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徵服太空始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蘇聯和美國。以太空為題材的音樂作品則首推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的《行星組曲》。
霍爾斯特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但《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左右滑動查看行星圖 →
《行星》組曲是一部龐然巨著,整個作品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樂隊編制也異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亦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如此眾多的樂器的組合產生了豐富的音響色彩,如在"火星"樂章的一段音樂中,樂隊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動山搖的氣勢。但也許正是由於《行星》組曲本身及其樂隊編制過於龐大,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僅演其中的三、五個樂章,有時則只是單獨演奏一個樂章。
就《行星》組曲的意義來說,該曲與純粹的天文學並無關係,而僅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國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佔星術"之上的。關於這一點,霍爾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時曾這樣對記者說:"這些曲子的創作曾經受到諸行星的佔星學意義的啟發。它們並不是標題音樂,也不與古代神話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聯繫。如果需要什麼音樂上的指引,那麼,尤其是從廣義上來說,每一曲的小標題足以說明與某些慶典活動有關的那種禮儀性的歡樂。例如,土星帶來的不僅是肉體的衰退,它也標誌著理想的實現,而水星則是心靈的象徵……"
與其它樂章相比,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整個樂章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異常浩蕩,歡樂的情緒猶如一幕幕場景,此起彼落,綿亙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它又分為三個主題:第一主題為C大調,快板,2/4拍,喜悅的情緒十分明顯;第二主題充滿生機,熱情洋溢,富有氣勢;第三主題轉為3/4拍,象一首民間舞曲,氣氛熱烈。樂章的第二部分為一首雄壯的"歡樂頌歌",類似東方五音音階的旋律,親切感人,樸實生動,又不乏莊嚴與偉岸。樂章的第三部分為第一部分的反覆,又體現了宇宙的遼闊與未知的神秘。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指揮:詹姆斯·萊文,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
配音|楚悅
錄音製作|鵬飛
背景音樂|《行星》組曲-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