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 前 分 享 | .行星組曲之木星

2021-02-07 三個橘子Art

 晚 安 造 夢 機 | Track.28 

▇  每 日 藝 術 分 享:

Holst - The Planets

Jupiter

Philharmonia Orchestra

英國作曲家- 霍爾斯特 

管弦組曲 —《行星組曲 - 木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遙遠 、神秘、又包容

人類有顆藍色的心,一半飛入太空,一半潛入海底。

希望音樂可以給你探索未知的熱情和生活的美好,記住我們住在一個充滿奇蹟的太陽系,無邊無際的浪漫等待著被發現。

作品是《行星組曲》中我最愛的一首,仔細聆聽音樂中的不同對比吧。

生活不管再累,世界都可以在旋律中都變得溫柔。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The Planets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CLICK TO LOOK MORE

點擊回顧之前內容

睡 前 分 享 | 𝐓𝐫𝐚𝐜𝐤.𝟐𝟓秋天的第二首弦樂

睡 前 分 享 | 𝐓𝐫𝐚𝐜𝐤.𝟐𝟔幫你關個月亮

睡 前 分 享 | 𝐓𝐫𝐚𝐜𝐤.𝟐𝟕漫步在迷幻重奏中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Art | 16.10.2020

       

       

音樂資料 By 網易雲 | 編輯 By Point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www.sangejuzi.cn | 橘子官網

