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蟋蟀在唱歌

2021-02-12 新發現雜誌

如今,越來越多的田園成了城市、越來越多的農藥進入土地與河流,雖然我們還是時不時能聽到蟋蟀等秋蟲的歌聲,但如今的秋夜,車聲竟多於蟲鳴了。來重新認識一下這些熟悉的陌生「人」吧?圍繞它們,還有不少有趣的研究呢。


蟋蟀古稱「促織」,在中國,它們一直是蟲蟲界的明星,而且是「兩棲明星」!它們很神奇地在樂壇和格鬥界跨界發展,被捧為「天下第一蟲」。這些傢伙的生活習性頗有點像今天玩黑暗搖滾的人類——私生活混亂、一言不合就老拳相向、唱起歌來就High得不得了。好了,搞笑結束,它們的身份證上其實是這麼寫的:

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蟋蟀」主要指昆蟲分類學中的蟋蟀總科(Grylloidea),包括蟻蟋科、蛉蟋科、蟋蟀科、癩蟋科、蛛蟋科、樹蟋科、 蟋科等種類。

蟋蟀總科在我國有200多個種類,包括鬥蟋、油葫蘆、黃蛉、墨蛉、金鐘、馬蛉、寶塔蛉等眾多鳴蟲都可以稱為蟋蟀。狹義的蟋蟀就是平時我們所稱的「蛐蛐」,是屬於蟋蟀總科蟋蟀科斗蟋屬迷卡鬥蟋。

蟋蟀一生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卵在泥土裡、樹皮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孵化成若蟲,經過十次左右蛻皮,才發育為成蟲。它們在夏季「彈琴」說愛,在初秋繁衍後代。

剛孵化的蟋蟀

蟋蟀們的身形大家都很熟悉,不過你未必知道它們身體的細節:在它們第一對足小腿上,內外兩側各有一個薄膜狀的聽器,這是用來感覺同伴的聲音的「耳朵」;雄性蟋蟀的前翅上有一個叫「鏡膜」的區域,薄而透明,可以把音挫和刮器摩擦發出的聲音放大;雌性蟋蟀俗稱「三枚子」,因為它們的腹端比雄性多一根細長的產卵瓣,用於將卵產入泥土之中。

民間將蟋蟀分為很多種,號稱有108將之多,什麼麻頭、蟹殼青、紅沙、梅花翅、紫金、烏頭等,經研究證明它們都是一個生物種類:迷卡鬥蟋,被冠以各種名頭,只是因為個體的局部特徵不同而已。

其實,做個話癆,對動物、尤其是蟋蟀這樣小個子的昆蟲來說,真的不是件安全的事兒。雖然蟋蟀們有著鋒利的大顎,但在更狠的食肉昆蟲、超級別的天敵鳥類以及人類面前,它們還是無力得很。最安全的策略莫過於安安靜靜地躲在沒人注意的角落,過它們的小日子。

不過,對任何動物來說,都有一個階段它們會把生命安危置之度外——求偶繁殖期。

在花鳥市場出售的蟋蟀一般都來自野外。山東寧津地區的蟋蟀非常有名,每到這個季節,為了獲得善鬥的蟋蟀,一些村子往往全村出動抓捕蟋蟀,對野生蟋蟀的繁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同種動物個體間的聲音傳遞,常與呼喚同伴、求偶、危險警戒及宣示領域行為等有關;而對不同種生物發出聲音,則與防禦、威嚇與捕食有關。

這些行為中的大多數都由雄性「主打」發起。雄性蟋蟀鳴唱有2種,一種為佔區鳴叫——宣示領地和吸引雌性,這種鳴叫聲音較大且持續時間較長,雄性單獨存在時,只會發出這種聲音;另一種為求偶鳴唱,聲音較低且持續時間短,常伴之以清理觸角或觸角急速擺動的動作。

雌性蟋蟀

科學家曾利用計算機技術對迷卡鬥蟋的鳴聲特徵及其生物學意義進行了研究。利用計算機音頻記錄分析,除了能對人們可用耳辨別的2種鳴聲進行記錄外,還可以對鳴聲進行更細緻的分析和比較。

結果表明,迷卡鬥蟋在不同性別比條件下,鳴聲的聲學特徵不同:雄性獨處時會發出召喚聲;2隻以上的雄性在一起時會發出警戒聲、挑戰聲或勝利聲;1雄1雌在一起時會發出歡迎、求愛聲;如果雌性不理會雄性的求愛,雄性甚至會發出一種催促聲。

