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人對生命的感悟,是人格的體現。無論是音樂也好,樂器製作也好,都是一樣的。在從事洞簫製作的過程裡面,令我深切地體會到這點。即使是小小的一管洞簫,也包容著中國文化,包容著人的思想和品格。
關於洞簫的傳承:
樂器製作,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繼承和發展。
一件樂器經歷漫長的歷史歲月,流行到今天,必然有它的存在價值。我們作為樂器製作者,必須要尊重這點。所謂樂器改革,是按照今天的標準和需要作出改動。而樂器本身的特性和風格,則是要保存的。
為此,我們更需要清楚知道,我們的樂器要繼承些什麼,發展些什麼。以洞簫這種樂器為例,七千年前的骨哨,已經奠定了這種樂器的初形。骨哨經過七千年歲月的發展,變成了今天的洞簫。從表面看來有很大的改變,但實質上,這只不過是材料,尺寸,音律和音域的改變。它們的發音原理,聲音特徵還是相同的。我們必須尊重這點,這也是關係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美學取向。
關於洞簫的音色:
在洞簫製作中,使我深刻領悟中國傳統的美學標準。
在歷史上,很多的經典名著,都為我們指出中國傳統的美學標準。對於我們這些藝術工作者來說,這很重要。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敦厚」、「謙和」 、「儉樸」 、「內省」。中華民族對藝術的品評,亦基於這個原則。對樂器音色的選擇,也出於此。我們可以見到中國傳統的樂器都有音色樸實渾厚這種特性。這種美學標準,可見於中國寺廟用的大鐘、大磬、木魚等法器。可見於中國人喜愛的絲竹音樂——正宗的絲竹音樂是指用蠶絲做的弦線,用竹做的管樂。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具有敦厚樸實的音色。
我覺得,中國樂器的特徵,應該是這樣:其聲音富於情感,音色有獨特性格而又能與所有樂器融和。洞簫在音色上的追求也應是這樣。中國的樂器,應當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純樸敦厚。蘊涵著中國傳統文人的風骨——儒雅謙和。洞簫所表現的氣質也應當如此。
關於洞簫上面的雕刻:
藝術與人格是不能割裂開來的,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洞簫上面鏤刻經典名句和勵志的語句,是洞簫的傳統文化。內中體現了文化氣質與人格內涵。其實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的名山大川。中國的山水與別的地方的山水不同之處,就是融入了人的情感。千百年來,中國的詩人把中國的山水人性化了,無論是李白的「惟見長江天際流」,李後主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範仲淹的「嶽陽樓記」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都把高尚的人格與山水結合在一起。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名山,都有摩崖石刻。在山崖上,刻上一些有意義的語句。高山因為有人的精神託付而顯現靈氣。文字刻在山石上,得以千秋萬代流傳下去。同樣地,洞簫上面的雕刻,也因為有了人的精神託付而顯現光彩。
結語:
對著洞簫,往往使我想起鏽跡斑駁的青銅器,想起古拙樸實的漢磚,清秀飄逸的北朝雕塑,龍飛鳳舞的晉唐書法,沉鬱蒼莽的宋人山水畫,色彩豔麗的清代瓷器,使我想起屈原,杜甫,陶淵明,曹雪芹…… 我們民族的歷史,從遙遠得記不清的歲月開始,一代一代地給傳承下來。中華民族的路是如此漫長,多少峰迴路轉。
歷史不停向前,每個人都要對歷史交卷,我們這代人又如何呢?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好:「文如其人」,「書如其人」,「樂如其人」。古人修習樂器,也就是在修練著自己的生命。竹子是無言的。但只要我們把它做成樂器,它便會變成有生命的物體,會將我們心中所思所想的都表現出來。我們應該撫心自問,自己能否真正領略到民族音樂裡面那深沉樸素的情懷?真正無愧於代代相傳的中華文化?
上海電視臺藝術人文頻道
《今晚我們聽音樂》譚寶碩老師專訪
風笛徐翻錄
譚寶碩
著名的洞簫、笛子演奏家及笛簫製作家。自幼學笛,師承嶺南派一脈。其洞簫技法,則綜合了傳統和現代手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譚寶碩的演奏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德國、奧地利、英國、荷蘭、澳洲、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港澳臺等地區,多次在各藝術節以及香港中樂團的音樂會獨奏其作品。譚氏亦活躍於香港的唱片界,廣告及電影配樂中,曾為數以百計的唱片和廿多部電影作配樂演奏。近年來演出的個人音樂會有:天籟之旅、飛越古今的簫聲、洞簫說人生等,深得各界人仕好評。
譚寶碩重視音樂創作,自一九七七年的作品《運河歡歌》入選為廣東省優秀創作器樂曲後,陸續創作有《雲門夜雨》等超過三十首的音樂作品。出版有洞簫作品集《山水雲煙夢》《洞簫古意》《簫中禪》《空山》等唱片。
譚寶碩的演奏不但揉合了傳統和創新的元素,更著重對思想和哲學的探求,其富於創意和思想性的表演藝術在音樂界引起很大迴響。報界讚譽其:「擅於用簫聲道出每一個故事。」「他一個人演奏,牽引著千百觀眾的情思。」
譚寶碩從事寫作,著有《笛子技法》及散文集《葉落天地間》《香港故事》。近年曾為《香港經濟日報》《溫暖人間》雙周刊和《直通車》撰寫專欄。
譚寶碩亦是一位書畫家,其書畫以清淡優雅著稱,作品多見於廣告、書籍、刊物、紀念牌匾以及慈善拍賣,近年更將書法結合於舞臺表演中。
譚寶碩致力音樂教育,曾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音專、演藝學院出任中樂導師。舉辦過多次音樂講座。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二年出任香港學校音樂節評判。
▲ 洞簫與琵琶合奏曲《青空》
▲ 《雲門夜雨》: 雲門古寺,夜雨沙沙
▲ 琴簫合奏《漁樵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