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化才能從歷史看見未來——臺灣活化歷史文化遺產帶來的啟發

2021-12-10 臺海雜誌

在臺灣,如果要詢問古蹟活化的例子,答案將是五花八門,如文創狂潮襲老店屋的大稻埕、變身年貨大街的迪化街、黑水溝變綠河廊的新莊中港大排、舊城之死與重生的臺中舊市區、古都文藝復興的臺南老巷弄……大約從十年前開始,臺灣各地出現了許多閒置廠區活化、老屋改造的風潮,從華山、松山文創園區、臺北URS都市前進基地、臺南的老屋欣力等,這些舊工廠或老房子的活化,成為年輕人流行的創業空間,社會大眾也藉由這些閒置空間與老屋的整理,重新認識文化資產。


重建於2000年的鶯歌陶瓷老街成為臺灣推動文創產業的成功案例。

鶯歌古窯燒出新陶

在探秘臺灣城市記憶空間活化的經驗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活化」、「要如何活化才能從歷史看見未來」。

「活化不只是空間,而是透過生活者的參與,去發想,去企劃,去構思。這樣可以培養出具有經營者的能力與想像力。這些透過實踐所累積的經驗可以成為重要的城市轉變力量,以響應變動的社會需要。另外,我們也要挖掘與紀錄這些文化空間的活化經驗與過去的文化形式,並將之發展成為故事,成為空間中的文化質感。」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黃瑞茂表示,所謂「活化」指的是不僅讓這些「失落的空間」開始燃起新的生命,也讓這些破碎的「空間」重新回到市民的城市記憶裡,重回「場所」的本質,並找到其「場所精神」。

在到福建漳州尋找龍江頌故事的行程中,臺灣《中國時報》攝影部主任黃子明指著園區裡的磚瓦窯,笑著說這裡使他想起臺灣陶都鶯歌,想起他那經常受邀指導他人燒瓦窯的父親。由於父親職業的關係,黃子明從小就生活在鶯歌區,這是新北市的一個轄區,此地盛產窯土,北面山脈屹立著一塊巨石,因巨石形似張開翅膀的大鳥,被稱為「鶯歌石」而得名。

在臺灣,要找一個能夠印證活化陶瓷的地方,就只有鶯歌。走在陶瓷老街,微風徐徐地吹拂,隨處可見陶瓷廠坊,陶瓷商店鱗次櫛比,據說有一百多家,從平價日用品,到文創商品,甚至國際級的陶瓷精品一應俱全,古拙的老廠坊裡甚至還能見到被燻得斑駁的老煙囪,帶領民眾感受時間與空間的交錯,新與舊的遞衍。在平常,中午12點至下午5點,以及周六、日全天,老街只能徒步進入,嚴禁車輛通行。

在人們印象中,一旦封號上有「老」字,給人的感覺,仿佛就連上了滄桑和歷史感。事實上,鶯歌陶瓷老街,重建於2000年,是政府推動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成功的案例,每年吸引大量的觀光遊客來這裡觀光、購物、洽談生意。

為保存、記錄、發揚臺灣陶瓷文化,臺北文化中心斥資興建了為全臺首座專以陶瓷為主題的博物館,古蹟活化與開發並存,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展現臺灣陶瓷發展和傳統制陶技術。與之相配套的地標鶯歌之心、三鶯藝術村、鶯歌火車站,也似乎格外標榜與在地元素的連結,藉著對傳統或迎或拒的拉扯角力,商業性質的文創店家越聚越多,形成產業群聚效應。

為了讓遊客更深入了解鶯歌的塑陶文化,一些店鋪還開設「陶瓷全體驗」等教學課程,讓遊客體驗手工拉胚DIY,感受陶瓷特有的溫潤手感。在這裡,除了看不完的各種展覽,仔細觀察會發現,街頭的藝術表演就在你左右。多重途徑的合力加持,鶯歌再現活力,延續生長,這裡終被重新建構與憶記,在媒體報導下,吸引了許多未曾涉足此地的年輕人前來一探究竟。


