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飛哥看歷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飛哥看歷史,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歷史是日本江戶幕府時代的歷史,對比鎌倉和室町,江戶幕府時期的政治環境是最為和平安寧的,幕藩體制達到了它的巔峰期。武士階層的固化、官僚體制的完備、市民階層的崛起,都是江戶之不同於前兩個幕府時代所獨有的特色,自然,廣大農民依然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
且說元祿乃是東山天皇的年號,元祿十七年改元寶永,寶永六年(公元1709年)元月,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去世,因為並無子嗣,乃收其侄德川綱豐(甲府藩主德川綱重長男)為養子,賜以將軍家世襲的「家」字,改名為德川家宣,繼任為第六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宣剛一上臺,就對幕府人事進行了一場大清洗,罷免奸佞柳澤吉保,以及側用人松平輝貞和松平忠周,疏遠世代擔任大學頭、掌控幕府思想統治的林氏。但是家宣將軍並沒有把權柄交還給老中會議,他也有自家的親信要用,那就是從甲府帶過來的側用人間部詮房和儒者新井白石。
間部詮房是甲州藩臣西田清貞之子,少年時代就拜在著名的猿樂師喜多七太夫門下,也就是說,出身是個「戲子」。然而這位戲子卻被家宣看中,編入幕臣行列,還授予從五位下越前守的官位,進而就任若年寄,加老中格。新井白石是朱子學者木下順庵的弟子,本身在幕府內部並無職位,算是將軍的高級顧問。這二位受到家宣將軍重用伊始,便慫恿將軍廢黜了怨聲載道的《生類憐憫令》,並且對幕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朝野上下的面貌由此煥然一新,大家都希望家宣將軍可以迎來一個新的盛世,然而這位將軍在位僅僅三年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一歲。
家宣將軍的繼承人德川家繼就任徵夷大將軍的時候年僅四歲,在位四年而歿,他的統治時期,幕府大權仍然掌握在間部詮房和新井白石的手中。白石整頓幕府財政,改鑄成色好的新幣改善天皇朝廷和幕府之間的關係,使幕府統治重新穩定下來—是為「正德之治」。但是白石雖然被守舊派恨之入骨,稱之為「鬼」,其實他的改革也並無新意可言,只是恪守於儒家的傳統道德,合理主義氣味過於濃厚,很多措施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社會各階層的矛盾。德川家繼的去世,使得二代將軍秀忠所傳下來的血統徹底斷絕。按照秀忠在世時的規定,將軍家一旦絕嗣,則由御三家之一入繼宗家,御三家的筆頭乃是尾張藩,因此德川家宣的側室、家繼將軍的生母月光院就推舉尾張藩主德川繼友為下任將軍的人選。
然而此議遭到了德川家宣的正室天英院的堅決反對,據說這兩個女人在內宮爭權奪利,矛盾很深,而既然月光院首先提出以德川繼友繼承將軍家,則天英院就反其道而行之,抬出來紀伊藩主、「南海之龍」德川賴宣的孫子德川吉宗。德川吉宗很可能是個私生子,身份並不高貴,然而巧在前面三個哥哥全都很年輕就去世了,吉宗因此一步登天繼承了紀伊和歌山藩。據說此人身高超過一米八零,體格健壯,活潑好動,還在當藩主的時候,就非常關心百姓的生活,經常出入田間地頭,直接處理農民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在他節儉的生活、勤勉的理政和靈活的手腕統治下,原本財政瀕臨崩潰的紀伊藩經過整頓,逐漸重現勃勃生機。正因如此,德川吉宗在當時的幕府群藩中名聲最為響亮,所以天英院便以選賢為名義,扛出吉宗來與月光院爭權。
最終的勝利者是天英院,以及他所支持的德川吉宗。且說德川家繼在正德六年(公元1716年)四月三十日去世,德川吉宗裝模作樣地三次上書推辭,直到八月十三日才正式接任徵夷大將軍之位。要說吉宗接到手的,絕對是一個爛攤子,政局從五代綱吉統治後期開始腐朽,雖經新井白石等人東貼西補,卻依舊滿目瘡痍。在政治上,多年來依靠將軍的寵信而實際掌握幕權是一些「側用人」,他們本是幕府將軍用來制約老中的親信秘書,逐漸卻變成了凌駕於老中之上的實權人物,並且反過來限制將軍本身的權力。
在經濟上,浮華奢侈的民風使得整個社會都消費過度,同時各地大量湧現因為投資農業工程而得以徵收佃租的「新田地主」,以及因向農民發放高利貸而得以控制部分土地的「典地地主」,幕府和各藩原本直接向本百姓(自耕農)徵收年貢,就此被這些新興地主從中間橫插了一刀,對於農民來說,負擔更為沉重,對於幕府和諸藩來說,賦稅越收越少,財政狀況捉襟見肘。基於這種社會現狀,德川吉宗一上臺就立刻展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他貶退了家宣、家繼時代掌權的側用人間部詮房,以及擔任顧間的新井白石,把權力收歸將軍本人。在經濟上,他提倡儉樸,斥責意情,推廣農業科技,重建了幕府的財政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協助德川吉宗完成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有一位名臣,名叫大岡榮五郎忠相,官至從五位越前守,通稱大岡越前。此公原為負責伊勢、志摩地區治安的山田奉行,其後被吉宗將軍提拔為普請奉行(主管工程建設),又升為江戶町奉行,也就相當於是首都的市長兼警察局長兼高院法官。大岡越前斷案如神,從不徇私枉法,他還協助吉宗將軍完成了法典《公事方御定書》,也被日本人看作是如同中國包青天一般的人物,關於他的民間傳說很多德川吉宗非常崇拜先祖家康,認為家康時代幕府行政效率最高,其後因為儒臣掌權才使得武士的面貌變得日漸柔弱。為此他整頓軍備,排除「家祿」(以俸祿來確定旗本家族的高低)因素,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一切都照權現大人(指德川家康)在世時候的制度來辦」成為了德川吉宗的口頭禪。
然而德川吉宗雖然設置了「目安箱」,鼓勵平民直接向將軍上書言事,擺出一副親民的架式,其政策卻未必能給中下層民眾帶來什麼好處。在鼓勵生產的同時,他也多次加增年貢,為了充實幕府財政而拼命壓榨百姓。吉宗時代的勘定奉行(即勘定吟味役)神尾春央就曾說過:「農民像芝麻,越榨越出油。」在他們的壓榨下,享保十七年(公元1732年)關西地區鬧起了大饑荒,一揆紛起,由此引發的城市糧價變動,又使得江戶城內的貧民們也紛紛揭竿造反。
德川吉宗為了賑濟災荒、穩定糧價而傷透了腦筋,遂被戲稱為「米之公方」。「享保大饑饉」和三代將軍家光時期的「寬永大饑饉」,十一代將軍家齊時期的「天明大饑饉」,以及家齊和十二代將軍家慶時期的「天保大饑饉」,並稱為江戶時代的「四大饑饉」。說到了德川吉宗的「享保改革」雖然使得江戶幕府暫時度過了財政危機,能夠繼續苟延殘喘下去,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政局下滑的態勢。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