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頭村垃圾分類研學基地 蔣啟明 攝
中新網永康9月29日電 題:垃圾分類撬動大發展 「秀水舟山」美麗經濟蓄勢起飛
記者 趙曄嬌
「春閱楊溪水,夏觀溼地雲,秋賞潭湖月,冬吟白巖雪。」一篇《浙中舟山地景賦》引發人對「秀水舟山」無限的想像與憧憬。
《浙中舟山地景賦》。舟山鎮提供
《浙中舟山地景賦》描繪的是浙江省永康市舟山鎮的勝景。這裡有一個農村垃圾分類網紅村,端頭自然村「人均日產垃圾僅38克」,約等於一個雞蛋的重量,引領了農村垃圾分類的新風尚。
小小的垃圾更是撬動了「秀水舟山」大發展。百幢古民居、鬼斧神工般的巖宕群、神秘的巖畫、省級最具特色溼地、紅三團紀念館、一個個像端頭這樣的美麗鄉村,構成了全域旅遊的新格局,「美麗經濟」蓄勢起飛。
神秘的古巖畫。舟山鎮提供
蝶變之起源:垃圾分類分出網紅村
改變要從農村垃圾分類開始說起。
2016年,當金華農村垃圾分類經驗在全國推廣時,端頭村因地制宜自創農村垃圾分類「端頭模式」。
這裡依偎溪畔,村道整潔乾淨。村黨支部書記俞海道出了這背後的秘密:精細。
精細在重源頭。三色垃圾袋個個有編號,黑色、綠色、藍色分別收集其他垃圾、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村民按顏色投放進小木屋垃圾房。「垃圾袋上有編號,投放不好會有志願者來指導,村微信群內也會被批評。」未遲民宿的管家胡冬婷表示。
精細在對垃圾進行二次分類。垃圾分揀員將大類下面再細分為15類,按照廢品屬性歸類、擺放,並在垃圾收集過程中嚴格遵守乾濕分類運輸規則,嚴防前期分類後期混合。垃圾分揀站內放置15個垃圾箱,分揀員分揀檢查後,在相應的登記簿上,做好垃圾袋發放、廢舊電池回收、農戶垃圾分類等級記錄。
精細在有幾本垃圾兌換帳。依託村內小店,端頭村設立了資源兌換超市,還有幾本翻得已經卷邊的本子,詳細記錄著每一筆兌換帳。「廢舊電池可以以舊換新,燈泡燈管可以換一袋食鹽,18個積分還可以換一把雨傘。」兌換點人員應菊群說。
經過近4年的創新實踐,端頭村從一個無工業、無名氣、無集體收入的「三無」村莊,一躍成為垃圾分類「網紅村」。
如今的端頭,其風貌透過一位文人留下的《端巖賦》可領略一二:淨美邑鄉、錦繡田園、民風淳樸、景色校驗,名曰-端頭,形勝桃源,綠道環村繞、芙蓉入畫間、卉茵花嫵媚,溼地鷺翩躚。更著舍清新,人陶然。釐塵垢成樣板,居睦鄰以永年。忠孝民尚德、重學業崇賢。鍾靈地,孰不留連。
氣勢恢弘的舟山鎮巖宕群。舟山鎮提供
垃圾成支點: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勝勢
垃圾分類每年吸引各地近萬人來到端頭村。人氣旺了,新的問題隨之暴露出來:旅遊團、學習團來看一圈就走,吃不在村裡、住不在村裡,垃圾分類讓村民有了「面子」,可致富增收的「裡子」在哪裡?
村兩委動起腦筋:建民宿,讓客人都留下來!
