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生日,高曉松催淚發文:如果有來生……

2021-02-07 最人物

「我其實是一個孤單長大的小孩。我也在成長中有很多的怨和不原諒,比如對我父親。父親去世的時候,我還寫了一首詩叫《鐵青》,因為在我的心裡,父親就是鐵青的。但到了50歲的時候,那些從小孤單著長大的東西都已經慢慢淡去了,遠去了。所以當然是要感恩的。包括對我的父親,我把他的骨灰按照他的遺願灑在舊金山海灣時,正好有一對年輕夫婦推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走過來,正好就在那時候出現在鏡頭裡,而就在那個時刻,我已經原諒了我的父親……」「如果有來生,來生年紀輕輕又回來,我還是想回到這個江湖……我覺得可能這世上沒有比我們這個江湖更好的地方,儘管很多人不喜歡,但我來生還會再來。」

 

2019年11月14日,是高曉松的50歲生日。路走了五十年,他的內心卻仍是此間少年。

 

十年前,他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年輕的時候,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因為老覺得,有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張。後來等老了才發現,那慌張就是青春。你不慌張了,青春就沒了。」

 

慌張過後,從六十年代末尾走來的高曉松,最為可貴的是看盡人情冷暖後,身上仍然有一種少年意氣。

 

作為一個飽學之士,他所發表的言論,以及後來所造就的一系列文學音樂作品,其實都有著純藝術之外的意義。

 

五十而知天命,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沉浮之後,他活得比大多數人要明白,一言一語中,隨處顯現著歲月賦予他的智慧。

 

飛逝而去的是過往煙雲,坦然留下的是蓊鬱風景。即使山風吹過,恍若隔世,他依舊喜歡這匆匆而過的五十年。

 

高曉松的前半生已經度過,他內心的波瀾壯闊,早已隱匿在自己的年月深處。

 

 

從理想主義時代走來的高曉松,不可避免地與許多有趣的靈魂有了契合的連結。

 

在白衣飄飄的年代,大家為了音樂,不惜推著自行車走十幾裡路,只為駝回一隻音響。

 

那時的高曉松燙著一頭時髦的捲髮,穿著一尺寬的喇叭褲,沒事的時候就和老狼跑到北大的草坪彈琴。

 

1990年深秋,高曉松與女友「紅」相識並相戀。之後,兩人租了一間民房。

 

一天清晨,高曉松為紅梳頭,寂靜之中他突然大喊一聲「有了」,只見他迅速放下手裡的梳子,來不及找紙,就在一本書的封底上,記下了瞬間的想法。

 

這段突如其來的文字,就是歌曲《同桌的你》的初稿。

 

1993年,高曉松終於完成了整首歌的創作,他邀請讓老狼來唱這首歌。

 

那個時候,他們一起在校園舞臺唱歌。停電了,便從牛仔褲的口袋中拿出一隻打火機打火唱,直到整個學校的體育館被星星之火照亮。

 

高曉松是個在人群中長大的人,所以他永遠離不開人群的熱鬧,他孜孜不倦地尋覓著同類。

 

1994年,一首《同桌的你》讓二十幾歲的高曉松幾乎收穫了當年所有的音樂獎項。而彼時的樸樹,只是一個喜歡音樂的輟學青年。

 

這一年的一個晚上,高曉松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用很結巴的聲音問:「你是高曉松嗎?」高曉松說:「我是。」他說:「我叫濮樹,我想賣歌。」

 

高曉松也隨著對方的話順下來:「那行啊,我去找你吧。」

 

就這樣,兩個原本素不相識的人產生了交集。樸樹當時唱了《火車開往冬天》,他的嗓音脆弱動人,聽得高曉松渾身上下亂掉雞皮疙瘩。

由於對樸樹的欣賞和惜才之心,高曉松拉著剛回國的師兄宋柯成立了麥田音樂,自掏腰包,先幫樸樹錄了兩首歌。

就連「樸樹」這個名字,其實也是高曉松給改的。

 

