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說蟲】聽,蟋蟀在唱歌

2021-02-12 博物館奇遇季

博遇季誠邀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

殷海生館長

為大家帶來專欄【館長說蟲】

讓我們一起走入昆蟲的世界吧

蟋蟀身份證

蟋蟀古稱「促織」,在中國,它們一直是蟲蟲界的明星,而且是「兩棲明星」!它們很神奇地在樂壇和格鬥界跨界發展,被捧為「天下第一蟲」。

這些傢伙的生活習性頗有點像今天玩黑暗搖滾的人類——私生活混亂、一言不合就老拳相向、唱起歌來就High得不得了。好了,搞笑結束,它們的身份證上其實是這麼寫的:

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蟋蟀」主要指昆蟲分類學中的蟋蟀總科(Grylloidea),包括蟻蟋科、蛉蟋科、蟋蟀科、癩蟋科、蛛蟋科、樹蟋科、 蟋科等種類。


蟋蟀總科在我國有200多個種類,包括鬥蟋、油葫蘆、黃蛉、墨蛉、金鐘、馬蛉、寶塔蛉等眾多鳴蟲都可以稱為蟋蟀。狹義的蟋蟀就是平時我們所稱的「蛐蛐」,是屬於蟋蟀總科蟋蟀科斗蟋屬迷卡鬥蟋。

蟋蟀一生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卵在泥土裡、樹皮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孵化成若蟲,經過十次左右蛻皮,才發育為成蟲。它們在夏季「彈琴」說愛,在初秋繁衍後代。

(剛孵化的蟋蟀頭像,有圖有真相)

蟋蟀們的身形大家都很熟悉,不過你未必知道它們身體的細節:在它們第一對足小腿上,內外兩側各有一個薄膜狀的聽器,這是用來感覺同伴的聲音的「耳朵」。

雄性蟋蟀的前翅上有一個叫「鏡膜」的區域,薄而透明,可以把音挫和刮器摩擦發出的聲音放大;雌性蟋蟀俗稱「三枚子」,因為它們的腹端比雄性多一根細長的產卵瓣,用於將卵產入泥土之中。


民間將蟋蟀分為很多種,號稱有108將之多,什麼麻頭、蟹殼青、紅沙、梅花翅、紫金、烏頭等。經研究證明它們都是一個生物種類:迷卡鬥蟋,被冠以各種名頭,只是因為個體的局部特徵不同而已。

不同的旋律

其實,做個話癆,對動物、尤其是蟋蟀這樣小個子的昆蟲來說,真的不是件安全的事兒。雖然蟋蟀們有著鋒利的大顎,但在更狠的食肉昆蟲、超級別的天敵鳥類以及人類面前,它們還是無力得很。

最安全的策略莫過於安安靜靜地躲在沒人注意的角落,過它們的小日子。

不過,對任何動物來說,都有一個階段它們會把生命安危置之度外——求偶繁殖期。

同種動物個體間的聲音傳遞,常與呼喚同伴、求偶、危險警戒及宣示領域行為等有關;而對不同種生物發出聲音,則與防禦、威嚇與捕食有關。

這些行為中的大多數都由雄性「主打」發起。雄性蟋蟀鳴唱有2種,一種為佔區鳴叫——宣示領地和吸引雌性,這種鳴叫聲音較大且持續時間較長,雄性單獨存在時,只會發出這種聲音;

另一種為求偶鳴唱,聲音較低且持續時間短,常伴之以清理觸角或觸角急速擺動的動作。

(雌性蟋蟀)

科學家曾利用計算機技術對迷卡鬥蟋的鳴聲特徵及其生物學意義進行了研究。利用計算機音頻記錄分析,除了能對人們可用耳辨別的2種鳴聲進行記錄外,還可以對鳴聲進行更細緻的分析和比較。

結果表明,迷卡鬥蟋在不同性別比條件下,鳴聲的聲學特徵不同:雄性獨處時會發出召喚聲;2隻以上的雄性在一起時會發出警戒聲、挑戰聲或勝利聲;1雄1雌在一起時會發出歡迎、求愛聲;如果雌性不理會雄性的求愛,雄性甚至會發出一種催促聲。

「搖滾歌手」的愛情生活

迷卡鬥蟋對愛情沒有什麼太多原則,一雄一雌相伴一生基本不可能——雖然它們所謂的「一生」也就只有短暫的一個季節。

在實驗室內,研究人員曾觀察到1隻雄性在7天內分別與5隻雌性交配,另1隻雄性在3天內與3隻不同的雌性交配,在室外捕捉時,也曾發現1雄2雌在一起。好吧,要求用「原配的蟋蟀」做藥引,這可真是強人所難,簡直是在為醫藥無效而預先準備藉口啊。

鳴叫歌唱能吸引潛在的伴侶,也同時可能招致對手和天敵,增加被捕食和競爭配偶的可能性,而且摩擦雙翅發聲真的是很耗費能量的事!當找到雌性之後,雄蟋蟀的鳴叫持續時間就明顯縮短了——有了伴侶還費什麼勁兒呢!

