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寶碩:洞簫製作的文化內涵

2021-02-19 簫園

藝術,是人對生命的感悟,是人格的體現。無論是音樂也好,樂器製作也好,都是一樣的。在從事洞簫製作的過程裡面,令我深切地體會到這點。即使是小小的一管洞簫,也包容著中國文化,包容著人的思想和品格。 

關於洞簫的傳承:

樂器製作,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繼承和發展。  

一件樂器經歷漫長的歷史歲月,流行到今天,必然有它的存在價值。我們作為樂器製作者,必須要尊重這點。所謂樂器改革,是按照今天的標準和需要作出改動。而樂器本身的特性和風格,則是要保存的。 

 
為此,我們更需要清楚知道,我們的樂器要繼承些什麼,發展些什麼。以洞簫這種樂器為例,七千年前的骨哨,已經奠定了這種樂器的初形。骨哨經過七千年歲月的發展,變成了今天的洞簫。從表面看來有很大的改變,但實質上,這只不過是材料,尺寸,音律和音域的改變。它們的發音原理,聲音特徵還是相同的。我們必須尊重這點,這也是關係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美學取向。

關於洞簫的音色:

在洞簫製作中,使我深刻領悟中國傳統的美學標準。  

在歷史上,很多的經典名著,都為我們指出中國傳統的美學標準。對於我們這些藝術工作者來說,這很重要。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敦厚」、「謙和」 、「儉樸」 、「內省」。中華民族對藝術的品評,亦基於這個原則。對樂器音色的選擇,也出於此。我們可以見到中國傳統的樂器都有音色樸實渾厚這種特性。這種美學標準,可見於中國寺廟用的大鐘、大磬、木魚等法器。可見於中國人喜愛的絲竹音樂——正宗的絲竹音樂是指用蠶絲做的弦線,用竹做的管樂。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具有敦厚樸實的音色。  

我覺得,中國樂器的特徵,應該是這樣:其聲音富於情感,音色有獨特性格而又能與所有樂器融和。洞簫在音色上的追求也應是這樣。中國的樂器,應當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純樸敦厚。蘊涵著中國傳統文人的風骨——儒雅謙和。洞簫所表現的氣質也應當如此。

關於洞簫上面的雕刻:

藝術與人格是不能割裂開來的,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洞簫上面鏤刻經典名句和勵志的語句,是洞簫的傳統文化。內中體現了文化氣質與人格內涵。其實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的名山大川。中國的山水與別的地方的山水不同之處,就是融入了人的情感。千百年來,中國的詩人把中國的山水人性化了,無論是李白的「惟見長江天際流」,李後主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範仲淹的「嶽陽樓記」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都把高尚的人格與山水結合在一起。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名山,都有摩崖石刻。在山崖上,刻上一些有意義的語句。高山因為有人的精神託付而顯現靈氣。文字刻在山石上,得以千秋萬代流傳下去。同樣地,洞簫上面的雕刻,也因為有了人的精神託付而顯現光彩。

結語:

對著洞簫,往往使我想起鏽跡斑駁的青銅器,想起古拙樸實的漢磚,清秀飄逸的北朝雕塑,龍飛鳳舞的晉唐書法,沉鬱蒼莽的宋人山水畫,色彩豔麗的清代瓷器,使我想起屈原,杜甫,陶淵明,曹雪芹…… 我們民族的歷史,從遙遠得記不清的歲月開始,一代一代地給傳承下來。中華民族的路是如此漫長,多少峰迴路轉。

歷史不停向前,每個人都要對歷史交卷,我們這代人又如何呢?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好:「文如其人」,「書如其人」,「樂如其人」。古人修習樂器,也就是在修練著自己的生命。竹子是無言的。但只要我們把它做成樂器,它便會變成有生命的物體,會將我們心中所思所想的都表現出來。我們應該撫心自問,自己能否真正領略到民族音樂裡面那深沉樸素的情懷?真正無愧於代代相傳的中華文化?