迷卡鬥蟋對愛情沒有什麼太多原則,一雄一雌相伴一生基本不可能——雖然它們所謂的「一生」也就只有短暫的一個季節。

在實驗室內,研究人員曾觀察到1隻雄性在7天內分別與5隻雌性交配,另1隻雄性在3天內與3隻不同的雌性交配,在室外捕捉時,也曾發現1雄2雌在一起。好吧,要求用「原配的蟋蟀」做藥引,這可真是強人所難,簡直是在為醫藥無效而預先準備藉口啊。

鳴叫歌唱能吸引潛在的伴侶,也同時可能招致對手和天敵,增加被捕食和競爭配偶的可能性,而且摩擦雙翅發聲真的是很耗費能量的事!當找到雌性之後,雄蟋蟀的鳴叫持續時間就明顯縮短了——有了伴侶還費什麼勁兒呢!

尾須上有感覺毛

生活1.6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蟋蟀鳴聲是怎樣的呢?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研究我國東北地區出土的侏羅紀時期蟋蟀化石後,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這些昆蟲化石可以追溯到侏羅紀中期,保存情況非常完好,在光學顯微鏡下,甚至能清晰地看到翅膀上的細節,這在昆蟲化石裡是非常珍貴和罕見的。它被科學家鑑定為一個新種:Archaboilus musicus。

現代的蟋蟀通過翅膀音挫和刮器相互摩擦來發聲,音頻取決於每秒擊齒次數。研究人員對這些蟋蟀化石的發聲器官進行了解剖學重建分析,並將其與59種現生蟋蟀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史前蟋蟀可以唱出悅耳、純正、單頻率的聲音。他們甚至利用Archaboilus化石翅膀形態的資料,重現了這類史前昆蟲所發出的聲音。

根據生物力學原理,科研人員推測了Archaboilus翅膀所發生的鳴聲音頻是在6.4kHz左右,每次翅膀拍打持續時間約16毫秒——這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音樂曲譜記錄了。

撰文 攝影/殷海生

殷海生:1990年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昆蟲分類學研究,編寫出版《中國蟋蟀總科和螻蛄總科的分類概要》。現任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館長。上海市昆蟲學會、動物學會、植保學會理事,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理事。



