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式教育為什麼在我孩子身上沒效果?「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2021-01-14 萌娃小包子

面對孩子教育問題,各位寶爸寶媽一定是絞盡腦汁,各有主張。前段時間,一個話題#鼓勵式教育有多重要#登上了微博熱搜。原來,是藝人楊迪在綜藝節目談起父母對自己的教育,讓大家感觸很深。楊迪表示,從小到大,父母一直都是激勵和支持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他覺得自己非常優秀,對未來充滿信心。在父母的鼓勵式教育下,他勇敢前行,現在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看了楊迪家的教育理念,幾個家裡有娃的朋友私下也討論起來。大家對鼓勵式教育表示一定的認可,同時也有些疑惑。寶媽小麗就提出自己的問題。她家寶寶文文是全家的團寵,家裡達成一致意見要用溫和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小時候在家調皮搗蛋,小麗不會嚴厲地批評他,都是跟他耐心講道理,鼓勵他改正缺點。還經常表揚他,誇他「很聰明,很棒」。由於年紀小,大家都只當孩子淘氣,想著大了就好了。隨著文文長大上學了,脾氣變大,無論怎麼鼓勵和誇獎,他照樣搞破壞,惹是生非。經常被老師批評,還隔三差五要求請家長。小麗經常為孩子善後弄得精疲力盡,苦不堪言。

相信還有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明明是照著別人一樣的成功模式鼓勵式教育啊,為何孩子沒有進步依然我行我素呢?其實,這就是阿倫森效應。

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具體而言,比如小麗的孩子文文,他從小在父母家人的讚賞鼓勵中長大,上學後忽然喜歡讚美減少了,老師會批評他,指出他的錯誤,這種巨大的差別待遇讓他內心遭遇滑鐵索,倍受挫折和挫敗,心情和行為會變得越來越糟糕,就更加難管了。

針對阿倫森效應,一位老人的做法,或許會給你一點啟發。這位老人有一個果園,裡面種了蔬菜和水果。有一群孩子平時沒事就跑到他果園瘋瘋鬧鬧,玩玩打打,總免不了破壞果園的環境。這天,老人跟來玩的孩子們說,歡迎你們來我的果園玩,這樣吧,以後你們每天來我都給你們一人十塊錢。孩子們很開心,天天來得更起勁了。第三天,老人略帶憂傷的說,我這幾天花錢多,以後只能給你們一人五塊錢。孩子們有點不開心,興致低落。又過了兩天,老人假裝很不好意思地對孩子們說,錢花得差不多了,現在沒錢了,以後只能給你們五毛錢。孩子們特別生氣的說,哼,沒趣,你也太小氣了,我們以後再也不來了。從此,果園變得安靜整潔。

由此可見,孩子最開始是接受讓他們喜歡的,一旦待遇降低,他們心理預期達不到,就會產生更大的不良情緒。基於此,阿倫森效應對孩子未來會產生很大影響。

1,獎勵遞減的負面影響

平時對孩子寵溺,滿足他的各種要求,讓孩子內心一直接受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型標準。一旦以後父母給予的照顧有所減少,或是不能完全按照孩子的意願做事,需要孩子自行承擔生活責任,就會引發孩子的不快和抱怨。正如大家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一些家庭雖然條件一般,對子女卻嬌生慣養,無限滿足。乃至後來一旦拒絕子女的不當要求,就會遭到子女的不滿、耍賴甚至責罵。

2,獎勵遞增的正面影響

相信很多家長通常會採用禮物獎勵的方式去鼓勵孩子學習和生活。比如「這次考好了,媽媽帶你去吃牛排」「這次作業完成了帶你去遊樂場」「擦完你的小桌子就給你發一份工資」等等。隨著努力難度的增加,獎勵禮物的份量相應增長。這是有利於促進孩子更有動力去做,畢竟想得到更多,就會更上心更費力去爭取。

了解了阿倫森效應,我們應當其發揮積極作用,規避消極影響,促進孩子的發展。落實到實際,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去教育孩子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去思考。

1,欣賞孩子所做的事情

著名教學家卡耐基曾經說過,當我們面對別人的錯誤時,我們應該先給予欣賞,再去批評別人。這就給了家長一個提醒,當孩子做的事情不夠好的時候,家長也不要一味地指責生氣或是打罵,而是先欣賞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要相信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過失。家長學會讚揚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對父母信任、親近,不會因為害怕被責罵而缺失信心,這樣,往往能夠讓孩子與自己合作。

2,先委婉指出孩子問題,別忘了適當表揚和肯定

孩子犯錯,其實他們自身也不開心,心生愧疚,害怕被責罵。我們家長在知道孩子錯誤時,要平復自己心情,溫和委婉的地指出孩子所犯的錯誤,讓孩子容易接受。同時最好能找到孩子好的一面給予肯定。比方說上文的文文,可以說寶寶今天在學校表現不是特別好,老師希望你不要跟同學吵架。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事後還主動找同學道歉,你做得很對,以後要繼續知錯就改。

