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2021-01-14 丹媽經驗說

在這個網絡發展速度飛快的時代,很多孩子的童年樂趣已經變成了各種網路遊戲,孩子經常為了玩到手機,與父母鬥智鬥勇,展開一場漫長的拉鋸戰,為此,許多父母都非常頭疼。

我的小侄子今年才七歲,剛上一年級,正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年齡,本該在這個年紀裡對很多事情抱有好奇心,也喜歡到處玩,可我這個侄子並不是這樣的,他最喜歡的事就是抱著家裡的平板電腦玩各種遊戲,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候叫吃飯還要表示再等一等,這一局遊戲結束再吃。孩子這麼小就如此沉迷網路遊戲,這令我的哥哥嫂嫂十分苦惱。有時候強制孩子不讓玩,孩子就越愛玩,經常用幫助家裡做家務的事情來換取玩遊戲的時間。

相信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根本不陌生,孩子各種撒潑滾打要手機玩的手段已經讓父母見怪不怪了。

可是為何很多孩子會出現"網癮"這一現象?

這其實是父母的問題,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一件事情,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就會用對孩子來說有誘惑的事物來讓孩子聽父母的話,比如打遊戲。現在這個時代,遊戲開發商為了抓住客戶群體,把遊戲畫面設置的十分精美、在內容的構造上也非常有趣,這對孩子來說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更何況它被父母設置成一個需要違背自己意願、努力之後能得到的東西,孩子就會因為這種來之不易對遊戲更加上心,也就更加珍惜這種機會。孩子本就還小,身體各個方面以及成熟度都還未發育完全,自制力更是還未形成,在這樣兩種感覺的雙重疊加上,孩子就會越發的喜歡玩遊戲,對網路遊戲"上癮"。

那孩子如此沉迷網絡的遊戲世界該怎麼辦?父母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人們都喜歡別人的褒獎,但是如果褒獎的感覺逐漸降低,人們就會哦產生一種挫敗感,這種感覺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悅以及反感。

國外一位老人,退休後想圖個清淨,於是就在湖區買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幾周倒還太平,可是不久之後,有幾個年輕人開始喜歡在房子附近追逐打鬧、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出去對這些年輕人說:"你們玩得真開心。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裡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元錢。"

年輕人當然十分高興,既能一邊玩,還能一邊賺錢,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他們就更加賣力地鬧了起來。

過了兩天,老人"愁眉苦臉"地說:"我到現在還沒收到養老金,所以,從明天起,每天只能給你們五角錢了。"年輕人雖然顯得不太開心,但還是接受了老人給的錢。每天下午繼續來這裡打鬧,又過了幾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對他們講:"真的對不起,如今的通貨膨脹使我不得不重新計劃我的開支,所以現在每天只能給你們一毛錢了。"

"一毛錢?"其中一個年輕人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因為這區區一毛錢在這裡浪費時間呢,不幹了。"從此,老人就如願以償地有了安靜悠然的日子。

這個故事中,老人的行為正是運用了心理學上的"阿倫森效應"。讓這群年輕人對於玩鬧的興趣隨著獎勵的遞減逐漸消散。

在遇到這種"正面難攻"的情況下,巧妙運用"獎勵遞減"的方法,可能會產生奇妙的心理效應。

對於讓大多數父母都頭疼的孩子網癮問題,就可以巧妙的運用"阿倫森效應"所產生的這種奇妙心理。

那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運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戒掉網癮?

1、 減少把遊戲當作獎勵

在上文中也有提到,孩子對網路遊戲的"癮"越來越大,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撇不清關係,正是因為這種把玩網路遊戲當作獎勵的機制,才會讓孩子身陷其中,所以,想要戒掉"網癮",父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把玩網路遊戲當作獎勵的機制減少。孩子的自制力趨近於零,父母不能以看待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一旦父母這種獎勵的行為做多了之後,孩子就會越來越沉迷,其實獎勵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玩網路遊戲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2、 遞減獎勵

如果當孩子已經開始沉迷遊戲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太過慌張,一直強制孩子不許他玩,這種情況只會導致孩子出現逆反的心理,容易讓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產生矛盾和隔閡。這時候就可以試試"遞減獎勵"的方法,讓孩子對遊戲的興趣逐漸變得消極,從而不感興趣。

比如當父母看到孩子在玩網路遊戲的時候,可以上前去誇獎一下孩子,並給孩子十塊錢作為獎勵,孩子當然會對此表示非常開心,並且幹勁十足,家長也不需要做出其他舉動,等過三四天就把金錢降低到五塊錢,再過幾天,把金錢降低到一塊錢,直至沒有任何獎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慢慢的降低對網路遊戲的興致,到最後,雖然孩子還是會玩遊戲,但是也不會到沉迷的地步了。

