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好少兒英語,要明白的是什麼呢?孩子在跟著誰來學呢,其實,有了模仿的對象,才會跟著練習。練習呢,是孩子在練習,模仿的行為呢,是思維中的印象,孩子練習的時候,只是把思維中的印象,表達表現出來。孩子有時候,表現不好,甚至表達不出來。是因為在老師教的時候,沒有讓孩子參與表達和互動,也就是沒讓印象得以實踐。因為實踐就是思維,如果頭腦中只有印象,那怎麼去使用它呢。學習英語的時候,不就是為了掌握方法,在情景中能夠應用和表達自我嗎。跟著課本讀,讀的是課本上的文字;也代表了自己在讀。如何只在課本上練,也就是在不斷增加印象。有時候,家長希望孩子多去記憶單詞,鞏固和消化,以增強印象。印象呢,是為了實踐;只有實踐了,才會落地為思維。那如何讓英語學習的印象,得以實踐呢?
每個孩子呢,都可以學得很好的。只是方法不恰當,從而對英語的印象不同。如果在學習中,找到了自我,也就掌握了英語。為什麼這麼說呢?在英語學習中,都是在模仿,跟著印象在練習。並不是自己需要的,而是在跟隨。能夠在課堂的互動中,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什麼條件和環境下,如何去表達自己的需求。通過外在的行為,來表現內心的情感和需求。這樣,就可以駕馭英語了。學習呢,也都是這樣的。而不是跟著學習方法走,而是讓學習方法為自己所用。在少兒英語閱讀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為什麼有的孩子讀不出趣味呢,有的孩子能夠馬上喜歡呢?是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思維中有沒有實踐經歷。能夠為思考打下基礎的,就是實踐中快樂的經歷。面對英語故事,能夠讀出趣味。其實是通過英語,理解了語境,通過思維去追隨到了快樂的經歷,獲得美好的體驗,是一種回味。
如何讓學習印象得以實踐呢?有時候,課堂上講過了,很快就忘記了。但是,課堂上孩子參與的活動,會有足夠的印象。課堂上聽得越多,思考得越少。為什麼呢,思考的根源在於實踐經歷。如果沒有實踐經歷,只是在記憶。而參與課堂互動,能夠知道自己在情景中,在做什麼,感知到了趣味和快樂。這就是夯實了英語思維,在後期的學科中,面對情景,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如何去表現自己。而不是跟著印象,而失去自我;就像面前一片花海,如果不知道怎麼去參觀,就迷茫的看著。在實踐中參與過,就知道去哪裡,怎麼走,才是合適的。其實呢,希望孩子通過學習英語,能夠做什麼呢?就在教學的時候,就去培養吧。隨著知識量的增加,實踐的機會減少;思考的時候,停留在記憶上的會增加。記憶如果沒有落到實踐中,就是無趣的,也會逐漸淡忘的。
在認知的過程中,就是面對情景,在鍛鍊表現英語。有時候,老師提問孩子關於英語的話題,回答不上來。是因為面對情景,沒有思維;沒有思維,那怎麼表達表現自己呢。所以,啟蒙英語階段,就要把語言學習呢,建立在實踐參與基礎上。這樣,學習才會有趣味,更能鍛鍊動手動腦能力。主要是學習有了根基。還怕思考不輕鬆嗎?很多時候,思考不到位。是實踐不到位,得不出準確,合理,有效的結論啊。此時呢,怎麼去培養呢?在事情上練啊,比如家長和孩子相處,必然是結合事物,在情景中鍛鍊。老師和家長,都會結合情景教,就是要孩子能夠在情景中,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就是為了表現自己。日常生活中,分享表達的內容,其實也是在展示自我能力,鍛鍊英語學習。家長和孩子討論,是為了讓實踐更有效和透徹,在思考的時候,結論更全面,學習英語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