歡迎關注公眾號:新發現sciencevie

相關焦點

  • 我家的蟋蟀在唱歌
    就在酷熱的夏季,蟋蟀不知從哪個角落鑽了出來,開始較勁似的歌唱了。我是聽著蟋蟀的歌唱一天天長大的,對蟋蟀的歌聲再熟悉不過了。一旦聽到它的鳴唱,我就有了家的感覺和溫馨。吱吱……吱吱……小時候,無論是院子裡開滿薯花的馬鈴薯地壟溝,還是老娘精心侍弄的花池旁,也不管夜晚的犄角旮旯裡,蟋蟀都會不請自來,賣弄似的歌唱。
  • 【館長說蟲】聽,蟋蟀在唱歌
    好了,搞笑結束,它們的身份證上其實是這麼寫的: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蟋蟀」主要指昆蟲分類學中的蟋蟀總科(Grylloidea),包括蟻蟋科、蛉蟋科、蟋蟀科、癩蟋科、蛛蟋科、樹蟋科、 蟋科等種類。蟋蟀總科在我國有200多個種類,包括鬥蟋、油葫蘆、黃蛉、墨蛉、金鐘、馬蛉、寶塔蛉等眾多鳴蟲都可以稱為蟋蟀。
  • 「蟋蟀相公」指誰,鬥蟋蟀被寫進了聊齋
    這種方式,難道不是和蟋蟀振動雙翅的樣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嗎?只可惜,人類發出來的聲音,那只是一些簡單的節拍而已,遠遠沒有蟋蟀那麼好聽。可能就是因為它們並非用喉嗓來發出聲音的緣故吧,所以,它們想怎麼唱歌,就怎麼唱歌,想發多高的音,就發多高的音。
  • 小蟋蟀的電視直播音樂會
    小老鼠聽了這個消息也很高興,說:「小蟋蟀你可真厲害啊!這樣一來就能有更多朋友聽到你的音樂啦!這想想都興奮!」 他們決定明天就去唱片公司。 第二天天剛亮,小老鼠和小蟋蟀就踏上了去唱片公司的路。
  • 蟋蟀「識」秋——嘟爺的漢字小故事
    話說這隻蟋蟀不知打哪兒來,也不知藏在廚房的哪個角落。一到晚上它就開始肆無忌憚地唱起歌來,還能唱個大半夜,這已經連續有三天了。這天晚上嘟爺正在他的澡盆裡泡著澡呢!這哥們又亮開嗓子大唱特唱。嘟爺愜意躺在澡盆裡對著我說:「媽媽,你聽,蟋蟀在唱歌給我聽呢!」嘟娘:「嗯嗯,你這泡澡待遇真好,還專門有蟋蟀在旁邊唱歌伺候!」
  • 小蟋蟀和小螞蟻
    小螞蟻小蟋蟀還有大大小小的小蟲子們都爬出來了。後來到了夏天,小螞蟻和小蟋蟀都長大了,小螞蟻每天都辛勤的工作,築巢,整理房間……小蟋蟀這裡蹦蹦那裡蹦蹦,每天唱歌玩耍。有一天小蟋蟀看到小螞蟻又在勞動,跟小螞蟻說,小螞蟻小螞蟻,我們一起來玩吧!小螞蟻說,我要整理房間呀,不然秋天就沒有地方儲存糧食了。小蟋蟀說,嗨,秋天還早著吶!就又跑去玩了。
  • 還是那一隻蟋蟀
    此起彼伏的蟋蟀叫聲吸引了他。於是我們由「盜墓」改為捉蟋蟀了。就著手機電筒的光,我們翻看草叢,尋找那一隻只叫聲就在耳邊但細細找去卻不見蹤影的蟋蟀。後來,我們終於抓到了一隻。裝在一隻塑膠袋裡回了家,小夥子放在床邊,滿足地睡著了。第二天,他急急忙忙地告訴我,昨晚抓的那隻蟋蟀不見了。我說它肯定是逃跑了。
  • 那隻叫柴斯特的小蟋蟀
    6、第六章:馮賽——神奇的中華元素   ①馮賽:穿著、用具、語言、神態變化   ②故事:第一隻蟋蟀「西帥」——只講真話,遵循本心,柴斯特的領悟。   ③鈴鐺:蟋蟀跳起來,撞到了小鈴鐺上,發出了細微的叮噹聲。「這聽起來就像當年遠在揚子江邊,從寺廟裡隱約傳來的鐘聲!」馮賽說道。
  • 李耀東 || 蟋蟀,蛐蛐兒,嘞姑子
    因為電視劇從來沒有把蛐蛐兒的真面目示我,我也就一直保留著對那幫子大爺的敬慕之情,但我聽其音色,似乎與嘞姑子的叫聲相似,莫不是這些大爺們另有良種?嘞姑子絕然不會金貴到那種地步吧?能在就死之前順利地返回家鄉,不管是衣錦榮歸還是貧病而返,這隻蟋蟀都令我心生了幾分的欽佩。然而我卻無法確知,蟋蟀,到底又是哪一路上的神仙?終於有一天,忍不住打開了手機的百度,輸入「蟋蟀」二字,屏幕上就赫然地出現了嘞姑子的圖片:「蟋蟀,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夜不成寐,隨手抽出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翻至《蟋蟀》一章讀起來,依稀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學過其中一節。忽聽「唧唧、唧唧」幾聲清脆的鳴叫,應該是蟋蟀這小精靈在我窗外快樂的彈琴、歌唱。整個漫長的夏天,你是找不到蟋蟀的身影的,它不知到哪兒流浪了,似乎銷聲匿跡很久很久,等到回歸故鄉時暑氣已消,秋風漸緊,夜涼如水。它惡作劇似的躲在夜的一角,扯開他那帕瓦羅蒂般美妙的嗓子,抑揚頓挫引吭高歌。所以《詩經》裡云:「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車其休。」