3、 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

其實在孩子對網路遊戲還沒有成癮之前,父母可以多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佔用孩子的時間,消耗孩子的精力,這樣他們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玩網路遊戲了,這樣的方法同樣適用於孩子對網路遊戲的興致消減的時候,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可以從中發掘出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比如繪畫、跳舞、唱歌等等,不僅培養了孩子的一項特長,還可以轉移還知道注意力。

總之,孩子的"網癮"想要戒掉,父母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後再試試"阿倫森效應"來引導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足夠耐心,讓孩子漸漸消減對網路遊戲的興致,擺脫網路遊戲對其的束縛。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如果你喜歡這類文章,請關注我 ,持續與您分享育兒小知識~

相關焦點

  • 網癮防治擬入法 如何戒掉網癮
    網絡成癮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一個社會問題,未成年人過度依賴網際網路的比例已經達到了6%以上。在中國,這一個趨勢已經接近10%以上。如果這樣的情況沒有得到遏制的話,會嚴重危害到未成年人群體的身心發展。  根據調查發現,換上網癮的人群,一般多為處在11到18周歲的青少年,一般男性居多。因為這些青年在這個階段大腦的發育並不成熟,很容易就會被迷惑,心理的能力非常的弱。如果這個時候患上網癮的話,心靈就會變得更加的脆弱,作為家長有義務去幫助孩子重新戒除網癮。以下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們戒除網癮,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孩子總在牆上「塗鴉」?巧用「阿倫森效應」引導,理智應對塗鴉期
    睿智的父母要學會巧用阿倫森效應,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的作畫。02什麼是阿倫森效應?百度百科裡說,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它也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 當遊戲成癮,他逃學、摔東西、打人……戒除網癮有多難?
    ……在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成癮醫學中心,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家長悲愴:怎麼戒掉遊戲癮?把孩子還給我! 成癮醫學中心主任覃穎認為:杜絕上癮,做到早發現。看網癮,每天滿號專家:三種方法治癮據了解,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是省內最早開設精神醫學司法鑑定、成癮治療相關工作的醫療機構之一,今年組建了省內首家成癮醫學中心,對利用科學規範的手段幫助患者戒除成癮有著豐富的醫療經驗
  • 西媒:五步教你讓孩子戒掉「網癮」
    五個步驟脫離網絡連接》的報導稱,因疫情期間採取的居家隔離措施,讓兒童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專家們提出五個步驟,可幫家長讓孩子以健康的方式戒掉「網癮」。文章編譯如下:疫情期間採取的居家隔離措施,讓兒童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原本很少使用電子產品的孩子,現在變得沒有了它們寸步難行,而青少年則沉迷於網路遊戲。
  • 青少年沉迷網絡怎麼辦?記住!孩子有網癮,絕不是王者榮耀之過
    當下手遊成風,無論何時何地、上至老人下至兒童都對各類手遊十分沉溺,在遊戲中付費也是很常見,一些孩子心智不成熟常在遊戲中「大手筆」花銷讓家長大呼吃不消。用王者榮耀舉例,全中國3億青少中接近1/3的青少年在玩,在遊戲中充值、付費現象也實屬再常見不過。其實,自網路遊戲大行其道開始,關於青少年網絡成癮的話題幾乎從未停止過。
  • 孩子不聽話,家長與其打罵,倒不如嘗試一下「阿倫森效應」育兒
    如果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讓我們頭疼的事情是什麼,那肯定就是孩子不聽話了。有些父母發現不論用怎樣的手段,孩子都沒有辦法達成聽話這一點,因為此事父母覺得尤為燒腦。張先生的兒子在小的時候就比較調皮,以至於在上小學的時候,張先生不斷的告訴孩子不要去惹事。可是沒過多久,孩子就因為在學校裡跟其他的小朋友打架被找了家長。
  • 九項標準,看看你離網癮還有幾步?網絡成癮了該怎麼辦?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近日,某地戒網癮學校採用非常手段幫助學員「戒癮」,結果導致孩子受傷的消息引發熱議。據報導,今年8月該校就曾發生過學員自殺的情況。儘管負面消息頻頻,卻還是有很多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戒癮」。
  • 孩子總喜歡在牆上「作畫」?家長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
    在塗塗畫畫的過程中,寶寶不僅對自己所畫出的各種圖形感興趣,更會把這當成一場「遊戲」,不僅會十分專注,同時這也能夠鍛鍊寶寶動手能力,還可以提高寶寶的繪畫能力,還可以精細寶寶手部的動作,促進手、眼的協調發展。和語言一樣,塗鴉其實也在傳遞著寶寶的想法和情緒,是寶寶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父母可藉此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
