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位在歐洲重要歌劇院擔任音樂總監的亞洲指揮家;
他是第一位執棒芝加哥交響樂團的華人指揮家;
他是第一位錄製全套孟德爾頌交響作品的華人指揮家;
他也是全球唯一錄製瑞典國寶級作曲家英瓦·利德霍姆全套交響樂作品的指揮家;
他在歐美及全球各國指揮歌劇及音樂會三千餘場;
被西方的音樂評論家譽為「比義大利人更懂得義大利歌劇的指揮家」;
他就是享譽國際的著名指揮家呂嘉。
自一九九一年奪得歐洲指揮比賽金獎後,呂嘉在歐洲交響樂和歌劇舞臺上活躍了整整二十五年,直到他二零一七年回歸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的舞臺。這些年來,呂嘉因對西方的交響樂和歌劇的深入探索和動人演繹而享譽世界。現任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和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席指揮,並同時擔任澳門樂團音樂總監與首席指揮的他,對德奧交響樂與歌劇以及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演繹,得到了來自這些作品故鄉的聽眾和專業人士的廣泛認可與讚賞。每年他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和歌劇院執棒幾十場音樂會和歌劇,並參與監製創作多部新作品和新歌劇的製作。這些精彩演出已經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文化指標。
呂嘉,生於上海的一個音樂世家,幼年學習鋼琴和大提琴,後來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先生學習指揮。24歲時進入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跟隨漢斯·馬汀·拉賓斯坦教授、羅伯特·沃爾夫教授繼續深造。同年,在義大利獲得安東尼奧·佩得羅第國際指揮大賽第一名,並由此開始了輝煌的職業指揮家生涯。
1990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呂嘉參加了在義大利特蘭託舉行的首屆安東尼奧‧佩得羅第國際指揮大賽,一舉奪得第一名及評委特別獎。在比賽後他就出任了義大利特裡埃斯特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使他成為首位能夠在義大利國立歌劇院擔任總監的亞洲指揮家。他與這家歌劇院的樂團及合唱團合作,錄製並出版了孟德爾頌的五部交響樂全集,是首位完成此壯舉的華人指揮家。隨後他又在德國、英國等歐洲重要的樂團擔任客席指揮,領銜義大利國際交響樂團、羅馬樂團佛羅倫斯等地的交響樂團多年、擔任瑞典諾爾雪平交響樂團及世界文明的維羅那競技場歌劇院等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他指揮諾爾雪平交響樂團錄製並舉行了瑞典國寶級作曲大師英瓦·利德霍姆的全套交響樂作品,至今仍是這位大師作品最為完整的一套演繹。
在他輝煌的指揮履歷中,歐美及全球各國指揮歌劇及音樂會多達3000餘場。在歐洲,他曾在斯卡拉歌劇院、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柏林德意志歌劇院,以及洛桑、都靈、羅馬、那不勒斯、威尼斯、弗洛倫薩、法蘭克福和斯圖加特的眾多歌劇院指揮過大量重要音樂會和歌劇演出。在交響樂領域,他曾與眾多國際上這些熠熠閃光的交響樂團合作,如皇家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班貝格交響樂團、羅馬聖塞西莉亞交響樂團、伯明罕城市交響樂團、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裡昂國立管弦樂團、芬蘭廣播交響樂團、漢堡廣播交響樂團、雪梨交響樂團,及眾多其它歐美及澳洲樂團。
呂嘉是第一位錄製全套孟德爾頌交響作品的華人指揮家,也是全球唯一錄製了瑞典國寶級作曲家英瓦·利德霍姆全套交響樂作品的指揮家。他對德國古典浪漫派和法國印象派的作品詮釋被盛讚為用「精準的音樂語言與完美的指揮技巧」演奏出「極其令人信服的音樂演繹」。在身為歌劇故鄉的義大利和德國,呂嘉指揮的歌劇劇目超過50部,參與中國原創歌劇10餘部。他是被義大利的音樂評論家譽為「比義大利人更懂得義大利歌劇的指揮家」。
2006年,時任義大利總統納波利塔諾為呂嘉親自頒發徽章,以表彰他多年來對歐洲音樂文化的重要貢獻。2007年,在義大利佩薩羅舉行的羅西尼歌劇節上,呂嘉指揮的羅西尼歌劇《鵲賊》榮膺當年的「歐洲年度最佳歌劇大獎」。2012年,他還在舉世矚目的多明戈國際聲樂比賽中擔任評委,並由此成為該比賽有史以來唯一的華人評委。
談到與國家大劇院結緣,呂嘉坦言是歌劇這個紅娘促成我的回歸,再次創造了中國與歐洲文化相互融合交流互鑑的機緣。「2008年,國家大劇院排練了第一部歌劇《圖蘭朵》,當時我正在義大利維羅納歌劇院擔任音樂總監,正是對義大利歌劇文化的了解,我又是一位中國人,對中國的工作流程比較了解,我們有了第一次合作,在2012年起,我開始了正式回歸中國的工作模式,接受了國家大劇院的邀請,擔任指揮和音樂總監。」由呂嘉參與監製和指揮的《羅恩格林》、《漂泊的荷蘭人》、《奧賽羅》、《費加羅的婚禮》、《假面舞會》、《託斯卡》等歌劇,在世界眾多歌劇與音樂媒體上廣獲讚譽。憑藉這些世界水準的歌劇製作,國家大劇院不僅成為全球歌劇舞臺上的耀眼明星,更由此開闢了歌劇藝術在中國發展的新篇章。同時,在呂嘉的帶領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也通過其在音樂會中令人嘆服的表現,穩步崛起為中國新一代交響樂團的傑出典範。2017年,呂嘉出任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音樂總監與首席指揮。在此之前,呂嘉曾任義大利維羅那歌劇院的音樂總監、西班牙特內裡費交響樂團藝術總監,並曾在義大利特裡埃斯特歌劇院、佛羅倫斯交響樂團、羅馬拉奇奧室內樂團及瑞典諾克平交響樂團擔任音樂總監。
