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十一年,走訪日本九百五十家麵包店,老闆張炳賢為了精進麵包技術不斷鑽研,被形容有著「鬼一般的意志力」,對麵包的熱情不言而喻。因有從事麵粉與乳品等相關工作經歷,做麵包做了三十餘年的張炳賢,幾乎摸透了麵包美味的秘密,也因此現在做起麵包像極了藝術家,可以任意揮灑創意。
因為對臺灣土地有愛,張炳賢不僅運用臺灣小麥,也使用宜蘭金棗、大湖草莓、玉井芒果等本土食材,搭配東勢葡萄酒、馬拉桑小米酒、噶瑪蘭威士忌等本土酒品,交互搭配成道道美味。成立才二個月的鬼怍,店內面包幾乎都有用臺灣小麥,大理石吐司、亞麻子蔓越莓等都是熱銷款。
2、Bonjour 朋廚
臺灣人每年要吃掉三十六公斤麵粉,與米食攝取量近乎相同,但百分之九十九的小麥卻要依賴進口,相當耗費能源。Bonjour朋廚參與小麥復育與契約耕作,在秋末春初,農民二期稻作收成的時節,以友善種植方式耕種,種植出來的臺灣小麥,做成麵包後帶著淡淡麥香,新鮮有後韻,每一口都是對臺灣土地的感謝。
「吃麵包也要『對時』!將臺灣出產的小麥、水果融入麵包製作中,把我們喜歡的呈現給顧客,就是我們的品牌精神。」執行副總範升華說,每二個月大概推出二至三款新品,運用臺灣小麥製作的臺式蔥花、肉鬆麵包都是熱賣款;帶有清新柚茶香的伯爵文旦,吃起來柔軟香甜,回味無窮。
3、娜米拉烘焙坊
就像每個人家裡附近巷子裡一定有一間常去的麵包店,娜米拉烘焙坊的人情味與麵包香一樣濃鬱。因支持臺灣農作物,即使臺灣小麥量少價高,老闆劉俊男依然進貨使用。建議一定要試試白吐司,其以臺灣小麥為基底,先經十六小時低溫完全發酵後,麥香濃烈,之後再加入其它麵粉再次發酵,並依正常麵包製作過程完成。
「吐司質地很細緻,口感綿密,且因筋度控制良好,撕起來一絲一絲,不會掉屑。」劉俊男驕傲地說。出身於臺東務農家庭的劉俊男,因想學一技之長而踏上烘焙這條路。「娜米拉」,西藏語為「希望與祝福」,他努力發揮所學,要讓大家吃得滿足與幸福。
4、哈肯鋪手感烘焙
與其說哈肯鋪是間麵包店,不如說是全臺小農的交流平臺更貼切,在這裡除了賣手工麵包,也銷售著檸檬、蜂蜜、藜麥等小農心血結晶,並非追求獲利,而是因為追求食的安全,不透過中盤中介,而是總經理帶隊實地下鄉與小農交流,確保食材來源。
也因此看見了這塊土地上優質的農產品,自然也想為其盡份心力。而臺灣本地小麥、非基改與新鮮三大特質,自然也納入食材庫,將之與臺東洛神與帶殼紅藜結合,更加美味健康。藜麥洛神軟潤中不失Q勁,藜麥小杖嘗得到新鮮穀物香氣,藜麥薯光包進2/3顆馬鈴薯,口感溫順又具豐富膳食纖維,都很值得嘗試。
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