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間道》憑什麼被稱為經典?好萊塢都想翻拍。明明是一部警匪片,戲演了一半都沒有槍聲出現,相互臥底的故事,甚至讓人看的雲裡霧裡。
如果我們僅僅用「警匪臥底故事」這六個字來形容概括這部劇,那麼《無間道》的確與其他警匪臥底故事沒有區別了。
《無間道》其實突破了香港陳舊的商業電影模式,在這部劇裡你看不到密集的彈雨、翻滾爆炸的汽車、誇張的拳腳打鬥,這些都是以往香港警匪片的標配。
這部劇徹底改變了這一點,它把一股細膩的情感趨勢和冷峻的辯證思維帶進了警匪電影,成為那個年代業已沒落的香港電影迴光返照的標誌。
表面上演的是一部劇,實則是講的錯位的人生與命運的抉擇,認知矛盾與道德困境。
「佛曰:受身無間者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無間道(無間地獄)是《法華經》、《俱舍論》、《玄應音義》、《涅槃經》等佛經裡「avicinar aka」的新譯,舊譯為「阿鼻地獄」。
《涅槃經》第十九卷裡有說:
八大地獄之最,即為無間地獄,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
這個片名是陳十三(陳耀輝)貢獻的。一開始提的是「無間行者」,後來才改成「無間道」的。
「道」字,這一下子哲學的意味就出來了。
進入無間地獄是沒有輪迴的,只有永遠受苦。
寓意著兩個身份都本不該屬於自己的人,他們幾乎生活在一個類似無間地獄的環境裡,做夢都怕別人拆穿自己的身份。
你可以看到劇中兩位主演永遠都在扮演著不屬於自己的身份,如同墜落在無間地獄,永遠都在忍受著煎熬和折磨,而凡被打入無間地獄的,永無解脫希望。
但是兩個主人公卻尋求著逃離地獄,我命由我不由天,這種尋求逃離本身就已構成了地獄的一部分。
如此一看,這個電影的悲劇氛圍更加濃烈!
這部劇之所以經典是因為代入感很強,它會讓觀眾不自覺的帶入情感,感覺到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猶豫與糾結,如果是我,我會選擇怎樣做。
如果是你,你會進入警察臥底嗎?你的老婆就睡在你的枕邊,但是她永遠不知道你是幹什麼的,看不透你,更不知道你的真實身份。
你永遠都在表演,你會不會選擇瞞她一輩子,直到你去世的那一刻!
你會不會為了自己的安全刪除他的資料?
你只需要按一個按鈕就可以徹底刪除臥底的資料,此時他的上線死了,除了你再也沒有證據能夠證明他是警察。你下得去手嗎?
你會為了正義與榮譽去殺一個人嗎?
此時你和另一個會暴露你身份的人在電梯裡面,你有槍,可以隨時射殺他,殺了他你就永遠站在正義那一邊,而且還可以升職,你會不會殺掉這個威脅,獲得正義和榮譽?
你的生活裡全是秘密,又毫無秘密,因為你不能跟任何人分享你的秘密,你願意過這樣的生活嗎?
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
影片中兩位臥底對身份認知有著同樣的矛盾,同時他們極力想突破道德困境,主演同樣奉獻給了觀眾世界級的內心戲。
這些都早已突破了正邪分明的傳統臥底片,誰是正,誰是邪?
一切皆由心定!
出來行走江湖的,是生是死,該由自己決定。
是被迫接受命運的無奈和安排,還是奮起反抗做命運的主人,兩位臥底選擇了後者,這又為影片疊加了哈姆雷特般的「命運」主題。
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個好人。
理想豐滿,現實骨幹,理想觸碰到現實被撞得稀碎,零落為滿地的無奈。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面對現實的無奈,即使你不樂意。
就像餘華所說,活著的意義在於忍受,忍受與生命偕來的苦難和現實,這是影片抓住的觀眾情感共鳴點。
匪徒走在正道上依然賊心不死,警察走在地獄邊依然正心不變。
在這場錯位的人生裡,本該成為警隊高層的陳永仁做了十多年的古惑仔,本有希望成為黑道大哥的劉建明卻做了十幾年的模範警察。
正如我們的人生,真的會因為一件小事,一個小小的決定就影響一生的命運。如果劉建明讓MARY姐說情就不會去考警校,陳永仁如果堅持不當臥底,黃警司也不會開除他一樣。
《無間道》表面電影演的是警匪,實際上說的是命運。
在香港,以前的警匪片,觀眾的第一印象就是非黑白清楚,警察、黑社會分明,而且結局大都是正義戰勝了邪惡。
但《無間道》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套路,警方的臥底不再是有著堅定心理的臉譜化的形象,黑社會也不都是壞人。
很難想像,港式警匪片竟然沒有多少槍戰戲,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智鬥,警察、黑社會互相在找臥底。
令人惋惜的是,此後的港產警匪片,甚至是整個華語電影,都是在無限放大《無間道》的某一部分,再無超越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