曾經有人評價:「指揮是樂隊的核心與靈魂」,這充分說明了指揮在樂隊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對於「靈魂人物」, 呂嘉有自己的理解:「一直以來,很多人對於指揮有個誤解,認為指揮只是站在舞臺上打打拍子,作用並不大,但其實指揮的重要性遠遠不止於此。首先指揮需要最大化的呈現樂團音樂家的藝術能力並使其發揮到極致,因此指揮不僅要有音樂的想像力,還要知道如何調動樂隊的每一位成員的潛力去達到理想的效果。面對技藝高超、演奏經驗豐富的樂手們,如何能發揮其協同效應來彰顯音樂的表現力,也許這就是「靈魂人物」的作用。視覺上,指揮需要用肢體動作明確地傳達信息讓樂隊的每個聲部配合、起承、轉合,來實現音樂的邏輯結構和織體色彩,而不僅僅是表現音色、節奏、律動、音量、結構等。音樂的織體語言展現出來的如同畫家手裡的調色板,那些平時我們看不到的,也許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色彩和空間在一首樂曲中慢慢展現的淋漓盡致且無限深遠。
在呂嘉的心中,那份融入到骨髓裡對音樂藝術的情懷在他指揮的作品中得到了最有力的彰顯,他說指揮一定不是技術層面的解決,而是藝術層面的東西。「一位優秀的指揮家,一是要把作曲家的原意理解透徹,透過樂團將音樂表達出來,二是還要在原意之上做到自己的處理,和樂隊共同完成的一個藝術品,這是非常考驗指揮家的,哪怕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樂隊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感覺,一位優秀的指揮家要把音樂的情感傳達給樂隊,感染給觀眾,使所有人都沉浸在音樂的魅力中。另外,最為重要的是需要演奏家和指揮家彼此信任,只有信任,音樂才會被釋放的更自由,演奏才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面對一路走來取得的各種榮譽和成就,呂嘉總是很淡然,他說人生都有不同的階段,如果只有名利心的計較,人的虛榮和小聰明就出來了,這些小動機都會在音樂面前展露無疑。榮譽既是鼓勵,更是鞭策,是我們往前走的動力。尤其指揮家,哪怕有再好的天賦,但沒有一定的積累,很難成為一位完完全全的好指揮。只有積累和底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真正的藝術引領、表現出人性的關懷理解和世界觀的大格局,所以指揮本身是集體智慧的代表,也是集體榮譽的體現,正因如此,這個職業才是神聖的。
在歐洲上學時海外為數不多的幾個音樂學子,在逼仄的學生宿舍,想像如果有一天,集結全世界最有才華的華人音樂家,展示華人音樂家的整體實力,打造出一支具備國際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一支華人交響樂界真正的「夢之隊」,那時候這是一個多大的夢想啊!「當時在歐洲的中國人還不是很多,能夠在各大樂團佔有一席之地的中國人,海外華人、華裔藝術家更是少之又少,當時就有這樣一個想法,甚至可以說是痴人說夢,一晃走過二、三十年,很多中國人、海外華人、華裔都已經在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中擔綱重要位置,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讓最優秀的中國人、海外華人、華裔藝術家形成合力,一起把當初那個夢想變成了現實。這些藝術家在世界頂尖的樂隊裡把世界文化遺產——交響樂表達得那麼好,首先是中華文化底蘊的呈現。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很快,我們的文化歷史非常優秀,不僅有自己傳統的優秀表現形式,而且同樣能把世界上美好、瑰麗的交響樂表達得淋漓盡致,深入人心,在世界古典音樂平臺上達到認可和接受,這是我們中華文化了不起的地方。所以這些優秀的藝術家走在一起,第一次合作最早是在2005年的一次碰撞,而到2015年全球華人樂團正式掛牌,這個夢想才越來越真實、越來越清晰,在這裡全球華人音樂家們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和無私的奉獻,這支華人的節日交響樂團,不僅演奏中國音樂也演奏世界音樂,是華人的更是世界的,他們會致力於展示華人對國際古典音樂形式的理解和貢獻。全球華人樂團的宗旨是:交流、交融、交響。增強優秀華人藝術家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的使命感與凝聚力。交流就是溝通,文化和藝術是人文智慧的根本和至高點,至高點與歷史的進步有很深的關係,只有在文化和藝術交流得到共識,才能達到互相理解,才能達到交融;融合在一起,產生更大的火花;所謂交響,就是各種各樣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最後呈現出巨大的共振作用來影響這個偉大的世界。
