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效應:黑暗效應,談戀愛還有技巧?
你是不是還是單身?是,好嘛,你看我學心理學的就已經脫單了。
上一次我們說了巴納姆效應,一個廣泛的人格特徵描述,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黑暗效應。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個感覺,在夜晚,你總是會覺得特別安全,每天下班、學習回家後關上燈躺在床上,覺得特別放鬆和高興,感覺全世界都是自己的一樣。說到這個,大部分人覺得躺下後,今天的事都做完了,沒做得完今天也不會做了,所以放鬆下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光線的原因。
在夜晚光線變暗,會讓你產生兩種情緒,一種是安靜、平和的情緒,它可以讓你更好地休息,較快的睡眠;還有一種是孤獨、害怕的情緒,它會讓你感到比白天更加巨大的孤獨,同時害怕看不清,看不見黑暗中事物的未知感。
此外,作為一個社會性的人,我們總是要與其他社會人進行交流溝通,而交流溝通中,我們不能全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因此就必須給自己一定的偽裝,或者說是面具。這些偽裝或者是面具,有可能是我們的語言、行為動作或是著裝,我們必須不時關注反思一下自己的這些方面。這樣一來,我們就會佔用大腦來管理這些事情。
然而在夜晚,光線暗淡,視覺受到限制,我們大腦所關注到的東西也就少了,所以我們會感覺到一些輕鬆,安靜。我們會用理性去壓制我們的感性,因此,白天我們都是理性的人,而到了夜晚,面具偽裝褪下後,我們的感性就會逐漸佔據上分,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在晚上不怎麼理性。
感性的人,注重的是比較情緒化的事物。黑暗效應告訴我們,在夜晚談戀愛、求婚應當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有一個案例是這樣說的:「有一位男子鍾情於一位女子,但每次約會,他總覺得雙方談話不投機。有一天晚上,他約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線比較暗的酒吧,結果這次談話融洽投機。從此以後,這位男子將約會的地點都選擇在光線比較暗的酒吧。幾次約會之後,他倆終於決定結下百年之好。」案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我們也不知道有沒有誇大的成分,不過,它作為黑暗效應的案例,至少還是有一定可取性的。
光線會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消費心理學雜誌》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人的情感反應在較強燈光下更激烈,在光線較暗環境中,人更溫和。如果夫妻交談前調暗燈光,那麼吵架機率就會大大降低。
最後,介紹一下黑暗效應:
黑暗效應(Dark Effect)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所以,如果你還是單身,還不趕快去試試,也許下一刻你就脫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