3,設定階段目標和獎勵

面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可以在各個階段設定各種小目標,告知孩子只要完成了就可以得到一份禮物,以資獎勵。設立的目標要切實可行孩子喜歡的,孩子有動力,會激發自己朝著目標去努力奮鬥。

阿倫森效應旨在告訴各位家長,鼓勵式教育要有連續性。不能一時鼓勵,一時又批評指責,這樣反而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要逐步遞增獎勵機制,遇到孩子犯錯,先貶後誇,讓孩子動力和自信,才能正面引導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聽話,家長與其打罵,倒不如嘗試一下「阿倫森效應」育兒
    如果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讓我們頭疼的事情是什麼,那肯定就是孩子不聽話了。有些父母發現不論用怎樣的手段,孩子都沒有辦法達成聽話這一點,因為此事父母覺得尤為燒腦。張先生的兒子在小的時候就比較調皮,以至於在上小學的時候,張先生不斷的告訴孩子不要去惹事。可是沒過多久,孩子就因為在學校裡跟其他的小朋友打架被找了家長。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人們都喜歡別人的褒獎,但是如果褒獎的感覺逐漸降低,人們就會哦產生一種挫敗感,這種感覺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悅以及反感。國外一位老人,退休後想圖個清淨,於是就在湖區買了一所房子。
  • 為什麼你越愛越廉價?那是因為你不懂「阿倫森效應」
    在生活中,百分之98的女孩啊都搞不懂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越愛他,反而越得不到他的愛呢,看到這句話的姑娘,這句話有沒有戳到你的心呢?如果有的話請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專門為你們來解答這個問題,先來聽個寓言故事吧!
  • 生活中的「阿倫森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通過下面兩個例子給大家進一步介紹一下生活中的「阿倫森效應」。孩子們嗚呼雀躍,爭相蹦跳,優勝者果然得獎。第二天日,老王又來到車前,說:「今天繼續比賽,獎品為兩粒奶糖。」孩子們見獎品直線下跌,紛紛不悅,無人賣力蹦跳,聲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老王又對孩子們說:「今日獎品為花生米二粒。」孩子們紛紛跳下汽車,皆說:「不蹦了,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 在「正面難攻」的情況下,老王採用「獎勵遞減法」達到了想要的效果。
  • 孩子總喜歡在牆上「作畫」?家長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
    寶寶的塗鴉其實並不是毫無意義的,相反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鍛鍊到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還會學會通過自我思考通過畫去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 寶寶為什麼就喜歡在牆上畫呢?
  • 孩子總在牆上「塗鴉」?巧用「阿倫森效應」引導,理智應對塗鴉期
    看著寬敞的客廳,個性化的裝修,還有那潔白的牆壁,孫女士當然非常開心,不過最興奮的還是她那剛一歲半的兒子,不停的在房間裡跑來跑去。可是沒過幾天,孫女士就發現客廳和房間原本乾淨的牆壁上被兒子畫滿了所謂的創意。
  • 調整狀態 克服「阿倫森效應」
    心理解碼  小郭心情沮喪、訓練時提不起興趣其實是受「阿倫森效應」影響。在社會心理學中,「阿倫森效應」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簡單來說,大多數人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駐訓初期,小郭訓練熱情高漲,成績突飛猛進,得到的表揚自然不少。然而,隨著成績不再提升,表揚也會相應減少。
  • 高情商女人的攻心技巧:掌握「阿倫森效應」
    我們都知道,愛一個人是不能盲目付出的,那種不講技巧的單向討好,只會讓自己顯得廉價,然後起到反面效果。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阿倫森效應」?這是兩性心理學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效應。說的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 兩個人在一起後,想要過的更好,不妨嘗試「阿倫森效應」
    懂得「阿倫森效應」,才能懂得感情中讚美與認可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不能做好一件事或者勝任某份工作。而是在社會中,承受太多的壓力,以導致人們失去自信、失去信心。事實上,當你選擇這樣做的時候,並不能真正解決對方的困惑。因為這種安慰是虛無縹緲的,不能夠給人帶來實質性的鼓勵。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理論,即「阿倫森效應」。
  • 汽車人成長學堂 | 奇妙的阿倫森效應:善用褒貶,先貶後褒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沒過多久,小剛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還經常遲到,對領導布置的任務更是挑肥揀瘦。結果,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印象由好轉壞,甚至比那些剛開始來的時候表現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還不好。因為大家對他已有了一個「高期待、高標準」,另外,大家認為他剛開始的積極表現是「裝假」,而「誠實」是我們社會評定一個人所運用的「核心品質」。