樸樹的原名是濮樹,但這個字生僻又難記,於是高曉松就把「濮」變成了「樸」。

 

為了讓樸樹的才華發光,高曉松盡力了。

 

樸樹是個少言寡語的人,好在高曉松懂他。對音樂共同的純粹追求,成全了兩個人的友情。

他最初成立麥田音樂是為了兩個人,一個是樸樹,還有一個是葉蓓。

 

1995年的某天夜裡,高曉松和鄭鈞、謝東一群人來到酒館,圍成一桌,喝酒聊天。他偶然聽到了葉蓓的歌聲,覺得有些驚訝,便通過音樂總監找到葉蓓。

 

後來高曉松寫了一首《白衣飄飄的年代》,葉蓓身上的脆弱感,配這首歌剛剛好。

 

葉蓓後來說,高曉松是她的伯樂。

 

2016年高曉松寫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樣的歌詞,歌唱的人兒正是許巍。

 

許巍一直是高曉松的粉絲,所以當高曉松找到許巍時,他看詞寫得不錯,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不喜歡上網的許巍,過了很長時間之後才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這首歌已經火遍四方了。

 

高曉松說總有些人批評他的詩與遠方,說父母尚在苟且,談什麼詩和遠方。但他們不知道他的那個年代是真的有詩和遠方。

 

中國八十年代民謠的土地一大塊都讓高曉松佔領了,從樸樹、葉蓓、老狼到尹吾、周深……看海天一色,聽風起雨。

 

2012年的時候,在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辦了「此間的少年」-高曉松校園民謠作品演唱會,老狼和高曉松在結束的時候,合唱了他們最愛的《戀戀風塵》。

 

那真是絕無僅有的一場演唱會,高曉松就是那個從來沒有失去過自我的少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這句話如今在網絡上已成為人人皆知的箴言。後來,高曉松多次說過,這句話源於自己的母親張克群。

 

高曉松生於1969年11月14日,計劃經濟時代長大的孩子,這個出身於書香門第的音樂天才,一路名校,擁有著別人無法複製的人生。

 

用高曉松的話說:當你的爺爺是清華大學校長,外公是熟操四國語音的科學家,舅舅是科學家、教授兼博導,媽媽是建築學家,你要是不能當上個什麼專家、學者,就會有一群人說你「長壞了」。

 

是的,在清華大院兒裡,碩士在他們家等同於文盲。

 

有了自由和文化的基石,高曉松接下來的人生故事便都順理成章了。

 

自小是學霸的他,在19歲那年以超出分數線60分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最好的專業之一—電子工程系。

 

出身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高曉松的父母早就替他規劃好了人生藍圖:讀完清華,就到國外留學讀博,然後成為某個領域的學者或科學家。

 

然而高曉松不願走父母為自己鋪好的平坦大道,他想去追尋自己的音樂理想。

1988年,他與老狼、蔣濤組成了青銅器重金屬樂隊。幾個年輕人在北京各種地下搖滾音樂會,與崔健、唐朝樂隊、黑豹樂隊同臺演出。

 

大二那年,高曉松跟家裡說以後要專心做音樂,家裡沒有人支持他。高曉松就跟他媽媽打賭:我要是能用吉他養活自己,你就同意我退學組樂隊。

 

於是高曉松被扔到天津,他唱歌賣藝,結果一天下來賺了五毛錢,便灰溜溜地回了家。

 

這次經歷並沒有澆滅高曉松對於音樂夢想的熱愛。

 

1990年暑假,海南一歌廳竟給他們發來邀請:「希望你們能到我們這裡來演出。」

 

樂隊的其他人都因為海南太遠而心生畏懼,只有21歲的高曉松和老狼背起了吉他,遠走海南,唱一晚,給20塊錢。

高曉松從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清華退學,徹底走上流浪歌手的道路。

 

