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任何一個都能受益終身!

2021-02-08 CCTV4

那些寫在新年的計劃

半年過去了

你行動了多少?

為了新的開始

別再被自己的心理騙了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

做個明白人

飛輪效應

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

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這是在為了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那麼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和自己打退堂鼓的心理打個架,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

蘑菇效應

踏出「舒適圈」很難。

很多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打雜跑腿,還會受到很多指責、批評,甚至代人受過。

指導和提攜,似乎總是落不到自己頭上。這種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陰暗角落裡的蘑菇一樣。而「蘑菇定律」說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在整個蘑菇時期,直到長得夠高夠壯,才會被人重視。

只有用現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換取未來每一秒的不後悔。

所有的停滯不前和怯懦擔憂,都會延長成為「蘑菇」的時間。終有一日,因為平日的碌碌無為,而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無法對未來形成改變。

鳥籠效應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

於是,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隻精緻漂亮的鳥籠。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裡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後,關切地問他,「你養的鳥去哪裡了?」

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隻鳥。

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

因為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這就是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

人們常常說自己要「剁手」,卻仍不停地買著本不需要的東西。為了湊單買的衣服,卻常常要再花費金錢和精力,為了搭配而大費周折。

鳥籠效應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這樣一來,人們看到打開的書頁便想拿起來翻翻,就更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生活。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這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野馬結局

管理情緒就是管理人生的開始。

學會管理情緒的人,已經領先了那些容易情緒失控的人一大步。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它們能吸飽血之後黯然離開,而不少野馬卻因為它被生生折磨死。

動物學家說,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致死。而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它們的劇烈情緒反應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種外界的挑戰。

因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動肝火,這樣的人往往難成大事,也難有大成就。

他們常常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造成了像這群野馬一樣傷害自己的結局。

如果不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那麼人生也會變得無法掌控。

當發現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的困境。

冷靜一下,總沒錯。

凡勃倫效應

雖然生活中,一般越貴的東西,購買的人越少,但美國經濟學家託斯丹·凡勃倫曾經提出: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暢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進步,人們更願意花更貴的價格,購買更加好的服務和享受。

其實,這一理論在職場中也能體現。如果想要得到「好價錢」,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加「值得」,放在更合適的地方待價而沽。

而自己的「身價」,有時候卻並不是外界的物質賦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內修。

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養才是擁有好口碑的根本,才能讓自己的存在價值得到提升,從而變得「搶手」。

南風效應

有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使出渾身解數,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的衣服。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寒冷,便把大衣裹得更緊了。

而南風徐徐吹動,使天氣溫暖起來,行人因為覺得暖和,相繼脫掉大衣。

這場比賽,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就是有名的「南風效應」,也說明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一旦方法錯誤,那麼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我們都很清楚「見人下菜」的社交法則。其實,不僅是在人際關係間,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聰明的人需要擁有一定的「彈性」,溫柔靈活比極端刻板更有效果。

允許別人比自己優秀,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法則。

因為花太多精力在這些看似狂風與暗湧的鬥爭上,勢必導致工作不精和事業發展緩慢。

但是,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各取所長,互相合作,相處的方法一旦轉變,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

毛毛蟲效應

為什麼覺得自己在前一年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長進?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

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地不停繞著盆轉圈,沒有因為飢餓轉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很多人總是用「做了多少」來評價工作質量的優劣,並不關注結果。他們盲目地跟隨著既定的路線,從未想過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

這是「埋頭拉車」,一味追求前進,但大多方向不明。終有一天傾盡所有才發現,做的都是無用功,而滿足感全都來自自我感動。

在新的工作生活來臨之際,每個人也需要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幹,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闊的視野。

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全新的開始,認清自己的心,聰明前行。

更多美文:

