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皇帝與「蟋蟀罐」悲歡往事

2020-12-27 騰訊網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在中國歷史上養蟋蟀和鬥蟋蟀是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到明代早中期,養蟲、鬥蟲之風非常盛行。宣德皇帝就對養蟲和鬥蟲就十分喜好。

從文獻記載看,宣德皇帝在位九年零七個月,卻是明代最為輝煌的一頁,宣德帝不僅在軍政方面有卓越才幹,而且還有許多雅好,比如留神詞翰、精於繪事好促織之戲等等,特別是對養蟋蟀和鬥蟋蟀更是著迷,當時為了養蟋蟀和鬥蟋蟀的需要,他下令燒造了很多瓷器蟋蟀罐。

但在清宮舊藏宣德官窯瓷器1174件中,大多數是從宣德朝傳存下來的,卻罕見蟋蟀罐。臺北故宮博物院,是現今最有權威的收藏,竟然沒有一件蟋蟀罐,而北京故宮也僅有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仿汝釉蟋蟀罐,這是何故?

宣德帝少年得志軍政之餘愛蟲憐花,指使太監到全國各地甚至遠至朝鮮搜羅鳥獸花木與諸珍異之好密令蘇州知府況鍾進貢蟋蟀千隻用世襲的官職賞賜蟋蟀進貢者1455年元月,宣德帝病死,其皇位由他年僅8歲的兒子—正統帝朱祁鎮繼承。為防止朱祁鎮玩物喪志,荒廢學業,太皇太后張氏發布了命令:將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務悉皆罷去,革中官不差」。據有關文獻記載,宣德帝死的當年,按照太皇太后的這道命令不僅砸掉了宮中所有的蟋蟀罐,而且景德鎮御窯廠燒制好尚未進貢的蟋蟀罐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統、正德時期仍停止燒造。

時至今日,宣德官窯蟋蟀罐已極為珍罕究其原因,即:宣德官窯生產的蟋蟀罐年款書寫鄭重,繪畫精美,紋飾特別新穎而又豐富,是宣德官窯瓷器中質量最好的器物其珍稀亦是自然之理。

但在1993年春景德鎮市政府在中華路平地蓋房景德鎮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窯廠東門遺址附近開探溝時,發現了一窩狀堆積的青花瓷片,經復原全為蟋蟀罐,其圈足與蓋的內底都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單行青花楷書款,據劉新園教授考證為明代著名書法家沈度所寫或宣德帝御筆,特別是龍紋罐上繪有五爪龍,按元、明兩朝的制度規定,凡飾有五爪龍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故可以肯定:龍紋蟋蟀罐必為宣德帝的御用之物。

其他繪有鳳凰、天馬、海獸、珍禽、小鳥、牡丹瓜果等紋飾的蟋蟀罐,繪畫精美,工藝精良,應為皇宮專用之物。這批珍貴文物的出土為宣德帝養蟲和鬥蟲的雅好提供了最有力的實物依據從此解開清宮藏瓷中為何不見宣德蟋蟀罐之謎。

