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2021-02-07 央廣經典音樂廣播

人類徵服太空始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蘇聯和美國。以太空為題材的音樂作品則首推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的《行星組曲》。

霍爾斯特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但《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左右滑動查看行星圖 →

《行星》組曲是一部龐然巨著,整個作品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樂隊編制也異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亦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如此眾多的樂器的組合產生了豐富的音響色彩,如在"火星"樂章的一段音樂中,樂隊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動山搖的氣勢。但也許正是由於《行星》組曲本身及其樂隊編制過於龐大,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僅演其中的三、五個樂章,有時則只是單獨演奏一個樂章。

就《行星》組曲的意義來說,該曲與純粹的天文學並無關係,而僅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國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佔星術"之上的。關於這一點,霍爾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時曾這樣對記者說:"這些曲子的創作曾經受到諸行星的佔星學意義的啟發。它們並不是標題音樂,也不與古代神話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聯繫。如果需要什麼音樂上的指引,那麼,尤其是從廣義上來說,每一曲的小標題足以說明與某些慶典活動有關的那種禮儀性的歡樂。例如,土星帶來的不僅是肉體的衰退,它也標誌著理想的實現,而水星則是心靈的象徵……"

與其它樂章相比,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整個樂章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異常浩蕩,歡樂的情緒猶如一幕幕場景,此起彼落,綿亙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它又分為三個主題:第一主題為C大調,快板,2/4拍,喜悅的情緒十分明顯;第二主題充滿生機,熱情洋溢,富有氣勢;第三主題轉為3/4拍,象一首民間舞曲,氣氛熱烈。樂章的第二部分為一首雄壯的"歡樂頌歌",類似東方五音音階的旋律,親切感人,樸實生動,又不乏莊嚴與偉岸。樂章的第三部分為第一部分的反覆,又體現了宇宙的遼闊與未知的神秘。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指揮:詹姆斯·萊文,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

