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如何有效地識人,一直是古今市井之中的熱門話題。
那麼,如何有效觀人識人,
只有學習觀人和相人才能通過現象來看到人性的本質。
也只有會相人識人,才可以找到人才。
21世紀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人才,人才是事業的根本,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為什麼三國時期比很多歷來的朝代出了這麼多有名的人才?
主要根本原因是曹操劉備他們識人才!
用對人、育對人、才可以基業長存,
做對人、跟對人、才可以錦繡前程,
選對伴、擇對偶、才可以美滿人生。
說到看相,既神秘,又讓人百思不得解般的神奇。
有些沒有接觸了解的人就喊著封建迷信;
有些深入了解的人就驚嘆老祖宗的智慧居然這麼讓人敬佩;
而又有些科學研究者,接觸相術理論後,即為它方法的科學性所震撼!
說相法的起源,先讓你們了解下,為什么女人的第六感比男人的還要精準?
在遠古時候,都是男人去打獵,而女人是很難找到食物,所以她們必須擇偶的時候,會優先考慮身體強壯,高大威猛的男人。更是因為,在女人懷孕的時候,如果自己的男人沒有用,找不到食物,那么女人將要面臨的,只有死亡!
在死亡的面前,所以能存活下來的女人,都是看人看的非常精準,如果不準,就是等於死亡。
直到現在,生活條件慢慢好起來了,女人也不像以前那麼容易面臨嚴峻的死亡問題。但是,存活下來的女人都有看準人的基因在骨子裡。從而形成了第六感!
說這一段起源,是為了相法的起源裡面,有這麼一個說法:
在很早的時候,相法的起源是由一群女性總結而來,經過好多代人的努力,然後傳到了鬼谷子的手裡。之後就傳開了。而女性對相法的總結,就是依靠女人自身的第六感來判斷人的相貌、五官儀態、氣色、精氣神、行為舉止以及對事物的反應等來判定對方的身世、閱歷、學問、品德、性格、偏好、專長,甚至人生各階段的運勢吉兇和前途禍福。
當然相法還有一種說法:
蘊釀於三皇時期,神農嘗百草,遂人氏鑑別火性,伏羲氏鑑定萬物之性能,於是人類出現了鑑別的能力。
到後五帝時期,炎帝鑑別兵器,黃帝鑑別醫藥,堯帝鑑別人性治天下,舜帝鑑別山川自然,禹帝鑑別地理河流,這是後五帝的鑑別能力。在黃帝時期,出現一個賢人伯歧,通過鑑別自然天地性能至人,發展完善了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期出現另一個賢人風后氏,通過觀察人體的長相骨骼,鑑定人性的學問,故有《風鑑》學,相人之法。
《風鑑》學奠定了醫學的基礎,夏商時期,相法發展完善,至兩周時相法達到極限,秦氏焚書坑儒毀壞,漢時只有操相法的高手,卻無傳本,六朝時達摩入中原,五代時達摩老祖復入中原留相法五篇,繼之《麻衣神相》、《月波洞中記》、《鐵關刀》、《柳莊神相》、《神相全編》、《金效剪》、《水鏡神相》、《大清神鑑》、《冰鑑》、《平原相法》、《公篤相法》等傳本。但觀其各傳本系相互傳抄,錯誤之處也沒有很好的較證。
不管是哪一個說法,相法歸根到底,起源於民間,先在民間廣泛傳播,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通過對人身骨骼形貌的觀察,發現了形貌特徵與健康性格思想等相關聯的某些端倪或者線索,知其然地掌握了某些能反映人性本質的表象,在對大量表現的歸納總結中,經過長時間的抽象和積累,不斷總結加以闡述,就形成相學。
因此相學源於生活,是生活的積累。
如果不好理解,那就俗點說,
相法就是一群很有智慧的前人,用他們的智慧來總結,出於人的外貌,骨頭,聲音,舉止形態等而反映出這個人有怎樣的性格,心性,乃至疾病和富貴貧賤等。
如果非要舉個例子,就是一個高而挺鼻子的人:
這類人性格方面比較自我,自我是因為有本事,有本事是因為學東西很快,學東西很快就是因為他的智商比較高。而自我的時候就容易得罪人,往往太有自己的原則和個性,不理會別人的感受,所以容易出現吵架,不服人,更不服管。但因為有能力,也有個性,所以容易闖蕩人生,有很大部分人會闖蕩出成就,是因為他們不服輸,乃至於用各種方法,或者手段。
所以?所以有智慧的古人,看到這樣的人有這樣的鼻形,和有這樣鼻形的人與這種命運人生的人相匹配,就總結出了因果相。
所有的相法判斷,都是總結人,是相互表裡。
這個過程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積累,和很高智慧的觀察總結才可以形成完善的學科。
有人說,現在都那麼多整形整容的人了,相法已經沒有必要了。
很多人卻不知道,整容整形,其實也可以改變命運,你有這樣的外貌,卻慢慢變成了這樣的性格,當然不會全部改變,但會改變六七成左右。
例如一些自卑的人,隆鼻子,弄了桃花眼,然後成了明星,或者網紅,有了事業,賺了錢還有了自信。你說整容不會改變命運麼?改變了,你說整容了性格不會變麼?變成了那個相的命運特徵。但是,除了這些,還有整容帶來的疾病和後遺症,這些都是高風險。而整容成功率卻很低,所以我們不建議去整容,除非是真的絕望到失去生活的動力。
相法只是讓你了解一個因果表象,和識人用人。
它只是讓你知道了解一個人,而要改變命運,還是要改變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高尚的品德,鍛造高強的意志,隨著自己的努力付出,命運也一定會有所改變。
PS: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或者聯繫私信作者來了解更多的詳情和解答不一樣的見識,也可以互相學習,共同促進文化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