由臺北酒廠轉型為文創園的華山文創園,已經成為了臺北市的文化新地標。圖/臺賽攝影師  林世澤

華山酒廠釀出新品

回顧歷史,臺灣也曾短視地「鏟舊除新」,認為是文明的象徵,曾幾何時,臺灣的家園回憶竟快速地被醜陋的水泥叢林所取代,所幸有識之士的投入,一些歷史空間被挽救留存並注入新的經營思維。

臺灣於2002年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挑戰2008:重點發展計劃」之一,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華山文創園。華山文創園,全稱「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創建於1914年的日據時代,原為臺北酒廠使用,1987年開始閒置。1997年,一群藝術工作者透過遊行、展演、聯署,終於爭取到將該區劃定為藝文特區,保存下來作為藝術發展空間。在後續過程中,華山藝文特區轉由文化部門管理,除了前衛藝術展演外,也引入設計、流行音樂等活動。

「一般人過去對文化的認識,可能是嚴肅、艱深、有距離的。現在文化加上創意,變得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土洋皆愛。」在臺灣美食作家董孟浩看來,過去,華山曾以酒的醇香讓人留下美好的回憶,現在,華山則以文化創意這個酒麴,為臺灣釀造出更芬芳醇厚的文藝生活。

其實,因舊酒廠長期閒置導致園區廠房建築物毀壞相當嚴重,所以,文化創意園區初期發展策略在於修繕毀壞建物與改善園區景觀,讓園區能重新活化。新舊並置修繕後,這裡又被委以企業運作方式經營,以「酷」與「玩」為規劃主軸,突顯華山文創園區作為跨界創意的發揮空間,扮演媒合跨界藝術、產業互動的場所,包括文創商店、文創生活概念店、酒館、茶室、餐廳、音樂主題表演、電影院等。

另外,將局部修復後的空間再利用為展覽用途,舉辦年度創意生活主題活動或競賽,並邀企業贊助合作,增進消費者對臺灣生活創意產品的認同:2006年簡單生活節在這裡掀起樸實生活的流行,2009年漢字文化節在這裡讓中華文化顯得如此親切,2010年眾所矚目的臺灣設計師周在這裡型塑未來的夢想,2012年電影大師侯孝賢的光點電影院在這裡發光……形塑華山文創園產業軸帶,奠定了今天華山在業界的龍頭先鋒地位。


檜意森活村致力於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圖為布袋戲館吸引大陸攝影師駐足拍照。圖/臺賽攝影師  林世澤

森活村裡飄出木香

在黃瑞茂看來,活化的過程中,都市建築與空間的轉變與再利用是正常的狀況,所以空間或是機能使用的變與不變是正常的調整機制,因此,活化就是在新的都市條件下,讓這些空間如何再次可以支持真實的使用需要。關於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從嘉義的檜意森活村找到相關印證。

臺灣經過日據時代,在每個城市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日據時代的建築,不過像嘉義檜意森活村這樣佔地3.4公頃、保存最完整的,實屬罕見。擁有全臺最大的傳統日式建築群的檜意森活村,結合在地的文創產業,將嘉義在地的文創特色搜羅其中,如今成了展覽創作品的空間,是全臺第一個以「森林文創」為號召的文創基地,也是嘉義市最重要的文化地景。

「這個村子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我們給它的定位要將其打造成為一個結合旅行、文創、森林與歷史的老地方,融入林業文化、環境教育、工藝設計、文化創意、生活創意等元素,規劃出文創市集、活動展覽、設計精品、工藝精品、農業精品、企業形象、咖啡餐飲、阿里山名物等不同的主題區塊。」據檜意森活村執行長䌓運隆介紹,檜意森活村與阿里山的開發息息相關,是當時基於阿里山林業開發所建立起來的官方宿舍,建材多以阿里山檜木為主,供總督府營林所官員、工作人員入住。臺灣光復以後,村子變成「林務局」的宿舍,而隨著時代演變的遞嬗,繁華落盡,這裡逐漸凋零。2008年,政府決定整理一些資產活化利用,選中了這裡,歷經四年修復與規劃,這才開門迎客。

