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能體現一個城市歷史的地方,就是當地的博物館。無論是那些價值連城的文物,還是看似名不見經傳的古董,背後其實都隱藏著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比如,這件看似普通的「景德鎮窯灑藍釉缽」。
北京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碗。乍一眼,這個碗恐怕看不出它的特別之處。確實,這件寶貝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稍微大號一點的,咱們平時吃飯用的碗,那可以說是平平無奇。
這件國寶最初的擁有者,也覺得它就是一個普通的碗,還不怎麼好用,八十塊錢就給賣了。怎麼回事呢?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天,北京文物商店來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進屋之後二話沒說,直接從布包裡掏出一個瓷碗,說想賣掉換點錢。
當時的工作人員拿起碗來端詳。這是一個藍色的碗,胎體厚重,釉色濃淡均勻。可是碗裡面有不少磨損的痕跡,甚至於還有汙垢。
工作人員就問老太太:「您這碗是幹什麼使的呀?」老太太說:「這個碗最早是家裡面裝鹽的,後來餵雞了。這個碗在我們家已經很多年了,應該是個有點年頭的古物,您看著給就行」。
當時工作人員也拿不定主意,大夥就一塊商量著,給了老太太八十塊錢人民幣,這在七十年代不算少了啊。老太太也沒討價還價,拿著錢高高興興就走了。
老太太走了之後,工作人員趕緊就把這個碗,放在水裡清洗。結果沒想到不洗不要緊,一洗呀,嚇了一大跳。洗過的碗裡底部竟然出現了六個字:「大明宣德年制」。
這六個字是青花年款,筆畫是纖細規整,不像是仿製品的。如果這件器物真是明朝宣德年間的瓷器,那至少得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而且,普通瓷器落款都在外頭底部,可這個瓷器卻出現在碗的內芯,很是少見。
看到這個情形,北京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員馬上意識到,這件瓷器恐怕不是一般的物件,趕緊上報吧,咱們店裡面算是撿了漏了。
當天下午,北京文物商店的門口就停滿了汽車,門庭若市。中國著名的瓷器專家耿寶昌、富大有等人齊聚一堂,就為了這個八十塊錢收過來的藍色瓷碗。
經過一番認真的查看,專家們一致認定,這件瓷器不論是從器型、材質,還是工藝上看,都是一件中國明朝宣德年間,燒制於景德鎮的瓷器,而且它的工藝非常特別,叫做「灑藍釉」。
根據這件瓷器的器型特點,專家們把它命名為「景德鎮窯灑藍釉缽」。缽也是一種盛器,比碗要大一點,比盆又小一點。隨即,這件景德鎮窯灑藍釉缽,就被定為了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
從八十塊錢的普通瓷器,到國寶級文物,要不是那位老太的一時興起,拿出來賣。恐怕至今還在雞窩裡裝雞食呢。而且據說那位老太太拿了八十塊錢之後,再也沒出現過了,估計她自己還覺得佔了便宜。
北京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員事後也多方打聽,希望能夠找到這位老太太,給予一些經濟補償,心裡過意不去嘛,可是一直沒能找著咱們。
話說回來,這件景德鎮窯灑藍釉缽,看似平平無奇,那麼它究竟珍貴在哪兒呢?這一點還得從創燒它的明宣德皇帝說起。
宣德皇帝朱瞻基,是中國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間,對內重視農業生產,鼓勵墾荒,以至於的民間非常富足;對外實行安撫政策,社會繁榮穩定。
歷史上著名的「仁宣之治」,說的就是他和他父皇明仁宗朱高熾的時代,可見是一位不錯的皇帝。不過這個皇帝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貪玩,什麼鬥蟋蟀、鬥雞樣樣都來。
據說有一陣子,他還迷上了擲骰子的遊戲。為了玩得盡興,宣德帝就下旨,要求景德鎮御窯廠,燒制一種專門用來玩骰子的瓷器,而且還要求這個瓷器的釉色必須得獨特,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接到聖旨的景德鎮御窯廠不敢怠慢,趕緊找來了當時景德鎮最優質的瓷土,和最優秀的工匠,苦心研製,最終就燒制出了這個灑藍釉瓷器。
這個瓷器造型端莊,器物外部施灑藍釉,濃重處釉色較厚,薄處則露出白地,讓釉面仿佛蒙上了一層雪花,色彩是鮮豔卻透著典雅。
據說,當年宣德帝對這件灑藍釉瓷器特別滿意,還大大的獎賞了相關燒制人員。鬧半天,這個景德鎮窯灑藍釉缽,最珍貴的地方就是被那位老太太誤認為是有缺陷的地方。
當然了,費這麼大勁,這麼一件藝術品竟然是用來擲色子的,這是萬惡的舊社會。不過奇怪的是,這種工藝從出現到消亡只有十年時間。
截止到目前,中國現存的明代灑藍釉瓷器就那麼幾件。既然宣德帝這麼滿意,灑藍釉又這麼特別,為什麼只燒制了短短十年就神秘地消失了呢?這裡都有故事。
那是明朝宣德十年,也就是公元1435年的正月。按平常慣例肯定是大肆慶祝新年,一派喜慶之氣。可是那一年的皇宮裡面卻是一片的混亂,皇后、嬪妃、太監、宮女,個個都很慌張。
原來,當時的宣德帝染上了不明之症。由於病症來得突然,太醫一時束手無策,所以宣德帝很快就龍馭賓天了。宣德帝一共在位就十年,他去世之後,這擲色子的遊戲沒有人再玩了。所以,景德鎮御窯廠也就沒再燒制過這種瓷器了。
雖然,後來的明朝皇帝也曾經下令復燒過。可是由於工藝太複雜,成功率極低,相對成本過高。所以這個宣德帝去世之後,灑藍釉這種瓷器就停燒了。
物以稀為貴,這一點,也成為了這件景德鎮窯灑藍釉缽的另外一個珍貴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