錢在哪裡?這沒有難倒對美好生活越發嚮往的端頭人,村集體經濟投入一點,村兩委幹部有魄力、敢擔當,以個人的名義向銀行貸款,再發動村民入股,就這樣總投資近1000萬元,佔地640平方米,融合餐飲、政務、商務、會議接待等功能的塘湖山莊拔地而起,在4月正式開門營業,已有80多萬的收入。
塘湖山莊還結合文化傳統和垃圾分類「金名片」,打造了塘湖書院和垃圾分類研學基地,構建集國學文化、農耕文化、垃圾分類科普等組成的親子教育研學旅遊平臺。
「隨著塘湖山莊的落地,『春來端頭遊綠道,夏拍荷花賞美景,秋摘果實體驗遊,冬來書院聽山水』的旅遊招牌已實至名歸。只要有人來,鄉村就有希望。」俞海滿懷信心地說。近年來為了發展家鄉,俞海放棄在城中的事業全身心投入其中,帶領村民齊心幹,這樣的一份紅色初心,在今天滾燙依舊。
目前,端頭村正在對接旅遊社,希望招來更多遊客。「我們村緊鄰永康方巖、縉雲仙都等著名景區,舟山鎮旅遊資源也非常豐富,發展鄉村旅遊大有奔頭,現在正是開民宿的好時候,接待客人就跟接待自己的兒子媳婦一樣的。」端頭村原村主任、端巖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項建仁說。
村民應小青將新樓房改造成民宿,取名「蘭亭」。談起為啥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她說自己是被村兩委帶著村民增收致富的精神給感動了,「我25歲嫁到端頭,這裡太窮了,和隔壁臺門村共用一個變壓器,除夕夜,兩個村莊一起開燈,燈光就跟螢火蟲一樣微弱。」憶起往昔,應小青的眼角有點溼潤。
她說:「新一屆村班子上任後,帶領大家在村口修起端頭大橋,蓋起綜合樓,澆好水泥路,還通了自來水,垃圾分類更是做得全國都有名氣。我肯定要大力支持村裡的工作。」
好的生態環境帶來的改變不僅如此,舟山鎮還希望在銅山村打造戶外運動休閒基地。
銅山村,13條山巒形成了「三屏拱衛、十龍群舞」的宏偉山勢,有大小山峰49座,梯田梯地接天入雲,古道公路蜿蜒盤旋,十八寮民居點點綴其間,縱橫交錯的古道網絡穿插其中。
「我們這裡有1條省級最美森林古道——錢王古道,沿途有豐富的自然風景資源和歷史文化積澱,包括錢王文化、紅色文化、五金文化和自然環境等。我們連續舉辦了多屆古道越野跑賽。希望有客商鄉賢來投資,將戶外運動和民宿旅遊產業結合在一起開發。」銅山村村書記程建華期待著。
好生態孕育出的好柿子也正走出大山。
「大家都說方山柿好,出自飲用水源頭。」浙江省示範性家庭農場農場主、永康市農合聯方山柿產業分會副理事長凌擇明告訴記者,「我們舟山鎮新樓鄉凌宅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柿子。方山柿就是我們的致富果。」
舟山鎮的生態優勢,正轉換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勝勢,越來越多的百姓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條道路上越走越寬。
文化之賦能:鄉村振興留住鄉愁
石文化、古巖畫、紅色文化、古民居文化……文旅融合正改變著這個鄉鎮。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這句話在舟山鎮家喻戶曉。
臺門村是著名的條石村,上山「打巖頭」是臺門村的主要經濟來源。臺門村村委委員應高華告訴記者,2014年,採石廠順應時代發展關停,沒了生計的村民外出打工,熱鬧非凡的村莊第一次沉寂下來。
怎麼重新讓村裡活起來?