文創產品是這裡的一大特色,村子裡面有一個農業精品館,收集了全臺灣各產地包裝比較精美或產品特別優秀的農業精品。慕名而來的遊客中,據統計,臺灣遊客大概佔了六七成,大陸遊客佔兩成,亞洲遊客大概佔一成。

「我們期待遊客來這裡,更在乎的是,大家可以在這裡深入地融入到我們的體驗文化當中,在這邊體驗到茶席文化、體驗木工藝、體驗DIY木製品的樂趣等,希望大家共同為這方土地創造新故事,繼續傳承老歷史,共同延續這方土地的情感。」䌓運隆期待著,這一切能讓檜意森活村釀造出更為甘醇的故事。

公權力與民間力量一起使勁

位於淡水捷運站周邊的殼牌倉庫(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經過再利用成為淡水文化園區。該園區的活化,除了部分作為展覽與餐飲空間之外,大部分空間作為社區大學使用,從活化再利用類型來看,在普遍作為藝文或是旅遊使用的經驗中,黃瑞茂認為,殼牌倉庫是一個有啟發性的個案。

這塊基地的土地屬於政府所有,而建築物屬於民間團體所有。因此,政府透過公共資金提供建築物的修繕經費,然後以有條件的方式提供民間的社區大學作為教室使用。社區大學作為地方事務參與與社會教育的機構,在這幾年中,發揮了退休人員的終身學習的管道,同時成為地區公共事務參與的重要機制,因此,建築物的活化,可以超越了經濟的收入的唯一標準,黃瑞茂認為,這是一個很值得推薦和學習的案例。

臺中的元保宮也上演著普適性的活化方式。「在我父親年代,參與廟務、來拜拜的信眾,我個人覺得,年紀上都稍長了,都是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以上的善男信女比較多,年輕人很少。所以,我當初當主委時,我就一個心願:如何不要斷層,如何不要讓它老化。」臺中市元寶宮主任委員賴定中告訴記者,為了吸引年輕的族群,他們首先採取了一番修舊復舊、修舊如舊的工作,「重點還是要舊的」。

接下來,就是請燈光師來調整燈光,把燈光變得像夜景一樣美,廟宇建築,白天做間接照明,晚上做夜間照明,這樣,元保宮變成臺中市的地標。但這樣還不夠,元保宮時常舉辦年輕人喜歡的活動,如音樂會、健康講座、理財講座,與此同時,元保宮自己也建立臉書、建立社區,成立元保宮導覽隊,根據訪客的時間,量身制定不同的導覽方案。通過上述這些方式,慢慢地,越來越多人過來參觀,甚至也有不少境外人士到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文化體。為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臺灣,透過委任民間經營古蹟及地方文化館計劃,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至今,已獲得許多民間團體或個人的響應,達到不少成果,臺北故事館、撫臺街洋樓、西門紅樓、牯嶺街小劇場、鍾理和紀念館就是代表性案例。

同上述案例相比,隨時光發酵的臺中霧峰林家的活化歷程,更多的是一場自發的行為,這當然也是得益於它的底蘊與「財大氣粗」。霧峰林家是歷史上的臺灣五大家族之一,人才輩出,如「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與孫中山先生一起革命的林祖密。 建立於1893年的臺中霧峰林家花園,在1999年「921地震」中幾乎被夷為平地,除了景薰樓部分新修的建築外,頂厝和下厝均在地震中傾倒。林獻堂曾孫、明臺高中副校長林承峰告訴記者,自此,林家對霧峰林家的花園建築進行了歷時十多年的整修,經歷了幾次起起伏伏。

「最初在重建問題上,各界意見相左,有一部分專家學者不贊成重修,『內政部』在明臺高中開過23次的重建會議。」林承峰介紹說,整修過程中,  除了對古蹟建築的整修外,他們也很重視環境的綠化、美化,「以景薰樓為例,在他小時候,樓裡面是空空的,現在布置了不少古董,也裝了冷氣。」不得不提的是,位於霧峰林家中的明臺高級中學,為古蹟的活化增添了另一抹亮麗的色彩,學校觀光科的學生會義務充當導覽解說員角色,林獻堂文物館一樓是餐飲管理科的實習會館,學生們的青春笑臉為古香古色的環境平添幾分生氣。

