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組曲(The Planets)|《經典唱片相對論周刊》

2021-02-08 古典音樂相對論

編者按:


很多唱片,我們發燒友雖然耳熟能詳,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欄目,介紹一點和音樂史(正史野史都有)相關的知識。並推薦一個我們覺得不容錯過的經典版本。

看了以下文字,即使欣賞發燒大片,都會覺得有幾百年西方音樂史託著,底氣十足。



舊文重推,形成英國專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Holst)的《行星組曲》(The Planets)。嗯,也是發燒大片,雖然是英國人寫的,但是,很德奧!最近總有人問我,德奧是什麼?是一種氣質,一種傳統,一種深深紮根於歐洲卻又普世全球的音樂靈魂。





1. 


我們所在的宇宙渺無邊際,我們的銀河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更加微不足道,就像沙灘上的一粒沙子那樣。



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呢,如果形象的比喻的話,在直徑兩億公裡的圓盤上有一個籃球,籃球是太陽,在離它26米遠的地方有一粒大米,大米就是地球,大米上住著70億人。


迄今為止,我們還是一顆孤獨的星球,人類從文明的幼年開始,就渴望了解地球之外的世界,並且一直尋找生命的跡象,在霍爾斯特創作《行星組曲》的年代,隨著科學的進步與技術的革命,天文學在那個時候顯得更吸引人們關注了。


我們覺得,這張唱片封面,最能表達,科學、藝術以及天文學的關係,錄音和演繹,也非常到位。



二十世紀初,英國依然是一個相對保守的國家,鄉村莊園中的貴族們沿襲著老派傳統,不時要成群結隊外出獵狐,倫敦的城市平民們也還像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裡描寫的那樣,帶著雨傘和風衣出沒在溼漉漉的街頭。


20世紀的英國


1912年鐵達尼號的沉沒,似乎也沒能對英國社會產生什麼觸動。英國的音樂界也是如此,幾乎沒有任何與時代接軌的激進作品,老一輩作曲家墨守成規,無視歐洲大陸上新的音樂語言早已誕生多年。




1913年,佳吉列夫帶著他的俄羅斯芭蕾舞團來到倫敦演出,英國作曲家們深受震撼,尤其是霍爾斯特這樣的年輕作曲家。


俄羅斯藝術評論家,戲劇家,贊助人,芭蕾舞團經理和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創始人,被後人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巡迴演出組織者」





2.


霍爾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1807年移居到了英國,這個家族是音樂世家,曾經出現過不少優秀的音樂家。


1874年,霍爾斯特出生在英國的切爾特漢,受家庭的影響,霍爾斯特很早就對音樂發生了興趣,他父親也想把他培養成一位優秀的鋼琴家,從幼年就親自教授霍爾斯特鋼琴。


1893年,十九歲的霍爾斯特考上了皇家音樂學院,主修鋼琴與作曲,不久後因為手指的神經炎而改學長號。



從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在幾家劇院擔任長號手和合唱指揮。


霍爾斯特於1903年決定放棄管弦樂演奏以專注於作曲,但當一個作曲家的收入實在太少了,簡直無法維持生活。


1905年他接受了詹姆斯艾倫的女子學校( James Allen’s Girls)的教學職位,直到1921年。後來,他又受聘請於聖保羅女子學校,獲得聲名顯赫的教學職位 - 音樂總監,從1905年一直任職到去世。


St Paul's Girls' School


同一時期裡,從1907年至1924年,他也是莫利學院的音樂總監。在任教期間,霍爾斯特寫了許多音樂作品,包括《行星組曲》。所以,《行星組曲》實際上,是在繁忙的教學中抽空創作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霍爾斯特被派到中東地區,在軍隊教育計劃中擔任音樂教學的組織者。


Gustav Holst (front left) in Salonika with YMCA colleagues (© Holst Birthplace Trust, Cheltenham Borough Council, The Wilson)


等到他回國後才發現,他不在英國的時候,《行星組曲》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3.


