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江之聲
記者:王嫻、吳迪
12月24日,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全票通過《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條例將於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今天,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行政法規處處長路國連作客浙江之聲《飛揚訪談》,解讀《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及立法背後的故事。
今年9月開始,省人大常委會就已開始著手《條例》的準備、調研工作。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光君帶隊赴台州,法制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派員赴杭州、寧波、紹興、金華、餘姚、義烏、東陽等地進行立法調研,聽取當地人大、政府、有關部門、人大代表、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企業等方面的意見。11月18日、12月4日先後兩次召開省有關部門座談會聽取意見。
「有時候一個問題,你要反反覆覆去研究,打無數電話,查無數材料。包括文字表述的嚴謹性,都要不斷推敲,加班加點是常態。因為時間緊迫,我們還要迅速學習,掌握情況,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路國連說。
(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行政法規處處長路國連)
條例亮點1:規定政府部門職責,實現體制「破局」
「贊成53票,反對0票,棄權0票,通過!」
通過的《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共七章五十二條,重點從源頭減量,分類投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和法律責任等方面提供制度依據,特別對住建、市容衛生、發改、經信、文旅、市場監管等十多個部門的具體職責做出規定。
(審議現場)
在浙江,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已久,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眼下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分類難度大、垃圾混裝、「實施垃圾分類的感覺」不明顯等現象依然存在。杭州市民張雯說:「我們小區是一開始有垃圾分類,但只分了幾天,後來沒有工作人員盯著了,這時候大家也就越來越隨意了,然後就不會分的那麼嚴格。」
市民自律不夠,體制同樣需要「破局」,例如各部門權責不清「踢皮球現象」這一難題,本次《條例》以較大篇幅明確。發展改革部門要完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機制;文化旅遊部門負責旅遊景區景點、賓館(酒店)的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等。一旦出現負責部門「缺位」,將按照條例規定進行相應處罰。
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林說,這是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保證。「一是,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綜合協調機制,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將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二是,明確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生態環境、文化旅遊、市場監督管理、商務、郵政管理、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具體職責。三是,強調全民參與,充分發揮村(居)委會、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志願者等在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條例亮點2:電子商務、快遞、外賣要求優先使用綠色包裝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社會發展及消費習慣的改變,外賣、快遞等產業產生的包裝垃圾劇增,源頭治理尤為緊迫。
省建設廳副廳長姚昭暉說,很多快遞包裝物在一次使用後,品相仍然很完整,如果直接進入廢品回收系統進行再生處理,不僅耗費大量資源,還可能產生環境汙染,直接重複使用是最好的辦法。我省將著力從四個環節破解源頭減量的難題。
一是生產環節突出一個「控」字。開展塑料汙染治理和過度包裝專項治理,禁止或者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快遞行業推廣使用可循環快遞箱、電子面單、可降解可回收環保膠帶等,減少包裝材料過度使用和廢棄物的產生。
二是流通環節突出一個「限」字。在超市、商場、農貿市場等場所推廣使用菜籃子、布袋子,在果蔬集貿市場開展「淨菜進城」試點。
三是消費環節突出一個「管」字。要求全省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帶頭不使用一次性杯具,倡導四星級以上酒店不主動提供一次性消費用品,在學校、餐飲企業等推行「光碟行動」。
四是回收環節突出一個「全」字。按設區市、縣建設2-5個分揀中心,城市每1000戶設置1個回收站等要求,合理布局回收網點,進一步健全回收體系。同時,會同有關部門加快研究制定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回收扶持政策,推動可回收物應收盡收,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條例亮點3 :實行處理總量控制制度
據了解,今年底,我省已率先成為全國首個焚燒和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縣縣全覆蓋和生活垃圾「零填埋」「零增長」的省份。爭取到2022年,全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建成省級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示範村各3000個以上。
我省將重點在前端、中端、末端三個環節狠抓落實,不斷加快垃圾分類體系的建設。
示範引領,落實前端分類投放。大力開展分類示範創建,共建成省級高標準示範小區1599個、示範片區94個、示範村400個,458條商業街實現「定時定點」投放清運。全省城鎮、農村垃圾分類收集覆蓋面分別達到90%、85%以上。
健全體系,落實中端分類運輸。全面推動各類硬體設施的匹配提升,目前,全省已建成生活垃圾中轉站1397座,配置專業的分類運輸車輛9759臺,分類收運體系逐步完善。
提升能力,落實末端分類處理。浙江按照「不出縣」「零填埋」的整體要求,大力推進垃圾末端處理設施建設,全省共有71座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和57座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總處理能力達9.3萬噸/日,滿足當前實際處理需要。
省建設廳城建處副處長蔣智勇說,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協力推進。《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通過,將為浙江「垃圾革命」提質增效保駕護航,助力美麗浙江建設。
「通過條例立法,浙江省的垃圾分類也步入了法制化、規範化的一個軌道,包括我們政府的部門,包括我們的街道、鄉鎮、社區、物業、單位、個人,我們把整個責任都要落實到每條線上面,真正的體現全民參與、全民發動,起到這樣的一個效果。」
浙江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逢銀表示,道德自律與法律強制要良性互動、相互增權、有效銜接,即在宣教、督導、形成良好的以公民道德素養為支撐的自覺分類習慣的基礎上,要通過法治化鞏固既有治理成果,然後再在更高公民道德標準的要求下,引導、激勵居民做到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精確分類,逐步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導市場化主體參與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並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加快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高質量打造美麗中國先行示範區。
【來源:浙江之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