靠的還是石頭!臺門村地貌獨特,村東枕日月山,村北倚水碓山,村南擁前山,山山相連,呈半環抱之勢。村西臨潭湖,村外道路沿村彎曲,與環山呼應,呈太極圖形狀。村中還有一條溪流呈「反S形」流淌,村民稱之為太極溪。依託獨特的採石文化、太極文化,該村正致力打造太極石頭文化村。
從村北入村,6根大石柱子呈現在眼前,村民稱之為六和柱。石柱的正反兩面分別寫有「臺門金石善水」「臺門崇文尚武」幾個大字。往村裡走便可到達臺門村文化禮堂,臺門人就地取材,用條石打造了重達1000多公斤的石門,門面印刻「洪武通寶」銅錢圖案,令人嘖嘖稱奇。
再往村內走,一幢幢石頭房迎面而來,村民用石頭打造成火爐、雞舍、柵欄等生活用品,沿路的石頭燈箱、石頭花壇別具特色,村裡還有一個石頭文化博物館,陳列著石磨、石臼、石柱等上百種石制用品和石雕作品,博物館正中間,由鵝卵石拼湊成一幅太極八卦圖,氣勢不凡。
村民應美婷的父親是第一批上山「打巖頭」的,她女承父業,練成一手在石頭上刻字的好手藝,她說:「我們村裡的人幹啥都離不開石頭,以後的好日子也還要靠石頭」。
「以前靠石頭吃飯,以後要靠美麗吃飯。」臺門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應廣鳳談著思路,我們打算好好提升石頭博物館,讓城裡人體驗石頭文化,再開個小店銷售石頭元寶、石頭香薰燈等。」
村支部書記朱躍俊說,臺門村已完善日月山遊步道、閣樓涼亭等硬體,接下去希望做好招商引資,藉助舟山鎮旅遊風情小鎮建設的東風,做活業態吸進遊客,讓太極石頭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記者還了解到,臺門村周圍的山上還有許多因採石留下的巖宕,底部地勢低,落雨為潭,形成天然水池,池水碧藍,石壁峻峭。有的巖宕石壁高達幾十米,氣勢恢弘。舟山鎮有大大小小的巖宕80多個,巖宕群面積達20萬平方米。
舟山鎮的石頭仿佛有魔力,不僅生養了一方百姓,更承載了神秘的古巖畫。
2017年,當地人周閩堯在洪茂村滴水巖的一塊平石上意外發現奇怪的圖畫,「這怎麼像是被刻出來的一隻鳥呢?」這鳥刻在平石的正中間,輪廓分明,蹲伏著的,憨態可拘,小小的尖嘴朝向東方,尾巴則上翹著。再往西走,周閩堯又驚奇地發現耙一樣的圖案。這些「耙」沒有柄,上方均露出一個不規則的圓頭,緊挨著頭的是四根朝下的線條,像是「耙齒」。
這樣的圖案在邊上還有一些分布。和洪茂村相比,臺門村的古巖畫種類多樣,有耙形的,也有田字形的,還有田字下面帶耙齒形的。個別耙形的個頭,比滴水巖的大2倍左右。
這些古巖畫已被列為永康市級文保點。出現這麼多相似的圖符,會不會和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有關?這些問題正等著相關部門進一步去考證。
舟山鎮還有紅色文化。方山口村是永康市著名革命老區,90年前,中共永康中心縣委在徐公祠建立起第一個永康蘇維埃政府,並將永康、縉雲、仙居的遊擊隊集中在徐公祠進行整編,宣布成立紅三團。
為記住這一段崢嶸歲月,方山口村不斷挖掘紅色文化,整合旅遊資源,先後成立紅三團紀念館、人民公社紀念館等,並完善停車場、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目前,紅三團紀念館先後獲評浙江省國防教育基地、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
「我們率先推出以『穿紅軍衣、走紅軍路、吃紅軍飯』為主題的紅色教育系列體驗活動,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東風,吸引機關單位、事業團體的到來。明年是建黨100周年,我們有信心做好紅色旅遊。」方山口村黨支部書記徐天程說。
這裡的古民居文化也非常獨特。舟山二村保留著上百幢清末至民國初的歷史建築,村內水系、街巷格局保存完好,保留有眾多的宗祠、民居、商業店鋪、古井、騎街樓等近代代表性建築。
鄉賢應淑婷在闊別家鄉20多年後回來了,在古民居開起飲品店、民宿、土特產店,最讓她上心的是村民家中的土特產。「我一個個村地跑,動員村民把芋頭、蘿蔔乾等土特產賣給我,我打算系統性地去推銷,帶動村民增收。」
應淑婷個性爽朗,她說:「有人說我回來投資是傻,我不為金錢,就想著把家鄉建設地更好,一步步來,哪怕3年5年10年!」
鄉賢等社會力量的注入,讓舟山鎮看到新的希望,該鎮黨委書記邱軍成說,將通過做好紅(紅色旅遊)黃(方山柿)藍(舟山藍)綠(綠水青山)「四色文章」,將舟山打造成特色彰顯,農旅興旺,富有美麗鄉愁宜居宜業宜遊的旅遊風情小鎮。
舟山鎮,因地域狹長,形似一葉扁舟而得名。如今,這一扁舟正承載著舟山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揚帆起航,喚醒一片片「沉睡」的美麗風景,駛向美麗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