(尾須上有感覺毛)

遠古蟋蟀唱什麼歌?

生活1.6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蟋蟀鳴聲是怎樣的呢?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研究我國東北地區出土的侏羅紀時期蟋蟀化石後,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這些昆蟲化石可以追溯到侏羅紀中期,保存情況非常完好,在光學顯微鏡下,甚至能清晰地看到翅膀上的細節,這在昆蟲化石裡是非常珍貴和罕見的。它被科學家鑑定為一個新種:Archaboilus musicus。

現代的蟋蟀通過翅膀音挫和刮器相互摩擦來發聲,音頻取決於每秒擊齒次數。研究人員對這些蟋蟀化石的發聲器官進行了解剖學重建分析,並將其與59種現生蟋蟀進行了比較。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史前蟋蟀可以唱出悅耳、純正、單頻率的聲音。他們甚至利用Archaboilus化石翅膀形態的資料,重現了這類史前昆蟲所發出的聲音。

根據生物力學原理,科研人員推測了Archaboilus翅膀所發生的鳴聲音頻是在6.4kHz左右,每次翅膀拍打持續時間約16毫秒——這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音樂曲譜記錄了。

|殷海生|

現任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館長

上海市昆蟲學會、動物學會、植保學會理事

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理事

1990年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工作

主要從事昆蟲分類學研究和科學傳播工作

編寫出版《中國蟋蟀總科和螻蛄總科的分類概要》

更多精彩活動盡在我們的活動大本營

趕緊掃碼加入吧~

相關焦點

  • 聽,蟋蟀在唱歌
    蟋蟀古稱「促織」,在中國,它們一直是蟲蟲界的明星,而且是「兩棲明星」!它們很神奇地在樂壇和格鬥界跨界發展,被捧為「天下第一蟲」。這些傢伙的生活習性頗有點像今天玩黑暗搖滾的人類——私生活混亂、一言不合就老拳相向、唱起歌來就High得不得了。好了,搞笑結束,它們的身份證上其實是這麼寫的: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 我家的蟋蟀在唱歌
    夏天鄉下的夜晚詩意盎然,躺在屋裡,透過窗子,涼風習習,各種各樣好聽的蟲鳴魚貫而入。蟋蟀並不怕人,不知從哪裡一下鑽到屋裡來,躲在床底下、水缸空、灶臺邊,肆意地做起了流落鄉村的行吟詩人。我童年的很多夜晚都是在蟋蟀不停的吟唱裡進入恬淡的夢鄉的,有了蟋蟀的「搖籃曲」相伴,我的夢充滿甜蜜和溫馨,睡得特別酣暢淋漓。說蟋蟀在唱歌,其實,蟋蟀和蟈蟈、鳴蟬一樣,是通過翅膀震動在發聲的。
  • 鮮為人知的「蟋蟀王」——王順維的「蟲經」
    王順維興奮地對記者說:「別人今年金蛇狂舞,本人今年金蟲狂舞」。  「玩蟲一秋,玩盆一世。作為收藏愛好者,如果對小時候曾經迷戀過的蟋蟀真有感情,不妨可以投資一些蟋蟀用具」,他說:「但你知道嗎?我們廣西這地方真的很神奇,對於廣西的花生大蛐蛐,很多玩蛐蛐的外省人聽聞很少甚至從未聽聞過。廣西不得了!廣西蛐蛐不得了!真的值得玩蟲一世。」
  • 蟋蟀傳奇小說:舊上海鬥蟲傳奇大結局