上海電視臺藝術人文頻道 

《今晚我們聽音樂》譚寶碩老師專訪

風笛徐翻錄


譚寶碩

著名的洞簫、笛子演奏家及笛簫製作家。自幼學笛,師承嶺南派一脈。其洞簫技法,則綜合了傳統和現代手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譚寶碩的演奏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德國、奧地利、英國、荷蘭、澳洲、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港澳臺等地區,多次在各藝術節以及香港中樂團的音樂會獨奏其作品。譚氏亦活躍於香港的唱片界,廣告及電影配樂中,曾為數以百計的唱片和廿多部電影作配樂演奏。近年來演出的個人音樂會有:天籟之旅、飛越古今的簫聲、洞簫說人生等,深得各界人仕好評。

譚寶碩重視音樂創作,自一九七七年的作品《運河歡歌》入選為廣東省優秀創作器樂曲後,陸續創作有《雲門夜雨》等超過三十首的音樂作品。出版有洞簫作品集《山水雲煙夢》《洞簫古意》《簫中禪》《空山》等唱片。

譚寶碩的演奏不但揉合了傳統和創新的元素,更著重對思想和哲學的探求,其富於創意和思想性的表演藝術在音樂界引起很大迴響。報界讚譽其:「擅於用簫聲道出每一個故事。」「他一個人演奏,牽引著千百觀眾的情思。」


譚寶碩從事寫作,著有《笛子技法》及散文集《葉落天地間》《香港故事》。近年曾為《香港經濟日報》《溫暖人間》雙周刊和《直通車》撰寫專欄。

譚寶碩亦是一位書畫家,其書畫以清淡優雅著稱,作品多見於廣告、書籍、刊物、紀念牌匾以及慈善拍賣,近年更將書法結合於舞臺表演中。


譚寶碩致力音樂教育,曾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音專、演藝學院出任中樂導師。舉辦過多次音樂講座。一九九七年至二零零二年出任香港學校音樂節評判。