又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誰知成名9歲的兒子出於好奇,趁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偷偷去看蟋蟀,結果蟋蟀從罐子裡跳出來,他趕緊去捉,結果不小心把蟋蟀給拍死了。 兒子死後擔心父親受罰,魂魄竟然走進了被拍死的蟋蟀身上,蟋蟀奇蹟般的死而復生,並且驍勇善戰。成名把他進貢給官府後,這隻蟋蟀被宣德皇帝封為「紅袍大將軍」,成名一家也從此大富大貴起來。 小說《促織》雖然以喜劇結尾,卻令人心酸,小小的一隻蟋蟀竟然牽動著一家人的喜怒哀樂,更令人費解的是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像個孩子似的喜歡玩蟋蟀,甚至還正式下詔書到民間去徵繳。
  • 揭秘蟋蟀王國裡的瘋狂玩家:全鎮捉蟋蟀,一隻賣幾萬
    清晨6點,蟋蟀交易市場人頭攢動,上千個蟋蟀經紀人沿街並排坐,擺好陣勢支起小桌板,手拿鬥草,嚴陣以待,迎接捉蟋蟀大軍的歸來。熬了一晚上的村民從玉米地裡陸續鑽出,拎籃挎包揣著蟋蟀鐵蓋,浩浩蕩蕩奔赴交易市場。據頭形、牙齒大小、牙的顏色、須長等,一隻蟋蟀售價為幾元到幾百、上千元。傳言當地蟋蟀曾賣出幾萬甚至十幾萬元的「天價」,超過普通家庭全年收入。
  • 蟋蟀: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種昆蟲,是文學作品當中的「常客」——蟋蟀。蟋蟀也叫「促織」。「促織」的意思是說,在古代,女子聽到蟋蟀的叫聲,就知道天氣快要轉涼,應該趕快織布,縫製寒衣了。蟋蟀的壽命大概只有百日,又剛好活在悲秋之際,所以在多愁的文人眼裡,蟋蟀的叫聲多了一份哀婉悽涼。今天我們來欣賞杜甫的《促織》詩,感受一下「詩聖」當年的心境。
  • 「秋」的讀音和最早的寫法都與蟋蟀有關,漲知識了!處暑古詩詞
    秋天的「秋」字在甲骨文當中,像是一個蟋蟀的樣子。《詩經·豳風·七月》當中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意思是說:七月份的時候,蟋蟀在野外,八月的時候在庭院中,九月的時候在家裡,十月的時候,蟋蟀就鑽到我的床下啦!可見,在商朝,人們就發現了蟋蟀這個在初秋唱歌的小動物,在秋天的活動變化。
  • 鮮為人知的「蟋蟀王」——王順維的「蟲經」
    鬥這種蟋蟀,不是在瓦罐裡「設擂臺」,而是在土地上挖一小溝,溝寬比蟋蟀的身寬略大,溝上蒙蓋片瓦,然後把雙方的蟋蟀從溝兩端放進去,打鬥旋即開始,掀開瓦片,一場慘烈的陣地戰打響了。  這種蟋蟀行內人叫「花生大蟋」,其鳴聲渾厚而洪亮,節奏較快,連續不斷,粗聽似蟬鳴,「句句句句」地常可持續半個小時,好比拳擊手,一般蛐蛐是輕量級的,而花生大蟋則是重量級的。
  • 四年級語文上冊《蟋蟀的住宅》預習及課後練習題
    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讀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樣建成的,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4.積累好詞佳句,體會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敘述的方法。
  • 848公斤的玉石「蟋蟀王」你見過嗎?鬥蟋蟀、賞蟋蟀 9月20日寧津...
    齊魯網德州9月16日訊在德州寧津德百雜技蟋蟀歡樂谷的玉博物館,有一隻重848公斤,長近1米8的玉蟋蟀。巧用玉石的天然紅皮,將玉蟋蟀的頭部和一對紅色鋸齒形的大牙雕刻得霸氣十足。利用玉石的天然紋理雕琢出蟋蟀的肌膚紋理及翅膀,與真正蟋蟀的紋理幾乎相同,自然天成。
  • 蟋蟀形相的特點
    很好,你來到蟋蟀文化這兒!    歡迎在蟋蟀的世界裡暢遊。
  • 《時代廣場的蟋蟀》集錦
    班車隆隆的聲音漸遠,已經聽不到了;只剩下上面街道傳來的、隱約可聞的夜歸人稀落的車聲。整個車站空蕩蕩的,但空氣中卻又隱約充滿了一種無聲的喧鬧。瑪利歐依然留心傾聽著,努力要捕捉住這個神秘的聲音……它又響起來了。就像是小提琴的琴弦被弓弦急促划過所迸發出來的聲音,又像是豎琴突然受到挑動響起的琴音。
  • 蟋蟀之都 家門口的古文化
    摘要:蟋蟀俗稱蛐蛐,我的家鄉泗店鎮是蟋蟀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這裡產出的蟋蟀個兒大好鬥,吸引了無數蟋蟀愛好者前來買賣。蟋蟀文化帶動了古鎮周圍經濟的發展,在縣、鎮政府的引導下,蟋蟀產業將更科學有序的持續發展下去。  2013年7月31號,三下鄉隊伍「小視角」正式開始了題為《蟋蟀之都——家門口的古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