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開始的幾十年內,法蘭西帝國得到了很大的擴張

2020-12-21 飽飯黃昏後池苑皆依舊

英印政府的統治,畢竟不能完全依靠武力,還需要謹小慎微的政策導向,以及印度方面的支持。暴動之後,很多人提出要儘可能少地幹涉印度政務。英印政府將丟棄女嬰的惡習視為謀殺,嚴加管制,卻對一夫多妻制和童婚不加幹涉(1891年之後,同12歲以下女孩結婚被明令禁止)。在印度教律法允許的情況下,政府法律也是能不管就不管。對於印度當地的統治階級,英國人的態度也越來越趨向保守。

雖然暴動中多數地方權貴是支持政府的,但還是有一部分人不滿英國人借他們之手統治印度,因而隨社會潮流而動,參與反英鬥爭;暴動之後,他們的權力得到英印政府的保護,英國允許地方大公在自己的土地上施行自治,不對政府負責,只要接受英國巡查官長期居住在他們的莊園,並不定期檢查就好了,這些自治地區統治著超過五分之一的印度人口。英國政府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從統治階級入手,爭取印度人民的支持。與其他很多封建政府一樣,英印政府阻礙了印度前進和變革的腳步,這種阻礙作用,甚至要強於其他多數地方的政府。英國人巧妙地瓦解了原本可能出現的戰爭,人口壓力增大導致糧食危機,進而造成饑饉;同時在很多政策(尤其是英國的關稅政策)的阻礙下,工業化難以施行,農業要獨自承擔養活眾多農村人口的任務。

因此慢慢崛起的工商業者對政府並沒有好感,甚至關係相當緊張。這一時期接受英式教育的印度人也越來越多,他們逐漸發現在印度的英國人所言與所行相去甚遠。那些去了牛津、劍橋或者律師學院的人真正接觸到了西方文化,也更加認識到英國人的虛偽:19世紀末,英國人在本土建立起印度國會成員委員會(Indian Membersof Parliament),而在家鄉印度,英國大兵會隨意騷擾印度學生。這些留洋海外的印度人也會從書籍中尋求答案,約翰穆勒和馬志尼的作品都對印度有著很大的影響。諷刺的是,最初發掘傳統印度教文化,讓印度民族主義者再次昂頭挺胸的,是19世紀初的英國東方學者。

如果沒有歐洲人的指引,印度學者還不會去研究被歷史埋沒的梵文經書,讓印度教古文明重見天日。至19世紀末,針對雅利安文明和吠陀文明的研究已現成果(印度伊斯蘭教文明則沒有得到重視),印度教徒從此可以更自信地面對基督教士,並從文化上進行反擊。但是很長時間以來,這種民族意識只有一小部分印度人才有,他們是印度社會的精英階層,有的接受過高等教育,有的家世顯赫。印度教徒,尤其是以孟加拉印度教徒為主,在精神上成為印度的脊梁,一旦他們認識到知識並不能讓他們自主地決定印度的命運,英國人也並不會因此對他們更加尊重,失望之極,是難以言表的。

即使在這種背景下,印度的國民大會還是最終成立了。起初成立國會的想法,就是由政府的一則提案引出的,接著,歐洲人呼籲提高印度人地位,實現印度人與歐洲人的司法平等。1885年12月,國會第一屆會議在孟買召開,而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一名英國退休政府官員,事實上英國皇室官員也有參與。在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人都在國會中佔據重要職位,國會的決議也要事先得到倫敦的建議或指導。

第一屆國會會議召開的時候,印度代表身著正裝,戴著象徵上流社會的帽子,而英國人雖然也著正裝,但服飾打扮略顯隨意,這種滑稽的場面,恰恰印證了歐洲之於印度多方面的複雜影響。大英帝國只是歐洲一個傑出的範例。同樣,從1815年開始的幾十年內,法蘭西帝國得到了很大的擴張。法蘭西帝國第一個清晰的擴張信號在北非發出,由於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南岸和東岸正式統治的衰落,那裡成為易受帝國主義侵略者攻擊的獵物。

法國在這個地方的利益是自然而然的,一點也不令人吃驚,這可以追溯到18世紀它在黎凡特國家貿易中的大擴張和1798年波拿巴對埃及的遠徵。儘管如此,法國直到1830年才猶猶豫豫地開始佔領阿爾及利亞。緊接著是一系列的戰爭,不僅與當地居民開戰,還與摩洛哥蘇丹開戰,到1870年,法國佔領了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到那時,法國也將注意力轉移到了突尼西亞,後者自1869年政府破產之後接受了英-法-意聯合行政機構的財政控制。此時突尼西亞貝伊仍舊處於奧斯曼蘇丹的宗主權之下,法國和義大利政府則為了爭取本國國民的特權而爭吵不休;之後法國的一次入侵(藉口是騎兵從突尼西亞的邊境進入阿爾及利亞)刺激了這種局面,之後於1881年,貝伊接受法國成為其保護國。