關鍵在於充分考慮現實需要

歷史空間與新的經營思維碰撞之下,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仍在摸索的躊躇。如臺北萬華剝皮寮,電影《艋舺》上映後,吸引了四十萬人造訪剝皮寮,創下當年春節萬華街區十四億元新臺幣的空前營業額,儘管剝皮寮歷史街區如今是一大景點,然而將居民驅趕一空的老街,卻很難發人思古之幽情,於是,不少人發問,歷史空間再凍結保存與活化運用之間,究竟該如何拿捏?

「經過所謂『歷史建築再利用』的二十年經驗之後,臺灣古蹟中也有失敗的案例,原因主要是經濟上無法自主營運,其次是再利用內容無法與生活世界相連結,因此,在熱潮之後,並無法成為所在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因為公共效益與作用不佳,在沒有政府的補助之後,終於再次閒置。」黃瑞茂認為,活化的成功關鍵應充分考慮轉變的社會的生活的需要,多元的使用方案的考量是重要的,如高齡社會的挑戰,因此,閒置的文化空間可以成為社會取向的創新使用的機會,以回應真實世界的生活需要,另外,透過創新思維可以在這些空間中進行「生活實驗」,讓這些空間可以成為多元發展的創新的演化基地。

被問及哪些因素是改造成功的關鍵所在,成功輔導改造臺北市西門町、臺北市西門徒步區商圈、臺中市大隆路商店街、高雄市新崛江商店街等知名案例的臺灣商圈達人楊修銓表示,很多地方他們都是通過公司的運作,協助政府、地方業者慢慢打造,大部分還是民間的資源和力量。

面對現實中各種以旅遊或是文創園為主的活化方式,黃瑞茂建議,未來主導者和業者可以用「創新社會」來取代「文化創意」的操作概念,因此,對於文化空間活化的想像,就可以超越目前以「旅遊」與「文創」為思考的規劃模式,「文創園的失敗主要是,雖然是以『文創』為名的活化,但是過程與想像本身往往就是一個很有創意的過程,在消費主義的主導下,馬上就失去了差異性的表現,失去一種文化的競爭力。」

文/《臺海》雜誌記者 劉舒萍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
微信號暱稱微信號廈門日報xiamenribao廈門招考xiamenzhaokao廈門晚報xmwb597海峽生活報lifeweekly0592海西晨報haixichenbao臺海雜誌taihaizazhi廈門網xmnn-cn遇見婚戀網yujianw520

