」讓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評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種「三明治談話法」,「三明治」式批評往往可以讓人更容易接受。(二)三明治效應在心理學中批評,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稱之為三明治效應。「三明治」式批評,其實就是先表揚,再批評,接著再表揚的一種批評方式。這種「褒中有貶」的批評方式在企業管理中很常見,也是很多老總善用的批評員工的方式。
  • 孩子不願意接受批評?巧用「三明治效應」,讓「批評」也「悅耳」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接受家長的批評,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性格叛逆,暴戾另類,而僅僅是因為父母用錯了方法。當父母像唐僧一樣,喋喋不休的在孩子耳邊進行說教時,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情,如果能夠批評和表揚同時進行,也許孩子才能夠更容易接受。
  • 孩子不願接受批評,掌握「三明治效應」,讓孩子將批評聽進心中
    肖肖的家長就說孩子其實也能聽得進批評,重點是要掌握批評的藝術,要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就得批評和表揚雙管齊下。這種方法叫做"三明治效應"。"三明治效應"被稱為最有效的批評方式,那它究竟好在哪裡?在開頭先來講講孩子不願意接受家長批評的原因有哪些?1、家長的情緒化批評。
  • 「批評的極致藝術」,三明治效應,讓批評變得可口!
    顯而易見,後者的方式會讓孩子很容易接受,並且確信媽媽是愛自己的。表揚一批評--鼓勵,這種方式也叫三明治式批評或三明治效應,指的是當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的中間時,被批評的人會更愉快地接受批評。這就如同一塊三明治,第一層先是讚揚、賞識或積極面,第二層就是建議、批評或負面觀點,第三層繼續鼓勵、信任或支持。
  • 孩子犯錯了怎麼辦?家長要用對辦法,「三明治效應」幫你輕鬆解決
    其實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家長對孩子失望,因為覺得孩子不夠努力,不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而孩子對家長失望,覺得家長只會一味地要求自己,不會理解自己,這樣的時間一長,孩子會變得叛逆,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差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各位家長可以試一下"三明治效應",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 孩子犯錯怎麼辦?家長了解「三明治效應」,讓娃不再輕易犯錯
    很快就被人發現了,等到別人過來投訴說著要處罰孩子的時候。這對父母這時才感到害怕,他們也不明白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好了。那犯錯不教育對孩子有什麼影響?2、容易走上違法的道路孩子的犯錯,是有分好的與壞的,好的犯錯能夠讓孩子成長,比如考試粗心了,能夠提醒孩子要認真。可壞的犯錯會導致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壞,而且小錯誤會逐漸變成大錯誤。什麼是「三明治效應」?
  • 原來這就是「三明治效應」(深度好文)
    今天有書君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效應——三明治效應。如何利用三明治效應指導我們的生活呢?一起和有書君來看看吧。工作中,同事犯了錯誤,你好心提醒,對方非但不領情,嫌你多管閒事;生活中,朋友缺點明顯,你善意批評,對方半點不接受,友情多了隔閡;感情中,戀人的缺點讓你難以忍受,你出於為她好的立場,表明你的觀點,對方強烈回擊,引發激烈衝突。
  • 心理學堂:《三明治效應》
    《三明治效應》 在批評心理學中,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稱之為三明治效應。 知識點:解答 這種現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層總是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著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總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使之後味無窮。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 每天學點心理學:三明治效應
    三明治效應 批評心理學中,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會使受批評者偷快地接受批評。 這種現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層總是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著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總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使之回味無窮。
  • 用好九種心理學效應,辦學路上溝通更輕鬆
    02角色置換效應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交往雙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換從而產生的心理效應現象,稱為角色置換效應。它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即「同理心」。用中國人的話,就是「將心比心」。03調味品效應人際交往心理學中把看似廢話的「調味品」起到的增加人們心理交融作用的現象,稱為「調味品效應」。校長善用調味品效應,可以讓談話在融洽、輕鬆的氛圍中進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員工的心理動向。
  • 「三明治溝通法」有必要了解一下!