2020@三個橘子Art.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相關焦點

  • 每日一曲之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請讀至最後一行,點擊「閱讀原文」,可以聽到音樂!] 管弦樂組曲《行星》,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間,共七個樂章,分別以太陽系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公認的事實是,《行星》是後來科幻音樂的鼻祖,它直接影響了《星球大戰》、《E.T.》等科幻電影音樂的創作。
  • 行星組曲:木星
    《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樂隊編制也非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
  • 古典|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以太空為題材的音樂作品則首推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但《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Classical Top 100 每日一曲之91]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管弦樂組曲《行星》,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間,共七個樂章,分別以太陽系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公認的事實是,《行星》是後來科幻音樂的鼻祖,它直接影響了《星球大戰》、《E.T.》等科幻電影音樂的創作。
  • 【每日一曲】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木星」
    >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他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霍爾斯特 - 行星組曲
    在1913年,巴克斯鼓勵他為太陽系的每個行星寫一部作品,增加佔星術的趣味性。霍爾斯特也覺得挺有意思,開始研究大量的同時代作曲家的作品,例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勳伯格的五首管弦樂小品等等,並且特意買了一本佔星術的書,來增加靈感。這部作品創作於1916年至1918年,為太陽系裡七個行星(人類居住的地球除外)命名,將其組成一個組曲。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弗拉基米爾朱羅夫斯基/內維爾克裡德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倫敦愛樂合唱團/倫敦愛樂樂團弗拉基米爾朱羅夫斯基/內維爾克裡德霍爾斯特《行星組曲》行星組曲(Op.32)《行星組曲(Op.32)suite" Theplanets」》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1934)作於1914
  • 霍爾斯特作品:《行星組曲 Op.32》+平原綾香演唱《木星》
    《行星組曲 Op.32》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之神》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第二樂章《金星~和平之神》與上一樂章兇殘的戰爭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樂章顯得格外寧靜安謐。它使人想起了一個沒有電閃雷鳴、遠離戰爭喧囂的世外桃源,到處呈現出一派和平安樂的景象。評論家認為,長笛和法國號的延音表達蟬鳴,豎琴表現溪水,種琴和鋼片琴表現清泉,小提琴表現情歌。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管弦樂組曲《行星》。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收聽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帶來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創作於1914至1916年,由七首樂曲組成,每首樂曲以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的名字作為標題,並各加有一個富有詩意的、能啟發人聯想的副題,各部分依次為:天王星——魔術師,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 行星組曲(The Planets)|《經典唱片相對論周刊》
    在任教期間,霍爾斯特寫了許多音樂作品,包括《行星組曲》。所以,《行星組曲》實際上,是在繁忙的教學中抽空創作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霍爾斯特被派到中東地區,在軍隊教育計劃中擔任音樂教學的組織者。
  • 名曲欣賞-行星組曲
    《行星組曲》(The Planets suite Op. 32)是一組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全曲由7個樂章組成,分別以太陽系中的7個行星命名。全曲七個樂章以七個行星的名字命名: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更多的是出於佔星學上的意義而並非天文學,樂章的標題可能起源於《The Art of Synthesis》這本書全曲的七個樂章都有屬於自己的標題,這些標題也與樂曲的主題相關:火星——戰爭使者(Bringer of War):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
  • 100年後,《行星組曲》還有這麼多科幻迷追隨
    他最為令人熟知的代表作是管弦樂組曲《行星組曲》(The Planets),作品創作於1913-1916年間。那個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打完,人們還不知道冥王星的存在。許多樂章如「火星,戰爭使者」和「木星,歡樂使者」都頻繁地出現在了電影及電視劇中。眾多現代作曲家都受到了霍爾斯特的影響,在電影、電視劇和遊戲的音樂創作中借鑑了《行星組曲》中辨識度極高的樂段。▼ 《行星組曲》「火星,戰爭使者」
  • 掘火中譯:伯恩斯坦《年輕人的音樂會》|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這一期的《年輕人的音樂會》中詳細解說了《行星組曲》和佔星術千絲萬縷的聯繫,霍爾斯特給七顆行星各找到了一種象徵,一類個性,為之譜曲。作曲家的女兒,伊莫金·霍爾斯特也曾提到她的父親在創作這部作品前,的確讀過艾倫·裡奧的佔星著作《什麼是星座》,並且從他的書和演講中汲取靈感。例如,組曲中的其中一則副標題《海王星 – 神秘使者》就是源自裡奧的星座著作。
  • 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薩金特
    薩金特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
  • 太陽系中最大行星是木星,那麼在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又有多大?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這個大塊頭在太陽系可沒少幹壞事,不過它後來金盆洗手改做好事了,被當成太陽系活雷鋒的典型,最近還二十幾年前還大大的出過一次風頭!木星是太陽系內最早形成的天體之一,笨鳥先飛麼,所以木星長成了一個大胖子,更準確的說木星是一顆有啤酒肚的行星,因為他自轉速度極高,10小時不到即自轉一周,使得它的赤道線速度高達13千米/秒,遠遠超出了地球的逃逸速度,當然木星逃逸速度高達59.5千米/秒,所以不用擔心木星把自己給甩飛了!只是赤道直徑比兩極直徑要長9000千米!
  • 睡 前 分 享 | .「陳醫生」和他的寶貝兒
    ▇  A 系 /每 日 歌 曲 分 享(Songs):Baby song/送 給 寶 貝 兒CLICK TO LOOK MORE點擊回顧之前內容睡 前 分 享 | 𝐓𝐫𝐚𝐜𝐤睡 前 分 享 | 𝐓𝐫𝐚𝐜𝐤.𝟐白藍士與他的安魂曲
  • 木星是氣態行星,太空人站在木星上,會不會墜落穿越整個木星呢?
    木星是太陽系內第5大行星,並不在太陽系的宜居帶,距離太陽的距離大概是日地距離的5倍,因此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也並不多,即便作為氣態行星的木星內部也會源源不斷的產生能量,但表面的平均溫度依然遠遠低於地球,只有零下148度,這麼低的溫度之下,人類如果想在此落腳需要配備獨特的裝備,不然連1分鐘都支撐不下去。
  • 「行星之王」木星可能有600顆小衛星
    根據「天空望遠鏡」官網最近的消息,一個加拿大天文研究小組發現,被稱為「行星之王」的木星,可能有600顆左右直徑超過800米的候選衛星!大部分分布在寬闊不規則的逆行軌道上。這一新發現也引發了新的爭論:一個天體可以稱之為衛星的大小極限是多少?
  • 太陽系最大的「死亡行星」木星到底有多恐怖?
    「靈活的胖子」:  木星雖然只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一個,但它一個星球的質量,就相當於其他7個行星質量總和的兩倍有餘。再加上木星的自傳速度很快,只需要大約是個小時便能完成一圈自傳運動,所以,木星就有了「靈活的胖子」這個稱號。  也就是說,整個太陽系中自轉速度最快、且個體塊頭也最大的一顆行星就是木星,它的質量佔到了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左右。然而,即便木星擁有太陽系行星中塊頭最大的身體,卻無法容納任何已知生命存活,所以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系內最大的「死亡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