我們知道,霍爾斯特早年作為一名作曲家,生活窘迫,也沒有成功,因此失望和沮喪。1913年春與朋友一起去西班牙度假。他碰到了克利福德 巴克斯( Clifford Bax),一位專注於神秘主義的作家。



在巴克斯的著作《 思想與人》中,霍爾斯特首次了解到佔星術。很快,他也成為了佔星術的忠實信徒,熱衷於編造一些星座有關的有趣話題,為他的朋友們進行佔卜,大家也樂此不疲。 


正是在這段時間裡,霍爾斯特開始準備創作一組與行星有關的音樂。所以,他的創作靈感和概念來源是佔星術而不是天文學。


每一個樂章旨在傳達行星的不同「個性」以及與行星對心靈的影響,以及相關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傳統說法中的羅馬神


Workers concentrate on doing the floor of the new music room of the Morley College in London. The room was named after the composer Gustav Holst and the stars on the floor should demonstrate his famous symphony "planets". Photograph. 1937.

UNSPECIFIED - FEBRUARY 05: Workers concentrate on doing the floor of the new music room of the Morley College in London. The room was named after the composer Gustav Holst and the stars on the floor should demonstrate his famous symphony "planets". Photograph. 1937. (Photo by Imagno/Getty Images)


霍爾斯特在聖保羅女子學校鋼琴上完成了《行星組曲》雛形的大部分,還有一部分在家裡用鋼琴完成。這部作品最初,就是為兩架鋼琴創作的。創作中,由他的兩位同事Vally Lasker和Nora Day進行演奏。當時,霍爾斯特的右手經常要忍受神經炎引起的疼痛,所以,必須由同事協助。


Holst Junior/20th September 1974: Imogen Holst (1907 - 1984), the daughter of British composer Gustav Holst, conducting an orchestra. (Photo by Larry Ellis/Express/Getty Images)


管弦樂版的創作過程是這樣的:霍爾斯特先在鋼琴版本的樂譜上,用紅色墨水標註不同的樂器,然後再謄寫為完整的管弦樂樂譜。只有一個部分例外,就是最後一個關於海王星的樂章。霍爾斯特認為鋼琴不合適,因為對於遙遠的星球來說,鋼琴的表達並不神秘。他用管風琴完成了這部分,但管弦樂版裡增加了女聲合唱的聲部。


在創作中,Vally Lasker和Nora Day為霍爾斯特演奏雙鋼琴。他們也在在各地的音樂會和排練中使用這個版本,他們為最早的指揮家阿德裡安·博列特(Adrian Boult)呈現的也是這個版本。


這位指揮家留下了多個版本的《行星組曲》錄音,以下版本,是比較早的錄音,可以在Tidal上進行欣賞。雖然錄音老舊,音效也不差的,也許更能體現霍爾斯特當時的創作心情。



這首曲子最初名為Seven Pieces for Large Orchestra,可能受到勳伯格(Schoenberg)的五首管弦樂作品的啟發,霍爾斯特曾在1914年1月進行過演出。到1919年首次公開演出時,它正式更名為《行星組曲》(The Planets)





4.


《行星組曲》分成七個樂章,包括了現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七個,我們地球不算在內,當時尚未發現,2006年已經被排除在太陽系行星之外的冥王星也不在內。


當霍爾斯特於1914年開始創作該組曲時,這些樂章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最終順序不同。1914年5月開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火星是第一個從鋼琴版改編完成的樂章。它也經常被視為霍爾斯特對戰爭批評的作品。



其次是金星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在1915年創作的,水星在1916年完成。


一,火星,戰爭使者(1914年)

二,金星,和平使者(1914年)

三,水星,飛行使者(1916年)

四,木星,歡樂使者(1914年)

五,土星,老年使者(1915年)

六,天王星,魔術師(1915)

七,海王星,神秘主義者(1915)

霍爾斯特受到同時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等人作品的影響,作品的樂隊編制非常龐大,配器也使用了諸如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等平時很少有人觸及的樂器,加上管風琴和眾多打擊樂,讓樂隊的音響效果在厚重的基礎上,也具有豐富多彩的音色。


斯特拉文斯基


《行星組曲》首次演出時候,霍爾斯特當時對記者說,這部作品和純粹的天文學無關,作品是建立在古代埃及人、中國人和波斯人的佔星術基礎上,然而,我們不難在音樂中聽出對廣袤無垠宇宙空間的想像。


《行星組曲》管弦樂版首演於1918年9月29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最後幾周,演出地在倫敦女王大廳。



在指揮阿德裡安·博爾特(Holrian Boult)請求下,霍爾斯特同意,作為一次非公開的私人表演,演出由巴爾福 加德納(Balfour Gardiner)組織,作為向霍爾斯特的一個送別儀式。此後,他離開英格蘭前往薩洛尼卡(Salonika)向作戰部隊教授音樂。


阿德裡安·博爾特(Holrian Boult)