他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打的士,第一次吃菠蘿。然而,詩和遠方的路並不像他想的那麼簡單。

 

海南毗鄰廣東,當地人都喜歡聽粵語歌。高曉松和老狼的校園民謠根本無人問津,唱了好幾天也沒拿到工資。

兩人囊中羞澀,剩下的錢只夠一個人買票回北京。高曉松毫不猶豫地把這張票讓給了老狼,自己則輾轉到廈門,在廈門大學待了半年。

 

在那裡,他結識了一群玩音樂的朋友,每天聚在一起唱歌寫詩,過著從前慢的日子。

 

高曉松後來在回憶裡寫:一生當中,再沒有哪一年像1990年那樣漫長、歡樂和憂傷。

 

「我媽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還有詩和遠方。

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

 

長大之後,高曉松對母親說的這句話越來越深信不疑。

 

迄今為止,高曉松大概去過三十多個國家了。每到一個地方,就買一輛車,玩一段時間就把車賣了,再去下一個地方。

 

他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很快成為朋友。甚至跟著人家一起組樂隊賣藝彈唱,到荷蘭,到西班牙,到丹麥……

 

旅程左右萬裡,護照四十八頁,每個終點高曉松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很多人說:「還不是因為他的生活足夠富足,所以才能做到。」

 

其實,這都是在他一窮二白的時候「玩的」。而後來,他竟然因為這些「玩」,成為了自己最初想要成為的人。

談及自己這一路,高曉松說自己的瀟灑,歸功於「聽媽媽的話」。他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被一些所謂的財產困住,他的母親至今還背著背包在世界各地流浪。

 

高曉松從來不怕隨遇而安,所以當他做唱片公司賠了錢,就跑去週遊世界,「哪怕錢全花光也沒關係。」他就抱著這樣的想法出發了。

 

這才有了他後來在《曉說》裡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遠方。行萬裡路,才能回到內心深處。

 

從南極到北極,從東方到西方,從所有自己夢想要去的地方,到自己沒有想過要去的地方,高曉松都去了。

 

另一段在外人看來難熬的時間,就是他因為酒駕坐牢的時候。但高曉松卻說,那是一段最特別的時光。

 

他明白了很多。比如,生命、自由、珍惜……

 

未來不是歲數,未來是迷霧,讀萬卷書才能看清皓月繁星。

 

近些年,網絡脫口秀、《曉說》、《曉松奇談》、《奇葩說》讓高曉松這位音樂才子以口才徵服觀眾,奇聞說古今,談笑有鴻儒,大概說的就是他這種樣子。

 

半生履歷的沉澱,造就了他在各個領域中對古今文化談笑風生的樣貌。

 

面對外界對他的大力褒獎,他只是淡淡地說道:「你沒空讀閒書,我來替大家讀書;你沒空聊天,我來替大家聊天;我讓大家工作之餘過得更有趣一點。」

 

高曉松還和朋友開了兩所書館,並出任館長。「雜書館」和「曉書館」都是免費的,幾乎每一本書都是他精心挑選。

 

他為雜書館開館撰寫序言:

 

以史為鑑,無非再添幾分偏見;以夢為馬,最終去了別家後院。不如大雪之後,清茗一杯,雜誌兩卷,聞見時光掠過土地與生民,不絕如縷。

 

歲月長,衣衫薄,高曉松只想不負時光不負卿。

 

 

 

由於從小生活環境的影響,高曉松總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時代的每一場變革,他可以隨時做出自己的改變。

 

以至於他一度自嘲:「家庭出身決定了我只能寫知識分子的無病呻吟。」

 

高曉松的確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1993年10月,詩人顧城自殺。他的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一代文學青年的理想,似乎在聽到噩耗的一剎便戛然而止,高曉松就是其中一個,他只看到報紙上寫了四個大字:詩人死了。

詩人顧城

為了懷念自己的精神支柱,他寫了三首歌,《白衣飄飄的年代》、《月亮》和《回聲》。

「顧城是我最熱愛的詩人,我覺得一個時代都結束了,我那一天就寫了三首歌,組曲都是寫給顧城的。」

 

顧城的母親給高曉松打來電話,表示感謝:「謝謝你啊,曉松,謝謝你讓我知道這個時代還有人記得顧城。」

 

他是一個內心有真實、清澈的東西的人,無論被世俗怎麼折損,都堅持自己一貫堅持的。

 

高曉松是什麼時候開始老去的?