你的好,要遇上對的人

人生,唯有鍛鍊與讀書不能辜負

慎言,也是一種修養

【本期編輯:楊君君】

來源:人民日報及網絡

END

相關焦點

  •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有人說,這是典型的「節後綜合症」,也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這不無道理,「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 【薦讀】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1飛輪效應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 【物理心理】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  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  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破窗效應:一個好的環境和一個好的制度下,就會產生一群文明人,相反,烏煙璋氣的環境中就會有一群「無賴」滋生。沒修復的破窗,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論。破窗理論認為:當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沒人去維修時,其他人可能就會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時間一長,這些破窗戶就會造成一種雜亂無序的感覺,從而導致更多的窗戶玻璃被打壞。
  • 心理學效應之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朋友一次問我世界上什麼事最難,我說掙錢最難,他搖頭。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搖頭。我說我放棄,你告訴我吧。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研究發現當人們被他人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詞來描述時,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叫做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個效應源自一位名叫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所說的話,他認為他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節目中找到代入點。
  • 心理學:想讓喜歡的女生愛上你,就要學會「吊橋效應」
    只不過,兩個人在約會的時候,一般都是女生提出AA制。 從第一次見面到現在,男讀者已經追求了這個女生2個月的時間,但還是沒有大的進展,感覺女生對他還是保持著一些距離;每次兩個人一起出去,女生都會刻意與他保持1米的距離,這讓他覺得很不舒服。
  • 有哪些令人叫絕的心理學效應?
    其實心理學效應絕就絕在,當你遇到一件事情或者出現某種心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反覆問為什麼都找不到答案的時候,看到相應的心理學效應會覺得:天啊,原來是這樣!它為每一種行為都給出了解釋,讓人們在理解自己的同時,也能理解他人的心理,並通過這些效應規避風險,趨利避害。
  • 心理學:達克效應
    結果就是,這種人更容易成為「臭屁者」:即對所有聽說過的事兒都能表達觀點,卻對這件事本身一無所知的那種人——不過這種人卻堅信,沒有人比我更懂××。      問題是,達克效應的受害者們不光是發表觀點和意見就罷休,他們還會嘗試著強加觀點於他人,仿佛他們掌握了絕對真理,相形之下的其他人,自然都是無能或蒙昧之輩。顯然,和這種人打交道並不容易,因為他們的思維往往非常剛硬。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一個很有意義的心理學現象。
  • 你見過但可能不了解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十大效應 常見心理學效應 一、木桶效應 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 日本5個逆天衣櫃收納技巧,學會終身受益,便宜又實用!
    日本5個逆天衣櫃收納技巧,學會終身受益,便宜又實用!家中收納一定是讓大家一直都非常煩惱的一個問題,特別是衣櫃收納令人頭疼,我們普通家庭的設計只注重衣櫃中幾個抽屜、掛衣區、摺疊區,其實這些做法不僅不實用而且還大大減少家中的整體收納空間,今天就為大家分享日本的5個逆天收納技巧,學到了一定會終身受益。
  • 異性之間,讓男人對你著迷,要懂這些心理學效應
    其實真正的魔力也都是人為而已,世間的很多事情,只要你足夠用心和認真,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包括愛與不愛在內。不要以為男女之間的感情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其實不然,當你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解釋的時候,竟然發現一切都很簡單,一切都很通透,一切都很清晰。異性之間,讓男人對你著迷,要懂這些心理學效應,第一,吸引力法則。
  • 教招常見心理學效應匯總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一起把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匯總一下。
  • 暈輪效應是什麼?|暈輪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什麼應用?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效應。常見的一些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在心理學上的一些應用:(1)美麗的女同事小陳是一個剛入職的女員工,在公司被一群男生圍得團團轉,而小陳的工作能力並不強。
  • 高明的三條處事法則,很少有人明說,但是能讓你受益終身!
    高明的三條處事法則,很少有人明說,但是能讓你受益終身!文/處世大絕學人生在世離不開朋友,朋友是你在生病時默默的關心,朋友是你在開心時第一個來祝賀你。一個喜歡在背後說長道短的人,也會在別人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個在別人面前忠厚老實的人,也會給你最赤誠的愛。
  • 離不開這三大心理學效應!
    在當今的大眾傳媒和圖書市場上,到處都充斥著關於「潛能提升」、「星座色彩」、「心理操縱」、「催眠讀心」等偽裝成心理學的主題,更有一些偽心理學家、所謂的心理治療師打著心理學的旗號從中謀利。星座學說就是其中的一種。
  • 《想見你》:用心理學剖析「禁果效應」下李子維的高效戀愛方案
    其實,李子維的這一系列做法,用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戀愛效應「禁果效應」就可以很好地進行解釋。而「戀愛體」李子維的優質戀愛方案具有極高的模仿性與實操性,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李子維式」禁果效應。那麼在看完《想見你》後,識破了「戀愛體」李子維的戀愛秘訣,收穫到「李子維式」禁果效應的優質戀愛方案。
  • 掌握這三種心理學效應,學習將不再是難事!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三種心理學效應,如果大家能夠對它們了解、掌握並利用,那麼對大家的學習一定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一、鯰魚效應。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這才是你相信星座和測試的原因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巴納姆效應了,很多人都十分願意去相信一個籠統的描述符合自己,巴納姆效應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巴納姆效應是什麼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巴納姆效應,別以為自己沒有聽說過,其實你真的中過好幾次巴納姆效應呢。那麼這個巴納姆效應究竟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