相關焦點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二、深入一線發掘,提供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生動樣本  紀錄片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的關於保護好古建築、保存城市文脈的前瞻性理念,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開展的一系列保護古厝的開創性實踐:在古厝召開現場辦公會議,當場解決名人故居的保護問題;雷厲風行遷走開元寺內的現代工廠,讓大鐵佛擁有安靜獨立的古剎空間;投入資金搶救即將在開發商手中消失的林則徐出生地,讓林則徐的足跡在家鄉變得完整
  • 用戲劇「活化」身邊的歷史——感受臺灣的隔代溝通探索
    新華社臺北6月4日電(記者章利新 陳鍵興)4日上午,臺灣科學教育館的劇場裡,一群長者和一群孩子共同演出了一部特殊的戲劇:《給親愛的外星人》。劇中,平時被視為「外星人」的長者們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們重新認識「老」的價值和意義。
  • 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還有那謀殺了多少少女芳心的那兩句對話「對不起,我是警察」,「誰知道」,還有在電影《竊聽風雲》裡那句臺詞「錯的事情我們都敢做,對的事情反而不敢做了」……香港電影一時經典無與倫比。
  • 舊南海縣的小洋樓披上「活化」新裝,搖身一變成網紅打卡點
    近年來,城市更新中歷史建築的保護與再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位於廣州老城區的越秀,轄內有不少古建築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加以活化利用,得以重新煥發生機,成為融時代感與文化內涵於一身的地標。記錄歷史變遷、映射城市變化的古建築不僅是一個坐標,更是一部留給後人翻閱的書籍。要想讓老建築能真正展現羊城風貌,為其披上活化的新裝還遠遠不夠,更需為其注入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 何美慧|西螺老街社區活化經驗
    日據時期,此區亦是富人士紳聚居處。豐富的文化資產大部分發展並存留在西螺老街區段。但是,時光更迭,曾有半世紀的時間裡,西螺街市榮景不再,居民怨嘆聲四起,為什麼?究其原因,在臺灣社會經濟發展由農業到工業外銷,再到科技工業的變遷過程中,西螺的年輕人力逐漸離鄉到外地覓職。還有,國民黨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讓西螺的商賈富人財產頓減,致使對國家社會的信心喪失,鼓勵兒孫遷居國外。這些都是西螺老街逐年消沉的原因。
  • 迎2021汕頭亞青會,南粵古驛道活化行動五周年再出發
    五年來,一條條沉睡在南粵大地上的古驛道被重新喚醒,迸發時代新活力,釋放經濟、生態、文化、體育、旅遊等多重價值。五年來,南粵古驛道活化行動在助推僑批文化、潮汕地區文化藝術復興等方面一直不遺餘力。在南粵古驛道活化過程中促進了沿線眾多潮樂文化的傳承,特別是南粵古驛道音樂活化工作及古曲復活項目。潮語歌曲《一封番批》,是一首由潮籍著名歌星宋亦樂、方少珊演唱的「過番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精神遺產記念地指定為汕頭西堤「僑批公園」主題歌,作為國家檔案被廣東省檔館永久收藏。
  • 湯敏「深圳客家圍屋保護活化項目」榮獲「第五屆鵬城慈善獎*鵬城...
    深圳的客家圍屋有其自己獨特的建設特色,是客家先人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是客家人開發深圳的歷史見證,是深圳歷史最具代表性的載體,也是深圳文物、民俗旅遊的豐富資源。大萬世居。根據粗略統計,目前在深圳保存下來的客家圍屋僅有300多座,並且部分存在損毀嚴重、無人修繕的情況。
  • 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舉辦,我市兩...
    11月12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發布會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溫軍燕副局長帶隊參加了此次推介活動,並代表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接受頒獎。
  • 《牧神記》《撐腰》:差異題材下傳統文化的「活化」之路
    而在影視改編中,那些尊重歷史、進行「活化」傳統文化實踐的開發也越來越受到全民追捧。《牧神記》和《撐腰》就是這樣兩個典範。 作為一部東方幻想IP,《牧神記》構建了一個多層次的世界觀,主人公不畏艱難、勇敢向前,為正義與理想不斷奮鬥的歷程,也體現出了作品想要傳達的積極進取的精神。
  • 【香港文化】歷史建築喚醒城市記憶
    如何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留住歷史建築與世代回憶,成為城市後代與規劃者永恆不變的話題。正如此,香港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應運而生,而佇立在灣仔街頭近百年的藍屋,以相同的歷史空間,迎來其煥然一新的對新世代的饋贈。
  • 傳承歷史文脈 留住城市記憶——仙遊縣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
