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輪效應與活化能

2021-03-02 非正式觀察
上一篇文章中說到,對於有一定標準的事情,想要完成有一點難度,所做的努力至少要超過這個標準。為什麼要超過這個標準,以及要達到什麼程度,今天就來討論下這個話題。我們都知道「萬事開頭難」,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一個靜止的飛輪轉動,首先你必須施加很大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推動它轉動,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每一次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也會轉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勢能將成為驅動力的一部分。在這一點上,你不必再用很大力量,飛輪仍然會快速旋轉並繼續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描述了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就像要讓飛輪轉起來一樣,要讓一個事情運轉起來,前期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推進,終有一天,會突破某個「臨界點」,然後就無需費多大力氣,「飛輪」自身也會飛快地旋轉起來。
那麼這個「臨界點」是個什麼狀態,它與現狀和目標是什麼關係,「飛輪效應」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想要突破這個「臨界點」,就要克服現狀到「臨界點」的之間的這段能量差呢,那麼怎樣表示這段能量差呢,這裡引入一個「活化能」的概念。活化能是一個化學名詞,又被稱為閾能。活化能是指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反應物在A狀態很難自發地過渡到B狀態,中間必須克服一段能量障礙,將分子從常態A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Q,這段從A到Q的能量叫做反應的活化能。
這張圖可以看作「飛輪效應」的具象表達,Q點就是那個「臨界點」,可以看出Q點是高於A點和B點的,也就是說「臨界點」的狀態是既高於現狀也高於目標的。

通過這個模型 ,我們就可以驗證上一篇文章最後提出的猜想。從一個狀態跨越到另一個狀態,投入的努力僅僅到這兩個狀態的能量差是不夠的,這頂多只能到「半山腰」。

如果一直保持這種強度的努力,就會一直在這「半山腰」費油,卻怎麼也爬不上這個坡。看似好像要到達目標,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這樣的狀態是極其不穩定的,一旦「松油不給力」了,很快就會退回到原點,之前的努力也都是白費了。
想想我們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口語水平還是那半拉調子,就是一直沒有突破語感的那個「臨界點」。畢業後好長時間不學,現在都不知道退回到什麼水平了。

而相較於母語來說,高考後就沒有刻意學習了,可是日常生活中用起來一點也不費力氣。甚至是方言,平時根本都用不到,但是一回到家鄉,立馬就能操練上來,長時間沒用也不見得方言水平有什麼下降。這就說明我們的母語早就突破了那個「臨界點」,後面應用起來根本不費什麼事情。

我們說做事要有目標,然而盯著目標去努力卻是不夠的,這是我們容易陷入的誤區。盯著目標就很容易去考量現在的努力達沒達到目標線的那個標準,達到了就松一點,沒達到就緊一點,但是始終就會在這條線上下徘徊。
孰不知這條目標線是虛構的,我們實際上要克服相當大的「活化能」才越過「臨界點」的,到達目標點的。那麼這個「活化能」有多大,化學上是有一個阿倫尼烏斯公式的。當然生活中的這個」活化能「是沒有公式去計算的,但是我們可以從圖中去研究怎麼樣去克服這個」活化能「,怎麼樣去減小這個」活化能「。

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活化能「的大小由A點和Q點的差決定,那麼要想減小「活化能」,要麼提高A點,要麼降低Q點。這也就引申出我們克服生活中「活化能」的兩種方法,一種是使勁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另一種是想辦法降低「臨界點」的難度。

這第一種方法,我們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參與反應的分子,不斷地吸收能量提升自身的能量值,達到「臨界點」後,最終以俯衝的姿勢砸向目標。所以我們發現到達目標最後的途徑不是自下而上湊過去的,而是自上而下壓下來的。

先爬坡到「臨界點」,再從「臨界點」俯衝下來,這確實很浪費,但這就是客觀規律。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這個規律,然後以幾倍的力量猛攻下這個「臨界點」,形成絕對優勢打「必勝的仗」。