    在心理學中批評,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稱之為三明治效應。這種現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層總是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著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總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使之後味無窮。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 孩子老是犯錯,家長的批評「重複」,容易讓孩子陷入「超限效應」
    文/琳妹育兒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為人父母,難免要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但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同一件事情我們在孩子耳邊嘮叨的次數越多,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我們越是揪著孩子的某一個缺點不放,孩子卻越是屢教不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超限效應」可以來解釋這種現象。
  • 孩子懶散麻木,對表揚批評沒所謂?5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脫離「橡皮人效應」?1. 用「登門檻效應」循序漸進提出目標「欲速則不達」,家長千萬不要著急,太過於著急的話,只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登門檻效應」就是,家長先對孩子提出比較小的要求,讓孩子能夠比較輕鬆的完成,產生成就敢和自豪感,然後再把難度提升。2. 用「比馬龍效應」激活自信心「比馬龍效應」指的就是一種「期待效應」:把人比成龍,就會有的表現,而當把人比成馬的時候,就會有馬的反映。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孩子這麼小就如此沉迷網路遊戲,這令我的哥哥嫂嫂十分苦惱。有時候強制孩子不讓玩,孩子就越愛玩,經常用幫助家裡做家務的事情來換取玩遊戲的時間。相信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根本不陌生,孩子各種撒潑滾打要手機玩的手段已經讓父母見怪不怪了。可是為何很多孩子會出現"網癮"這一現象?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在面對問題時,有充足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可以具備較高的承受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所能夠接納的情緒壓力是遠不如成人的。看得出來,孩子們身上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表達,父母們與其壓制孩子的情緒化不給予其釋放的空間,不如多了解下「鐘擺效應」,也許這會為父母的引導找到新方向。二、什麼是「鐘擺效應」?
  • 孩子總在牆上「塗鴉」?巧用「阿倫森效應」引導,理智應對塗鴉期
    03如何把阿倫森效應應用在孩子身上?對於孩子總是不聽話在牆上塗鴉,父母完全可以使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1、正確認識孩子的塗鴉期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讓他們盡情的塗鴉,而不是對孩子的塗鴉進行諸多的限制,因為塗鴉對孩子的成長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
  • 吼叫式教育對孩子危害極大,讓孩子乖乖聽話,巧用低聲教育
    有一次我去學校裡接孩子放學回家,看到孩子在和別的孩子爭吵,我離著老遠就能看到孩子的聲音,我沒有想過我的孩子竟然能夠在大庭廣眾之下,不顧及周圍人的眼光,和別人爭吵。這一幕使我似曾相識,我不斷的回憶,終於發現孩子臉上的表情和批評孩子時候如出一轍,我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就算是一點小事,也對孩子大吼大叫。
  • 巧用三明治法則,提意見也可以忠言不逆耳
    說完3A原則之後,我們說一說和同事溝通交流的第二個要點:那就是提意見的時候,巧用「三明治法則」,讓忠言不逆耳。這很重要,因為同事之間不可能只說好話,為了工作有的時候還真得要大膽地提出意見。工作中,和同事溝通難免會有回應、反饋、提意見,所以當你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一定要敢於站出來提出批評或者是反對。但如果你的回應中有一些屬於忠言逆耳的意見,馮叔叔就建議你,不妨使用一下下面的「三明治法則」。
  • 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管用嗎?情緒失控才是憤怒的真相!
    這句話讓父母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變得理所當然,更有甚者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們覺得打罵孩子天經地義,而孩子接受打罵也是孝順的表現。雖然有人對此發出過質疑的聲音,但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這個向來如此的定論。
  • 孩子學習容易分心?善用「雞尾酒效應」,教你培養孩子高度專注力
    文/話梅媽媽一提起孩子的學習,大多數家長都免不了長籲短嘆。尤其是在幼兒時期,如何讓孩子能夠有效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坐在書桌前面不要分心,成了許多家長難以解決的問題。其實想讓孩子學習不分心並不難,只要我們善用雞尾酒效應,就可以培養孩子的高度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