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馬炎病倒了,因為沒有事先安排顧命大臣,而如賈充之流勳舊重臣均已謝世或離休,在禁宮內侍疾的只有皇后楊芷的父親侍中楊駿。由此,楊駿很是過了一把皇帝癮。
太子司馬衷即皇帝位,改元永熙,楊皇后為皇太后,賈南風為皇后。楊駿則任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大權一手抓。權力就像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的楊駿當然不肯再讓其他人染指。
他把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汝南王司馬亮趕出了許昌。楊駿的明目張胆行為引來了朝中大臣的議論紛紛,很多人對他不滿。為了收買人心,楊駿宣布,朝中所有文武百官都官升一級。
然而,事情並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大臣們更加激憤,一個個揎袖攘臂,指天劃地叫罵起來。你楊駿是什麼東西?先帝屍骨還未寒你就給臣子無功升官,這不是大逆不道是什麼?!
楊駿一生氣,從此朝政議事再也不和大臣們商量,全都自己說了算。 大臣們傻眼了,怒氣衝天,串聯起來,哭著喊著去找皇帝、皇太后、皇后討說法。
皇帝是個白痴,跟他說了他也不懂,純粹對牛彈琴。
皇太后呢?她可是楊駿老兒的親生閨女,跟她說這些有用嗎?
大臣們把希望寄托在皇后的身上。
皇后賈南風可不是省油的燈!看著朝中反楊的呼聲這麼高,她有主意了。
那個汝南王司馬亮不是被楊駿老兒趕出了京城嗎?他可是個男人,堂堂大奸雄司馬懿的親生兒子,肯定咽不下這口氣,只要和他聯合,他從外面起兵,自己在裡面作為策應,除掉楊駿老兒簡直易如反掌。
可是,她錯了。
司馬亮生性怯弱,優柔寡斷,根本不像是個男人,拒絕了賈南風的提議。
不過,賈南風派出的使臣也不是沒有收穫。他遇上了在司馬亮的府上做客的楚王司馬瑋。
司馬瑋是司馬炎第五子,年方二十一歲,英武勇銳,對賈南風的計劃表現出莫大的興趣,表示願提供自己荊州的軍隊作為策應。
於是,賈南風在鄙夷司馬亮的同時,向司馬瑋作出了熱烈的回應。
他們互派使者,頻繁地碰頭,秘密地交流、策劃著行動的每一個細節。
一日,司馬衷睡得正香呢,被賈南風從夢中吵醒,極不情願地在詔書蓋下了璽印。賈南風命人拿著它前往司馬瑋的營地,讓他遍示將士,要他們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大力進攻楊駿。
楊駿聽說宮內有變,驚得六神無主,趕緊召集親信商量對策。
有人建議說:「宮廷內變,必定是毒婦賈南風設計害您,當下之計,應馬上燒掉宮中的雲龍門來製造混亂,然後乘亂入宮控制住局勢,再派兵保護皇太子入宮。這樣一來,城外的人肯定因為恐懼而斬送謀亂者的腦袋投降,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可是,有奸雄之心而無奸雄之膽的「偽奸雄」楊駿卻已經被驚破了小膽,愣愣地看著大家,拿不定主意,半天,才弱弱地冒出一句:「雲龍門是魏明帝時所建,耗盡工料無數,就這麼燒了,太可惜了吧?!」
這個平時飛揚跋扈的主,竟是個低能淺薄的貨,跟他混,還能有什麼好結果?!
大家紛紛找理由找藉口,一鬨而散。
這樣,等待楊駿的,只能是慘遭屠宰的命運。
楚王司馬瑋攻破了楊府,把楊駿的親兵屠殺個精光,成功地處死了楊駿。
第二天,醜婆娘賈南風以皇帝的名義發布命令,徵召汝南王司馬亮為太宰,把持朝廷大政。
這麼做,明顯是為了穩定人心。
儘管立大功的是司馬瑋,但畢竟司馬亮是先帝司馬炎指定的顧命大臣啊。
醜婆娘把太宰的高位留給了司馬亮。
但司馬亮的表現實在令人失望。
司馬亮看到自己的政敵楊氏集團已經垮臺,立刻像只大尾巴狼一樣,返回朝廷,抖起威風來。
他的施政方法也沒比楊駿高明到哪兒去,反倒是把楊駿的那一套籠絡人心的做法學得有板有眼。
為了提高威望,他和楊駿一樣,大肆封官,一口氣封了一千零八十一個將軍,大力培植自己的親信。
大臣一看,這跟楊駿有什麼分別?
都不滿他的專制統治,都跑到醜婆娘賈南風那裡投訴司馬亮。
司馬亮正策劃著一出削奪楚王司馬瑋的兵權、將他打回原籍的好戲。
可惜, 楚王司馬瑋找到醜婆娘賈南風,要她為自己主持公道。
醜婆娘賈南風笑了,她覺得,除掉大尾巴狼司馬亮的機會來了。
懶得想新花樣了,賈南風宣布汝南王司馬亮謀反,讓傻兒皇帝司馬衷籤字蓋章,轉交給楚王司馬瑋,要他指揮軍隊把汝南王司馬亮抓起來治罪。
有了這道聖旨,楚王司馬瑋膽氣陡壯,精神百倍,當夜發動軍隊把汝南王司馬亮抓起來處死了。
一不做,二不休!有人勸楚王司馬瑋說:「請趁此兵勢,進宮誅除賈后等人,以安天下。」
楚王司馬瑋也算得上是武勇狠忍之人了,但兩次和賈南風合作,都取到了預期成果,以為賈南風是一個可以依靠的合作夥伴,猶豫再三,下不了斬殺賈南風的決心。
這一猶豫,他的小命就沒有了。
賈南風讓他去捉拿司馬亮可是「一石二鳥」的毒計。天亮,大臣們聽說楚王司馬瑋處死了先帝指定的輔政大臣,都紛紛指責楚王殘忍好殺。賈南風拿著早已草就的詔書,指責楚王謀反,讓傻兒皇帝蓋章通過,下令處決司馬瑋。
賈南風的手下拿著這道詔書到司馬瑋軍中宣布:「楚王乃是矯詔擅命,大家不得聽從他的命令。」
一下子就瓦解了司馬瑋一軍的鬥志,順利將楚王司馬瑋拿下。
改日,賈南風下旨將司馬瑋處斬,並給汝南王司馬亮平反昭雪。
從此,西晉的大權全部執掌在賈南風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