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如果要詢問古蹟活化的例子,答案將是五花八門,如文創狂潮襲老店屋的大稻埕、變身年貨大街的迪化街、黑水溝變綠河廊的新莊中港大排、舊城之死與重生的臺中舊市區、古都文藝復興的臺南老巷弄……大約從十年前開始,臺灣各地出現了許多閒置廠區活化、老屋改造的風潮,從華山、松山文創園區、臺北URS都市前進基地、臺南的老屋欣力等,這些舊工廠或老房子的活化,成為年輕人流行的創業空間,社會大眾也藉由這些閒置空間與老屋的整理,重新認識文化資產。
重建於2000年的鶯歌陶瓷老街成為臺灣推動文創產業的成功案例。
鶯歌古窯燒出新陶
在探秘臺灣城市記憶空間活化的經驗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活化」、「要如何活化才能從歷史看見未來」。
「活化不只是空間,而是透過生活者的參與,去發想,去企劃,去構思。這樣可以培養出具有經營者的能力與想像力。這些透過實踐所累積的經驗可以成為重要的城市轉變力量,以響應變動的社會需要。另外,我們也要挖掘與紀錄這些文化空間的活化經驗與過去的文化形式,並將之發展成為故事,成為空間中的文化質感。」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黃瑞茂表示,所謂「活化」指的是不僅讓這些「失落的空間」開始燃起新的生命,也讓這些破碎的「空間」重新回到市民的城市記憶裡,重回「場所」的本質,並找到其「場所精神」。
在到福建漳州尋找龍江頌故事的行程中,臺灣《中國時報》攝影部主任黃子明指著園區裡的磚瓦窯,笑著說這裡使他想起臺灣陶都鶯歌,想起他那經常受邀指導他人燒瓦窯的父親。由於父親職業的關係,黃子明從小就生活在鶯歌區,這是新北市的一個轄區,此地盛產窯土,北面山脈屹立著一塊巨石,因巨石形似張開翅膀的大鳥,被稱為「鶯歌石」而得名。
在臺灣,要找一個能夠印證活化陶瓷的地方,就只有鶯歌。走在陶瓷老街,微風徐徐地吹拂,隨處可見陶瓷廠坊,陶瓷商店鱗次櫛比,據說有一百多家,從平價日用品,到文創商品,甚至國際級的陶瓷精品一應俱全,古拙的老廠坊裡甚至還能見到被燻得斑駁的老煙囪,帶領民眾感受時間與空間的交錯,新與舊的遞衍。在平常,中午12點至下午5點,以及周六、日全天,老街只能徒步進入,嚴禁車輛通行。
在人們印象中,一旦封號上有「老」字,給人的感覺,仿佛就連上了滄桑和歷史感。事實上,鶯歌陶瓷老街,重建於2000年,是政府推動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成功的案例,每年吸引大量的觀光遊客來這裡觀光、購物、洽談生意。
為保存、記錄、發揚臺灣陶瓷文化,臺北文化中心斥資興建了為全臺首座專以陶瓷為主題的博物館,古蹟活化與開發並存,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展現臺灣陶瓷發展和傳統制陶技術。與之相配套的地標鶯歌之心、三鶯藝術村、鶯歌火車站,也似乎格外標榜與在地元素的連結,藉著對傳統或迎或拒的拉扯角力,商業性質的文創店家越聚越多,形成產業群聚效應。
為了讓遊客更深入了解鶯歌的塑陶文化,一些店鋪還開設「陶瓷全體驗」等教學課程,讓遊客體驗手工拉胚DIY,感受陶瓷特有的溫潤手感。在這裡,除了看不完的各種展覽,仔細觀察會發現,街頭的藝術表演就在你左右。多重途徑的合力加持,鶯歌再現活力,延續生長,這裡終被重新建構與憶記,在媒體報導下,吸引了許多未曾涉足此地的年輕人前來一探究竟。
由臺北酒廠轉型為文創園的華山文創園,已經成為了臺北市的文化新地標。圖/臺賽攝影師 林世澤
華山酒廠釀出新品
回顧歷史,臺灣也曾短視地「鏟舊除新」,認為是文明的象徵,曾幾何時,臺灣的家園回憶竟快速地被醜陋的水泥叢林所取代,所幸有識之士的投入,一些歷史空間被挽救留存並注入新的經營思維。
臺灣於2002年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挑戰2008:重點發展計劃」之一,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華山文創園。華山文創園,全稱「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創建於1914年的日據時代,原為臺北酒廠使用,1987年開始閒置。1997年,一群藝術工作者透過遊行、展演、聯署,終於爭取到將該區劃定為藝文特區,保存下來作為藝術發展空間。在後續過程中,華山藝文特區轉由文化部門管理,除了前衛藝術展演外,也引入設計、流行音樂等活動。