配音|楚悅

錄音製作|鵬飛

背景音樂|《行星》組曲-木星

相關焦點

  • 【每日一曲】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木星」
    >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他曾他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霍爾斯特 - 行星組曲
    其中最為偉大就是沃恩·威廉士,戴留斯和霍爾斯特。這期公眾號將給大家分享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本身也熱愛本國文學家的作品,深受哈代等詩歌,小說的影響。所以霍爾斯特的作品逐漸越來越有濃鬱的英國風情,和沃恩·威廉士開創了英國新民族樂派。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行星組曲》(The Planets, Op.32)
  • 每日一曲之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請讀至最後一行,點擊「閱讀原文」,可以聽到音樂!] 管弦樂組曲《行星》,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間,共七個樂章,分別以太陽系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公認的事實是,《行星》是後來科幻音樂的鼻祖,它直接影響了《星球大戰》、《E.T.》等科幻電影音樂的創作。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管弦樂組曲《行星》。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收聽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帶來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創作於1914至1916年,由七首樂曲組成,每首樂曲以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的名字作為標題,並各加有一個富有詩意的、能啟發人聯想的副題,各部分依次為:天王星——魔術師,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本輯曲目: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作品32倫敦愛樂合唱團/倫敦愛樂樂團
  • [Classical Top 100 每日一曲之91]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請讀至最後一行,點擊「閱讀原文」,可以聽到音樂!]管弦樂組曲《行星》,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間,共七個樂章,分別以太陽系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公認的事實是,《行星》是後來科幻音樂的鼻祖,它直接影響了《星球大戰》、《E.T.》等科幻電影音樂的創作。
  • 霍爾斯特作品:《行星組曲 Op.32》+平原綾香演唱《木星》
    《行星組曲 Op.32》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之神》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第四樂章《木星~歡樂使者》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浩蕩,歡樂的情緒此起彼落,綿亙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它又分為三個主題:第一主題為C大調,快板,2/4拍,喜悅的情緒十分明顯;第二主題充滿生機,熱情洋溢,富有氣勢;第三主題轉為3/4拍,象一首民間舞曲,氣氛熱烈。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 行星組曲:木星
    《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樂隊編制也非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
  • 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薩金特
    薩金特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
  • 掘火中譯:伯恩斯坦《年輕人的音樂會》|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這一期的《年輕人的音樂會》中詳細解說了《行星組曲》和佔星術千絲萬縷的聯繫,霍爾斯特給七顆行星各找到了一種象徵,一類個性,為之譜曲。作曲家的女兒,伊莫金·霍爾斯特也曾提到她的父親在創作這部作品前,的確讀過艾倫·裡奧的佔星著作《什麼是星座》,並且從他的書和演講中汲取靈感。例如,組曲中的其中一則副標題《海王星 – 神秘使者》就是源自裡奧的星座著作。
  • 行星組曲(The Planets)|《經典唱片相對論周刊》
    迄今為止,我們還是一顆孤獨的星球,人類從文明的幼年開始,就渴望了解地球之外的世界,並且一直尋找生命的跡象,在霍爾斯特創作《行星組曲》的年代,隨著科學的進步與技術的革命,天文學在那個時候顯得更吸引人們關注了。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徜徉太空翱翔星際的夢幻來自佔星術!
    《行星》組曲由英國作曲家Holst Gustav Theodor譜寫。
  • 100年後,《行星組曲》還有這麼多科幻迷追隨
    在音樂寫作上,除大膽地進行和聲的實驗外,霍爾斯特也採用多調的作曲手法。他勇於嘗試新的表現手法,作品裡也時常能聽到勳伯格、德彪西等當時頗為激進的作曲家風格,以及英倫民謠和印度音樂的影響。他最為令人熟知的代表作是管弦樂組曲《行星組曲》(The Planets),作品創作於1913-1916年間。
  • 名曲欣賞-行星組曲
    《行星組曲》(The Planets suite Op. 32)是一組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全曲由7個樂章組成,分別以太陽系中的7個行星命名。[1]霍爾斯特又於1922年10月27日為倫敦交響樂團錄下了該曲的第一張唱片。這部管弦樂使用的樂隊陣容十分龐大,甚至加入了當時仍未普及的新樂器,包括低音長笛(等同現在的G調中音長笛)、低音雙簧管(比雙簧管低一個八度)及較常在管樂隊使用的上低音號。同時也使用了管風琴和兩組女聲三部合唱團。
  • 霍爾斯特-《bE大調第一組曲》,現代交響管樂的開山之作!
    1874年,出生於切爾滕納姆,霍爾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於1807年移居到了英國,1934年於倫敦辭世。霍爾斯特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其父是一名鋼琴教師。受家庭的影響,霍爾斯特18歲時,就已擔任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並開始進行音樂創作。霍爾斯特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有歌劇、管弦樂曲、鋼琴曲以及獨唱、合唱。其中,最為人們廣為熟知的,當數他的《行星組曲》。
  • 睡 前 分 享 | .行星組曲之木星
    JupiterPhilharmonia Orchestra英國作曲家- 霍爾斯特 管弦組曲—《行星組曲 - 木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遙遠 、神秘、又包容人類有顆藍色的心,一半飛入太空,一半潛入海底。
  • 電影配樂中的十大經典古典音樂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尤其是有著深刻底蘊的古典樂,更是電影大師們在配樂上的優先選擇。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電影配樂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十大古典音樂。正所謂「一百個人眼裡,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至於這個列表和座次,大家不用太較真哈。1.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電影配樂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十首古典音樂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尤其是有著深刻底蘊的古典樂,更是電影大師們在配樂上的優先選擇。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電影配樂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十大古典音樂。1.《第二爵士組曲》電影《大開眼界》裡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二爵士組曲》是作曲家專門為前蘇聯電影《牛虻》所寫的配樂。作品節奏歡快,爵士風格變幻靈動,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舞曲。
  • 10部經典古典配樂的電影,送給開啟暑假模式的你
    氣勢宏大的古典音樂更是經常出現。 文章來源 | 溫度古典音樂 圖 | Baidu整理編輯 | 田藝苗的田01《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提到電影配樂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十大」古典音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2001太空漫遊》中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