 

據他自己回顧,應該是2009年6月25日,麥可.傑克遜離世的那一天。

 

在他眼裡,整個大師輩出的八十年代,終於崩塌。

 

環顧身邊曾經唱歌的白衣少年們,早已褪掉身上的青澀,成為一個又一個溫和的中年人。

 

隨著被歲月摧殘,那些激情都已經慢慢消失在推杯換盞、杯觥交錯的時間裡,高曉松懷念著曾經的那些清白面龐。

 

2017年,他在致敬李宗盛的《越過山丘》中寫下這樣的詞:

 

「無論相遇還是不相遇,都是獻給歲月的序曲。就讓我隨你去,讓我隨你去,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向著開滿鮮花的山丘,揮揮衣袖……」

 

歌詞中瀰漫著窮途末路又一意孤行的氣息,喚起少年時強烈又無望的流年過往。

 

這又何嘗不是高曉松寫給自己的歌。

 

走過人生五十餘載,他見證了太多人或高光、或低谷的時刻,心裡難免感懷萬千。

 

他常常自嘲:「老天真的待我不薄,所以給我這麼一張臉我也認了。」

 

半生而過,想做的事都實現了,心裡的洞也補上了。那些心裡積鬱了多年的水,也逐漸被陽光蒸發。

 

高曉松認為自己的人生不深刻,但還算龐大。他感恩寓居於斯,成長於斯的江湖;感恩一切或激情、或迷茫的歲月。

 

十年前,高曉松為好友譚維維寫了一首歌,名叫《如果有來生》,裡面有幾句歌詞這樣寫道:

 

我們去大草原的湖邊,等候鳥飛回來,等我們都長大了就生一個娃娃,他會自己長大遠去,我們也會各自遠去……

 

或許這首歌寫的就是高曉松的心聲吧,這個中年男人的內心始終停留在他的白衣飄飄的年代,從未離開。

 

他雖然老了,不再呼喊奔跑,卻默默生出許多根,記住許多事,刻下年輪,結出果實。

偶爾有風吹過,想起初來時世界的模樣,欣喜萬分。

 

 

 

活到這把年紀,高曉松已然知道自己能獨善其身,也知道如何度過後半生,所以他不會著急,他要在這個江湖上,努力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

 

50歲生日那天,高曉松發表了一篇名為《半生倏忽而過》的文章,裡面有段話這樣寫道:

 

「如果有來生,來生年紀輕輕又回來,我還是想回到這個江湖。我活到了50歲,看過了許多行業,也親身參與不少,我覺得可能這世上沒有比我們這個江湖更好的地方,儘管很多人不喜歡,但我來生還會再來。真的讓我來選,一萬次我都還是會選要生於1969年11月14日,我要來經歷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這半個世紀。」

每個人,都會受到命運的饋贈,同時也難以躲開命運的傷害。看似一帆風順的高曉松,也並不是毫髮無損地過了50年,他的內心深處,有深埋的傷疤。

但如今,他帶著感恩,回首曾經不願面對的過往,於是這篇《半生倏忽而過》的文章裡,出現了令人淚下的一段:

「感恩把我生到這個世界來的爸爸媽媽,感恩給了我那個時代最好教育的一大家子人。曾經,我遺憾自己沒有像很多孩子一樣,有那麼親密、那麼溫暖的家庭。知識分子家庭通常會比較冷漠,加之我父母都忙,常在國外,我其實是一個孤單長大的小孩。我也在成長中有很多的怨和不原諒,比如對我父親。父親去世的時候,我還寫了一首詩叫《鐵青》,因為在我的心裡,父親就是鐵青的。但到了50歲的時候,那些從小孤單著長大的東西都已經慢慢淡去了,遠去了。所以當然是要感恩的。包括對我的父親,我把他的骨灰按照他的遺願灑在舊金山海灣時,正好有一對年輕夫婦推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走過來,正好就在那時候出現在鏡頭裡,而就在那個時刻,我已經原諒了我的父親。我現在的微博頭像,就是我英俊的爸爸和漂亮的媽媽。」

高曉松父母

如果人生是一個過程,那麼,應該是一個不斷告別、學會放下、學會原諒、學會擦乾眼淚的過程。回首身後倏然而過的50年,高曉松的眼睛裡透出的是:無悔。

回望高曉松的前半生,發現他已經去了該去的地方,做了想做的事,活出了想要的生活,同時影響了與自己相遇的每個人。

那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那是生命最渴望的模樣。

50歲了,半生倏然而過。生命來來往往,沒有來日方長。

如果有來生,依然要活出生命最好的模樣,即便有傷痛,也要學會原諒,然後轉身前行,去看草長鶯飛,去看萬物生長。

破產的央視標王丨女皇鞏俐丨網紅教授戴建業

中國搖滾丨悲劇之王周星馳丨窮人韓紅

小人物陳佩斯丨少年許巍丨大衣哥朱之文

哥哥張國榮丨達康書記吳剛丨作家龍應臺

尊龍丨渣男白居易丨成龍

摳門王力宏丨童話大王鄭淵潔丨不老小虎隊

硬漢姜文丨星二代郭麒麟丨作家瓊瑤

願你出走半生

歸來仍是少年

高曉松

生日快樂

👇

相關焦點

  • 高曉松50歲生日:如果有來生……
    今天,是老男人高曉松50歲的生日。這個曾用認真又開玩笑的口氣說「本人年輕時長得帥,是個萬人迷」的有趣靈魂,儼然步入「知天命」的年紀。去年生日當天,談及自己即將進入50歲的時候,他對自己許下期許:希望有一天,自己對周圍的人、對這個世界不再有期許,可以「靜觀眾妙」。
  • 高曉松50歲生日感言:每個人都在窗前看這個世界
    2019年11月14日,高曉松50歲。凌晨時分,他發了張敷著面膜的自拍。下午三點,又補發了一篇長文。高曉松說過,二十歲認識到別人竟然比自己強,很痛苦,仿佛挑起了重擔。三十歲認識到別人依然比自己強,很空虛,像挑著擔子不知道要去哪裡。四十歲意識到別人確實比自己強,很幸福,終於可以卸下擔子,雲遊一下。
  • 高曉松50歲生日:「坐牢那半年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文/麥大人2019年11月14日,是著名音樂人高曉松的50歲生日。在前一晚深夜,他發了49歲的最後一張自拍照。生日當天,又寫了一篇《半生倏忽而過》的長文,封面是年輕時的父母照片。這年頭,我們常說一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 探世界:《如果有來生》是不是一首愛情歌?高曉松給出了答案
    通過他們之間的對話,才明白,沒想到讓譚維維火的一塌糊塗的人,卻是高曉松老師。在十年前,高曉松老師為譚維維製作的一曲歌《譚某某》提到唱片,配上譚維維優美的嗓音與天賦,從那首歌開始譚維維正式出名,步入人們眼中。
  • 如果有來生,我也想看看高曉松描繪的那個世界
