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狀態 克服「阿倫森效應」

2021-01-14 華夏經緯網

  走出營門,來到「硝煙味」濃厚的野外駐訓場,列兵小郭十分興奮,迫不及待地要一展拳腳。戰術訓練開展以來,小郭白天追著班長了解裝備操作技巧,夜裡還經常加練體能。

  「小郭最近表現不錯……」 看到小郭不斷進步,班長趙帥武常當著戰友的面為小郭「點讚」。可一段時間後,小郭遇到了訓練「瓶頸」,成績停滯不前,得到的表揚也越來越少。

  「注意力要集中。」一次,面對小郭的失誤,嚴格的趙班長指出問題。聽到趙班長的批評,再聯想到自己之前被表揚的情景,本就心情低落的小郭更加沮喪,訓練時也提不起興趣。

  心理解碼

  小郭心情沮喪、訓練時提不起興趣其實是受「阿倫森效應」影響。在社會心理學中,「阿倫森效應」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簡單來說,大多數人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駐訓初期,小郭訓練熱情高漲,成績突飛猛進,得到的表揚自然不少。然而,隨著成績不再提升,表揚也會相應減少。這種遞增的挫折感讓小郭出現訓練積極性降低的情況。

  在「心理健康巡診活動」中,心理諮詢師陳瑩發現,一些新戰友較易受「阿倫森效應」影響。這是因為新戰友初次參加野外駐訓,心理上期待被外界認同。如果一開始尋求認同的心理得到滿足,但後期因環境、壓力等客觀因素影響,沒有持續強化,就會產生落差感。

  克服「阿倫森效應」,陳瑩建議從認知和行為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合理認知。新戰友要認識到內心的消極暗示和不良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帶兵人可以及時和新戰友交流溝通,引導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心理變化,幫助其穩定情緒,冷靜分析如何繼續提高。帶兵人還要適當鼓勵新戰友,引導他們樹立自信心,循序漸進找回狀態。新戰友要學會自我心理暗示,當遭遇批評時,可以暗示自己「狀態起伏很正常,繼續努力一定能行」,避免陷入失落、沮喪的情緒中。

  另一方面強化正向行為。有的戰友前期進步快可能是得益於一些積極因素,如訓練技巧、學習心得等。戰友們可以努力尋找之前做過的有效行為,並堅持下去。強化正向行為能夠幫助戰友提升信心,但過程中要保持專注,切忌盲目總結失敗原因,以免影響強化效果。戰友們平時可以多參加心理行為訓練,如「超越自我」「勇攀高峰」「信任背摔」等,通過應對訓練當中的「險情」「逆境」,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此外,新戰友還要敞開心扉。當情緒波動較大時,可以主動與其他戰友交流,及時解開心結,不要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孫佳興  陳玉博)

