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外漫遊④:可觀測宇宙 | 觀天者說

2021-02-15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晴朗的夜晚,在燈光比較少的鄉村或野外,抬頭便可看到滿天繁星。如果相機拍攝的星空美得如同壓成書籤的花瓣,那真實的星空就如同一朵正在盛開的花,有著深邃的空間和生命力。此時我們常會情不自禁地感受到自己往日的煩惱是如此微不足道,內心會在星空下忽然平靜。然而,此時我們卻只是窺見了宇宙的一角。

圖1. 星空 (攝影:於海童)

什麼是宇宙?

很多人認為宇宙就是無邊無際的空間,實際上宇宙並不僅是空間的概念。距今1800多年我國古籍中已給出了今天看來依然比較準確的定義,即「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是無邊無際的空間,「宙」是有始無終的時間。隨著物理學的發展,在大約100年前,人類發現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宇宙更準確的定義是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的總和。

宇宙從何而來?現在比較廣泛被接受的是由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於1948年提出的大爆炸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宇宙開始於一個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奇點,之後經過幾個階段,形成我們現在的宇宙,並在繼續加速膨脹。

圖2. 宇宙大爆炸(圖片來源:NASA/Cherkash,稍作修改)

什麼是可觀測宇宙?

可觀測宇宙是我們通過電磁波和引力波等方式能探測到的宇宙範圍,是一個以探測者為中心的球形區域內的宇宙。基於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基於大爆炸理論和目前測得的宇宙參數值,宇宙的年齡約為138億年[1]。因此,地面和空間望遠鏡能接收到的光最早來自約138億年前。如果考慮到這138億年間宇宙的膨脹,基於天文學家計算,我們接收到的這束光的光源已距我們約470億光年[2] [3] [4](見圖3-4)。

圖3. 可觀測宇宙模擬圖。中心為銀河系所在的室女座超星系團,圖中的白點表示超星系團。(圖片來源:Andrew Z. Colvin,稍作修改)

圖4. 可觀測宇宙的對數示意圖,已標示出一些著名天體(圖片來源:Pablo Carlos Budassi,稍作修改)

在宇宙早期高溫高壓的環境中,光子受到電離狀態的質子和電子的阻攔而無法有效向外傳播,直到大爆炸後38萬年左右,宇宙冷卻到質子和電子大量結合在一起,背景輻射光子才比較暢通地向各處傳播,形成了現在的幾乎均勻分布於各個方向,只有很小溫度起伏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見圖5)。這一輻射的峰值溫度約為-270℃,位於微波波段,因此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圖5. 歐洲航空局(ESA)的Planck衛星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溫度、平滑後的溫度、偏振情況。溫度起伏只有十萬分之一。(圖片來源:ESA/Planck合作團隊)

基於Planck衛星觀測結果,天文學家發現宇宙由68.3%的暗能量、26.8%的暗物質和4.9%的恆星和星系等普通物質組成(見圖6)。

圖6. 基於Planck衛星觀測數據得到的宇宙組成情況。(圖片來源:ESA/Planck 合作團隊,稍作修改)

夜空中全黑的區域裡有什麼?

在理想條件下,我們夜間裸眼能看到全天約6000多顆亮於6.5星等的天體,這些天體散布在黑色的天幕上。人們藉助望遠鏡觀測裸眼看上去全黑的天區,發現那裡隱藏著一些看起來更暗弱的天體,且隨著望遠鏡口徑的增大,人們探測到了隱藏在小望遠鏡視場中黑暗區域中的更暗弱的天體。這些天體雖然看上去暗弱,但研究表明,它們大部分是質量在千億顆太陽質量的星系和類星體。不過,即使用目前地球上最大的10米口徑光學望遠鏡去觀察夜空,並且進行長時間曝光疊加,依然有一些區域中並未探測到任何天體。那些夜空中最黑暗的區域真的什麼都沒有麼?還是存在更暗弱、更遙遠的天體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目前地球上的光學設備已無用武之地。這是因為:地球的大氣層因輝光和散射等會有一定亮度,來自非常暗弱的天體的輻射會淹沒在夜間天光背景中而無法分辨。天文學家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對這樣一片全黑區域進行了長達100多天的觀測,累積曝光時間達約11天。當這些數據被疊加到一起時,就得到了圖7這幅哈勃超級深場圖。這幅圖中,除了幾顆來自銀河系的前景恆星以外,其他都為遙遠的星系和類星體。從這幅圖我們能看到宇宙很久以前的樣子。相當於我們做了一次時空穿越(見圖8)。

圖7. 哈勃超級深場圖。左下角紅色小方塊為此圖視場大小與月面的比較。(圖片來源:NASA/ESA)

圖8. 哈勃超級深場圖與哈勃16年觀測天區拼圖的縮放展示動畫(圖片來源:NASA/ESA/G. Illingworth/G. Bacon)