    譚維維的《如果有來生》咋聽是初中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大家傳歌靠的還是古早的藍牙,那時候戴上耳機欣賞著美好的春光,耳畔放上《如果有來生》,生活多麼愜意,不用自己掙錢養活自己,不用苦惱每日的煩心事,即使成績不理想,但好在生活美好。「我要去大草原的湖邊,等候鳥飛回來,等我們都長大了,就剩一個娃娃。」彼時的幻想加上卡農優美的意境,滿滿少年感呼之欲出。
  • 不知高曉松是怎麼想的?如此歡快的歌曲,歌名卻叫《如果有來生》
    The second life《如果有來生》是由高曉松作詞,格非作曲,譚維維演唱的,一首有關愛情感悟的歌。譚維維的這首《如果來生》,是一首走心之歌。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譚維維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採納了高曉松老師的建議,不摻雜一絲演唱技巧,忘掉現實,用心而唱。
  • 《如果有來生》個人解析
    你從一座叫「我」的小鎮經過剛好屋頂的雪化成雨飄落你穿著 透明的衣服給我 一個人唱歌全都是 我喜歡的歌我們去大草原的湖邊等候鳥飛回來等我們都長大了就生一個娃娃他會自己長大遠去我們也各自遠去我給你寫信 你不會回信就這 樣吧這首歌是高曉松寫的
  • 高曉松50歲生日感言:詩和遠方,是鬥不過苟且的
    圖 | 網絡01刷微博的時候,刷到高曉松的置頂微博,是50歲生日的感悟。追憶前半生,高曉松覺得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人。26年前發表第一首歌,有歌迷寫來一麻袋一麻袋的信。這麼多年過去了,寫過信的一些人不曾離開過。他會打開豆瓣,看自己作品的評分,有高分有低分,有誇獎也有批評,都能接受。回過頭看來時的路,一直起起伏伏,踉踉蹌蹌,摸爬滾打到現在,很感激還有人沒走。
  • 高曉松50歲,發文《半生倏忽而過》|人生最珍貴的是活成少年
    高曉松50歲發文《半生倏忽而過》:他說看到一條微博:「生活的一大塊都讓高曉松佔領了,從樸樹、葉蓓、老狼到尹約、錢雷、周深……看海天一色,聽風起雨落」。特別感動,他回覆:「謝謝你。我喜歡的這一群人,像大海裡的島嶼,在風雨中呼喊,為夜航人唱歌,永遠輕盈,永遠滾燙,永遠熱淚盈眶。」很喜歡高曉松的一檔節目《曉說》,開場白:路走了四十九年,方向卻不止一邊。
  • 如果有來生,你會怎麼選擇?
    當時的高曉松還沒寫詩和遠方,他在這首《如果有來生》這樣寫到:以前的人們在四月開始收穫躺在高高的谷堆上我穿過金黃色的麥田去給稻草人唱歌等著落山風吹過如今在迅速發展的時代裡如果有來生,你是否還記得從前的初心,砥礪前行?
  • 如果有來生-依然願意
    《如果有來生》是歌手譚維維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高曉松作詞,牛奶@咖啡組合成員格非作曲,收錄在2010年3月30日發行的譚維維第四張音樂專輯《譚某某》中。這首歌獲得2010年度北京流行音樂典禮(中國歌曲排行榜)年度金曲、內地年度最佳作詞獎、[1]及年度最佳作曲獎和年度最佳編曲獎等十項提名。譚維維 2006年超級女聲成都唱區冠軍,全國總決賽亞軍。
  • 五十歲的高曉松 | 半生倏忽而過,回首仍是同桌的你
    ​黑光乍洩 | 第23篇原創昨天,11月14日,是高曉松五十歲的生日,這個用音樂讓一代歌迷白衣飄飄的人有一次,高曉鬆開廣告公司賺了一些錢後就請了一些朋友吃飯。在酒桌上,高曉松接到一個電話,就是睡在他上鋪的兄弟打來的,聊了五分鐘後高曉松突然把電話一掛,說自己應該寫一首歌,於是把自己關進廁所,一個小時之後,就有了後來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 譚維維如果有來生的歌詞欣賞 唱出未來生活的幸福藍圖