   來源:解放軍報   轉自: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鄧芳華

相關焦點

  • 生活中的「阿倫森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通過下面兩個例子給大家進一步介紹一下生活中的「阿倫森效應」。生活中很多的現象都能夠在心理學中找到解釋,學習心理學知識也是一個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過程,希望通過正反兩個例子能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阿倫森效應」。
  • 兩個人在一起後,想要過的更好,不妨嘗試「阿倫森效應」
    總之,健康的感情會讓兩個人越來越好,而這樣的變化,也應當是每一對情侶應當追求的狀態。02.懂得「阿倫森效應」,才能懂得感情中讚美與認可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不能做好一件事或者勝任某份工作。而是在社會中,承受太多的壓力,以導致人們失去自信、失去信心。
  • 心理學:你若存有「阿倫森效應」,不是被騙財就是被騙色
    01什麼是「阿倫森效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他讓4組人對某人進行不同的評價,想找出來褒貶的順序。這就是「阿倫森效應」,特指大多數人都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的事情。「阿倫森效應」每個人幾乎都有,只不過輕重程度不同。而它的作用,不僅僅是影響人際社交,同樣也會給人帶來災難。善於利用「阿倫森效應」的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呈現出一種八面玲瓏的狀態,讓多數人喜歡。
  • 汽車人成長學堂 | 奇妙的阿倫森效應:善用褒貶,先貶後褒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阿倫森效應的實驗 阿倫森效應的實驗是將實驗人分4組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
  • 孩子不聽話,家長與其打罵,倒不如嘗試一下「阿倫森效應」育兒
    譬如我們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好好的教育一下孩子。什麼是「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心理學家阿倫森提出的一種效應,他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分別對一些志願者進行評價。通過評價阿倫森也了解到其中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總是對一個人批評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會產生很多反感。
  • 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父母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什麼是"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人們都喜歡別人的褒獎,但是如果褒獎的感覺逐漸降低,人們就會哦產生一種挫敗感,這種感覺會引起人們內心的不悅以及反感。國外一位老人,退休後想圖個清淨,於是就在湖區買了一所房子。
  • 阿倫森效應與婚姻相處之道
    這就是阿倫森效應。 經營婚姻,需要從現在開始,用心發現對方的優點和好處,對對方多一些喜歡、肯定,只要堅持,總有一天你會收穫對你的獎勵,到那時,你會更喜歡、更肯定對方,夫妻關係就步入良性循環了。 對孩子、同事、朋友也一樣。
  • 高情商女人的攻心技巧:掌握「阿倫森效應」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阿倫森效應」?這是兩性心理學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效應。說的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這一心理現象,不僅僅在工作中運用廣泛,在愛情裡,它同樣效果顯著。所以,面對你喜歡的男人,如果你懂得讓他欣喜,那麼他十有八九都能夠被你吸引。
  • 巧用「阿倫森效應」引導,理智應對塗鴉期
    睿智的父母要學會巧用阿倫森效應,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的作畫。02什麼是阿倫森效應?百度百科裡說,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它也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 「阿倫森效應」來幫你解析
    其實,這就是阿倫森效應。所謂阿倫森效應,是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具體而言,比如小麗的孩子文文,他從小在父母家人的讚賞鼓勵中長大,上學後忽然喜歡讚美減少了,老師會批評他,指出他的錯誤,這種巨大的差別待遇讓他內心遭遇滑鐵索,倍受挫折和挫敗,心情和行為會變得越來越糟糕,就更加難管了。
  • 那是因為你不懂「阿倫森效應」
    這個故事中老人的智慧體現的便是心理學上的「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指的是人們最喜歡的一些對自己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上述態度或者行為不斷減少的人或物。從倍加褒獎到小的讚賞乃至不再讚揚,這種遞減,會導致一定的挫折心理,雖然一般人能夠平靜的接受一些小挫折,但是繼續不被褒獎反而被貶低,挫折感就會增大,不再為一般人所接受,極意引起不悅和心理反感。
  • 家長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
    1.可以運用阿倫森效應引導寶寶 「阿倫森效應」跟社會心理學有關,經常被運用在很多領域,指的是在生活中,隨著獎勵的減少會導致態度逐漸消極,而隨著獎勵的增加會導致態度逐漸積極
  • 女人想要愛對人,就要克服「吊橋效應」
    所以,女人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想要獲得幸福,必須要克服「吊橋效應」。那麼什麼是吊橋效應呢?吊橋效應是指當你提心弔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另一個人,那麼你就會錯誤地把你的心跳,理解為是對他的心動。
  • 如何快速調整自己的狀態?
    談到如何快速調整自己的狀態?首先我們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學習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狀態決定一切!可見狀態的重要性。那問題來了,如何快速調整自己的狀態呢?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學習,總結了10個方法,教你如何快速調整自己的狀態。
  • 「出醜效應」:聽說偶爾犯傻的人更被人喜歡
    阿倫森準備了4卷磁帶用於實驗,分別是:1. 擁有卓越才能者:能正確回答92%的問題,榮譽學生,擔任學生社團要務,多才多藝,品學兼優;2. 擁有卓越才能者:能正確解答92%的問題,榮譽學生,擔任學生社團要務,多才多藝,品學兼優,但是在比賽接近尾聲時不小心把咖啡濺到自己身上;3.
  • 偏見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3個效應克服偏見,贏得和諧人際關係
    02、3個效應克服偏見,贏得和諧愉悅的人際關係人們在接觸他人時,頭腦裡並非白紙一張,都是根據以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去了解對方。而經驗和知識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他人的前提,這也恰恰容易把人們帶入偏見,制約和影響著人們對他人的正確、客觀和全面的認識。赫·斯賓塞: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
  • 飛輪效應與活化能
    我們都知道「萬事開頭難」,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一個靜止的飛輪轉動,首先你必須施加很大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推動它轉動,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每一次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也會轉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勢能將成為驅動力的一部分。在這一點上,你不必再用很大力量,飛輪仍然會快速旋轉並繼續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
  • 【刑事研究】警惕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這其中,有一種廣泛存在卻未得到足夠關注的認知心理偏差——錨定效應。實踐中有罪推定、疑罪從有、同案異判、冤假錯案等現象均可從錨定效應中找到心理根源。 錨定效應的心理機制 錨定效應是指在不確定情境中,判斷決策結果受初始信息(錨信息)影響而向初始信息趨近的認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