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少兒英語階段,是為了培養英語思維,夯實基礎,鍛鍊語境。所以,不要為了完成,而去投機取巧。不必覺得別人已經開花了,自己因為在發芽而著急。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努力,而不要坐享其成。學習英語,就要言行一致。不要為了學英語,而只學會了說,而不懂得去做。能把事情說清楚,必然是建立在能做並已經做的基礎上。思考的源泉,都是來源於實踐。能夠實踐多少,取決於自己的思考的高度。如果只去抄寫,不願動腦。這對學習沒什麼好處,希望學習順利,學習是一個動作,動作順利,必然是在事上順利,在物上才會更準確認知。對於事物來說,有事才有物;能夠知道物,是做事的結果。可見,能夠知道單詞,是學習關於單詞的知識,討論關於單詞的話題,溝通關於單詞的事情。
在英語學習中,要靠自己努力,難免會遇到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積累的問題,就像一張網,讓孩子的學習,更為迷茫。在課堂上,老師會營造氛圍,創造條件和環境。而這些環境和條件,是基於現實的。就是小朋友日常能夠見到,接觸到的事物。不必脫離實際,如果脫離了實際,小朋友會感覺在雲裡霧裡,不知道該怎麼去理解。學習不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那就以生活中的小事,來引導和啟發,從而正確,合理的解決。事情都已經解決了,還怕孩子不能分享嗎。很多時候,就是捨本逐末了。一直在語言上下功夫,卻從不想著實踐。從而讓語言很容易忘記,而自己又不知道如何行為和表達了。事和物,是不能脫離的。希望孩子能在英語上有突破和提升,那英語就是孩子的事。物是什麼,是知識點。能夠通過閱讀,獲得知識,就已經學會了閱讀了。能夠通過聽音,獲得知識,就已經學會了聽力了。
怎麼樣記憶單詞,印象才深刻呢?其實呢,不在於記憶上。很多時候,課堂上老師講了太多了,小朋友不知道該怎麼去記憶了。其實呢,不用去特意記憶,該掌握的,就要去參與互動,情景對話,場景實踐。老師給予的太多,小朋友的求知慾就會降低,甚至不用求,老師都會講出來。所以,當獲得的太容易,就不會想著如何獲取了。在家庭環境中,家長是孩子的示範,更是榜樣。家長去看書,孩子也會看書。家長玩手機,孩子也會跟著玩手機。學習思路呢,是要有質量的。習慣呢,也是逐漸培養起來的。在孩子面前呢,可以多結合情景,提出問題,然後結合問題,去展示自己,收穫結果。這個過程呢,既是在教動作,又是在鍛鍊思維,培養語境。當思維形成了,孩子就能夠主動提問題了,家長給予引導,就可以在事上,增強思維。做事能力強了,在英語課堂上,就可以更輕鬆地掌握單詞了。學習英語,就是在鍛鍊行為和表達能力。
在輔導孩子英語學習中,不要專門去找缺點。能夠懂得學習,已經在進步了。學習中遇到了問題,不能解決。是思路不通暢,方法不恰當的表現。需要的是有效的指導,而不是挑問題,找不足。如果找到了不足,而不懂得去教孩子彌補,那是什麼心態呢?比如孩子的課本,作業等,都會有優點和不足。作為家長,不僅要看到錯誤點,更要去發掘優勢。希望孩子有更好的發展,就要知道孩子在哪個地方,有優勢。給予鼓勵呢,會獲得支持。不必過於追求圓滿,很多時候,留一個問題,就是思考的空間。如果都圓滿了,就容易忽略很多問題。學習呢,要謙虛。以關懷的心態,去愛護孩子。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那有不足也是逐漸彌補的,不必急於求成。少兒英語呢,在於培養興趣。興趣來源哪裡呢,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