迄今發現的最遙遠星系是位於大熊座的紅移約為11.1的不規則星系GN-z11[5](見圖9)。它的大小只有銀河系的1/25,質量也只是銀河系的1%,形成恆星的速度卻是銀河系的20倍。我們看到的是它約134億年前的樣子(見圖10),對應宇宙大爆炸後4億年。如果如今的宇宙是一位百歲老人,那當宇宙還是一位3歲稚童的時候GN-z11就已經存在了。

圖9. 光譜證認的迄今最遙遠的星系GN-z11 (圖片來源:NASA, ESA, P. Oesch and B. Robertson,A. Field,稍作修改)

圖10. GN-z11位於大熊座。動畫中先標出了北鬥七星,然後標出了大熊星座。(圖片來源:NASA, ESA, G. Bacon; science - NASA,ESA, P. Oesch, G. Brammer, P. van Dokkum, G. Illingworth)

藍天是一幅層次最豐富的畫卷,夜空中的全黑區域可能是宇宙中最深邃的深淵,那裡藏著我們誕生以來最基本的好奇和答案。更多精彩,請關注觀天者說。

參考文獻:

[1] Collaboration Planck et al., Planck 2015 results. XIII. Cosmological parameters, 2016, A&A, 594A, 13P

[2] 陳學雷,宇宙是唯一的嗎,科學通報,2017,62,11,P1103-1110

[3] 李然,漫步到宇宙盡頭,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5,P113

[4] Itzhak Bars et al., Extra Dimensions in Space and Time, Springer, 2009.11, P27

[5] P. A. Oesch et al., A Remarkably Luminous Galaxy at z=11.1 Measured with Hubble Space Telescope Grism Spectroscopy, 2016, ApJ, 819, 129O

