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學習中,家長輔導孩子,就是確保能夠清楚明白。課堂上掌握了,課後不及時複習,就會生疏;課堂上記憶了英語詞彙,在課後不及時鞏固,就會丟失。為什麼記憶的詞彙,會忘記呢;是對印象的掌握不夠全面深刻。孩子每天會看很多事物,觀察事物的時候也是在思考,思考也是動腦。對單詞的印象,並不僅是記住了單詞的形狀和發音;而是掌握單詞使用中的方法。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同樣的單詞;就能夠抓住單詞不讓流失。就像在河水中抓到魚一樣,不管怎麼變化,還是這條魚。學英語單詞,並不是記住了發音和拼寫,就是掌握了。孩子在學英語中,看起來是記不住單詞,所以需要注重記憶單詞。其實並不是記憶的問題,而是使用不到位,不能將課本上知識付諸實踐中,孩子就沒辦法深刻體會和透徹理解。
為什麼不能深刻理解呢,就是不能使用。怎麼不能使用呢,在思考的時候不能和熟悉的結合;熟悉的事物聯繫不上英語單詞。怎麼將單詞和事物聯繫起來呢?老師教孩子認識事物,或通過事物來互動的時候,使用英語來認知和互動。然後重複練習,形成思維。此時的思維是依據課堂和課本,形成在教學互動中。也僅限於這個範圍的學習,如何要突破呢?就是要靠課後複習,去理解和消化。其實也是在鞏固所學的方法。練習聽說讀寫的方法,就是藉助於單詞或老師教的內容,才能練習。那練習方法,也是在重複認知並理解詞彙或口語。所以說練習英語,重點是在練習上;如果放在了英語上,就會忽略了練習。就像走路一樣,只想著達到目的,而不想怎麼走,怎麼能達到呢。只是重複,再重複課本上的內容。反覆,又反覆老師教學思路。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呢?
在練習英語口語的時候,想著要表達的內容;而不是想如何去組合單詞。內容是事物,表達內容,就是掌握事物以符合自我的需求或情緒。課堂上老師使用幽默的表情,誇張的動作,神奇的發音;是為了英語學習形象化。就像動畫片一樣,怎麼能不樂於參與呢?不去要求,孩子會尋找要求;過多要求,孩子就不去要求。也就是說,不對孩子要求,通過引導,激發興趣;孩子自己就能主動學習。而過多的要求,孩子會把精力分散到要求上,不能展示自我要求。很多時候,複習環境,靠良好的習慣;學習質量,靠細節和方法。學英語,就是在每個小事上下功夫的,家長和孩子溝通,也是事無巨細,體現耐心和認真的時候。如果家長沒耐心的時候,應該告知自己,這是缺點,應該改正;不在沒耐心的時候鍛鍊耐心;還在什麼時候去鍛鍊耐心呢。不在孩子該學的時候努力,還能等到什麼時候去學呢。
少兒英語培訓中,老師和孩子互動,是具體事物上表現;在表現的同時,展示英語單詞或口語。通過提問,讓孩子回憶和思考;通過互動,增加口語溝通能力。也只有在互動中,才會讓孩子鍛鍊好表達能力。但課後複習,是沒有老師現場表演;但面對課本學過的單詞和對話;鍛鍊做事能力,怎麼培養課後複習的興趣呢?課堂上有老師烘託氛圍,課後是安靜的,也是展示自我,分享學習成果的時候。思考越全面,分享越周到;分享的同時,結合實際提問可以幫助思考。提問的方向,就是引導。引導要有所印證,就是將將所學的知識,能夠結合到熟悉的事物上。就像從家裡走路出門去,也要能夠走回到家裡。如果不能和熟悉的聯繫起來,不是迷失了嗎;英語單詞也是如此,去記憶,也要能夠有回憶的媒介。