  • 生活中的「阿倫森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通過下面兩個例子給大家進一步介紹一下生活中的「阿倫森效應」。孩子們嗚呼雀躍,爭相蹦跳,優勝者果然得獎。第二天日,老王又來到車前,說:「今天繼續比賽,獎品為兩粒奶糖。」孩子們見獎品直線下跌,紛紛不悅,無人賣力蹦跳,聲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老王又對孩子們說:「今日獎品為花生米二粒。」孩子們紛紛跳下汽車,皆說:「不蹦了,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 在「正面難攻」的情況下,老王採用「獎勵遞減法」達到了想要的效果。
  • 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相信還有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明明是照著別人一樣的成功模式鼓勵式教育啊,為何孩子沒有進步依然我行我素呢?其實,這就是阿倫森效應。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在面對問題時,有充足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可以具備較高的承受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所能夠接納的情緒壓力是遠不如成人的。看得出來,孩子們身上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表達,父母們與其壓制孩子的情緒化不給予其釋放的空間,不如多了解下「鐘擺效應」,也許這會為父母的引導找到新方向。二、什麼是「鐘擺效應」?
  • 對手機成癮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你對癮的認知,可能是錯的
    由此,三個重要問題擺在了父母們面前:怎麼辨別孩子的手機、網絡使用是否在正常範圍內,還是已經成癮?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就該著手介入了?到底該怎麼做,既能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又能不破壞親子關係?1、網絡成癮到底是什麼?
  • 廣州腦博仕醫院| 國內外網癮診療技術發展追溯:醫教結合體系助力...
    網絡成癮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一個社會問題,如果這樣的情況沒有得到遏制的話,會嚴重危害到青少年群體的身心發展。  那麼,這些沉迷於網絡中的孩子未來在哪裡?他們還能好起來嗎?其中的關鍵性因素在於他們能否能及時有效的戒除網癮,這就涉及到網癮治療機構及診療技術的探討。
  • 調整狀態 克服「阿倫森效應」
    心理解碼  小郭心情沮喪、訓練時提不起興趣其實是受「阿倫森效應」影響。在社會心理學中,「阿倫森效應」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簡單來說,大多數人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駐訓初期,小郭訓練熱情高漲,成績突飛猛進,得到的表揚自然不少。然而,隨著成績不再提升,表揚也會相應減少。
  • 網癮、菸癮、各種癮,一個改變,即可戒掉?
    孟子的母親為了選擇良好的環境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煞費苦心,曾兩度搬遷才最終在文廟附近落腳。這個典故讓我們知道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可小覷,正所謂「環境造人」便是這個道理。當然,環境能否對人發揮影響關鍵還在於自主意志,不然就不會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說法了。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環境存在諸多誘惑或者誘因的時候,對於人的意志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 遊戲成癮不能靠電擊拘禁
    按照學校的說法,來此就讀的孩子都是包括沉迷網路遊戲、逃學等情況問題學生。2016年6月,當時讀初二的貝貝因迷戀網路遊戲不願上學,和家人發生矛盾,被父母送到南昌的「豫章書院」。「剛進書院的第一天就被關了7天小黑屋」,大連男孩受害學生貝貝(化名)至今對「小黑屋」心有餘悸。
  • 養育孩子的禁果效應,99%的家長對此一無所知
    這一次,他化身一名網癮小男孩,痴迷打遊戲、熱衷看直播,綁定爸爸的錢包瘋狂打賞。天天做這個視頻,是為了向大家科普《民法典》的新知識,但他繪聲繪色的表演,讓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們有了強烈的代入感,他們感到憂心忡忡:家有網癮兒,怎麼辦?1、網癮網癮是個啥?
  • 我的孩子玩電子遊戲成癮怎麼辦?
    換句話說,就是網絡和電子設備。現在的孩子可以說是「數字原住民」了,他們從出生就習慣了使用各種電子設備,玩手機玩電腦簡直可以「無師自通」,打個遊戲甚至操作都比你好。這正是很多家長害怕的。很多家長普遍反應孩子玩手機、平板電腦「停不下來」。我們覺得這樣做不好,就開始對孩子說教。
  • 孩子受不了批評怎麼辦?巧用「三明治效應」讓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評
    大人也好,孩子也罷,大家都不喜歡被批評。有時候別說被批評了,即便是知道自己錯了,也想盡辦法為自己開脫,以證明自己沒錯,這是人性使然。孩子難免會犯錯,會有一些小毛病,家長發現就忍不住想批評兩句。孩子小點還好,等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家長再批評他們,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甚至不接受家長的批評。
  • 如何戒掉孩子的手機癮,全靠家長自覺
    現在無論是1歲的孩子還是青春期的孩,都喜歡沒事的時候拿著手機看,有的孩子甚至天天玩手機,爸媽讓他放下手機,他就會發發雷霆,脾氣暴躁,手機對他來說已經成癮了。在現在社會,父母為了工作沒有時間管教孩子,孩子著急哭鬧時,就把手機給了孩子。孩子就會拿著手機放不下來了。那該如何戒掉孩子的手機癮呢?這就要家長努力配合了。1、父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要想孩子戒掉手機癮,父母必須把手裡的手機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