相關焦點

  • 從太陽繫到可觀測宇宙
    太陽系: 如果以柯伊伯帶為邊界,大約40~50個AU(天文單位,1AU=1個日地距離); 如果以日球層頂(太陽風能夠到達的最遠距離)為邊界,大約100個AU; 如果以奧爾特云為邊界,大約10萬個AU(2光年)。
  • 探秘可觀測宇宙外的世界,扭曲的蟲洞?另外的宇宙?物質的鏡像?
    宇宙外面有什麼?既然想知道宇宙外面有什麼,那就必須先說下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有多大,哪一個才是外面。我們把宇宙一層一層地剝開,從小到大排序。首先這是地球,我們都居住在這裡。地球的直徑是12,742千米。接著是太陽系,太陽系的直徑是80AU。
  • 可觀測宇宙之外是什麼樣的?與黑洞是否有聯繫?
    自從發明天文望遠鏡之後,我們對宇宙太空的視野和探測範圍日益拓展,逐步意識到宇宙的不同層級結構,比如地球處於太陽系中、太陽系圍繞銀河系公轉、銀河系又位於本超星系團、本超星系團處於室女座星系團之內,而室女座星系團又是可觀測宇宙中的一個普通成員。如此類推,宇宙似乎無窮無盡,不過,隨著宇宙膨脹理論的確立,人們對宇宙的發展演化的歷程越來越清晰,對於宇宙的整體狀態也逐漸明確了起來,那就是宇宙是有界無邊的。
  • 地球為什麼剛好位於可觀測宇宙的正中心?
    地球位於可觀測宇宙正中心這件事,其實非常複雜,涉及到我們人類是如何觀測宇宙的。地球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其實隨著人類的觀測手段提升而不斷發生變化。在古希臘時期,當時的希臘先賢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體都圍繞地球轉動。
  • 宇宙的年齡只有138億年。為什麼可觀測宇宙的半徑是465億光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的大小,但是我們無法測量宇宙的真實大小,因為宇宙太大了,我們甚至認為宇宙幾乎是無限的。銀河系直徑為10萬光年雖然我們無法測量宇宙的實際大小,但我們仍然給出了一個可觀測的大小。所謂可觀測宇宙是以空間望遠鏡發出的最遠恆星光的距離為半徑計算的宇宙面積。
  • 宇宙外面有什麼?可觀測宇宙有多大?看完你就想通了
    宇宙外面有什麼呢?既然要討論這個話題,那麼我們就得先知道,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有多大?哪一個才是外面?現在我們把它一層層剝開,從小到大排序。首先是地球,地球的直徑是12742千米,接著是太陽系,太陽系的直徑是80AU。AU是一種天文單位,表示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一個AU是1495億千米左右。
  • 宇宙約為138億歲,可觀測宇宙半徑卻達465億光年,矛盾不?
    宇宙並不是恆存的,它有一個開始,根據歐洲空間局的普朗克巡天者衛星的觀測數據計算而出的宇宙年齡為137.85億歲到137.89億歲之間,簡單一點,我們就說宇宙的年齡約為138億歲。宇宙的年齡雖為138億歲,但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卻達到了465億光年,這就有點問題了。
  •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宇宙究竟有多大?
    你想過宇宙有多大,外面有什麼嗎?如果要描述宇宙的樣子,我覺得「廣闊無垠」「無邊無際」之類的形容詞是最好的。其實這些形容宇宙的話也很貼切。 俗話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對於沒見過世面的人來說,他們永遠不知道外面藏著什麼驚天動地的東西。
  • 新視野號觀測下的宇宙
    簡而言之,宇宙光學背景是來自銀河外所有的光在整個可觀測的宇宙中擴散傳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相當於宇宙微波背景下的可見光模擬。同時,它也是天文學家使用的重要基準。通過測量這種光,天文學家可以識別恆星的位置,星系的大小和密度,還有驗證有關宇宙結構及其成因的理論。
  • 網友問:假如太陽系縮小到桌球大小,那麼銀河系和宇宙有多大?
    如果把太陽系看作一個桌球,那麼銀河系直徑相當於3.8公裡,可觀測宇宙相當於180萬公裡。我們根據已知的數據:太陽系直徑:大約2光年;銀河系直徑:20萬光年;可觀測宇宙直徑:930億光年;1光年:9.46*10^12千米;地球直徑:12756千米;桌球直徑:38毫米;可以計算,如果把太陽系比作一個桌球的話,那麼:我們地球比一個氫原子還小;銀河系相當於一個直徑3.8
  • 2545光年外有一個太陽系
    克卜勒-80g是1100光年外的一顆大小與地球相近的行星。對於系外行星獵手克卜勒來說,這只能說是一個平淡無奇的發現。不過,克卜勒-90i則不然。這顆行星環繞在2545光年外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克卜勒-90周圍。而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在這裡發現了七顆行星,克卜勒-90i是第八顆。於是,克卜勒-90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首個與太陽系一樣具有八顆行星的恆星系。
  • 可觀測宇宙內一共有多少原子?如果把原子核聚集到一起能有多大?
    按照這種假設,如果我們能夠把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中的原子都提取出來,並且將它們之間的空間全部壓縮,一點空隙都不留,呈現出來的物體到底有多大呢?當然,我們窮盡所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實驗,宇宙中也不可能給我們創造這樣的條件去實現這樣的結果。
  • 地球的外面是太陽系,太陽系的外面是銀河系,宇宙的外面是什麼?
    (地球在太陽系內的位置。) 但人類無法不去想像宇宙的外面有什麼? (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
  • 揭秘第一個造訪太陽系的「天外來客」—新聞—科學網
  • 奧陌陌類雙曲線軌道天體或來自太陽系外
    近年來不斷發現來自太陽系外的有著極端雙曲線軌道的天體,引發了科學家的關注。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公轉的小天體軌道在某種力的作用下也可能會變成雙曲線軌道。日本國立天文臺的研究小組最近計算了此類雙曲線軌道天體的概率和軌道。
  • 奇妙的多星系統,錯位的系外行星,太陽系外更精彩的星系!
    相比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的十幾個具有系外行星的雙星軌道周期都少於四十天,該研究利用位於智利的ALMA(阿塔卡馬大型毫米和次毫米波陣)觀測到19個環繞雙星的行星盤軌道周期都較長。在環繞著年輕恆星的行星盤中,碎片慢慢結合形成行星。在雙星系統中,行星環被稱為環雙星行星盤。
  • NASA特展《星球奇境》帶你360°穿越太陽系,遨遊宇宙
    >► 宇宙特展現場分場內+場外展廳,根據現場工作人員的引導便可遊覽全部場館► 每30分鐘會有一名工作人員現場講解導覽,也可自由觀展► 星球影院展廳內溫度較低,建議穿著薄外套避免著涼祝大家觀展愉快哦~上海站展覽現場帶你360°穿越太陽系,登上火箭,駛向宇宙觸摸地球,開啟星球探索之旅創建和發射一架自己的火箭切身體驗身穿太空衣漫步星球的樂趣裸眼觀看體驗中探訪太陽系
  • 奧爾特雲和太陽系的邊界
    大多數人理解,太陽系由八大行星(冥王星被除名)以及無數小型天體構成,但其實它還包括柯伊伯帶與奧爾特星雲。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而奧爾特星雲是太陽系最邊緣的一個雲團,就像蛋殼一樣包圍著太陽系。
  • 宇宙中處處充滿危險,但唯獨太陽系安全,科學家找到幕後功臣
    為什麼太陽系這麼安全?廣袤的宇宙中充滿未知和神秘,科學家預測大約有成千上萬億個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甚至更多。要說完全安全的地方幾乎不存在,只能說太陽系比其它恆星系相對安定。根據科學家現有的探索,宇宙是一個纖維狀大尺度球形結構,可觀測直徑就有930億光年。這些纖維狀大多數是星系構成,但這些星系並不是均勻分布,有許多巨大空洞充斥其中。空洞就是宇宙大尺度結構之一,他們比星系還要大的多。之所以說是空洞,是因為它的物質密度低於宇宙平均密度的20%左右,其中甚至沒有隕石那樣較大的天體,也沒有暗物質,裡面黑乎乎又空蕩蕩。
  • 太陽系外潛伏黑色天體 「復仇女神」預言或存在
    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行星科學家日前通過對一個100多年的彗星觀測數據進行分析後證實了此前提出的一個假設,即一個木星大小的黑色天體或許正潛伏於太陽系的外邊緣,而且正在向地球方向拋出大量的冰和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