    如果有來生 - 譚維維 詞:高曉松曲:格非 以前人們在四月開始收穫躺在高高的谷堆上面笑著我穿過 金黃的麥田去給 稻草人唱歌等著 落山風吹過你從一座叫我的小鎮經過剛好屋頂的雪化成雨飄落你穿著 透明的衣服給我 一個人唱歌全都是 我喜歡的歌我們去大草原的湖邊等候鳥飛回來等我們都長大了就生一個娃娃他會自己長大遠去我們也各自遠去我給你寫信
  • 如果有來生——致敬 三毛《如果有來生》
    如果有來生——致敬 三毛《如果有來生》 文/汪麗敏 如果有來生 我,願成為一片葉子 遠離生活的喧譁 用短暫的生命去驕傲 一半長成夏夜的翠綠 一半落成秋日的暗黃 一半在枝頭飛揚 一半在泥裡仰望 春分有生命的綻放
  • 經典流行 譚維維《如果有來生》歌詞足夠真誠,旋律也動聽
    今晚給大家發一首流行音樂,由高曉松作詞,譚維維演唱的《如果有來生(Live)》,曲調很歡快,歌詞寫的這麼美好,卻帶有明朗的傷感。也許今生沒有結果,所以就這樣吧~ 點擊▲上面音頻免費聆聽音樂高曉松創作的歌曲裡最喜歡的一首,無論歌詞還是譚維維的音色表達都有民謠時期的純淨感,與其說我們懷念那個美好的黃金時代,不如說我們更懷念的是那時簡單純粹的自己。前半段卡農和弦,間奏部分突然大氣磅礴直接卡農,瞬間吸引了我。
  • 只有我想吐槽《如果有來生》這首歌嗎
    跟偶然聽到了譚維維演唱的《如果有來生》,聽了歌詞真的是莫名其妙。我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寫作文的時候都知道一點,那就是要突出主題。所以這首歌的主題是什麼?歌詞真的體現不出「如果有來生」這個主題,有?沒有?有會怎樣?沒有會怎樣。對這就是我這個普羅大眾對一首歌的理解。一首歌不止要有旋律美,還要有意境美,而通常其旋律和意境是相輔相成,互相融合的。
  • 如果有來生,我會在來生等你
    思緒裡有前世我們的緣,有今生我們的分,有我們無奈的相思,有因為相思而下起的一點點梨花雨……雨,柔情地吻上我的額頭,恰如你的溫柔,是那樣的溫情輕柔,又是那樣的令我傷感惆悵……或許,我與你,我們之間的這份感情,就如這深邃時光小巷中虛掩的柴門中透出的點點臘梅,於寒冷的現實冬季中方顯得那般的清高孤傲。
  • 《如果有來生》我想我還要遇見你吧!
    《如果有來生》是歌手譚維維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高曉松作詞,牛奶@咖啡組合成員格非作曲,收錄在2010年3月30日發行的譚維維第四張音樂專輯《譚某某》中。每個人的心中也許都有一個嚮往的生活和愛情吧!我的也希望我的一切正如歌詞中唱到的那樣。
  • 如果有來生……(散文)
    作者:胡楊映月如果有來生,我不想我們再錯過彼此,我想一直牽著你的手走到人生的盡頭,這輩子遇見你,是我的福氣,是我的幸運,我從未後悔過與你的這一場相遇……如果有來生,如果我們可以重來一次,我們一定要換一種方式好好的再愛一次彼此,來彌補這一生把愛分成兩半的遺憾別離……
  • 肖戰超短髮造型曝光,生日罕見發文「給29歲的我」,獲網友祝福
    10月5日,久未露面的肖戰發文為自己慶生。肖戰寫道:「給29:戰,希望你在未來的一歲裡,依然能快樂自在地生活,永遠看得見陽光。」此外,肖戰還在文中特意提到父母,並稱爸爸媽媽是二十小時的「避風港」。>除了鼓勵自己、感謝父母外,肖戰更是提到了粉絲,肖戰寫道「給29歲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