  • 心理學:你若存有「阿倫森效應」,不是被騙財就是被騙色
    01什麼是「阿倫森效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他讓4組人對某人進行不同的評價,想找出來褒貶的順序。這就是「阿倫森效應」,特指大多數人都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的事情。「阿倫森效應」每個人幾乎都有,只不過輕重程度不同。而它的作用,不僅僅是影響人際社交,同樣也會給人帶來災難。善於利用「阿倫森效應」的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呈現出一種八面玲瓏的狀態,讓多數人喜歡。
  • 楊迪父母鼓勵式教育上熱搜:鼓勵式教育有用,但就怕你不會用
    所謂鼓勵式教育就是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讓孩子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成長的教育方式。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就曾說過:「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樣」。鼓勵式教育現在也的確是很多父母都推崇的一種教育方式,因為相比較於打擊式教育,它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力量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境。這就像是我們在工作上遇到了問題時,最想聽到領導說什麼呢?一種是,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再去試試吧;另一種是,你怎麼這麼蠢?
  • 皮格馬利翁效應:多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終會長成你喜歡的模樣
    但更令我吃驚的是老阿姨對孫女堅決的否定。我輕輕牽起小女孩的手,笑著對她說:「你這麼漂亮,這麼可愛,你大大的眼睛已經告訴我,你很聰明,你會叫的,你只是不想叫,是嗎?」小女孩完全聽懂,她的眼睛亮了一下。「你叫我一聲,阿姨特想聽你叫。來,叫阿姨,姨、姨。」我哄著她。
  • 阿倫森效應與婚姻相處之道
    不少夫妻來做心理諮詢的時候,妻子常抱怨:丈夫不像婚前那樣對自己好了;回家沒話,只顧自己看手機玩遊戲;回家越來越晚,要麼加班要麼會朋友要麼出軌...... 言語之中多是不滿、委屈、憤怒......
  • 《女兒們的戀愛》任容萱:打壓式教育,毀掉了多少孩子的自信
    被問到有什麼影響的時候,她眼泛淚光說,就是對自己沒自信。當任爸爸說他跟媽媽都喜歡任容萱的前男友的時候,任容萱當即哭出聲來。她之所以這麼難過,是因為父母從來沒有跟她說過前男友好,他們一直說的都是我女兒眼光很差,所以她就沒有信心走下去,然後就跟前男友分開了。
  • 越鼓勵,孩子越害怕?小心,你的鼓勵可能傷到孩子
    孩子心裡想的可能是「這真的很難,我做不到,可爸爸 / 媽媽卻一直告訴我,我可以。 如果我沒辦法實現目標,一定會讓他們失望,證明我很差勁!」 所以,不要光和孩子說「你可以的」,卻不告訴他「可以」的原因。
  • 以墊底辣妹中的老師和我的老師為例,解讀南風效應的2點注意事項
    「南風效應」也可以運用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上,家長或老師完全可以運用此法則,轉化孩子或學生的不良行為,「南風效應」是如南風一般,給孩子以暖風長吹、細雨潤物的感受,卻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魔力效果。因此,坪田老師真誠的鼓勵,激發了沙耶加自覺向上的內驅力。坪田老師啟示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多給予學生真誠的鼓勵,而不要動不動就給蒼白的形式化表揚。比如孩子做了一些該做的事,要說「你下次應該還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說:「你做得真好」這種過於粗略的句子。
  • 楊迪下跪感謝父母,惹哭賈玲,父母鼓勵式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她教會我人生沒什麼可愁的,凡事都有辦法,都有路。活著就要樂樂呵呵,開開心心,哈哈大笑。也是因為她,這些年來,不管遇到什麼狀況,我都挺得住,一直都覺得自己挺好的,挺棒的。」 楊迪在接受《人物》採訪時說:「 我是典型鼓勵式教育出來的娃,她從來不會否定的表達,都是肯定的,感嘆句式的,我天天過得真高興。」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雖然一開始奧吉遭遇到許多同學的歧視與欺凌,但是在通過家人的支持鼓勵下以及知心好朋友的陪伴下,奧吉從被欺凌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因為他在周邊人的支持下獲得了一定的安全感,這樣本來就非常聰明的奧吉,變得越來越活潑開朗,甚至以優秀的成績和表現成為了這個學校的"奇蹟男孩"。二、"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中的意義極其重要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
  • 他直到高中還沒擺脫霸凌,卻不認為零容忍是最優解
    阿倫森關於「拆拼課堂」這方面的探索,集中體現在他的論著《課堂中的合作》。2014年,我到美國訪學,特意去拜訪了阿倫森教授。他是一位非常溫和的老人,不僅授權我翻譯《課堂中的合作》這本書,還贈與我另一本教育著作,就是今天要討論的《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