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2020-12-19 騰訊網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一個很有意義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有什麼非常重要卻總被人忽視的底層能力?

有一個熱門回答是這樣的:認知力。

所謂認知力,無非就是對世界萬物的判斷,你的判斷越接近事實,你的認知力就越高。

大部分人的智力、能力都相差無幾,但初到社會後的幾年內,發展往往大相逕庭,其中除了機遇的因素,認知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認知能力決定了做正確的事,這比正確地做事要重要100倍。

想要提升認知能力,其實並不容易,我們一直以為自己足夠冷靜理智,殊不知每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被外界深刻影響著。

阜新市愛心啟智園

相關焦點

  • 心理學:達克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又稱達克效應,一言以蔽之:知道越少,反認為自己知道的越多。
  • 達克效應
    新朋友可關注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礎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確但其實錯誤的結論,行為者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 達克效應曲線
    了解「達克效應曲線」之前,首先我們先要知道什麼是達克效應 先講幾個故事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達克效應。但兩位學者在1999年的論文中說得很明白:想尋找一個達克式的無知者,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照鏡子。」怎麼會是這個樣子的呢?難道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達克效應存在嗎?或許是吧,只是我們自己不願意承認而已。畢竟我們只是在我們理解的、學習的範圍之內,感覺像有一點兒知識,對我們不了解的那些專業,那些方面,或許我們在別人眼中也是一樣的「愚蠢」。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這個笨賊成功引起了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鄧寧(Dunning)的注意,他和他的學生用了一系列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認知自己的這種缺陷。2000年,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頒給了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杜寧和賈斯汀·克魯格。
  • 無法避開的「達克效應」,如何破局?優秀職場人都從認清自己開始
    達克效應的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上世紀90年代由鄧寧和克魯格開展研究的心理學效應名稱,他們的英文名分別是字母D打頭和K打頭,所以就把D和K放在一起翻譯成「達克效應」。這種現象就是「達克效應」的直接表現,看起來很簡單的一件事,真正等自己動起手來卻不是那麼回事,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同時,一般來說,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對自己過高的評價。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往往是由於他們的認知偏差所導致。
  • 人性的弱點之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更容易產生迷...
    01 達克效應 有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槍搶劫了匹茲堡的兩家銀行。 這種「高估自己」「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是「達克效應」,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和這個效應類似,還有一個瓦伯格湖效應。瓦伯格湖的名字來自一部廣播小說中的小鎮——瓦伯格湖鎮。
  • 「梁」言「妄」語之由一位強劫犯派生的「達克效應」
    有兩個心理學家,一個姓達另一個姓克,他們也和你的疑問一樣,他們想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這樣荒唐可笑的人呀?然後他們倆就開始研究,結果卻發現了一個著名的現象——「達克效應」,結論就是說當一個人非常無知的時候,他是並不知道自己無知的。換一句通俗一點的話講,就是越是愚蠢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這是特別嚇人的一件事,就像「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懵懂未知,即將面臨滅頂之災而不自知。
  • 從達克效應說起
    一、達克效應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麥克阿瑟.惠勒的人,在沒有任何可見的偽裝意圖的情況下,走進了匹茨堡的兩家銀行,並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了它們。在從監控視頻提取到關於他的錄像並在當地的11點新聞播出後不到一個小時,他就被逮捕了。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門檻效應
    這時,你可以試試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心理效應,別人有可能會在毫不知覺的情況下答應我們的要求。這個能讓我們得寸進尺的好方法就是利用「門檻效應」。其實門檻效應就是放大或縮小給對方的要求,給對方設置一個心理能接受的門檻。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月暈效應
    你是否有過這種情況,當你看到一個男子邋裡邋遢、叼著菸捲、說話毫無禮貌,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人好吃懶做,肯定是一個無業游民或者是地皮流氓;而當你看到一身西裝革履,文質彬彬的男子,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人是一個成功的金融大佬或者是一個成功老闆。
  • 教招常見心理學效應匯總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一起把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匯總一下。
  • 在生活中,也許影響著無數人的8個心理學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心理學這門知識,越來越重視了,畢竟它和我們日常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學的範圍很廣,其中有一些讓人迷戀的心理學效應,真的非常的有趣,或許很多人對於它們的名稱聽到過,但是真實的含義是什麼,知道的人大概就不是很多了,那麼根據這方面小編今天來聊聊,可能對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帶來影響的8個心理學效應!
  • 心理學效應之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相親實驗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相親實驗。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他組織了一次很有趣的相親實驗。這個測試設計了幾十個問答題,這些問題內容即對一個人的生活歷史的調查,而且調查的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關鍵事件,比如你什麼時候上的小學,你在小學中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當時的你有著什麼樣的感覺等等。
  • 達克效應:孩子半壺水叮噹響,跳出思維怪圈,才能走得更遠
    說白了小強就是受達克效應的影響,走進了一個思維怪圈兒。一、什麼是達克效應?達克效應也只是鄧寧-克魯格效應,是指人在某種認識上的形成錯誤的偏差。這類人在處理事情時,很容易錯誤地預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可以勝任這個工作。但實際上他們的才能不足以擔重任。然而他們卻不自知,依舊沉浸在自己創造的虛假的情緒中。
  •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效應
    答:「我是心理學專業的」問:「哦?那你會催眠嗎?你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嗎?」答:「……」當有人對你說他是學心理學專業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問上面的問題。因為學心理學的人不會催眠,更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麼。由此可見,心理學其實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它的許多理論都是不完備的,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就算是如此,心理學這門科學仍有令人十分欣喜的成就,以下就是一些有趣的心理學效應,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心理學效應:黑暗效應,談戀愛還有技巧?
    心理學效應:黑暗效應,談戀愛還有技巧?你是不是還是單身?是,好嘛,你看我學心理學的就已經脫單了。上一次我們說了巴納姆效應,一個廣泛的人格特徵描述,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黑暗效應。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個感覺,在夜晚,你總是會覺得特別安全,每天下班、學習回家後關上燈躺在床上,覺得特別放鬆和高興,感覺全世界都是自己的一樣。說到這個,大部分人覺得躺下後,今天的事都做完了,沒做得完今天也不會做了,所以放鬆下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光線的原因。
  • 有趣心理學:記憶偏差
    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雖然目前為止,並沒有某一科學的論證可以證明,個體和集體的記憶偏差,會給大家造成怎樣的社會影響,但是它確實會給人造成一定的錯覺和影響。大家都知道有一種集體的記憶偏差現象,就是曼德拉效應。大多數人記得好像是已經發生過的事,但實際上卻並沒有發生過甚至只是一種誤傳的信息對大腦產生的一種思維反應。這種反應,就是記憶偏差。
  • 你見過但可能不了解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十大效應 常見心理學效應 一、木桶效應 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