土耳其和義大利強烈抗議,但無效果。這使得歐洲向這兩個奧斯曼附屬國的移民浪潮一時興起,一些城市中的歐洲人口也有了顯著增長。這也使得法國統治的情況更加惡化。像阿茲特克人、美洲印第安人或澳大利亞土著居民那樣被滅絕或是幾近滅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非洲阿爾及利亞人不會遭到這種對待。無論如何,這個社會的抵抗更為頑強,畢竟它是在與基督教王國對抗的伊斯蘭文明的嚴酷環境中形成。儘管如此,阿爾及利亞依然深受其苦,歐洲大陸法的引入打破了其傳統習俗,市場經濟的全力衝擊又讓農民們陷入貧困。法蘭西帝國在地中海地區的行動並不限於馬格里布。

在非洲的地中海沿岸東端,早在19世紀就有了第一次現代化進程嘗試,這個發生於埃及的嘗試由第一個偉大的非歐洲國家的本土改革者(現代化推進者),奧斯曼蘇丹的大臣(帕夏)穆罕默德阿里所發起。阿里是歐洲的仰慕者,想要藉助歐洲方法來宣布自己的獨立。同樣,衰落的帝國給他提供了誘惑和機遇,當他幫助奧斯曼政權反對希臘革命時,阿里試圖要求得到敘利亞作為對他的獎勵。這引起了一場國際危機,因為它危及到了奧斯曼的穩定,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歐洲列強都對此表示滿意。法國站在阿里這邊——但是沒有成功。但是,這使得法國重新審視其在黎凡特和敘利亞的利益,而其最終後果是法國政府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短暫建立。

