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期年度唱片推薦——有時自己選出這些唱片的時候,會略略有些吃驚:怎麼選來選去,是這個結果?不過這次倒還好,僅是選出一些當時讓我印象深刻,且感到驚喜,後來反覆聽過,也並不覺得失色的錄音。
僅是關於其中部分唱片,我在此列出的品牌及編號,可能並不是我自己手頭的那款,而是另一些更為常見的再版。因為本人常常逛二手店,遇到的唱片很多是停產已久的東西。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進行了再版,為方便讀者尋找,在此列出較為常見的且品質令人比較放心的發行版本。雖有一些尚未再版的,但基本在二手店都不罕見,定價也是「二手」,而非「古董」的狀態。
NO.4 布列茲指揮華格納前奏曲、《齊格弗裡德的牧歌》等,Sony發行,編號:SMK 64 108
現在提到作為指揮家的布列茲,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的馬勒。之後,則可能是斯特拉文斯基、巴託克,以及他指揮自己的作品。其實,布列茲指揮華格納作品也擁有著現象級地位,主要是他在拜羅伊特現場演出全套「指環」,還有《帕西法爾》的錄音。不過這個「現象級」,倒並非人們普遍認同其偉大至此,而更多是他的演繹很大地反思了當時拜羅伊特的傳統,也就是以克納佩茨布希、卡爾·伯姆為代表的德奧主流。
這裡推薦的錄音,卻並非來自節日劇院的現場,而是布列茲指揮紐約愛樂的錄音室版本。單純的樂隊作品,既有最熱門的《紐倫堡的工匠歌手》第一幕前奏曲,也包括冷僻的《浮士德序曲》,還有編制較小的《齊格弗裡德的牧歌》。這些錄音吸引我之處,首先是布列茲又一次將紐約愛樂提升到了超技樂團的水平。在託斯卡尼尼的時代結束後,這支樂隊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卻常常無復黃金年代的那種銳利。伯恩斯坦再創輝煌,但他並不往那樣的方面走。布列茲本身不是超技風格的指揮家,可他對於細節的敏銳關注,常不自覺地將演奏引向超絕技巧的層面。但終歸,指揮家並不為精細而精細,他在此基礎上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的見解對我往往很有吸引力。
NO.3 布倫德爾年輕時演奏的莫扎特第22、第25協奏曲,TuxedoMusic發行,編號:TUXCD 1046
二戰後成長起來的鋼琴家當中,布倫德爾基本成為奧地利學派的首席代表,這樣的影響同他眾多、眾多的錄音關係極大。現在人們提到這位鋼琴家,基本都將他與Philips的鋼琴錄音聯繫在一起。確實,在阿勞之後,Philips實在不曾為哪一位鋼琴家投入如此之大。目前這些錄音已經集結出版,規模之宏,令人側目。然而,布倫德爾最初的成長仍是伴隨他的早期錄音。哈羅德·勳伯格指出,鋼琴家早早在美國打響知名度,也是錄音之功。它們多由小公司發行。
欣賞這款布倫德爾早年所彈的莫扎特協奏曲,我發現自己真是喜歡其中那位鋼琴家超過後來的他許多。那樣光芒四射的發音,果真有埃德溫·菲舍爾傳人的氣派。鋼琴家在自由速度中的率性而為,在句法方面俯拾皆是的大手筆;整體上奔放不羈,又能萬變不離其宗——為表現純正的莫扎特風格服務;還有對於裝飾音灑脫的表現,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一位從奧國學派黃金年代走來,之後必將再創輝煌的青年才俊。錄音完成於1958年,當時布倫德爾27歲。後來,鋼琴家的風格經過不同階段的轉變,也確實取得極輝煌的成功。可聽他後期演奏的莫扎特,我更多是好奇:為何鋼琴家連早年的一點影子也沒有了?
請在留言區分享:
你心中的2017年經典唱片是什麼?
(年度唱片推薦共計推薦10張,每期推薦2張,本期為第4期,另外2張唱片請繼續關注本欄目)
大家都在看這些👇
⊙文章版權歸《愛樂》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愛樂》5月刊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