(圖文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相關焦點

  •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大明宣德年間,一隻小小的蟋蟀可以讓朝廷上下百官不安,民不聊生,為此竟然還鬧出了人命。而關於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的這段歷史在正史中鮮有記載,但是1996年明代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的一批青花蟋蟀罐的瓷片,從側面印證了這段歷史。小小一隻精美的蟋蟀罐背後,更多的是當時百姓的辛酸與淚水。
  • 宣德皇帝:鬥蟲一生,玩罐一世
    蟋蟀皇帝明宣宗宋理宗,明憲宗,明宣宗和清代的嘉慶帝其中當屬宣德皇帝最痴迷此道。宣德皇帝朱瞻基於明洪熙元年即位,宣宗文治武功,延續了明王朝的興盛宣德一朝為有明一代最為輝煌的時期,其官窯瓷器的燒制也代表了明代官窯燒制的極盛。直到今天宣德官窯還代表明清官窯燒制的高品位。宣宗才幹卓越,且有許多雅好,如「尤工繪事」,「留神詞翰」,其中尤為人道的是好促織之戲。因此,也被史家稱為「促織天子」、「蟋蟀皇帝」。
  • 《大明風華之朱亞文》-蟋蟀皇帝
    為何被黑成蟋蟀皇帝(篇尾有解析)「朱瞻基還沒動幾下,就累得氣喘籲籲。「蟋蟀皇帝一生短暫,但是一生事跡猶如璀璨奪目的星星,在歷史長空中划過濃墨重彩的一筆」。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中也提到:「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宣德即朱瞻基的年號。一個普通人,愛好蛐蛐之類,無可厚非。一個皇帝,也有此愛好,似乎就有遊手好閒之嫌疑,至少不是有德之君。因此自明朝以來,坊間大多持批評態度,甚至有「太平天子,促織皇帝」的說法。
  • 大英博物館,33號廳,讓人心馳神往的宣德龍紋大罐...
    馬先生對大英博物館嚮往已久, 這裡有幾件珍寶,是一定要細看的,譬如宣德景泰藍大蓋罐。尤為重要的是口沿處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監造」兩處內外重複款識,罐內又重複鐫刻一遍,表明了此罐為宣德皇帝獨享,可見當年皇帝也是酷愛此物。明代以前的景泰藍少有體積能與此罐抗衡的。由於銅在明代仍是錢幣的用材,用如此之多的銅製作景泰藍顯然價格不菲。在大英博物館,這隻大罐陳設位置非常低,問其原因,專家告知此罐太重,放在高處恐不安全。
  • 《大明風華》裡的朱瞻基:蟋蟀遍地走,畫作不離手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這一句話出自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表面上是在說宮中尚此戲,而實際上卻是在說宣德年間的皇帝的個人特別的嗜好。「促織」在中國古代之中,一般用來指蟋蟀,在民間也被稱為蛐蛐。
  • 鮮為人知的「蟋蟀王」——王順維的「蟲經」
    1999年以來,山東、北京等地先後成功舉辦了全國性的鬥蟋蟀大賽,非常成功地推動了當地旅遊業及其他產業的發展。特別在山東,蟋蟀產業不止是紅火,簡直是火爆。我們廣西蟋蟀成熟季節比我國諸多省份來得早,時間長,每年的5月份到11月份,都是蟋蟀發燒友上山捉蟋蟀的季節。據不完全統計,南寧市蟋蟀愛好者有幾萬人,整個廣西有幾十萬人,東協國家的蟋蟀愛好者也多不勝數。
  • 古董承載的歷史,宣德皇帝想要個玩具,卻無意中燒制出國寶
    洗過的碗裡底部竟然出現了六個字:「大明宣德年制」。這六個字是青花年款,筆畫是纖細規整,不像是仿製品的。如果這件器物真是明朝宣德年間的瓷器,那至少得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而且,普通瓷器落款都在外頭底部,可這個瓷器卻出現在碗的內芯,很是少見。看到這個情形,北京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員馬上意識到,這件瓷器恐怕不是一般的物件,趕緊上報吧,咱們店裡面算是撿了漏了。
  • 日月江山永在,大明江山永固:「蟋蟀皇帝」朱瞻基的精彩一生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父親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便去世,皇位毫無爭議的傳給了朱瞻基。朱瞻基幼年聰慧,深得朱棣的喜愛,永樂九年被朱棣冊封為皇太孫,並且多次跟隨朱棣出徵。宣德四年,已繼位四年的朱瞻基受夠了,便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掃黃運動,他下令查封了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大批妓院,禁止官員攜妓宿娼,但是民間的妓院生意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此舉也只是對官員們起了一點震懾作用而已。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蟋罐「化身」藝術品  今年九月,劉秀芬和張建強夫妻載著蟋蟀罐從寧津劉營伍鄉驅車趕到第八屆蟋蟀文化博覽會,他們的「劉記丫頭」蟋蟀罐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縣裡舉辦的蟋蟀文化節和博覽會都未曾缺席。  玩蟲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蟈蟈葫蘆,以及過籠、水槽、探筒等蟲具,不僅是玩蟲的必備之物,也是不少蟋蟀愛好者的收藏之物。