據說,排練很匆忙,音樂家們只在演出前,花了兩小時研究了一下複雜的樂譜。他們和霍爾斯特任教的聖保羅女子學校海王星的合唱團(Neptune)合作完成。


這次演出相對比較私密,有250名音樂界人士參加,包括指揮亨利伍德爵士和倫敦的大多數專業音樂家。儘管如此,霍爾斯特將這次演出視為公開首映,在指揮博爾特的樂譜上簽名,


阿德裡安·博爾特版權所有,他是讓行星在公眾場合閃耀的第一人,霍爾斯特深表感激」。



一戰後,霍爾斯特辭去了教學工作,專心創作。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包括:


為濟慈的詩作而寫的《合唱交響曲》,一部簡短的莎士比亞歌劇At the Boar’s Head,一首名為Egdon Heath的管弦樂作品,靈感來自託馬斯哈代,還有一部《幻想合唱曲》。


然而,霍爾斯特晚年,身體每況愈下,1934年,59歲那年,因心臟衰竭去世。沃恩·威廉士在葬禮上演奏了霍爾斯特自己的音樂。






5.


《行星組曲》不僅是音響發燒友的摯愛,也是很多樂團喜歡演奏的曲目。「木星歡樂使者」是我們特別耳熟能詳的曲目,後來的諸多科幻電影配樂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現在聽來,《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等電影的配樂中,似乎都能看到《行星組曲》的影子。


我們推薦的版本,就是首次私下演奏時那位指揮——阿德裡安·博列特,後來帶領倫敦愛樂樂團在英國百代唱片公司錄製新版,前些年由ESOTERIC重置出版了SACD。



博列特把音樂的速度放慢,沒有刻意追求新奇的音響效果,而是注意到音樂上層次的遞進,為我們展現了一副色彩斑斕的宇宙空間之畫。其實音響效果也奇佳。


到這裡,我們已經推薦了3個版本了,最後一個,我必須說,也值得推薦。



這張,由加迪納帶領愛樂樂團的版本,我大學時候就買了,90年代的錄音。那時候的喇叭很小,器材很破,但是,這張CD真得把我聽得目瞪口呆,下巴久久不能合攏。


算是青春年少時期對HIFI與音樂之關係密切的深刻體驗吧。




(版本推薦、選題創意:古強


如果您想輕鬆欣賞這麼多進行曲,和《經典唱片相對論》欄目提到的眾多音樂的版本,那麼高質量的數播,是最終的道路,請閱讀:

談談數播的18種進階方式


入古典音樂相對論音樂群器材搭配群,請加微信。





《經典唱片相對論周刊》


火鳥(The Firebird)

博伊倫之歌(Carmina Burana)

布九(Bruckner 9)

圖畫展覽會(The Pictures)

流浪者之歌( zigeunerweisen)

天方夜譚(Scheherazade)

行星組曲(The Planets)

《我的祖國》(Má Vlast)

《威風堂堂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

克萊斯勒小品(Fritz Kreisler)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The Alhambra)

蕭邦前奏曲(The preludes)

婚禮進行曲(Wedding March)

天鵝湖(Swan Lake)



器材搭配熱文


大系統搭配


魔域A3與文豪AQWO選定後的糾結

「照妖鏡」羅傑之聲HQ210的4種玩法

不瘋狂不成魔:18萬喇叭線配7K書架箱會怎樣?

6款5萬檔次合併功放和10萬喇叭的搭配實踐

5萬德「三駕馬車」VS天琴Absolute,10萬喇叭搭配之旅(續)



經典小系統


優選套裝「音樂的奉獻」數播系統試聽報告(1)

優選套裝「音樂的奉獻」數播系統試聽報告(2)