    該縣擁有國家級文保單位4處,省級文保單位19處,縣級文保單位159處,涉臺文物單位22處,各類古建築348處,這些都成為了仙遊悠久歷史文化的佐證。  如何保護、開發好區域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使之成為彰顯城市軟實力的特色名片?
  • DNA活化,幫助你開啟隱藏的生命藍圖
    如果嘗試和朋友們探討未來,不可避免地問起:你喜歡做什麼?往往又只能無可奈何地陷入困局,躊躇著答不上來。我想,大部分人對這個狀態是不滿意的吧?實際上,就在每一個人的身體裡的某個地方,記錄著我們生命的藍圖,刻印著我們所有的使命和才能。
  • 成都:有機更新,讓歷史建築「活在當下」
    今年,《成都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出臺,明確要求對歷史建築進行全方位保護,提出「在城市有機更新中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文化、旅遊、體育、商業等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對保護保留建築進行活化利用」。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這些從歷史煙塵中走來的老建築,如何在當下綻放新生?近日,記者走訪了市內幾處老建築,探尋城市有機更新究竟是如何再次賦予它們全新生命力的。
  • 從古蹟已「死」到「活」進未來,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十年逆襲路(附重點項目打卡清單)
    舊水警總署並非唯一飽受詬病的保育項目,2010年政府提出的中環政府山保育計劃因過高強度的商業開發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而擱淺;大館也不是唯一成功的案例,自聯合教科文組織(UNESCO)設立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以來,香港至今共有17個保育項目獲獎,2017年灣仔的藍屋活化計劃更是獲得了獎項中的最高榮譽【卓越大獎】。
  • 推進鄉村遺產價值重塑
    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延續中華歷史根脈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深入開展,特別是鄉村遺產保護與發展備受重視。
  • 文旅深度融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何煥發新活力
    城市的生命力,在於文化基因的延續。新時代,惠州如何深挖文化旅遊內涵,彰顯城市特色與品質,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 文化先聚合,然後才能實現文旅深度融合。圍繞東坡祠這個文化地標,有東坡紀念館、東坡糧倉、752文創區、野島文創區,還有待修繕的惠城糧倉等,這一區域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交匯互動區,是文藝青年們的打卡地。未來隨著政策的持續引導,文創企業和熱愛文創事業的創業者將進一步在這裡集聚,將有望打造成一個有規模、有水平、有特色的文創集聚區,東坡品牌魅力也將進一步得到釋放。
  • 青白江區城廂「活化更新」進行時 先鋒書店、喜林苑、新星星藝術等...
    數百位全國品牌代表、媒體代表、文化名人應邀到場。會上,城廂天府文化古鎮項目與十多家國際性知名品牌完成入駐籤約。其中先鋒書店、喜林苑、新星星藝術、Localand均是首次入川品牌。資源稟賦+模式創新眾多文化頭部品牌搶先入駐城廂古鎮城廂古鎮傳承宋代的龜背制格局,擁有6處省級文保單位,64處人文院落,保存了4街32巷的老城肌理,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是成都唯一傳承千年縣域格局的古鎮,也是青白江文化的核心地標,一座沉睡在成都東北部的千年古鎮。
  • 飛輪效應與活化能
    想要突破這個「臨界點」,就要克服現狀到「臨界點」的之間的這段能量差呢,那麼怎樣表示這段能量差呢,這裡引入一個「活化能」的概念。活化能是一個化學名詞,又被稱為閾能。活化能是指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反應物在A狀態很難自發地過渡到B狀態,中間必須克服一段能量障礙,將分子從常態A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Q,這段從A到Q的能量叫做反應的活化能。
  • 蕉嶺:做強名人文化品牌 延續壽鄉歷史文脈
    蕉嶺縣充分挖掘黃香鐵人文歷史資源,依託故居載體,結合文化旅遊、紅色教育等,整體規劃塑造壽鄉的「精神富礦」。  蕉嶺文化底蘊深厚,湧現出一大批像謝晉元這樣的文化名人。  逢甲村村民丘仕旺是丘逢甲弟弟丘瑞甲的直系後代,對因故居活化利用帶來的村莊面貌和村民精氣神的變化,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自故居完善管理以來,不僅村莊面貌變化很大,而且周邊的配套設施更加完善了,培遠堂也成了教育後代的最佳課堂。」丘仕旺說。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古村傳古韻 活化升級吸引八方遊客在興衰起落的歷史裡,阮埇村人才輩出,絕非偶然。阮埇村人聚族而居,同宗同族,統村一姓,這種以家為系的宗族精神,透露著阮埇村強大的宗族力量。而阮埇村祠堂群如同一位長者,維繫著族人,向後人述說先祖的榮光與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