▲ 洞簫與琵琶合奏曲《青空》

▲ 《雲門夜雨》: 雲門古寺,夜雨沙沙

▲ 琴簫合奏《漁樵問答》

相關焦點

  • 譚寶碩的「簫」遙遊
    音樂會主演張瑩(香港中樂團琵琶首席)向我推薦了這位樂壇奇才——兼修中國傳統書畫的笛簫名家譚寶碩,擔任音樂會的主持人。在這場《琵琶私語》音樂會上,一襲白色長衫的譚寶碩仙風道骨般飄然而至,在舞臺上侃侃而談,以曲目及傳統文化介紹和分享人生感悟串起整場演出。
  • 譚寶碩,落霞裡的一抹清音.丨內附簡譜
    譚寶碩洞簫裡溢出的音韻,時而幽山靜水,時而千軍萬馬      譚寶碩,香港人,南派洞簫演奏家,其吹奏的簫聲淡雅卻不失張力,猶如一杯清茶,潤人心田。是的,這音樂出自中國古老的傳統樂器——洞簫,而吹奏洞簫的就是這位在幕後點燃劇情亮點的譚寶碩先生。今年冬天,應南寧簫友邀請,譚寶碩來到南寧與眾簫友會面。
  • 譚寶碩先生|中國·深圳專場音樂會預告
    選自《俠行天下》洞簫專輯洞簫:譚寶碩吉他:鍾慶鴻 鋼琴:劉俊廷多少俠義,多少柔情
  • 譚寶碩老師答簫友十七問,你的困惑可以在這找到答案
    選自《簫中禪》洞簫專輯洞簫:譚寶碩古箏:蔡雅絲我們整理了平時譚寶碩老師耐心解答簫友在練習中遇到的問題,
  • 洞簫 |《流霞》靜心聆聽,簡單,安靜,陶醉...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曲《流霞》,選自譚寶碩老師的專輯《失落的地平線》。聽譚老師的洞簫作品,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位歷經滄桑的智者,端坐在山巔,把這世間的浮浮沉沉都看在眼裡。雖無人聲在耳,樂器本自有情。讓我們一起來靜心聆聽這曲《流霞》,簡單,安靜,陶醉...
  • 譚寶碩先生論簫(十足乾貨)
    過往的五十多年 ,我從修習洞簫演奏技術,到深入探索洞簫文化,是一個自己慢慢成熟的過程。講述洞簫,有必要把洞簫所包涵的文化和修養這些重要的東西跟大家講一講。洞簫陪伴我超過了半個世紀,因為我的年紀、成長的環境與今天各位有所不同,所以對洞簫所涵蘊的文化體會更為深刻。我最初接觸洞簫、笛子的時候,還可以接觸到那個時代老一輩的演奏家和傳統音樂的風格,受傳統文化藝術的影響較深。
  • 洞簫製作經驗分享
    簫的種類有洞簫、琴簫、南簫尺八、玉屏簫等等。其區別在於粗細和吹口形狀上。通常吹口有U形與V形的,有帶蓋的、無蓋的區別。南簫尺八比其它簫粗,和同調的低音笛規格相仿。洞簫比南簫尺八細,琴簫比洞簫細。按照內徑與基音長的比,都可以算出它們的基音長度來。 1、南簫尺八G 選外徑29mm左右,全長600到700,帶根須的幹錦竹一枝。根部自然彎曲,其餘撬直,打通竹節,磨光內膛。
  • 這樣練才是洞簫長音練習的要訣
    上期我們談到了洞簫長音練習的一些誤區,主要有兩點,一是練習方法問題,方法不對,導致身體緊張,音色難聽;另一個是思想意識問題,都大半年過去了還只練那幾個中低音,美其名曰練好這幾個音再練別的。今天我們只談第一個,洞簫的長音到底如何練才算正確。
  • 閉管音頻在洞簫製作中的運用
    因最初密閉管腔的媒質為水,故命名為《水杯法》,並上傳網絡推廣,得到製作愛好者的廣泛關注。雖歷經數年,此法仍許多不盡完善之處,編撰此文,希望引起有關方面的共同關注,為進一步解決洞簫乃至其它管樂器的音孔定位創造條件。關於洞簫製作中的音孔定位問題,前人創造了很多方法。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呂氏春秋.音律篇》記述的三分損益法。
  • 中國器樂小知識,探索南音洞簫的音樂文化
    能夠保留傳統簫音樂本色的,莫過於南音洞簫,也即尺八。這種珍貴而悠遠的樂器,宋代之後在我國其他地方就已絕跡,而唯有「南音」中尚可看到其使用。目前,主要流行於閩南、臺灣地區,在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華人地區的閩南語系中也有傳播。說起南音洞簫,就要說到南音。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被稱為「晉唐遺音」。唐代玄宗時期,宮廷音樂的發展到了最頂峰時期。
  • 手作洞簫和尺八 千磨萬校出精音
    在秦嶺的山澗邊,傳統非遺工藝製作的洞簫一經吹響,音之飄渺,水之空靈,光之變幻,突然就交織在一起,都融進這南山松濤之中。吹簫的人叫張瑞,他說:「在秦嶺中通過大自然的混響試音,是調校一隻洞簫或者尺八音色最好的方法。」
  • 洞簫製作體驗實例分享(附實用工具介紹)
    二、吹口簫是「吹」的,吹口的製作很重要!常見吹口有四種,包括U、V 及UV折衷型三種內切口,以及像尺八的外切口,她說她的嘴型適合對U吹口,於是我選擇了挖U口的。f為頻率,若是G調洞簫其頻率則為293.66Hz。Δ為管口校正量,即洞簫的管端(吹口一端)和末端校正量之和,據本人測算為3.8-4.5d(d為管口一端的內徑)。至於Δ何以要取3.8d左右而不取確數?那是因為竹子兩端的管徑差沒有計算入內。管徑差的大小,決定了Δ的大小。這一長度與實際長度若有誤差,還可以通過調音孔的大小與吹口的淺深加以調節。
  • 民族樂器「洞簫」的介紹
    洞簫,吹管氣鳴樂器。是漢族非常古老的一種樂器,簡稱作簫,是最常見的民族樂器之一,多半用九節紫竹製作,也可以用白竹製作。常用與古琴合奏或用於傳統絲竹樂隊中,也有用來獨奏的。簫笛同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新石器時代開始以竹製作。在秦漢至唐,簫是指編管的排簫。(圖三)
  • 洞簫 |《一瓣心香》一心向佛,六根清靜
    曲子表達的是譚寶碩老師在遊覽尼泊爾時形成的一些感想。 這是少見的佛系能量音樂,清淨的簫聲,厚厚的低頻和聲,莊嚴與清淨和諧交融,一心向佛,六根清靜。"點擊上方音頻收聽譚寶碩老師自述:在尼泊爾時,住在深山的一個寺廟裡,在早晨起來寺廟一般都去禮佛了。
  • 從「一個簫郎」的「瘋」談臺灣洞簫發展
    「多重聲波重疊共鳴」的制簫方法,讓臺灣一躍而成專業洞簫的製作中心,即使價錢比一般高出5倍、10倍,世界各地的專業樂團及業餘愛好者仍然趨之若鶩,因為臺灣的洞簫音量增大2-3倍,音色寬廣、厚實又明亮,發音更靈敏,音域擴大到三個八度,以樂器性能而言,其實已超越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