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間道》系列是香港電影在無法找到突破口的時期,由劉偉強、麥兆輝、莊文強共同創作完成的。
影片自2002年面世就獲得無數的熱捧,至今仍被視為九七之後港片的巔峰。在反覆的觀看中,依舊能發現其包含的藝術價值。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導演劉偉強對於正邪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無間道」始於佛學的博大精深,講述出人性的脆弱和非傳統意義上的正義邪惡。
影片中,「黑夜」「電梯」「天台」三個場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男主陳永仁的活動時間多為黑夜,與上司交換信息的地方多為天台,最後死去的地方是電梯之中。
在整個《無間道》系列中,電梯一共出現了23次。雖然它是現代社會產物,但在片中卻充當著連接天堂和地獄的角色。
陳永仁在電梯中被殺死那一刻,電梯就像他的人生縮影,一張一合卻無法關閉,凸顯他內心的不安和無法確定自己身份的痛苦。
導演對光影及配樂的運用也都非常出彩。
很多場景導演只將燈光鎖定在一個點上,再將周遭環境全部化為黑色:如韓琛在和劉建明在劇院接頭時,就用燈光將人物臉部進行突出。
陳永仁和劉建明在天台對峙時,在說出「我是警察」、「誰知道」後,導演將近景迅速切換成波瀾壯闊的遠景。
劉建明的「黑」,陳永仁的「白」,通過燈光場景的轉換運用,表現得更加細緻。
三部曲中,無論時空如何變化,《被遺忘的時光》一曲始終貫穿其中。蔡琴緩緩唱出的歌詞仿佛訴盡了人物宿命。
以悲劇為結局的電影一般分為精神損傷或者肉體毀滅,有個作家曾說過「悲劇中包含了流浪與死亡」。
電影中,除了劉建明,與他有聯繫的角色基本都死了,但劉建明的痛苦並不比死去的人少。
他不得不一直生活在無間的世界中,隱藏自己的身份,繼續調查其他的臥底,然後一一剷除他們。
在第三部最後,劉建明在眾目睽睽之下播放了一盒錄音帶——
導演用一個平移逆光鏡頭,把焦點對準劉建明和他手上的錄音機,配以緊張的音樂做背景,錄音機裡的對話為畫內音,並切了幾秒在場人物的特寫,抓住他們有的無奈,有的鎮定,有的迷茫的表情。
他們對劉建明都非常不解,為什麼他會信誓旦旦播放著自己的罪證?
當他舉著錄音機露出笑容,他已經忘了自己是劉建明,他把自己當做要抓劉建明的陳永仁。
他的行為會讓人覺得可笑,但同時又對他充滿憐憫。
他在這個由自己創造的無間地獄中受苦,無法控制自己的精神分裂,最後把槍口對準了自己。
影片中還有一個幾乎沒有露過面的操縱者——地藏王菩薩,他掌握著片中主角的命運。
佛學思想中的輪迴通過人物命運表現出來。除了劉建明永受無間之苦外,片中壞事做盡的韓琛,卻是最尊重佛學思想的人。
在交易談判時,他選擇的地點是佛門淨地,這就像是正義和邪惡間的直接碰撞。韓琛信佛拜佛,相信佛會保佑自己,但最終仍死於非命。
《無間道》系列是一個從港英政府到九七回歸為縮影的悲劇故事。
「無根」是香港人心底深層的焦慮。他們在無間的世界中尋找自己的身份,是英國人、香港人,還是中國人,每一次身份的變換都充滿了迷茫。
陳永仁對自己臥底身份的糾結,劉建明在追求好人身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都陷入無間地獄。
(無間道即無間地獄,來源於《涅盤經》第十九卷,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無間地獄也稱為「阿鼻地獄」,是佛經故事中八大地獄中最苦的一個,也是十八層地獄中最底的那一層。)
悲劇是心靈的震撼和對社會、人生的思索。《無間道》讓香港電影恢復了以往的生氣,獲得海內外無數的稱讚。
其他的電影確實很難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