這第二種方法,在化學中也有,化學中是通過添加催化劑來降低臨界點,其實也就是改變反應條件。在生活中,我們也是可以通過改變條件來降低事情臨界點難度。比如說學一項東西,你可以自學,也可以找人來教,有人教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無形中降低了臨界點難度。

知易行難,希望這篇文章整理下來能有效改正以前對待事情的心態,很多事情並不像想像的那樣,每件事做起來都不容易,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集中力量把事情做好。

讚賞不重要,喜歡點在看💕

相關焦點

  • 飛輪效應:循序漸進,成功必會來臨!
    飛輪效應的含義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
  • 人生的兩大奇蹟思維:槓桿效應+飛輪效應(深度)
    成功,就是由「一快」加「一慢」兩大要點組成的「道」: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生,就是這兩大效應的疊加!有的人,只學會了槓桿效應,成了人生賭徒;有的人,只學會了飛輪效應,就像蝸牛爬行。只有極少數人,能將這兩種效應完美的組合起來,今天我就來系統地聊一聊,如何發揮巧妙的利用好這兩大效應。我們先來看看宇宙的樣子吧,它就像一個大漩渦,可以看成一股正在旋轉的能量: 它蘊含著巨大的「勢能」,如果我們能跟順應著宇宙的能量一起運轉,這就是順勢而為,就可以「坐地日行八萬裡」。
  • 「飛輪效應」:影響你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這個就是 「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地反覆推動;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得越來越快。著名的管理專家吉姆-柯林斯曾成功地運用「飛輪效應」,讓他客戶公司的5萬員工接受了他的改革方案。
  • 【地評線】多彩時評:努力讓疫情防控工作產生「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因此,疫情防控工作還不能放鬆,還需要持續施加「推力」,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努力讓疫情防控工作產生「飛輪效應」。   珍惜取得成果,確保「飛輪」不倒轉。
  • 破百萬用戶紀錄:老虎證券的「飛輪效應」
    (原標題:破百萬用戶紀錄:老虎證券的「飛輪效應」)
  • 天天「雙11」,日日「618」:解讀拼多多新電商的「飛輪效應」
    編輯導語: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近幾年來,網際網路的發展是相當迅猛的,尤其是電商行業湧現出了不少黑馬,而爭議最多的一家就是拼多多了。
  • 看別人堅持取得成功,而我總半途而廢,讓我告訴你飛輪效應的妙用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飛輪效應。心理學定律飛輪效應:為了使得靜止的輪子可以飛快轉動起來,一開始你需要費很大的力氣。而當飛輪越來越快的時候,到達某個臨界點時,我們無需再費很大力氣,只需中間稍微照顧下,飛輪依舊可以越轉越快,並一直轉下去。
  • 華為經驗、「飛輪效應」,這場培訓顛覆你對「匠心」的認知!| 2020英才名匠
    12月3日,南京德銳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祖濱以「領先的人力資源戰略」與「企業成長的飛輪效應」為主題作精彩闡釋。正如吉姆·柯林斯在《飛輪效應》中所說:「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轉型中,沒有單一地起決定作用的創舉,沒有驚人的創新,沒有幸運的突變,也沒有奇蹟的瞬間。相反,整個過程就像在不斷地推著一個巨大的、沉重的飛輪進行轉動。」而「飛輪效應」所說的,正是企業要找到一個可持續、可良性循環的商業運作模式。這種模式就像一個沉重的飛輪,在開始推動時,會非常費力。
  • 京東:加速中的飛輪
    在商業和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效應,叫飛輪效應。它的意思是這樣的: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 網際網路的「飛輪詛咒」