  • 明宣宗朱瞻基是怎樣的皇帝?
    在他引領下,明代的宮廷畫院在宣德年間也達到了鼎盛。除了書畫之外,他對於瓷器、銅器的鑄造也十分上心,甚至親自進行設計、督造,打造了一批絕品國寶。不過,因為朱瞻基酷愛鬥蟋蟀,甚至在全國引起進貢蟋蟀的熱潮,被時人稱為「促織皇帝」。後世許多人因此對其進行攻訐和批評,但是瑕不掩瑜,朱瞻基無疑是明代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宜德十年(一四三五年)正月初三日,逝於乾清宮,享年三十七歲。
  • 「促織皇帝」朱瞻基:前半生開創「仁宣盛世」,後半生背負罵名
    此人名叫朱瞻基,前半生鐵馬金戈、建立功勳,繼承父祖皇位、創盛世王朝, 可偏偏,後半生因一個小小愛好,惹來世人非議,乃至身故百年,還得了個罵名"促織皇帝"。所謂促織,即是蟋蟀。 那麼,這位"促織皇帝"的一生到底是怎樣的呢?且看下文,允筆者慢慢道來。
  • 蟋蟀賭:鬥蟋蟀在清宮中有多講究?每年慈禧都會從中發一筆財!
    蟋蟀在京城有個別名叫促織。這早就見於《爾雅》,書中說:「蟋蟀生野中,奸吟丁土石磚瓦之下,鬥貝咐鳴,其生如織,故幽州謂之促織也,」這古之幽州乃包括近世之北京之地。至於它的俗名蛐蛐乃是蟋蟀的轉聲。據宋代入考證,以蟋蟀來作角鬥的遊戲是開始於唐朝的天寶年間。宋之官宦,明之豪族無不以鬥蟋蟀為戲,至使「貴遊至曠厥事,豪右以銷其資,士荒其業」。清代有增無減,上至宮廷權貴,下至裡巷小兒,無不以鬥蟋蟀為娛樂之戲。裡巷中的兒童雖然三五成群的共聚—盆來看蟋蟬的角鬥,然而只是取樂而已。
  • 宣德皇帝朱瞻基,心思細膩,觀察入微,丹青才華橫溢
    明朝十六位皇帝,除了朱常洛被父親剝奪了接受學習的權利,其他的帝王,無論在位長短,無論管理國家的水平怎麼樣,都從小受到過嚴格規範的教育。明朝皇帝書畫作品的水平都很高,最出色的就是宣德皇帝朱瞻基。《戲猿圖》繪於1427年(宣德二年)。這一年,明宣宗朱瞻基二十九歲,盼望兒子多年的朱瞻基,終於得了第一個兒子朱祁鎮,即後來的明正統皇帝。終於得子,珍愛有加,快樂之時,畫筆一揮,就借喻畫了這幅畫作。他把自己當作公猿,把皇后比作母猿,兒子就是小猿了。他畫母猿緊抱小猿蹲踞石上,樹上公猿摘枇杷給母猿與小猿吃。可見朱瞻基善於觀察,熱愛生活,充滿了人性。
  • 一隻宣德高足杯的前世今生
    同樣有著較久遠的歷史,同樣規模不足與大拍行比肩,使禮昂騰博與弗裡曼心心相惜,早在15年前就建立起戰略合作的夥伴關係,以期促進取長補短、彼此提攜。歷時十年,卻笑傲千載!宣德是大明朝的第五代皇朝,歷時只短短的十年。宣德皇帝朱瞻基在26歲時(公元1725年)登基,至36歲(公元1736年)爆卒,雖英年早逝,卻建立了歷史上稱譽的「仁宣之治」,成為史學界公認的一代明主。
  • 仁宣之治:蟋蟀皇帝和第一任紫禁城主人創造的大明盛世
    朱高熾雖然是一個胖子,可他能力相當優秀,其實永樂皇帝的後期,負責處理內政的人就是朱高熾。一直到他去世,國家從幾次大徵戰中安定下來,重新回到正軌,《明史》對於他的評價相當高,上面寫道:「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 晚清最後一個太監,有著怎樣的悲歡往事?
    那麼,總是被掩蓋在帝王將相光芒下的太監,究竟有著怎樣的悲歡往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晚清最後一個太監,去看看那段歲月塵封的往事吧。(小德張)據史料記載,小德張回到天津靜海縣那天,當地早已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只見那小德張的派頭,比縣太爺還要威風。對於這些一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樸實百姓而言,絕對是他們生平見過的最大排場。但小德張的闊綽遠遠不止這些。
  • 宣德皇帝為何廢后?歷史上首位沒有過失的皇后被廢的原因
    身為皇后,胡善祥時常規勸夫君莫過度耽於享樂,玩物喪志,要勤於國家百姓之大事,然而忠言逆耳,註定為皇帝所不喜,尤其是在坐擁天下的朱瞻基身上。宣德皇帝有多喜歡玩賞香爐,看那名滿天下的宣德爐就知道了。被廢原因:無子、不受寵、皇帝的魯莽無子:胡善祥做皇后三年被廢,明面上的原因是無子。這理由是站不住腳的,皇后生過兩個女兒,並非身體有疾不能生,何況按照生物學的理論來說,生女兒完全就是皇帝的緣故。
  • 專訪仇國仕|細說「天民樓」藏瓷 | 明代最好的青花 - 永樂、宣德
    仇(續):「骰盆」可說是行內術語,它們以前可能用來玩骰、鬥蟋蟀、甚至作其他用途,如今已很難考證。這類的青花藍頭,相當深重有力。畫師在這裡用上了堆疊技法,全賴當時所用的「蘇麻離青」鈷藍顏料。盆沿上書典型的宣德款,中國瓷器的皇家落款,就是自此朝起開始標準化。問:永宣瓷器有何分野?仇:永樂、宣德兩朝瓷器的分野相當微妙。這是其中一個例子,如果沒有落款,我大概會認為是永樂晚期出品。你可以看到邊沿上的小花,青花藍頭並不像這時期(宣德)一貫的強烈,發色較為柔和、淡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