「一般人過去對文化的認識,可能是嚴肅、艱深、有距離的。現在文化加上創意,變得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土洋皆愛。」在臺灣美食作家董孟浩看來,過去,華山曾以酒的醇香讓人留下美好的回憶,現在,華山則以文化創意這個酒麴,為臺灣釀造出更芬芳醇厚的文藝生活。
其實,因舊酒廠長期閒置導致園區廠房建築物毀壞相當嚴重,所以,文化創意園區初期發展策略在於修繕毀壞建物與改善園區景觀,讓園區能重新活化。新舊並置修繕後,這裡又被委以企業運作方式經營,以「酷」與「玩」為規劃主軸,突顯華山文創園區作為跨界創意的發揮空間,扮演媒合跨界藝術、產業互動的場所,包括文創商店、文創生活概念店、酒館、茶室、餐廳、音樂主題表演、電影院等。
另外,將局部修復後的空間再利用為展覽用途,舉辦年度創意生活主題活動或競賽,並邀企業贊助合作,增進消費者對臺灣生活創意產品的認同:2006年簡單生活節在這裡掀起樸實生活的流行,2009年漢字文化節在這裡讓中華文化顯得如此親切,2010年眾所矚目的臺灣設計師周在這裡型塑未來的夢想,2012年電影大師侯孝賢的光點電影院在這裡發光……形塑華山文創園產業軸帶,奠定了今天華山在業界的龍頭先鋒地位。
檜意森活村致力於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圖為布袋戲館吸引大陸攝影師駐足拍照。圖/臺賽攝影師 林世澤
森活村裡飄出木香
在黃瑞茂看來,活化的過程中,都市建築與空間的轉變與再利用是正常的狀況,所以空間或是機能使用的變與不變是正常的調整機制,因此,活化就是在新的都市條件下,讓這些空間如何再次可以支持真實的使用需要。關於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從嘉義的檜意森活村找到相關印證。
臺灣經過日據時代,在每個城市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日據時代的建築,不過像嘉義檜意森活村這樣佔地3.4公頃、保存最完整的,實屬罕見。擁有全臺最大的傳統日式建築群的檜意森活村,結合在地的文創產業,將嘉義在地的文創特色搜羅其中,如今成了展覽創作品的空間,是全臺第一個以「森林文創」為號召的文創基地,也是嘉義市最重要的文化地景。
「這個村子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我們給它的定位要將其打造成為一個結合旅行、文創、森林與歷史的老地方,融入林業文化、環境教育、工藝設計、文化創意、生活創意等元素,規劃出文創市集、活動展覽、設計精品、工藝精品、農業精品、企業形象、咖啡餐飲、阿里山名物等不同的主題區塊。」據檜意森活村執行長䌓運隆介紹,檜意森活村與阿里山的開發息息相關,是當時基於阿里山林業開發所建立起來的官方宿舍,建材多以阿里山檜木為主,供總督府營林所官員、工作人員入住。臺灣光復以後,村子變成「林務局」的宿舍,而隨著時代演變的遞嬗,繁華落盡,這裡逐漸凋零。2008年,政府決定整理一些資產活化利用,選中了這裡,歷經四年修復與規劃,這才開門迎客。
文創產品是這裡的一大特色,村子裡面有一個農業精品館,收集了全臺灣各產地包裝比較精美或產品特別優秀的農業精品。慕名而來的遊客中,據統計,臺灣遊客大概佔了六七成,大陸遊客佔兩成,亞洲遊客大概佔一成。
「我們期待遊客來這裡,更在乎的是,大家可以在這裡深入地融入到我們的體驗文化當中,在這邊體驗到茶席文化、體驗木工藝、體驗DIY木製品的樂趣等,希望大家共同為這方土地創造新故事,繼續傳承老歷史,共同延續這方土地的情感。」䌓運隆期待著,這一切能讓檜意森活村釀造出更為甘醇的故事。
公權力與民間力量一起使勁
位於淡水捷運站周邊的殼牌倉庫(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經過再利用成為淡水文化園區。該園區的活化,除了部分作為展覽與餐飲空間之外,大部分空間作為社區大學使用,從活化再利用類型來看,在普遍作為藝文或是旅遊使用的經驗中,黃瑞茂認為,殼牌倉庫是一個有啟發性的個案。
這塊基地的土地屬於政府所有,而建築物屬於民間團體所有。因此,政府透過公共資金提供建築物的修繕經費,然後以有條件的方式提供民間的社區大學作為教室使用。社區大學作為地方事務參與與社會教育的機構,在這幾年中,發揮了退休人員的終身學習的管道,同時成為地區公共事務參與的重要機制,因此,建築物的活化,可以超越了經濟的收入的唯一標準,黃瑞茂認為,這是一個很值得推薦和學習的案例。