戒「好奇害死貓」,要「進可攻退可守」——DD 8C啟示錄


閱讀原文,檢索整個公眾號50萬字,順勢點讚打賞。。。


相關焦點

  •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The Alhambra)|《經典唱片相對論周刊》
    編者按:很多唱片,我們發燒友雖然耳熟能詳,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本輯曲目: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作品32倫敦愛樂合唱團/倫敦愛樂樂團
  • 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薩金特
    薩金特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
  • 婚禮進行曲(Wedding March)|《經典唱片相對論周刊》
    編者按:很多唱片,我們發燒友雖然耳熟能詳,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天方夜譚(Scheherazade)|《經典唱片相對論周刊》
    編者按:很多唱片,我們發燒友雖然耳熟能詳,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管弦樂組曲《行星》。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收聽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帶來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創作於1914至1916年,由七首樂曲組成,每首樂曲以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的名字作為標題,並各加有一個富有詩意的、能啟發人聯想的副題,各部分依次為:天王星——魔術師,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 霍爾斯特 - 行星組曲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行星組曲》(The Planets, Op.32)行星組曲的管弦樂編制非常的龐大,管弦樂團加合唱團就需要100多人演奏員和演唱者。霍爾斯特覺得行星組曲過於出名了,將他別的作品的光環給掩埋掉了,所以對行星組曲的興趣越來越少,除了土星,老年使者之外。
  • 行星組曲:木星
    《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樂隊編制也非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
  • 古典|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以太空為題材的音樂作品則首推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但《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每日一曲之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管弦樂組曲《行星》,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間,共七個樂章,分別以太陽系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公認的事實是,《行星》是後來科幻音樂的鼻祖,它直接影響了《星球大戰》、《E.T.》等科幻電影音樂的創作。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徜徉太空翱翔星際的夢幻來自佔星術!
    《行星》組曲由英國作曲家Holst Gustav Theodor譜寫。
  • 【每日一曲】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木星」
    >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他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名曲欣賞-行星組曲
    《行星組曲》(The Planets suite Op. 32)是一組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全曲由7個樂章組成,分別以太陽系中的7個行星命名。[1]霍爾斯特又於1922年10月27日為倫敦交響樂團錄下了該曲的第一張唱片。這部管弦樂使用的樂隊陣容十分龐大,甚至加入了當時仍未普及的新樂器,包括低音長笛(等同現在的G調中音長笛)、低音雙簧管(比雙簧管低一個八度)及較常在管樂隊使用的上低音號。同時也使用了管風琴和兩組女聲三部合唱團。
  • 掘火中譯:伯恩斯坦《年輕人的音樂會》|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這一期的《年輕人的音樂會》中詳細解說了《行星組曲》和佔星術千絲萬縷的聯繫,霍爾斯特給七顆行星各找到了一種象徵,一類個性,為之譜曲。作曲家的女兒,伊莫金·霍爾斯特也曾提到她的父親在創作這部作品前,的確讀過艾倫·裡奧的佔星著作《什麼是星座》,並且從他的書和演講中汲取靈感。例如,組曲中的其中一則副標題《海王星 – 神秘使者》就是源自裡奧的星座著作。
  • [Classical Top 100 每日一曲之91]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管弦樂組曲《行星》,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間,共七個樂章,分別以太陽系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公認的事實是,《行星》是後來科幻音樂的鼻祖,它直接影響了《星球大戰》、《E.T.》等科幻電影音樂的創作。
  • 睡 前 分 享 | .行星組曲之木星
    JupiterPhilharmonia Orchestra英國作曲家- 霍爾斯特 管弦組曲—《行星組曲 - 木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遙遠 、神秘、又包容人類有顆藍色的心,一半飛入太空,一半潛入海底。
  • 100年後,《行星組曲》還有這麼多科幻迷追隨
    他最為令人熟知的代表作是管弦樂組曲《行星組曲》(The Planets),作品創作於1913-1916年間。那個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打完,人們還不知道冥王星的存在。眾多現代作曲家都受到了霍爾斯特的影響,在電影、電視劇和遊戲的音樂創作中借鑑了《行星組曲》中辨識度極高的樂段。▼ 《行星組曲》「火星,戰爭使者」
  • 【靚碟試聽】演奏音效第一流:「The Planets;Enigma Variations」
    而霍斯特(1874-1934)除了「行星組曲」 之外,我很少聽到他的其他作品錄音。這二位都是英國作曲家,其中艾爾加更是風光,謎的變奏曲一完成,馬上就被爭相演出,被譽為接續Henry Purcell(1659-1695)雄霸英國樂壇200年的地位。
  • 霍爾斯特作品:《行星組曲 Op.32》+平原綾香演唱《木星》
    《行星組曲 Op.32》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之神》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第五樂章《土星~老年使者》是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經常被單獨演奏的段落。樂章以長笛、大管和兩架豎琴奏出的由兩個鄰音交替構成的固定節奏開始,象徵老年人蹣跚、滯重而單調的步態。它不僅表現「肉體的衰退」,更有著「理想的實現」的慰藉。這裡,有葬禮的節奏,晚禱的鐘聲,對人生的思考,也有美好的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