不僅如此,2018年(呂嘉)全球華人藝術發展基金設立。該基金旨在展示華人華僑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和貢獻,增強華僑華人藝術家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的使命感與凝聚力,促進國際文化藝術繁榮發展,培養年青一代藝術家的文化傳承和使命感,讓這個世界充滿愛和美好。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這是有擔當的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更是呂嘉一直的追求。不僅如此,他還一直都在努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讓中華文化越來越多地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最近幾年各國的中國新春音樂會都是呂嘉和當地的交響樂團合作,墨爾本中國新春音樂會,中日建交四十五周年紀念音樂會,中韓建交五十周年音樂會,中國巴拿馬建交一周年音樂會,以及2020年芬蘭中國新春音樂會。「我們走出去的目的是真正把中華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讓大家能夠認識到中華優秀的文化,認識到我們優秀的藝術,從而對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有個更多更深的了解。文化自信和文化交流並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首先文化交流要互相尊重,只有尊重文化,才能擺正位置,了解世界。而國際合作最重要是交流,互相了解,尊重,共同激發更好的能量。」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擔當;勇於擔當,才能夠創造輝煌。在習主席「文化自信,打造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文藝作品」的倡導下,堅持把中華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對此呂嘉表示特別的支持和贊同:「文藝工作者就是要擔起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神聖使命和責任,創作出具有中國精神、中國骨感、中國氣派的精品力作,從而實現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力量!目前中國音樂已經在世界舞臺上有了一席之地,我們要有音樂自信,也確實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與讚譽。交流和共享向來是中華民族最質樸的願望,我們在踐行。」
談到疫情期間的工作,呂嘉表示:「疫情發生以來,作為國家最高藝術殿堂的國家大劇院也宣布取消所有線下演出。音樂會雖然暫時取消,但是國家大劇院並沒有停下藝術創作的腳步,積極打造了一系列抗疫文藝作品,不斷充實提升免費線上大劇院的同時,演出恢復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之中。在這階段中,我們積極與歐美等國保持聯繫,希望通過我們的先行優勢和他們一起共度難關,我個人也向義大利捐贈了一些防護用品,用於疫情的防治工作。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走出去」「請進來」面對面的文化藝術交流戛然而止,但是在肩並肩共同抗疫的過程中,我們與各國藝術家、音樂家以最真摯的關切和堅定的支持,將心與心的距離拉得更近,讓我們有充分的時間與國外的溝通更加緊密和頻繁,大家在這段時間都能靜下心來,體會和研究音樂藝術作品,彼此探討溝通的更加充分和親密,這一點是以往忙碌時所沒有帶給我們的小溫暖。另外我已與義大利方面溝通,今年還要做一些文化交流的品牌項目,用中國的共享平臺,在網上播出,通過這樣的平臺展示。線上連線,對於我來說也是挑戰和創新!」
呂嘉在採訪的最後表達了對「品藝中歐」國際文化藝術系列專題活動的寄語,祝福該專題得到海外華人的關注,通過這樣專業的平臺,搭建起溝通海內外文化藝術的橋梁,希望更多的人要重視文化,尊重文化。同時人才的培養是目前最關鍵的事情,培養好我國優秀青年指揮是關係到藝術各個領域水平發展的關鍵。
回首這一路輝煌的藝術歷程,呂嘉把自己的藝術之路歸結為熱愛。他說自己算是命中注定與音樂結緣,「那種熱愛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熱愛不會讓你找到任何藉口退縮和懈怠。」他勉勵正在學習音樂的年輕人:「學音樂,從有這樣的心願到具備這樣的技能需要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只有熱愛才能幫助你走好這段路,也只有熱愛才能讓你有創造力。真正『命中注定』走這條路的人會明白其中的苦與樂,享受這個求索的過程。」
轉載:人民日報海外網
http://feature.haiwainet.cn/n/2020/0623/c3544633-31819687.html
官方展示平臺:人民日報海外網(www.haiwainet.cn)作為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官方網站,致力於打造中國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媒體國際傳播平臺,第一時間向讀者提供中國熱點、國際時政,特別是涉華國際新聞事件的權威解讀。
「品藝中歐」國際文化藝術專題系列活動是集權威性、專業性、綜合性於一身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品牌項目。充分發揮網絡文化藝術優勢,以文化藝術資訊、論壇、訪談為載體,以藝術活動專題、專家和項目庫為構架,採用主題與專題多元化形式開展文化傳播,提供優秀文化藝術作品,拓展文化藝術傳播途徑,推動國際間文化藝術交流深度融合,詮釋新時代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互鑑與互通。
本連結所有內容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未經授權不得以複製發布發表,違反者將保留所有法律責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