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2021-02-12 網易新聞

《致加西亞的信》作者Elbert Hubbert說,「沒有比剛剛度過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

無論是感覺心累,還是捨不得離開家,年都快已基本過完,上班族和學生都得重新回歸崗位,開始面對著真真正正的「新的一年」。

有人調侃,「我宛如戲臺上的老將軍,背上插滿flag。那些2018年1月1日時說過的新年計劃,又在兩個月後又重新說了一次。」

為了新的開始,別再被自己的心理騙了。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

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

有人說,這是典型的「節後綜合症」,也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

這不無道理,「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這是在為了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那麼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寫作文,最難的是開頭;造房子,最難的是打地基;準備迎接新的挑戰,過了心理的難關,之後的問題總會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說「反正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最後結尾難」。可若是開頭不奮力一搏,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

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和自己的打退堂鼓的心理打個架,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

踏出「舒適圈」很難。

很多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打雜跑腿,端茶送水,還會受到很多指責,批評,甚至代人受過,或者乾脆被無視,任其自生自滅。

指導和提攜,似乎總是落不到自己頭上。這種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陰暗角落裡的蘑菇一樣。而「蘑菇定律」說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達爾文曾經說過:要想改變環境,必須先適應環境。

當發現「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時,當一個人明明心胸擁有無限藍圖,卻只能在職場生涯的剛開始做著無聊的工作時。「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著整個蘑菇時期——直到長得夠高夠壯,才會被人重視。

2009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了一場觀眾看不出「破綻」的演出。名不見經傳的演員Rachele被臨時通知頂替生病的主角凱薩琳,演唱高難度的《木偶之歌》。

正在逛街的她,只有不到四小時的準備時間。當晚,因為平日紮實的功力積澱,Rachele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甚至刷新了高音記錄。

從此,她獲得了更多的演出邀約。若不是在平日的「蘑菇期」也不斷地積累,能見天日之時,也不一定能抓住這樣的機遇。

只有用現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換取未來每一秒的不後悔。

所有的停滯不前和怯懦擔憂,都會延長成為「蘑菇」的時間,終有一日,因為平日的碌碌無為,而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無法對未來形成改變。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

於是,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隻精緻漂亮的鳥籠。 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裡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後,關切地問他,「你養的鳥去哪裡了?」

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隻鳥。

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

因為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這就是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

人們常常說自己要「剁手」,卻仍不停地買著本不需要的東西。為了湊單買的衣服,卻常常要再花費金錢和精力,為了搭配而大費周折。

鳥籠效應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這樣一來,人們看到打開的書頁便想拿起來翻翻,就更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生活。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這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管理情緒就是管理人生的開始。

學會管理情緒的人,已經領先了那些容易情緒失控的人一大步。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就像在豹子耳邊不停煩擾的蚊子,它們能吸飽血之後黯然離開,而不少野馬卻因為它被生生折磨死。

動物學家說,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致死。而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它們的劇烈情緒反應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種外界的挑戰。

因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動肝火,這樣的人往往難成大事,也難有大成就。

他們常常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造成了像這群野馬一樣傷害自己的結局。

生氣常見,可若不加控制,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2017年11月,主演過《危情三日》、《護士長的故事》等電視劇的著名男星傑森·貝吉就是因為情緒管理方面出了問題,而遭到NBC電視臺的內部調查。

長期以來,電視臺經常收到同劇演員和工作人員對貝吉的抱怨,投訴他在片場非常易怒,甚至會對同事有冒犯性的言語和行動攻擊。

正是因為常常情緒失控,貝吉收到了正式的投訴。他也發出了一份道歉聲明:「我和情緒問題作鬥爭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會盡我所能的去彌補這些傷害。」

如果不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那麼人生也會變得無法掌控。

當發現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的困境。

冷靜一下,總沒錯。

雖然生活中,一般越貴的東西,購買的人越少。但美國經濟學家託斯丹·凡勃倫曾經提出: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暢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觀念的進步,人們更願意花更貴的價格,購買更加好的服務和享受。

其實,這一理論在職場中也能體現。如果想要得到「好價錢」,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加「值得」,放在更合適的地方待價而沽。

但就像有些人喜歡買奢侈品、開豪車、收藏古董,其中大部分是想通過凸顯審美的「小眾」來得到社會心理的滿足,而非真正在意其中的價值。

而自己的「身價」,有時候卻並不是外界的物質賦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內修。

高曉松曾經和傳奇明星席琳·迪翁合作過。那次合作,席琳·迪翁和她的團隊表現出了極高的素質:在錄音前全部早早趕到現場、提前向合作方講解她的習慣、鼓勵合作方多提要求……

甚至,在工作結束後,高曉松還收到了她的感謝電話。電話裡,席琳·迪翁非常真誠:「特別感謝你的幫助,感謝你今天的工作,我特別快樂。」 

高曉松感嘆:給席琳·迪翁錄音非常幸福,越大牌的明星越不耍大牌。

正是因為高修養,讓她成為了人人敬佩的傳奇。

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養才是擁有好口碑的根本,才能讓自己的存在價值得到提升,從而變得「搶手」。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使出渾身解數,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寒冷,便更加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而南風徐徐地進行吹動,使天氣溫暖起來,陽光普照。行人因為覺得暖和,相繼脫掉大衣。

這場比賽,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就是有名的「南風效應」,也說明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一旦方法錯誤,那麼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我們都很清楚「見人下菜」的社交法則。其實,不僅是在人際關係間,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聰明的人需要擁有一定的「彈性」,溫柔靈活比極端刻板更有效果。

