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說到,對於有一定標準的事情,想要完成有一點難度,所做的努力至少要超過這個標準。為什麼要超過這個標準,以及要達到什麼程度,今天就來討論下這個話題。我們都知道「萬事開頭難」,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一個靜止的飛輪轉動,首先你必須施加很大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推動它轉動,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每一次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也會轉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勢能將成為驅動力的一部分。在這一點上,你不必再用很大力量,飛輪仍然會快速旋轉並繼續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描述了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就像要讓飛輪轉起來一樣,要讓一個事情運轉起來,前期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推進,終有一天,會突破某個「臨界點」,然後就無需費多大力氣,「飛輪」自身也會飛快地旋轉起來。
那麼這個「臨界點」是個什麼狀態,它與現狀和目標是什麼關係,「飛輪效應」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想要突破這個「臨界點」,就要克服現狀到「臨界點」的之間的這段能量差呢,那麼怎樣表示這段能量差呢,這裡引入一個「活化能」的概念。活化能是一個化學名詞,又被稱為閾能。活化能是指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反應物在A狀態很難自發地過渡到B狀態,中間必須克服一段能量障礙,將分子從常態A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Q,這段從A到Q的能量叫做反應的活化能。
這張圖可以看作「飛輪效應」的具象表達,Q點就是那個「臨界點」,可以看出Q點是高於A點和B點的,也就是說「臨界點」的狀態是既高於現狀也高於目標的。
通過這個模型 ,我們就可以驗證上一篇文章最後提出的猜想。從一個狀態跨越到另一個狀態,投入的努力僅僅到這兩個狀態的能量差是不夠的,這頂多只能到「半山腰」。
![]()
如果一直保持這種強度的努力,就會一直在這「半山腰」費油,卻怎麼也爬不上這個坡。看似好像要到達目標,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這樣的狀態是極其不穩定的,一旦「松油不給力」了,很快就會退回到原點,之前的努力也都是白費了。
想想我們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口語水平還是那半拉調子,就是一直沒有突破語感的那個「臨界點」。畢業後好長時間不學,現在都不知道退回到什麼水平了。
而相較於母語來說,高考後就沒有刻意學習了,可是日常生活中用起來一點也不費力氣。甚至是方言,平時根本都用不到,但是一回到家鄉,立馬就能操練上來,長時間沒用也不見得方言水平有什麼下降。這就說明我們的母語早就突破了那個「臨界點」,後面應用起來根本不費什麼事情。
![]()
我們說做事要有目標,然而盯著目標去努力卻是不夠的,這是我們容易陷入的誤區。盯著目標就很容易去考量現在的努力達沒達到目標線的那個標準,達到了就松一點,沒達到就緊一點,但是始終就會在這條線上下徘徊。
孰不知這條目標線是虛構的,我們實際上要克服相當大的「活化能」才越過「臨界點」的,到達目標點的。那麼這個「活化能」有多大,化學上是有一個阿倫尼烏斯公式的。當然生活中的這個」活化能「是沒有公式去計算的,但是我們可以從圖中去研究怎麼樣去克服這個」活化能「,怎麼樣去減小這個」活化能「。
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活化能「的大小由A點和Q點的差決定,那麼要想減小「活化能」,要麼提高A點,要麼降低Q點。這也就引申出我們克服生活中「活化能」的兩種方法,一種是使勁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另一種是想辦法降低「臨界點」的難度。
這第一種方法,我們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參與反應的分子,不斷地吸收能量提升自身的能量值,達到「臨界點」後,最終以俯衝的姿勢砸向目標。所以我們發現到達目標最後的途徑不是自下而上湊過去的,而是自上而下壓下來的。
先爬坡到「臨界點」,再從「臨界點」俯衝下來,這確實很浪費,但這就是客觀規律。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這個規律,然後以幾倍的力量猛攻下這個「臨界點」,形成絕對優勢打「必勝的仗」。
這第二種方法,在化學中也有,化學中是通過添加催化劑來降低臨界點,其實也就是改變反應條件。在生活中,我們也是可以通過改變條件來降低事情臨界點難度。比如說學一項東西,你可以自學,也可以找人來教,有人教可以少走很多彎路,無形中降低了臨界點難度。
知易行難,希望這篇文章整理下來能有效改正以前對待事情的心態,很多事情並不像想像的那樣,每件事做起來都不容易,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集中力量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