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兒英語啟蒙學習階段,孩子對英語的需求,並不是很旺盛。所以,在這個時候,可以培養興趣和思維,鍛鍊行為和表達能力,在行為上有恆心,那以後學習上,更樂於進取。啟蒙階段,看似不重要。其實,當需要的時候,就沒時間和精力了。英語基礎,在於什麼呢?實踐和表達思維。就像教孩子說一件事,怎麼去表達,才合情合理,有效而透徹呢。能夠表達清楚,在做事的時候,沒有做不明白的。在日常實踐中,能夠把事情搞明白,是有思路的。
啟蒙階段,就是培養孩子如何把一件事做好。那在學習的時候,學習知識,也是一件事。有了強有力的思維,還怕不能學到位嗎。耕地鬆土,播下種子,澆水施肥,等待生長。學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時候家長會覺得,英語很難學,怎麼辦呢?那我們要分析一下,為什麼英語難學。是說不出來,還是理解不透呢,還是聽不明白,寫不準確呢?要明白,外在的表現不到位,是思維不夠清晰。思維不夠清晰,是語境不到位。語境不到位,其實呢,就是實踐不夠。
家長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呢,是直接去讀,記憶和背誦的。英語是溝通工具,在溝通的時候,使用漢語思維去實踐。在英語聽說讀寫的時候,是表達的根源在於記憶,而不是來源實踐。記憶呢,就像河水,是奔流不息。記憶該記憶的,忘記該忘記的,如此,要時常記憶,才能保持流暢。單詞有很多,單純靠記憶,很難一起記住。就是記住了,也會生搬硬套詞義。理解的時候,不是在事情上下功夫,而是在詞義上去拼湊。這樣,沒有英語思維,就沒有實踐。在英語環境中的實踐,就是在鍛鍊英語思維。讓孩子的語境更清楚,就是在環境和條件中,找到自己該做什麼,如何去做,並付諸於行動上,獲得結果,總結體驗。複習的時候,就是也是體驗結果的時候。如果沒有體驗在思維中沉澱。複習的過程,也只是複習,怎麼能鞏固和消化呢。消化就是應用,如果沒有應用,就消化不了。
在少兒英語學習中,有矛盾和問題,就代表了進步。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不去發現問題,就沒想著去解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思維在實踐,得到了結果,就有了自己的體會,就行了思路了。能夠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是將課本和自己的學習,聯繫在一起了,能夠從自身的實踐出發,去思考問題。而不是靠記憶,去完成記憶。跟著老師模仿,是行為和表達上的跟隨。在學習處理事情的時候,使用語言來解釋。語言呢是服務於實踐的,實踐呢也是語言的基礎。語言離開了實踐,就不能表達;實踐呢,離開了語言的溝通,就不能擴展。家長讓孩子學習語言,就是為了在更多方面,更深層次的去實踐,能夠表現自己。從課堂互動上,就可以培養孩子表現自我。通過物來鍛鍊孩子做事能力,物體搞清楚了,事情也明白透徹了。
教孩子學習英語呢,就是教孩子做事。比如一個單詞,老師教孩子讀,讀的時候呢,會通過情景模擬,遊戲互動等方式,讓孩子參與到活動中,能夠調動積極性。如何讓孩子有深刻印象呢,就是要讓思維去實踐,其實呢,思維實踐的過程,就是行為和表達的過程。模仿的過程,也是思維在實踐。但模仿了之後,也容易忘記了。其實呢,模仿的過程,孩子是沒考慮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是在聽著老師;就是思維也在聽從老師,而沒有為自己考慮,所以,跟著做,卻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只有當孩子明白了,什麼時候,什麼條件和環境下,該怎麼行為或表達;那學習英語,才是真正學到了。所以,情景模擬,遊戲互動,就讓孩子帶入了英語實踐中。讓學習更快樂,掌握更輕鬆,在面對單詞或句子的時候,思維中有清晰的語境,能夠明白自己該怎麼表達。聽力的時候,聽的是實踐;而不是發音。如果一直停留在發音上,還沒有英語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