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起源於神經上皮的組織、生殖細胞、腦膜、外周神經等處,種類有多種。這種疾病可以發生在任何的年齡,不過多見於20到50歲。該病與電離輻射、病毒感染、神經系統的致癌物、顱腦外傷、飲食等多種因素有關。
患病者一般都會出現頭痛的症狀,該病導致的頭痛可分為壓迫痛、鈍痛、脹痛等多種,多發生在前額、後枕或者是雙側的顳部。
在患病初期,頭痛呈間歇性發作,不過只要腫瘤沒有根治,這種疼痛症狀就不會被緩解,反而會一直持續並且呈進行性加重態勢。
該病所致的疼痛大多發生在清晨,而且很多患者往往會在熟睡的時候被痛醒,但是在起床之後就會得到緩解。咳嗽、打噴嚏或者是低頭等動作會使得頭痛症狀加重。除頭痛外,患者還會伴有癲癇、情緒波動、偏癱、記憶感覺障礙等症狀,發生在不同部位的腦腫瘤引起的症狀不同。
一旦出現這類頭痛,建議患者及時去進行檢查。那麼該病檢查的方法有哪些呢?
1、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包括CT、MRI、PET-CT等多種,其中CT跟MRI能對絕大部分的顱內腫瘤做出定性的診斷,不過CT可能會出現假陰性的結果,易造成漏診,需特別注意。PET-CT則可以發現腫瘤,並且判斷腫瘤的惡行程度以及判定它是原發、轉移還是復發的。
2、病理活檢
若是對該病定性的診斷有困難,建議通過定向神經導航的技術取出活檢的樣本,進行細胞學方面的檢查診斷。若是確診了,建議患者及時通過藥物、手術等方法來進行治療。
檢查確診為腦腫瘤後,治療的藥物有降低顱內壓、抗癲癇兩類。降低顱內壓是通過適合的脫水藥物來進行,在適當的情況下,還會使用激素來穩定患者的神經功能。
抗癲癇的藥物一般適用於術後發生癲癇的患者,術前就需規範用藥,並且持續到術後3個月。對於術前就有癲癇病史或者是術後出現癲癇的病人,需繼續服用抗癲癇的藥物。在癲癇停止6個月之後,可以考慮停藥。停藥前,需進行腦電圖檢查。(不過這些都需要按醫生指示去做,不能自行決定。)
而手術則是治療該病主要的方法,對於良性的腫瘤來說,進行手術切除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若是能全部切除,則不需要其他的輔助治療。對於惡性腫瘤也應該爭取安全切除,這樣才能降低顱內壓,減少腫瘤帶來的負荷,緩解患者的症狀,為之後的化療創造機會。
綜上所述,當腦部出現部位多變,間歇性,且呈持續加重的頭痛時,需考慮到腦瘤的可能,建議患者及時通過影像學、病理活檢等方法來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