臺中的元保宮也上演著普適性的活化方式。「在我父親年代,參與廟務、來拜拜的信眾,我個人覺得,年紀上都稍長了,都是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以上的善男信女比較多,年輕人很少。所以,我當初當主委時,我就一個心願:如何不要斷層,如何不要讓它老化。」臺中市元寶宮主任委員賴定中告訴記者,為了吸引年輕的族群,他們首先採取了一番修舊復舊、修舊如舊的工作,「重點還是要舊的」。
接下來,就是請燈光師來調整燈光,把燈光變得像夜景一樣美,廟宇建築,白天做間接照明,晚上做夜間照明,這樣,元保宮變成臺中市的地標。但這樣還不夠,元保宮時常舉辦年輕人喜歡的活動,如音樂會、健康講座、理財講座,與此同時,元保宮自己也建立臉書、建立社區,成立元保宮導覽隊,根據訪客的時間,量身制定不同的導覽方案。通過上述這些方式,慢慢地,越來越多人過來參觀,甚至也有不少境外人士到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文化體。為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臺灣,透過委任民間經營古蹟及地方文化館計劃,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至今,已獲得許多民間團體或個人的響應,達到不少成果,臺北故事館、撫臺街洋樓、西門紅樓、牯嶺街小劇場、鍾理和紀念館就是代表性案例。
同上述案例相比,隨時光發酵的臺中霧峰林家的活化歷程,更多的是一場自發的行為,這當然也是得益於它的底蘊與「財大氣粗」。霧峰林家是歷史上的臺灣五大家族之一,人才輩出,如「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與孫中山先生一起革命的林祖密。 建立於1893年的臺中霧峰林家花園,在1999年「921地震」中幾乎被夷為平地,除了景薰樓部分新修的建築外,頂厝和下厝均在地震中傾倒。林獻堂曾孫、明臺高中副校長林承峰告訴記者,自此,林家對霧峰林家的花園建築進行了歷時十多年的整修,經歷了幾次起起伏伏。
「最初在重建問題上,各界意見相左,有一部分專家學者不贊成重修,『內政部』在明臺高中開過23次的重建會議。」林承峰介紹說,整修過程中, 除了對古蹟建築的整修外,他們也很重視環境的綠化、美化,「以景薰樓為例,在他小時候,樓裡面是空空的,現在布置了不少古董,也裝了冷氣。」不得不提的是,位於霧峰林家中的明臺高級中學,為古蹟的活化增添了另一抹亮麗的色彩,學校觀光科的學生會義務充當導覽解說員角色,林獻堂文物館一樓是餐飲管理科的實習會館,學生們的青春笑臉為古香古色的環境平添幾分生氣。
關鍵在於充分考慮現實需要
歷史空間與新的經營思維碰撞之下,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仍在摸索的躊躇。如臺北萬華剝皮寮,電影《艋舺》上映後,吸引了四十萬人造訪剝皮寮,創下當年春節萬華街區十四億元新臺幣的空前營業額,儘管剝皮寮歷史街區如今是一大景點,然而將居民驅趕一空的老街,卻很難發人思古之幽情,於是,不少人發問,歷史空間再凍結保存與活化運用之間,究竟該如何拿捏?
「經過所謂『歷史建築再利用』的二十年經驗之後,臺灣古蹟中也有失敗的案例,原因主要是經濟上無法自主營運,其次是再利用內容無法與生活世界相連結,因此,在熱潮之後,並無法成為所在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因為公共效益與作用不佳,在沒有政府的補助之後,終於再次閒置。」黃瑞茂認為,活化的成功關鍵應充分考慮轉變的社會的生活的需要,多元的使用方案的考量是重要的,如高齡社會的挑戰,因此,閒置的文化空間可以成為社會取向的創新使用的機會,以回應真實世界的生活需要,另外,透過創新思維可以在這些空間中進行「生活實驗」,讓這些空間可以成為多元發展的創新的演化基地。
被問及哪些因素是改造成功的關鍵所在,成功輔導改造臺北市西門町、臺北市西門徒步區商圈、臺中市大隆路商店街、高雄市新崛江商店街等知名案例的臺灣商圈達人楊修銓表示,很多地方他們都是通過公司的運作,協助政府、地方業者慢慢打造,大部分還是民間的資源和力量。
面對現實中各種以旅遊或是文創園為主的活化方式,黃瑞茂建議,未來主導者和業者可以用「創新社會」來取代「文化創意」的操作概念,因此,對於文化空間活化的想像,就可以超越目前以「旅遊」與「文創」為思考的規劃模式,「文創園的失敗主要是,雖然是以『文創』為名的活化,但是過程與想像本身往往就是一個很有創意的過程,在消費主義的主導下,馬上就失去了差異性的表現,失去一種文化的競爭力。」
文/《臺海》雜誌記者 劉舒萍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