    「飛輪效應」通常用來描述科技企業的平臺化商業模型,大意是一個公司中不同業務板塊之間相互耦合賦能,不同業務板塊就像不同的齒輪,剛開始運轉推動的時候非常吃力,但每一次轉動都對下一次轉動提供了勢能,最終「飛輪」會越轉越快,企業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大。
  • 雙十一,阿里巴巴的增長飛輪
    這麼說,肯定有很多人不服氣,那一劉就從飛輪效應開始說起。 什麼是飛輪效應? 是指一個公司的各個業務模塊之間,會有機的相互推動,就像咬合的齒輪一樣互相帶動。一開始從靜止到轉動可能需要花費比較大的力氣和比較長的時間,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一旦轉動起來,齒輪就會轉得越來越快。
  • 從數據到知識,為何離不開這架飛輪?
    原標題:從數據到知識,為何離不開這架飛輪?每當提到亞馬遜,飛輪效應是一個必定會談及的話題。作為亞馬遜的核心商業理念,飛輪效應在亞馬遜二十餘年發展歷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如今,飛輪效應甚至被商業界奉為圭臬。
  •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任何一個都能受益終身!
    為了新的開始別再被自己的心理騙了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飛輪效應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 強大的造血能力,嘀嗒順風車實現飛輪效應,嘀嗒出行赴港IPO
    發展了六年之久的嘀嗒出行開啟了赴港上市之路,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掛牌上市,嘀嗒出行主營順風車和計程車兩大業務,與其他移動出行平臺不同,嘀嗒出行有著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嘀嗒出行招股書中提到,其商業模式「有著巨大的網絡效應,推動了不斷壯大及參與度與日俱增的用戶群,並增加了用戶粘性
  • 發動機為什麼要有飛輪?它有哪些作用?雙質量飛輪又是怎麼回事?
    汽車在啟動時,起動機通電運轉,驅動齒輪與飛輪上的齒圈相嚙合,然後起動機旋轉,帶動飛輪旋轉,飛輪帶動曲軸旋轉,發動機就運轉起來了。所以,飛輪是發動機的組件之一,它與曲軸組裝在一起,是發動機的動力輸出元件。飛輪的結構很簡單,就是一個鑄鐵圓盤,具有很大的轉動慣量。為了在同樣質量下增大轉動慣量,一般飛輪的邊緣做得比較厚。
  • 陀飛輪是什麼意思?陀飛輪手錶怎麼樣
    陀飛輪,公認最能彰顯一個手錶的品牌實力的標誌,複雜的原理,是手錶製造工藝的最高水平,昂貴的價格配上工藝精湛,堪稱表中之王,很多人以擁有一支陀飛輪手錶為榮
  • 致敬陀飛輪之父,寶璣5345鏤空雙陀飛輪腕錶
    」)一定能引起你的注意;它不僅有令人驚嘆的外表,也蘊含了兩百多年來的寶璣制表內涵,是鐘錶收藏家不可錯過的寶物!放大鏡下更能發現所有零件都經手工仔細打磨修飾,即使骨架極細的陀飛輪框架也做鏡面拋光,可以想像以手工將金屬打磨成光可鑑人的表面有多麼困難,這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還要花費相當的時間。而這並不是全部,其他還有緞面拉絲紋飾、機刻雕花等各種修飾工藝,特別是極為細小的零件增加了打磨的難度,每一種修飾工藝都不是輕易完成的。
  • 理察米勒新款陀飛輪腕錶
    自2010年起,理察·米勒(Richard Mille)與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攜首合作,共同打造卓越腕錶,書寫著制表業歷史的新篇章,而此一系列的最新作品RM27-03陀飛輪腕錶,更是一款令人耳目一新的傑作。
  • 如何活化才能從歷史看見未來——臺灣活化歷史文化遺產帶來的啟發
    、古都文藝復興的臺南老巷弄……大約從十年前開始,臺灣各地出現了許多閒置廠區活化、老屋改造的風潮,從華山、松山文創園區、臺北URS都市前進基地、臺南的老屋欣力等,這些舊工廠或老房子的活化,成為年輕人流行的創業空間,社會大眾也藉由這些閒置空間與老屋的整理,重新認識文化資產。
  • 陀飛輪的前世今生
    陀飛輪,是機械錶三大複雜功能之一。和其他兩大複雜功能萬年曆和三問比起來,陀飛輪不僅知名度高,而且更能展現機械的動態美感。積家雙翼球形陀飛輪腕錶它的發明者,是一個出生在瑞士,但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法國的人——寶璣。時間,是在1795年。寶璣,額頭光亮,其貌不揚,但說到制表,可是響噹噹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