允許別人比自己優秀,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法則。

有的時候,處處給自己樹敵、只想著強硬地和對方比拼,最後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因為花太多精力在這些看似狂風與暗湧的鬥爭上,勢必導致工作不精和事業發展緩慢。

但是,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各取所長,互相合作。相處的方法一旦轉變,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

這就是溫暖的南風力量。

為什麼覺得自己在2017年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長進?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

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的不停繞著盆轉圈,沒有因為飢餓轉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很多人總是用「做了多少」來評價工作質量的優劣,並不關注結果。他們盲目地跟隨著既定的路線,從未想過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

這是「埋頭拉車」,一味追求前進,但大多方向不明。終有一天傾盡所有才發現,做的都是無用功,而滿足感全都來自自我感動。

作家八月長安說,「我這樣的普通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斷安慰自己,無論經歷什麼,都將成為我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的成長應該是,我懂得選擇讓哪一部分經歷成為我。全盤接受不過是懦弱。 」

在新的工作生活來臨之際,每個人也需要著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幹,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拓的視野。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全新的開始,認清自己的心,聰明前行。

推 薦 閱 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內容 點擊下載網易新聞

相關焦點

  •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任何一個都能受益終身!
    為了新的開始別再被自己的心理騙了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飛輪效應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 【薦讀】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1飛輪效應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 【物理心理】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學效應,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了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  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  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心理學效應之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研究發現當人們被他人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詞來描述時,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叫做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個效應源自一位名叫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所說的話,他認為他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節目中找到代入點。
  • 心理學:想讓喜歡的女生愛上你,就要學會「吊橋效應」
    -01 「追求喜歡的女生2個月,還是沒有大的進展」 最近啊,有個男讀者在後臺給我留言,他說通過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一個女生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一個很有意義的心理學現象。
  • 日本5個逆天衣櫃收納技巧,學會終身受益,便宜又實用!
    日本5個逆天衣櫃收納技巧,學會終身受益,便宜又實用!家中收納一定是讓大家一直都非常煩惱的一個問題,特別是衣櫃收納令人頭疼,我們普通家庭的設計只注重衣櫃中幾個抽屜、掛衣區、摺疊區,其實這些做法不僅不實用而且還大大減少家中的整體收納空間,今天就為大家分享日本的5個逆天收納技巧,學到了一定會終身受益。
  • 有哪些令人叫絕的心理學效應?
    其實心理學效應絕就絕在,當你遇到一件事情或者出現某種心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反覆問為什麼都找不到答案的時候,看到相應的心理學效應會覺得:天啊,原來是這樣!它為每一種行為都給出了解釋,讓人們在理解自己的同時,也能理解他人的心理,並通過這些效應規避風險,趨利避害。
  • 暈輪效應是什麼?|暈輪效應在心理學上有什麼應用?
    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效應。簡單的來說,我們的眼睛聚焦在一個光圈之後,當我們的眼睛離開了光圈,眼前依然會覺得這個光圈在自己的眼前。受單一聚焦影響,將某一點放大,並持續影響,就叫暈輪效應。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 異性之間,讓男人對你著迷,要懂這些心理學效應
    不要以為男女之間的感情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其實不然,當你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解釋的時候,竟然發現一切都很簡單,一切都很通透,一切都很清晰。異性之間,讓男人對你著迷,要懂這些心理學效應,第一,吸引力法則。憑實力來吸引住對方的欣賞,而不是一味地討好。第二,曝光效應。
  • 心理學效應:黑暗效應,談戀愛還有技巧?
    心理學效應:黑暗效應,談戀愛還有技巧?你是不是還是單身?是,好嘛,你看我學心理學的就已經脫單了。上一次我們說了巴納姆效應,一個廣泛的人格特徵描述,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黑暗效應。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個感覺,在夜晚,你總是會覺得特別安全,每天下班、學習回家後關上燈躺在床上,覺得特別放鬆和高興,感覺全世界都是自己的一樣。說到這個,大部分人覺得躺下後,今天的事都做完了,沒做得完今天也不會做了,所以放鬆下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光線的原因。
  • 心理學:達克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又稱達克效應,一言以蔽之:知道越少,反認為自己知道的越多。
  • 你見過但可能不了解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十大效應 常見心理學效應 一、木桶效應 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 教招常見心理學效應匯總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一起把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匯總一下。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這才是你相信星座和測試的原因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巴納姆效應了,很多人都十分願意去相信一個籠統的描述符合自己,巴納姆效應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巴納姆效應是什麼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巴納姆效應,別以為自己沒有聽說過,其實你真的中過好幾次巴納姆效應呢。那麼這個巴納姆效應究竟是什麼呢?
  • 心理學知識點-印象形成效應
    印象形成在教師考試心理學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考點。從近幾年試題來看題型較為固定,以客觀題形式出現,多考例子類的反選題。所以要求我們考生能夠配合例子深入理解知識點。(一)社會刻板印象對一群人的特徵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體的特徵歸屬於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徵,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
  • 28個心理學效應,產品人的提升法則
    筆者從數百個心理學效應中仔細篩選了產品設計中常用到的28個心理學效應,並且根據自己的經驗介紹了這些效應在產品中的一小部分應用場景。希望這些心理學理論能夠對大家走向「理解人性」的偉大產品經理有所幫助。產品經理必懂的28個心理學效應1. 暈輪效應定義: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即「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 社交心理學:首因效應,人們更加關注一!
    而社交心理學是我們掌握社交主動權的有力幫手,懂得社交心理學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都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其實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第一印象是指陌生人之間首次接觸的感覺,它決定著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大致形象。初印象在之後的很長時間裡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以至於決定著兩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第一印象用心理學知識解釋才顯得更加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