相關焦點

  •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1604年,處于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在北美建立起了殖民地阿卡迪亞(北美東北部),標誌著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的開始。殖民者以魁北克城為中心,開始向北美大陸滲透。不僅如此,法國人還效仿荷蘭,在亞洲建立法屬東印度公司,管理當地的貿易。
  • 普法戰爭前夜的歐洲:路易·波拿巴與他的「偉大法蘭西」
    1866年,普魯士的人口規模為1900萬,當時法國的人口規模為3500萬,奧地利的人口規模為3300萬,稍多於這兩國人口規模的一半。普魯士的這個人口規模以富於生產力的年輕人口為主體,加之工業和鐵路的大踏步擴張,柏林很自然地成為德意志關稅同盟的領頭羊,這個關稅同盟於1834年誕生,削減並最終取消了德意志邦聯39個成員之間的關稅壁壘,極大地刺激了貿易和消費,令普魯士的領導地位得到鞏固和提升。
  • 法蘭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共和國
    ,於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恢復了帝制。 之後的拿破崙面對反法同盟時作戰失敗,1814年被流放厄爾巴島,1815年拿破崙悄悄回到巴黎,復闢「百日王朝」,好像和張勳很像啊,6月18日在比利時滑鐵盧兵敗英國威靈頓公爵,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反法同盟推舉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為皇帝,波旁王朝復闢。 路易十八在法國大革命前逃往布魯塞爾,相當於是空降到巴黎。
  • 盤點歷史上十個盛極一時的帝國,面積最大的佔了地球四分之一
    8.法蘭西殖民帝國:1289.8萬平方公裡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指法國在17世紀至1960年代控制的殖民帝國,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其乃是當時僅次於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    在十六世紀,隨著航海家維拉薩諾及卡蒂亞開拓了歐洲跨過大西洋直達北美洲的航線後,法國漁民便開始在紐芬蘭一帶航行,就此揭開了法蘭西殖民地擴張序幕,而當法國於1605年7月27日在新斯科舍建立起皇家港開始,法國則就此走上了殖民帝國的道路
  • 法蘭西殖民帝國已經土崩瓦解,法國還有多少海外屬地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法蘭西殖民帝國,很多人也許都不陌生。作為法國的前身,法蘭西殖民帝國曾輝煌一時。昔日的法蘭西殖民帝國曾是僅此於大英帝國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二戰前,法國的殖民地面積高達1234.7萬平方公裡。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此後,馬扎爾人就開始不斷地入侵基督教世界,一度打到了萊茵河。但好景不長,公元9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託一世徹底擊敗了馬扎爾人。幾十年後,由於受到東方其他遊牧民族的入侵壓力,馬扎爾人倒向歐洲,並在羅馬教宗的認可和保護下建立了匈牙利王國。而在此時,神聖羅馬帝國依然延續著建國以來的獨特政治體制:帝國皇帝由幾十個邦國共同選舉產生。
  • 拿破崙三世風雲:意外登臺的皇帝,未竟的帝國之夢!
    19世紀,歐洲風雲變幻,各國政治局勢風起雲湧,而其中又以法蘭西的政治局勢最為風起雲湧。而其中,拿破崙三世一生沉浮,經歷更具傳奇色彩。他出身于波拿巴家族,早年致力於政治投機,終於藉助革命浪潮打敗各路政敵,統治法國近二十年。他致力於重建法蘭西帝國的霸權,頻繁發動對外戰爭,最後卻也因為戰爭輸掉了自己的一切。閱讀本文,您將對這位傳奇皇帝的人生經歷有更多的認識!
  • 法國的崛起之路,是歐美國家淪陷的開始
    1793年—1815年,歷經5次內戰的消耗後,不可一世的拿破崙終於被各國擊敗。但法國人那顆追求幸福的心卻從未停止。在拿破崙之後,法國5次重組政府,81年內換了8個朝代,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拿破崙三世被捕,巴黎淪陷,法國人在仇恨中建立起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他們稱其為「曙光」。看似希望之光,盡頭只有烏雲滾滾。
  • 巴西爾二世統治之後,帝國軟通道已經將法西斯包圍
    到了1489年巴西爾二世掌權的時候西班牙制度已經無法滿足巴西爾二世需求,因為西班牙國王菲利普-聖地牙哥所制定的行政體系到1491年已經和他的利益衝突了。1491年聖地牙哥病死,菲利普-聖地牙哥王子再次掌權,要求巴西爾二世重新實行西班牙制度。顯然,安全不是巴西爾二世最大的需求,西班牙制度很難滿足他,教廷統治將會是未來巴西爾二世最大的需求。
  • 羅建波:大英帝國對外擴張的邏輯與「藝術」
    作者對大英帝國的敘事,充滿了對帝國統治的想像和美化。任何一個帝國,它的成長必然伴隨著對外擴張,擴張必然需要對外幹涉,武力、暴力往往成為必需。但是,就主要列強相比較而言,帝國的擴張、維護以及對外幹涉的形式往往差異甚大,特點也不一樣。大英帝國海外統治面積最大,但暴力色彩並不是最甚,國際聲譽可能也不是最差的。
  • 《卡西尼地圖》:帝國製圖師的輓歌與法蘭西共和國的誕生
    1793年10月5日,法蘭西共和國國民公會頒布了《關於建立法蘭西紀元的法令》。這部法令引入了全新的曆法,用來標記一年前的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共和國正式宣布誕生。以此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是為了掃除剛被推翻的「舊制度」的一切殘跡,從專制統治的方法,到標記曆法時間的方式。
  • 法蘭西的更迭——拿破崙第二帝國
    引言經過1851年12月的國家政變,路易·波拿巴攫取了政權,後來在1852年,他又自封為拿破崙三世皇帝。法國歷史開始了「第二帝國時期」。第二帝國這個名稱是以拿破崙一世的帝國作為第一帝國推算下來的。但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上半期,拿破崙主義制度也得到有錢的和很大一部分小私有農民的支持。馬克思寫道:「歷史傳統,在法國農民中間造成一種迷信,以為一個名叫拿破崙的人將會把一切失去的福利送還他們。」馬克思又補充說,「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革命的農民,而是保守的農民……」。
  • 五敗反法同盟軍,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展現非凡軍事天才
    拿破崙有著豐富的戰略戰術體系和思維拿破崙掌握法蘭西統治權之後,在經過了四年(公元1799年—公元1804年)的執政生涯之後,終於登基稱帝,由此法蘭西第一帝國登上了歷史舞臺。而此時的整個歐洲大陸局勢,卻非常兇險和複雜,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實際上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勝利的直接結果。不過資產階級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卻備受抵制,這使得新生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遭遇到了周邊封建國家的進攻。
  • 馬林斯基「帝國」擴張史
    馬林斯基劇院原本在聖彼得堡運行,但自從捷傑耶夫上任總監後便開始勵精圖治,大力向東向南擴展,先後營造音樂廳、第二舞臺,並將位於海參崴和北奧塞梯的兩座劇院拿下。由此,人們形象地以「帝國」形容馬林斯基劇院東至日本海西至芬蘭灣,橫跨八小時飛機航程的巨大版圖。源起聖彼得堡
  • 美國的領土擴張與「海陸雙元」帝國的形成
    本文正是以此入手,來梳理和分析美國海陸雙元帝國是如何打造的。 首先,我們來梳理美國崛起過程中的關鍵節點: 任何帝國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少不了領土擴張。但是,美國領土擴張的方式明顯不同於之前所有的帝國,即通過以購買為主,武力為輔的方式。
  • 此帝國被稱為清朝的孿生兄弟,它為何能生存600年?至今還在擴張
    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帝國的壽命一般都在200年左右。明朝和清朝加起來也不到600年,東漢西漢加起來也就四百年。拜佔庭帝國雖然號稱存活了1000多年,但幾乎每隔不到100年就更換一個朝代。而日本的天皇家族名義上是萬世一系,中間不但出現過南北朝,天皇還長期沒有實權。
  • 雄霸天下的蒙古帝國,三次西徵,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西方殖民擴張
    蒙古三大徵:蒙古帝國是由當時生活在中國北方的蒙古人建立的一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 它建立的過程也就伴隨著我們所說的三次蒙古西徵。1.第一次西徵:1218 年到1231年,成吉思汗親自率領部下,攻滅了西遼和花刺子模國,把蒙古國的領土擴充到今中亞細亞地區;2.第二次西徵:1235到124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領進攻欽察、斡羅思等國,1243年建立了「金帳汗國」。3.第三次西徵:1253到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弟弟旭烈兀,進攻中亞和伊朗,建立伊爾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