    昨天小編小手一抖,發錯了一期,很多蟲友給小編留了言,包括好幾位蟋蟀協會的會長,在此謝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啥也不多說了,今天果斷更新。您的好友正在閱讀蟋蟀傳奇小說:舊上海鬥蟲記 1-2蟋蟀傳奇小說:舊上海鬥蟲記 3-4這或是蟋蟀世界最著名的反敗為勝蛐蛐小說連載:少年蟋蟀王大結局現代捕蟲者說:聽聲音抓蟋蟀技巧5.這是上海開埠以來規格最高的一場蟲局
  • 「蟋蟀相公」指誰,鬥蟋蟀被寫進了聊齋
    這種方式,難道不是和蟋蟀振動雙翅的樣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嗎?只可惜,人類發出來的聲音,那只是一些簡單的節拍而已,遠遠沒有蟋蟀那麼好聽。可能就是因為它們並非用喉嗓來發出聲音的緣故吧,所以,它們想怎麼唱歌,就怎麼唱歌,想發多高的音,就發多高的音。
  • 蟋蟀講堂:好女看屁股,好蟲挑尾鋒!
    您的好友正在閱讀伊份論蟲:蟋蟀大咖談秋白辨別暗門諸家秘譜:蟋蟀挑選之神奇的尾之辨大雨論蟲:言簡意賅的蛐蛐選養精要雙勁論蟲:關於秋蟲白蟲誤區的糾偏於是有些蟲友不理解了,為什麼別的號幾張照片一放就發出了,超級寵物星蟋蟀頻道何必如此認真?
  • #蟋蟀#識蟲普系列之左翅紫
    買蟲,賣蟲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轉眼已是中午時分。正掃街掃得興起,忽聽有人招呼。定睛一瞧,分明是有名的蟲販子老高,十幾年的朋友了。南市小南門二樓是他長包的辦事處。    由於長期照顧他生意,見面便要請吃飯,以盡地主之誼。而我最討厭應酬吃飯。一番寒暄,老高便拿出四條蟲來過目。
  • 揭秘蟋蟀王國裡的瘋狂玩家:全鎮捉蟋蟀,一隻賣幾萬
    鬥蟋蟀,它們在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天下網商記者  姜雪芬 | 文   章於亮 | 攝山東寧陽泗店鎮,中華蟋蟀文化發祥地。當地盛產的蟋蟀個大、性烈、搏鬥兇狠,被譽為「天下鬥蟋第一蟲」,歷代為皇家貢品。
  • 說蟋蟀觸鬚有幾種,如何區分優劣?
    蟋蟀前額所生的一對觸角,俗稱須或戰須,由於蟋蟀的複眼和單眼都已經退化,所以須代替了眼睛和鼻子的功能,用來感知近距離的動靜和氣味。觸鬚與蟲質有一定的相關性,觸鬚優良,則蟲必出色。優良的觸鬚應該是粗而長、黑而亮,靈活自如,掃撩不停。須的粗長靈活格外可貴,他不僅反映了蟲的精神面貌,而且可以窺知蟲的內在體質。一頭體質優異、精神抖擻的蟲,無論在放雌、提雌和揭蓋、落柵相蟲時,它的第一反應便是雙須掃撩,不停探索周圍動靜,若遇敵情(包括用草引逗)其雙須便會使勁抽打,疾似點鼓。此等神相,非大將不能具備。
  • 「秋」的讀音和最早的寫法都與蟋蟀有關,漲知識了!處暑古詩詞
    秋天的「秋」字在甲骨文當中,像是一個蟋蟀的樣子。《詩經·豳風·七月》當中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意思是說:七月份的時候,蟋蟀在野外,八月的時候在庭院中,九月的時候在家裡,十月的時候,蟋蟀就鑽到我的床下啦!可見,在商朝,人們就發現了蟋蟀這個在初秋唱歌的小動物,在秋天的活動變化。
  • 蟋蟀形相的特點
    筒形鬥蟋的特點:蟋蟀的體形主要是由圓形與方形兩個基本形狀構成。筒形鬥蟋是圓形中的一個主要品種。筒形鬥蟋身體結構以渾圓粗壯為主要特徵,其腰背渾圓,肚襠圓長,也有人稱之為棍子蟲。此形體的蟲,能盤能夾,落夾迅速,搶口也較快,如遇強敵久攻不下還能以盤夾抵擋。筒形鬥蟋在比鬥中重量佔了優勢,因此比鬥勝率較高,在吊打中也常見。
  • 蟋蟀有毒——系列紀實文學【三】
    很快就找到了蟲主——大眼劉鵬。劉鵬告訴我們這條蟲是他在九裡山一個牛毛氈下面抓的。聽說火老從山東收蟲回來路過徐州,劉鵬就把這條地道的徐州蟲送給了火老。劉鵬是在火車站站臺上送給火老的,火老沒下車,所以也沒說上幾句話火車就開了。這條蟲在上海打瘋啦,跑了二十多路立盆。當時轟動上海灘。劉鵬私下告訴我,這條蟲是早期鬥敗過的,而且不止敗過一次。見生相好就沒捨得扔。
  • 蟋蟀之都 家門口的古文化
    蟋蟀社區,每日更新蟋蟀打鬥視頻、蟋蟀趣聞、蟋蟀捕選養蟲秘笈,歡迎關注!
  • 小蟋蟀的電視直播音樂會
    小老鼠聽了這個消息也很高興,說:「小蟋蟀你可真厲害啊!這樣一來就能有更多朋友聽到你的音樂啦!這想想都興奮!」 他們決定明天就去唱片公司。 第二天天剛亮,小老鼠和小蟋蟀就踏上了去唱片公司的路。
  • 宣德皇帝與「蟋蟀罐」悲歡往事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在中國歷史上養蟋蟀和鬥蟋蟀是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到明代早中期,養蟲、鬥蟲之風非常盛行。宣德皇帝就對養蟲和鬥蟲就十分喜好。
  • 蟋蟀「識」秋——嘟爺的漢字小故事
    話說這隻蟋蟀不知打哪兒來,也不知藏在廚房的哪個角落。一到晚上它就開始肆無忌憚地唱起歌來,還能唱個大半夜,這已經連續有三天了。這天晚上嘟爺正在他的澡盆裡泡著澡呢!這哥們又亮開嗓子大唱特唱。嘟爺愜意躺在澡盆裡對著我說:「媽媽,你聽,蟋蟀在唱歌給我聽呢!」嘟娘:「嗯嗯,你這泡澡待遇真好,還專門有蟋蟀在旁邊唱歌伺候!」
  • 六十年代上海最厲害的蟲王
    ,去挑選蟋蟀,在一個上海小販的蟋蟀攤上,謝先生看中了一條中等大小的紅牙青長得很是規矩四方大頭蜜臘腿、闊厚大牙鐵砂項,便問小夥子這個小蟋蟀哪裡的蟲,多少錢,小夥子看了謝先生一眼,回答說;謝老闆【當時的蟲販子,對有些錢的養蟋人都認識】這可是我剛從浙江紹興朋友那帶回來的好蟋蟀,你謝老闆要的話,就便宜點算個五元吧,謝先生一聽說;什麼蟲這麼貴
  • 立秋話三尾:蟋蟀愛好者最隱秘的話題
    說個小小事例,我想諸位都會碰到過。當一隻雄蟲在進食的時候,吃著吃著,樂了,高興了,突然叫上數聲。為什麼叫呢?飽暖思淫慾。再有,作為一個喜歡聽叫捕蟲的撬子手,他老是感覺大蛐蛐、大翅子在凌晨三到五點間鳴叫。其原因就在於,天亮前,母蛐蛐要進洞。而此時,強健的雄性通過翅膀摩擦的聲波音頻告訴雌性,我就是最好的!而並非每一個找到洞口的雌性,雄蟲都會讓她進洞。他會選擇「美女」,挑他喜愛的才放行。
  • 一代蟲俠譚敬 (三)
    欲知當時的上海灘誰還有資格讓譚敬先生認作是天兵天將,且聽下回故事!    上回說到,鬥場上突然一人拍馬殺出,讓譚敬先生差點落淚。此人便是杜月笙先生門下大弟子,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萬墨林。杜月笙先生一生門徒三千,其中頂級人物就要數這個萬墨林,膽大心細,文武雙全。抗戰八年,杜月笙先生先坐鎮香港後深入重慶,一直指揮青幫三千子弟兵參加抗戰工作,暗殺掉十多個大漢奸,日本人大發雷霆,限期破案!
  • 細節決定成敗:蟲季前淺論蟋蟀型色神
    我老師長提醒我:每年養好蛐蛐後看一遍王世襄的蟋蟀譜集成,來年養蛐蛐前再看一遍,結合自己一年養下來的感覺,每次看得到的啟發都是不同!我照師傅說的做,確實理解了很多東西!很多網友讓我談談,我真是沒什麼水平,隨便瞎說說吧,希望大家不要拍磚!!一論色:古人把色放在首位,可以看出色的重要性!蟲色比蟲型和神態更容易分辯,蟲色的純淨決定了蟲種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